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技术热”下对新闻呈现的“冷思考”

2022-03-02 21:33王雯熙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冷思考

王雯熙

关键词:智媒时代;沉浸式技术;内容呈现;技术热;冷思考

智媒时代,传统的新闻呈现方式难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近年来,AR、VR等扩增现实、虚拟现实的沉浸式技术快速发展,并且灵活应用于新闻生产领域,为其内容呈现注入新活力。沉浸式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是应受众之需,也是应时代之需。技术赋权下的新闻呈现在生产制作上构建用户“主角”视角,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实现了其以往被动接受身份的转变,新闻的传播效果借助全媒体矩阵的打造获得提升,但技术滥用带来的违背新闻伦理、新闻内容质量下降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新闻内容呈现。新时代下,如何实现技术与新闻呈现的平衡,提升其可持续性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热:沉浸式技术赋权下新闻播报新景观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逐渐增多,智媒时代正大步踏来。

一般认为,智媒是指以科技新技术为基础,万物智媒、万物皆媒,软硬件协同可实现自我学习,并自动完成内容生产、分发、交互、消费,实现人机合一的媒体形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74.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99.6%。随着技术进步、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特别是人机对话技术上的飞速发展,这些都为智媒的到来提供了可能。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沉浸式技术异军突起,在新闻生产领域广泛投入使用,沉浸式新闻应运而生。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播发新闻报道,其核心目的是构建新闻现实的虚拟场景,使受众参与其中,身临其境,从视觉、听觉乃至心灵感受等方面,获得对新闻信息的交互。过去,传统媒体仅依靠文字、图片、声音的单一方式或简单组合方式进行新闻报道,受众脑海中的图景,依赖于自身的认知、理解和想象。当下,VR技术突破上述状貌,依凭高新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建构起三维空间,场景虽虚拟,可以给人以较强的真实感。

沉浸式新闻呈现的新特征

生产制作:跨时空复现真实场景,构建用户“主角”视角

沉浸式直播新闻,就是采用360度全景摄像器材拍摄现场的新闻素材、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VR)、扩展现实技术(XR)和5G技术等,对内容进行加工,通过互联网向受众实时呈现新闻现场的报道形式。不同于传统直播新闻,它可以打造出一种“异地、共时、共景”的新闻获取模式,真正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党的二十大会议期间,中国日报社推出的《中国这十年》XR创意视频,结合了两位美籍记者在中国多年的生活工作经历,运用XR技术,创造出跨越时空、虚实交融的全新叙事空间,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中国过去十年来在脱贫攻坚、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国外交等五个领域的发展变化。这种跨越时空的视听呈现,使得用戶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其中,

“强现实性”与“高浸入感”将观众的多种感官进行联结,完美诠释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沉浸式新闻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新闻报道场景“声”和“形”的高度还原,进而通过声、形的还原实现了新闻“意”的表达,最终使受众感受到新闻。

用户体验:能动性与交互性,新闻更具温度

基于鲍曼的“液态的现代性”观点,学者陆晔和周睿鸣提出了“液态的新闻业”的概念,即新闻的生产消费都是变动不居的,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受众也可能变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发布者。传统的新闻生产传播与受众之间表现为单向的关系,受众单向的、被动的接受新闻消息,技术的变革建构了新的新闻生产传播模式,“用户”也取代“受众”赋予信息接受者新的含义,即双边的、主动的。沉浸式新闻报道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受众不会再是被动的观看和接收新闻,可以变成与新闻现场和事件进行互动,成为参与其中的感受者。

这里可以用H5新闻举例来进行说明。H5是建立在HTML5技术规范基础上,综合了特定的网页、视听、感官和交互性等因素,以“超媒体”的技术形式呈的报道样态;而沉浸式H5新闻是利用H5技术制作的全景式新闻,具有强烈的游戏感和交互性,更便于受众在移动端进行新闻操作和体验。在很多重大议题上,H5作品与受众的关联度越高,就越能引发关注和讨论。上观新闻的H5作品《提问商务部长!》便是通过“语音录入激发页面互动选择”的方式,让受众体验了一把亲自向商务部长提问的感觉,即能在内容上贴近用户,又能在形式上拉近距离,新颖独特且互动性强。这种亲民化的新闻呈现方式增强了贴近性,也使得传统、刻板的新闻充满了人文J隋怀。

传播效果:内容可信度提升,引起社会共鸣

有观点认为,沉浸式虚拟现实新闻比文本阅读在情感上会更强烈,同时用户对沉浸式VR新闻内容的信任度也高于文本新闻。可以说,沉浸式新闻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并且从用户的体验反馈上来看,也表现出其对新闻内容的更高水平的信任。党的二十大会议期间,河北省长城媒体推出的《百姓看联播·聚焦二十大》栏目创新“内容+技术”融合形式,在全省首次推出沉浸式仿3D旋转和拟真卡片切换两种强互动性、强体验感的新媒体交互形式,辅之以视频节目实时互动系统,可以在观看内容的同时,实时、无缝参与问卷调查、延伸阅读等在线互动,在用户和新闻间架设高效、顺畅的沟通桥梁,增强新闻节目与网友的互动交流。在10月17日的“反响”板块推出的“听报告,话心声”视频内容,更是获得上万的点赞量,体现出较好的传播效果。观众不再是简单的“看”“听”“读”新闻,而是在“亲历”新闻,这大大满足了观众想要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全方位的新闻信息的需求,传播效果随之提升。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拓宽了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交平台、新闻客户端等多个终端覆盖的全媒体平台不断被打造,形成了功能互补的传播矩阵,沉浸式新闻的传播范围及传播力度因而大大增加。

