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2-03-02 15:4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郭乔齐
新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物历史课堂教学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 郭乔齐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期间留存的各类具有科学价值或是艺术价值的遗迹遗址等,例如生活中使用的器皿、建筑物或是工具等。历史文物能够从侧面客观反映该阶段人类的发展程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关系与意识形态等。不同类型历史教材中,文物是长期受到关注的主角,各类相关图片与文字说明较多。但是,我国许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往往不能向学生展示实物,不仅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形成直观且感性的认知,而且弱化了文物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作用。若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就需要将不同类型文物带入课堂之中,为学生创造更为直观的感受。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文物价值,也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一、历史课程教学中所用文物的收集原则

1.仿品为主,辅以真品

课堂中应用文物开展教学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效率,但是许多文物是国宝,真品自然无法应用在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文物通常以观赏为主,重点在于了解其历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而不需要辨别其真伪[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应用仿真度较高的仿品作为教学材料。如今,市场上存在大量珍贵文物的仿制品,特别是瓷器、铁器、青铜器以及书画等文物高仿品与真品十分相近,且价格较低,学校有能力购买并将其应用于教学。教师将这些文物应用在课堂之中,确实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效率,活跃课堂氛围[2]。除了购买一些珍贵文物仿制品之外,学校可以收集一些价值不高但是特征鲜明的普通真品文物作为辅助,帮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

2.珍品为主,辅以常物

课程教学中,真正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并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的文物,通常是生活中稀有的珍品,例如秦朝的青铜器与玉器、宋元两朝的瓷器以及明清阶段的文物等,上述文物不仅是艺术品,而且能够客观反映当时朝代的社会生产力以及文化发展水平,可以帮助学生对朝代的文化、政治以及经济有更为全面的了解[3]。相较于珍品而言,一般的文物尽管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诸多信息,但是典型性不足,该类型文物对激发学生兴趣影响较小,所以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角度而言,学校应尽量收集一些典型性的珍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以生活之中相对多见的一般文物作为辅助。

3.小件为主,辅以大件

因为受到存储环境以及课堂环境的限制,学校收集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文物时,应考虑文物的搬运以及展示所需要的空间,所以必须遵照节省空间以及易于搬运的基本原则,做到以小件为主[4]。针对一些原本规格较大的文物,可以采购部分按照比例缩减的仿制品,例如市场中销售秦始皇林兵马俑仿制品等,虽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但是在外形以及身韵方面均与原版没有显著的差异。通过该方式,历史课程教学应用该类型仿制品,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空间,而且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4.耐用为主,辅以易损

历史教学具有定期循环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学校所收集的历史文物必须重复频繁地应用。此外,许多文物需要供学生欣赏,而大部分学生缺乏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以及经验,在观赏中容易造成文物受损[5]。所以,要求收集的文物需要具有的耐用与可重复使用的特征。例如,青铜器、铁器以及陶瓷等可以长时间存储并能循环应用的物品,可以作为主要的收集目标。而纸质书画作品、仿制品以及植物制品等对存储环境要求较高,且学生观赏过程中可能受损的文物,可以作为其他辅助材料。

二、历史课程中文物教学原则与注意事项

1.教学原则

历史课程中,教师教学应遵守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不懈。相较于利用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而言,日常教学应用不同类型文物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劳动。文物教学需要教师在前期开展收集以及整理工作,备课阶段需要查找大量资料与设计教案,课堂中需要组织学生开展鉴赏活动等。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使用,当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熟练应用文物教学知识时,文物不仅不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与质量,反而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统筹兼顾。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所留存的文物数量与种类繁多。但是,课堂教学时长有限,若要充分发挥各类文物在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即需要做到统筹兼顾,使得各类文物之间彼此补充。通常情况下,一节课程中,所应用的文物应做到多元化,避免仅采用一种文物,不仅能够规避学生由于文物类型的重复而丧失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向学生介绍某一朝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时,便可向学生展示该朝代的艺术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使学生对该朝代社会生活有全面的了解。

第三,前后贯通。教师在应用文物开展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文物前后的连贯性。例如,原始社会中出现许多陶器,随着历史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所用的教学文物也应产生变化,从陶器演变为青铜器、瓷器等,使学生通过文物的使用了解历史发展脉络,了解文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受到教材的局限,可以使用对比的方法。例如,对比不同朝代陶瓷的鉴别方式、生产技术以及审美标准等,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之前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2.注意事项

