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中的文化符号研究—

2022-03-02 00:25王欣怡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文化认同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文化符号;文化认同

文化类节目中文化符号的构筑方式

文化类节目中的符号以符号学作为基础,还应该结合电视符号的特征加以分析。起初,电视符号的种类很简单,有图像符号和语言符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声音”和“图像”。电视的符号体系是伴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而日益丰富的。电视符号系统在电视传播领域被细分为画面符号系统和声音符号系统,划分依据来源于斯图亚特霍尔在《编码解码》中将电视话语分为“视觉话语”和“听觉话语。”

通过电视符号系统,文化类节目的文化内涵得以以符号的形式构建与表现。在《典籍里的中国》中,则是以古籍为载体挖掘历史和文化背后的深意。从功能性角度对其分类,其中的舞美、道具、演員这三个元素相对来说最为典型,依次代表着背景符号、功能符号、人物符号这三种常见符号。

舞美:背景符号重现历史场景

舞美属于画面符号,是背景符号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奠定了整台晚会的风格。《典籍里的中国》的舞美设计十分考究,在全景演绎概念的基础上,围绕现代与古代交融的核心概念,构造出一个多空间的“故事场”,打造出一个穿越时空、全景式的独特舞台。舞台背景屏幕横贯中心的时空甬道连通了三面舞台,典籍里的故事跨越千山万水,在多个时间和地域间跳进跳出、同步呈现,观众席亦随着观演方向的变换进行旋转。让伏生护书、牧野之战、大禹治水等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事件,跨越时空的维度,共同上演。

道具:功能符号加强文化感知

道具在戏剧表演中起到塑造人物形象、增加表演气氛、串联前后剧情、暗示环境地点的作用。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节目中最常出现的功能|生符号就是典籍。作为节目中最为重要的道具,典籍给节目带来了古色古香的历史气息。随着典籍缓缓翻开,五千年历史扑面而来,配合主持人的讲解,给人更为直观的感受。(见下表)

演员:人物符号深化节目意义

在文化类节目中,人物也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文化类节目中的讲述者和参与者,包括主持人、嘉宾、演员等。这些人物作为节目表演的组成部分,并不能单纯用画面符号或者声音符号这一标准来归纳,而是属于电视节目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他们通过语言符号、肢体符号、表情符号等符号串联起节目,直接影响了节目效果。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节目中的主要人物为:访谈环节的嘉宾、古装演绎历史故事的演员以及串联起每个环节的主持人。嘉宾以来自各大高校的学者、教授为主,四人成组讨论当期典籍,谈话间引经据典,具有权威性,使人信服。历史故事的主演在选角时也以“实力派”戏骨为主,需要贴合历史人物原本形象。例如“伏生”这一角色由倪大红老师出演,配合以妆容造型,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一位秦代“护书人”形象。在戏剧演出前,节目将镜子作为穿越时间和空间联系古今的媒介,镜中演员扮演的古代先贤和镜外现代扮相的演员自己,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传承的悠久感通过画面传递了出来。主持人则是官方话语的代表与象征。而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为角色,在戏剧环节穿越古今,以观众视角与古代先贤对话,不仅串联起整体故事情节,还是古今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

除了这三类主要人物之外,现场观众也常常会以反映镜头的方式出现在节目画面中,他们所产生的动作符号(点头等)、声音符号(鼓掌等)、表情符号(潸然泪下等)也会使屏幕之前的观众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产生真实感,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的作用。

文化类节目中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

文化认同来源于人性,是一个人对于其所处环境、所接受的精神文明价值的认可。它具有集体凝聚力等功能,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文化认同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可以将文化类节目中的符号对于文化认同的构建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认知阶段:基本感知节目中的视听符号。第二,情感阶段:文化类节目中符号组成的节目内容与节目内容产生心灵上的共振。第三,行为阶段:对文化类节目中出现的文化符号充满热情,愿意了解、学习背后的文化甚至产生一些消费行为。

认知阶段:对视听符号的感知

认识维度具体表现为观众对《典籍里的中国》中以典籍这一符号作为文化传递载体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典籍里的中国》是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进行节目架构的,因此观众也是从这三个节目环节中接收符号信息。节目通过主持人、演员之口,以声音符号的形式传播至观众,也同样加强了观众脑海中对于典籍的印象。这样就完成了文化认同的认知阶段。

同时,每一期《典籍里的中国》以不同主题选取了古代文学中价值最高也最广为人知的典籍,在观众已经较为熟悉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再次加深了观众心中的文化烙印。

