广府文化语境下的青少年美劳创新教育研究
——以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漆画漆艺教学经验为例

2022-03-01 18:38林少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荔湾区广府漆艺

林少芳

(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 广东广州 510000)

引言

中小学美术教育伴随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双基”时代,到“三维目标”时代,再到“核心素养”时代的发展历程。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趋势以及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象,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同年10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新时代美育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以看出,“劳动教育”与“美育”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议题,在课程体系逐渐走向多素养整合、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下,思考“美育”“劳育”双结合的模式,是新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趋势。

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要处理好育人目标与内容形式的关系,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等育人目标出发,遴选蕴含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进入课程内容。

“广府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广东岭南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而“漆艺”则是中国历史较为悠久的传统工艺之一。因此,笔者尝试以广府文化作为内容,以传统漆艺作为形式,探索新时代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美术教育新路径,响应政策指导,顺应时代潮流。

一、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观念建构

“美育”,即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等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新时代美育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劳育,即劳动教育,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前者侧重于心智,后者侧重于体力,二者虽看似不同,实际息息相关。

“艺术起源于劳动”是艺术起源的一个重要学说[1]。从这一角度考虑,艺术制作过程是劳动的过程,艺术制作的作品是劳动智慧的体现与劳动成果的结晶。通过体验艺术品制作的劳动过程,可以亲身感受“创造美”的魅力;而通过理解欣赏劳动成果——艺术品,可以感悟劳动的运思与智慧。因此,美术创作与劳动践履乃同本同源,二者的教育实践才能有机地统一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系之中。

“漆艺”有着上千年悠久的历史,这种以天然漆为材料,通过多元的工艺技法制成各类工艺品的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雕填、镶嵌、打磨、皱漆、脱胎等技法需要耐心至极的切磋琢磨与经年累月的刻苦锤炼,极具“劳动”本色;而彩绘、髹饰等艺术手法手段则充分展现了漆艺工匠与漆画家的创造想象与美学造诣。笔者认为,漆艺是美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极佳教学媒介[2]。

在国内,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虽然注重综合性的基础训练,但某种程度上缺乏传统工艺特色,且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脱节。进入新世纪,基础美术教育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已经有教师及学者开始关注到如何使得美育与传统文化、新技术相结合的问题。例如,上海普陀区青少年中心通过创新学生校外艺术活动课程形式,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结合非遗文创设计,探索学生非遗手造创新课程。2016年6月,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印发《荔湾区关于进一步深化艺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及《荔湾区艺教结合工作细则》,笔者作为“艺教结合”项目的总指导有着一定的教学创新条件与经验[3]。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漆艺”的美术教学实践作为美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建构支点。

二、基于广府文化的美劳融合课程建构

荔湾区青少年宫地处广州老城区,而广州则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作为粤方言区的地域文化之一,广府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资源与多元的艺术元素。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成立课题组商议,设计了三种广府文化语境之下的历史博物馆,将馆校合一,赏器学史,绘漆学艺,劳美言志适合青少年漆画漆艺美劳融合课程,并付诸实施。

1.“广州十三行漆艺创作”课程

广州十三行是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是清代自乾隆以后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因为“一口通商”的闭关政策,它几乎与欧美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它是古代中国晚期唯一幸存的通达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亦是承载广府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这里云集了大量来自中外各地的艺术工艺品,如今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有专辟展区展出收藏的漆艺工艺品,如漆屏风、漆碟、金漆如意、漆扇等,因此这里是漆艺教学的绝佳实践基地。

在授课之前,笔者会设计课程大纲、调研问卷,先组织学生前往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采风参观。学生们可以通过完成问卷,了解古代工艺品的基础知识,亦能通过欣赏古代中外商业交易的工艺品,感受古代世界各国人民劳动成果的美学与智慧。

在正式课堂教学时,我会以博物馆展出的“漆碗”作为授课媒介,分年龄段开展教学。我们直接为小学段的学生提供现成的漆碗,让同学们自由运用所学方法设计图案,初步体验劳动过程;而面对初中学段学生,我们则教授3D打印新技术,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自主设计塑料胎的漆碗形状。3D打印之后,同学需要运用砂纸与水对塑料漆胎进行长时间的打磨。因此,漆碗的制作不单是一种艺术创造,亦是一种艰深的劳动。而掌握崭新的科技,更能提升同学们作为互联网新时代劳动者的信息技术素养。课后,任课老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创作进行评分,并反馈给学生及家长;同时组织班内同学展开互评,检验教学成果。

2.“荔湾文化——满洲窗漆艺创作”课程

“满洲窗”是由传统的木框架镶嵌套色玻璃蚀刻画组成的窗子,是广东民宅的一种典型窗户形式。课前,我们同样组织学生前往荔湾区博物馆参观。学生们可以通过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解广府文化的各种鲜活载体,如镶嵌螺钿和彩贝的漆桌椅和漆屏风,感受广东人民的劳动的结晶,领悟地域文化的特色。

在正式课堂教学时,笔者会以博物馆展出的“满洲窗”作为授课媒介,同样分年龄段开展教学。我们直接为小学段的学生提供现成的漆木板,让同学们依照固定的窗户样式临摹绘制,然后运用漆艺技法贴箔进行填充。针对初中学段学生,我们则给予更多的主动性。首先,提供便于加工改造的雪弗板(高密度塑料板),让同学们自主设计满洲窗的款式;然后,教授“漂漆”技术,即为原材料有机玻璃吸附上色;最后,让同学们用已经完成的各色玻璃镶嵌到窗板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满洲窗”。在制作窗框的时候,砂纸打磨、雕刻修整锻炼了同学们使用劳动工具的能力与耐性,而切割有机玻璃,考虑窗框、玻璃铆合程度,不断追求工艺品的完美,更考验同学们的细心与巧思。从小学到初中年龄段不同的学习目标,体现了美育与劳动教育深度与难度的层层递进。经过上述体系化的课程学习,同学们可以从完成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初级劳动,到实现富有的技术性、创造性的深度劳动。