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如下事项:第一,文物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于其具有历史的原始性。所以教师在选定文物之后,必须全面了解其名称、所在区域、所处时代以及特征,不建议应用学术上尚存在争议的文物实体。第二,重视对乡土资源的应用。一方面,乡土资源更为容易获取;另一方面,学生对本土历史文物更为熟悉,效果更为理想。以我国苏州地区为例,作为历史名城,具有许多历史文物,同时遗留了许多的历史遗迹。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若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感受,由教师进行讲解,效果更为理想。第三,文物教学需要重视互动。教师应组织学生积极挖掘教学之中蕴藏的文物资源。

三、历史课堂教学中文物的具体运用方式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如今高中历史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通过文字表述的,仅部分文字表述搭配了图片,但是文字与图片表达较为抽象,不能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以及现象。文物或仿制品教具的主要特征在于具象,含有较强的说服力以及感染力,可以直接向学生展示历史面貌的特点。教师若可以将教材与文物融合,通过文物实物直接向学生展示历史,相较于教师单方面传授历史知识,效果更为理想。可见,就教学直观性角度而言,图片教学效果不如文物教学效果。以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便可应用文物实物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票据、钱币以及胸章等实物印证教学内容:利用收集的粮票与布票向学生介绍计划经济;利用老版人民币上印制的图案向学生介绍我国当时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利用毛主席胸章向学生介绍当时人们“个人崇拜”运动的热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学生数量基本相同。小组每个人发放一套收集的文物实物,包括粮票、布票、老版人民币、“红宝书”以及毛泽东胸章等,在对上述文物进行保护处理之后,以组为单位向学生发放。教师也可在课前让学生尝试收集有关文物,通过照片的方式向其他学生分享。学生在观看文物的同时,可以自主发掘文物之中的历史资源与价值,课堂氛围更为活跃。

教师将文物引入教学中,使得原本抽象的历史内容更加具有真实感与现实感。所有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均得到提高,学生不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且通过对文物的观察和了解,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形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不仅如此,历史文物教学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基本意识。

2.创建历史教学氛围

历史课程中许多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因此,教师需要应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再现历史,通过实物、图片或是模型等材料,建立相应的教学情景。尤其是历史文物,可以显著强化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为此,教师需要预备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文物,创建历史教学氛围,使得学生置身其中,真切感受当时的历史。以课程《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首次获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至振兴的重要转折点。教师在讲解抗日战争胜利以及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知识点时,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同时保证每组学生数量基本相同,为学生发放日本裕仁天皇投降文件的仿制品;同时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1945年日本裕仁天皇播放的《终战诏书》录音,为学生翻译投降文件的具体含义;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大审判判决书》,并对其中重要的内容进行展示,同时为学生进行翻译。上述教学方式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该阶段历史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对抗日战争有更为全面与深入的了解,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危险性。之后,教师继续为学生展示有关中日钓鱼岛争论、日本否认曲解侵华战争、歪曲南京大屠杀事实,要求学生谈论自己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向学生展示可以反映中日友好的历史文物,例如,1972年我国上海舞剧院访日演出的视频记录;1979年两国共同签订的《中日文化交流协定》;1980年,两国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等,使得学生辩证地看待中日关系。学生通过对上述文物的分析与讨论,逐渐形成如下基本观点:其一,中日是邻邦,这一关系是事实,且长时间内无法更改。其二,当代中国人在对待日本的态度应做到永远不忘记历史,但是绝不纠缠。其三,两国当前应做到友好和平地发展,平等协商各项事宜。同时,始终反对日本右翼分子曲解历史以及否认侵略的行径。其四,合理抵制使用日货,而倡导使用国货。其五,始终以振兴国家为己任,为民族复兴助力。

3.丰富历史教学方式

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发展历史,经过漫长的发展也形成了独属于本区域的风土人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整体效率。作为历史教师应熟悉本地含有历史遗迹遗址,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遗迹遗址进行参观以及游览,通过实地感受的方式加强历史教学的说服力,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历史教学中,往往需要对学生开展爱国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为了实现该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班会或是课余时间组织所有学生参观本地拥有的历史文物。以我国济南为例,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进行参观,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也是我国首个由本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并出具考古报告的古城址,教师在教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过程中,遗址参观经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教师可以利用文物资源作为线索,梳理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样以济南地区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开发本地历史资源,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本地历史名人及有关物品,例如扁鹊、邹衍、房玄龄、秦叔宝、李清照、蒲松林、邓恩铭等,教师以本地名人为线索,并以文物为材料,对之前学习知识进行总结与梳理,帮助学生回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上述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文物古迹的理解与认识,使得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与认识历史,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保护古代遗址、热爱与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以及热情,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

历史教学不应仅限于教材以及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应用历史遗址遗迹以及各类文物开展教学。作为教师,应明确文物的应用价值以及基本原则,同时通过创建教学氛围以及运用丰富教学方法等,充分发挥文物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文物历史课堂教学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文物掉包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