技术赋能新闻可持续性的冷思考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智媒技术的发展需要长期持有审慎的态度,这并不代表完全约束和限制智媒的生存发展,而是要在不断发现和探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出与之匹配的处理对策和方案,进而促使智媒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优质化服务。因此,在对新闻呈现冷思考方面来说,需要积极树立良好的新闻专业精神,将智媒发展融入依法治理等规范领域当中,对于从事新闻事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认知深化,促使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媒体:内容为王,坚守专业伦理

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技术产生的问题与其带来的进步是伴生的。由于用户沉浸于沉浸式新闻当中,他们可能会沉迷于“体验”元素,从而会忽略新闻事件旨在传达的重要信息。矛盾的同一性告诉我们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媒体应当强化内容感知,沉浸式新闻报道应当明确主题思想与观点表达,使虚拟呈现的现实世界各个场景能形成叙事主线,引导用户理性思考,重视新闻内容本身。2022年1月,央视频融媒体公司与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推动建立符合监管要求、适应融媒体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促进融媒体的传播创新与规范发展。各大媒体也应借鉴上述做法,注重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引导其承担起“把关人”的职责,从而打造客观、全面的优质新闻内容,维护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防止囿于技术的樊笼。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美国专业学者曾提出“共进共存”等相关理论内容,该理论强调媒介的发展将会不断代替传统媒介,并在原有媒介基础特性上实现综合化、多方位发展,进而组建为富有创新因素的媒介环境。媒介的“共进共存”基本原理体现为在人为筛选后所留下来的媒介形态。简单而言,在各类信息数据传播样式深化改革及创新发展阶段中,对于其后续的成功与否存在一定关联性的是人力资源。在人与媒介技术深入结合与发展环节中,不但要求媒介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以此来抵抗强大媒介技术所产生的“促逼”作用,还需要专业化新闻工作者对自身所具备的价值观展开实时化更新和改变,不但要充分满足新时代的发展特点,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的操作流程,强化个人能动性及主体性。

用户:理性认识,提升媒介素养

用户作为内容与技术的双重接受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技术,既要看到技术推动变革,改善生活的一面,也要避免走入技术为我们打造的“象牙塔”之中。因此,用户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避免沦为技术的“傀儡”,保持判断力、提升理解力是用户提升媒介素养的现实路径。个人媒介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多方支持,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设媒介素养公共课,将媒介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当中,以此培养学生解读和评估媒介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媒介批判意识,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在理论层次上加以分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需要实现均衡发展状态,新闻的专业主义理念往往体现为价值理念与工具理念的一体化产物。简单来说,在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当中,不但要对科学措施实现工具目标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还需要对媒体的传播价值、社会性质等加以关注,促使其维持在良好的平衡状态。另外,算法机制凸显出工具理性等相关特点,但是其往往会忽视价值理性中与义务等相关理念内容。在此情况下,需要积极运用人机交互等措施方法强化智能算法中人的主体作用,通过人+机器等途径促使人工智能充分彰显出自身的功能效用和主导价值,进而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进一步融合。在技术方面来看,算法需要凸显出透明化基本特点,结合新闻内容透明化、公开化等需求,通过信息资源披露,无论其是否为新闻从业者,只要对新闻作品和生产步骤有一定兴趣,便可适当地为其赋予审核、检查、评论及参与采集等工作环节的机会,用户群体也可以在此情况下充分掌握和了解新闻信息的生产流程和呈现方法。此种透明化往往涉及到对数据可信度、精准性、误差范围及缺失值等加以说明。

政府:加强管理,提高自身公信

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新闻行业变革的同时,也难免会因使用不当而给受众、新闻行业乃至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政府运用政策法律手段规制和引导技术的运用,一方面维护健康的媒介环境,另一方面提高自身公信力和权威性。政府既要加强对媒体的依法管理,同时也应重视对用户媒介素养的培训。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于提交《关于加强新媒体法治和伦理建设的提案》。該提案建议,建立新媒体行业伦理规范体系,加强媒介素质教育;政府在坚持现有新闻从业资质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建立覆盖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功能的传播平台及其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政府应当在全社会开展媒介素养、新闻伦理教育,鼓励推出高质量、有吸引力的新闻内容产品,优化新闻生产业生态。

技术迭代给新闻生产呈现带来革新,但也为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众多思考。媒体应坚守专业伦理,以内容为王。用户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时要保持理性,提升媒介素养。政府更要加强管理职能,规制新闻业,促进技术与新闻呈现的平衡。理性、适度的运用技术,才能使新闻生产者打造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呈现,受众得以转变传统身份与新闻进行互动,新闻传播达到最优效果。“技术热”下从媒体、用户、政府三方面进行的“冷思考”为正在不断融合新技术的新闻业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探究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冷思考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圈
AR童书热的冷思考
后移动互联时代走向智能媒体的广播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关于共享经济热的冷思考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PPP项目热中的冷思考
“代实习”火爆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