3.“粤剧+漆艺文创”课程

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以粤方言演唱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这种源于广东的广府艺术风行海内外,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地处广州荔湾区恩宁路的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博物馆拥有文物陈列区、演出剧场、交流研讨区等区域,是学生全面了解粤剧的公益教育平台。课前,我们会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陈列区,了解粤剧的发展历史、传承与保护,观看剧场演出,亲眼目睹粤剧舞台艺术的服化道[4]。

在同学们全方位了解粤剧艺术之后,开展分年龄段教学。小学段学生以平面漆画作为课程内容。同学们首先要回忆参观中看到的粤剧行当,如花旦、武生、小生等。在总结不同行当特征的基础上,按自己的喜好画出行当头像。老师会具体教授学生漆艺颗粒洒绘的绘画技法。这种绘画技法与广绣工艺相近,即运用漆颗粒分布镶嵌到画板上,再对画板成品进行打磨。

面向初中学段的学生,我们则以立体漆工艺作为课程内容,实行三套课程方案:其一,制作木雕道具,如耳环、手镯、发簪等。学生首先需要对粤剧角色本身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设计款式,还需要对原木进行一个学期左右的雕刻加工;其二,选用青漆树脂而非原木作为素材制作角色道具。相较于传统木雕,这需要学生掌握更为先进的劳动技术。学生在设计道具样式后,首先需要利用硅胶倒模制作模具,完成树脂胎器后进行第一次打磨,涂漆或镶嵌加工后进行第二次打磨修缮;其三,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复合型的舞台道具,试以服饰常见的头冠为例。这首先需要学生解析头冠的构造,扫描部件后打印胎器。对上述零件修治完善后,再进行嵌合与组装,然后学生再用彩贝镶嵌等技法,完善头冠的造型,以表达他们对粤剧角色的认识与理解。

上述的课程实践,既考验了学生从事机械重复劳动的耐性,又提升了他们掌握高级劳动技术的素养,多层次、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此外,2015年颁布《博物馆条例》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学生们的劳动成果还与粤剧艺术博物馆本身的文化创意产品对接,既实现传统漆艺的现代性转化,又反哺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创新性发展。

三、美劳教育融合的评价机制建构

在完成以漆艺为教学媒介的美育、劳动教育融合的课程实践后,我们需要提出对上述教育新框架的评价机制。笔者认为这需要课内外双方的努力。

在课内,美育、劳动教育及其融合的评价的主体始终是课程的任课老师。每一种课程完成后,由老师对同学的创作成果进行评阅。而依托“艺教结合”项目,我们还能开展青少年宫教师与基地学校教师的课程互评,通过与小学段的何香凝纪念小学、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荔湾区乐贤坊小学,以及初中段的广州市真光中学、广州市南海中学、广州市第四中学、荔湾区立贤学校合作,得以不断完善融合课程。除此之外,我们会给予学生主动性,组织班级你的自我展示与同学互评。这种灵活的“分数制”模式,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亦鼓励同学勇于表达展现自己对“美”的欣赏与理解,对“劳动”的赞赏与坚持[5]。

在课外,一方面我们选拔优秀学生或征集优秀作品参加美术竞赛,如每年一届“墨韵寄意 心绘羊城”——荔湾区中小学生师生书画及手工艺作品比赛、广州市中小学生师生书画及手工艺作品比赛、广州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展示活动、广东省中小学工作坊艺术艺术课程展示活动等区、市、省级师生美术竞赛;另一方面青少年漆画漆艺优秀作品展览与交流活动,在广州市少年图书馆举办的“粤深沪”三地青少年宫漆画交流展,在上海举办五省六市青少年漆画交流展,还有在广州市文化公园举办“稚童研漆”荔湾区青少年漆艺美劳创新教育交流展。通过引入“第三方”即社会大众的视角,改变以往师授生学的二元教育评价模式,形成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将美劳教学融合的成果反馈社会,从而完善多元的评价机制。这种新机制,亦能更好地检验青少年漆艺美劳教学融合的成果。

结语

早在2016年,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印发《荔湾区关于进一步深化艺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及《荔湾区艺教结合工作细则》,实行以何香凝少年艺术学院为统领,荔湾区青少年宫和青少年艺术团为抓手,基地学校、艺术基地、社会艺术团体为基础的“123”荔湾艺教结合模式布局。“艺教结合”项目的实行,使本来独立于义务教育中小学校之外的青少年宫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关联。青少年宫精英团队先行试验,设计出行之有效的课程模式,再通过“艺教结合”基地学校艺术培训平台定点推广,实现校内外的联动效应,形成覆盖全区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网络。笔者作为项目的负责人,依托“艺教结合”项目平台,运用漆艺作为教学媒介,并融合广府本土文化的内涵开展馆校合一,赏器学史,绘漆学艺,劳美言志适合青少年对美育、劳动教育融合的探索,完成了观念、课程与评价机制的三位一体建构,希望为新时代青少年美育、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案例。

猜你喜欢
荔湾区广府漆艺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决定 荔府征房〔2020〕3号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作品集
读迷作品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决定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奇妙的漆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