情感阶段:对节目内容的共情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加深了观众对于文化认知的同时,这些符号也会形成一个历史场景,与“日常空间”区别开,形成了一个“仪式空间”,从而使得观众完成情感的确认。此外,典籍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观众在了解这些典籍背后故事及其深度涵义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一致的精神契合与文化认同。在情感维度上,一般基于节目在文化记忆输出的同时所传达的情感态度,包括对历史文化的自豪、对历史人物情感的体悟、对文物保护与建设的感叹。可以说,文化节目的另一层内涵在于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对于自我乃至于集体的共鸣。在《典籍里的中国》中,节目设置“当代读书人”这一角色,以观众视角代入,通过主持人撒贝宁与古人的沟通交流,连接古今,这一形式直接加强了观众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共鸣。

行为阶段:对文化生活的实践

《典籍里的中国》在爱奇艺平台播出时,还推出了平台附带的“弹幕”功能,能够让观众进行文字性的互动,从而产生同频共振的共同体意识。在发送弹幕时,观众可以通过与其他弹幕的互动抒发从节目中感知到的情感,逐渐将节目中传达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内化为自我意识。如果发送的弹幕得到其他观众的赞美和认可,还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不断加深自己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和认同。

至此.《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鼓励观众进一步互动,继续扩大节目的影响力。目前《典籍里的中国》官方微博账号已经有了146万的粉丝。账号会依据节目播出进程发布图文及视频内容,吸引用户关注。当用户与节目存在情感共鸣,则会主动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中,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与此同时,节目的播出还会提升观众对于节目相关产品的关注度。在观看《典籍里的中国》后,许多网友纷纷捧起这些典籍开始阅读。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掀起了“全民阅读”的潮流。除此之外,文化类节目还会导致观众对于节目周边的消费行为,例如在北京广播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播出的《上新了,故宫》播出后,促进了观众对于故宫文创产品的消费。据统计,“上新了文创旗舰店”天猫旗舰店粉丝数804万,其中销量最高的是“故宫太平有象纸雕灯”,月销售量达到了300多件。在观看节目后,受众愿意为文创产品买单,产生文化认同的消费行为。

文化类节目中文化符号构建文化认同的方法

在上面的章节中,笔者阐释了节目中的文化符号的经典类型及其构建认同的过程。本章中笔者将从具体措施出发,分析文化类电视节目中的文化符号的表达形式,以期能够达到构建文化认同的效果。

文化场景符号化产生身份认同

扬·阿斯曼认为:“民族的消亡,不是有形物质的消失,而是集体、文化层面上的遗忘。”文化类节目通过色彩、图形等符号构筑出观众熟知的文化场景,通过这些场景唤起观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节目在表演《史记·五帝本纪》时,用戏剧的形式重现了国民记忆中的经典场景:炎黄二帝用家国大义化解了心中对彼此的仇恨,双方结成统一的部落一统中华神州大地。

在这样的场景冲击下,观众完成对“民族起源”的时空联结和记忆唤醒,会产生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由此可见,文化类节目需要重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场景,可以从神话故事、历史节庆等经典场景入手,潜移默化地将文化和集体情感渗透到群体的感知中。

历史人物符号化建立象征涵义

在符号化的过程中,创作者的解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文化类节目的历史人物选择上,创作者可以选取已经符号化的人物形象或是赋予其一定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使得节目更有说服力。《典籍里的中国》中,节目组选择的形象皆为中国历史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李时珍弃仕从医,不畏艰难写下《本草纲目》;司马迁子承父志,忍辱负重终成《史记》;徐霞客踏遍五岳,游历九州总结出《徐霞客游记》……

同时,人物选择不能过于突兀,需要符合当下展现的历史场景与想要表现的文化内核。同一历史事件中可能会有多个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人物,此时需要根据当下需要展现的重点进行侧重选择,明确人物的主次。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屈原的弟子宋玉本也是骚体赋大家,但是在介绍屈原与其作品的一期中,是以《橘颂》为切入点,所要展现的是屈原的爱国情怀。此時的次要人物若是选择宋玉则显得非常突兀,因此节目组选择了楚怀王。在文化本身的领域里,楚怀王地位不及宋玉,但就当期节目本身“爱国情怀”这一主题的抒发而言,与屈原一同长大、同样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楚怀王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文化情感符号化加速情感共鸣

从《典籍里的中国》中每期典籍所凸显的历史人物来看,这些角色背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强不息的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也因此被凸显。这时就需要通过对节目中人物的形体符号、表情符号、语言符号及音乐符号等进行精雕细琢来具体展现这些符合节目基调和现代价值观的精神品质。

在《天工开物》中有这样的片段:宋应星穿越至现代,与袁隆平院士在麦田中相识。两位科学家心心相惜的场景使我们动容,二人身上的求真务实、矢志不渝、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也是主流价值一直所提倡的。情景剧中将人物故事背后所渗透的“民为邦本、农为邦本”的中国文化精髓思想与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等当代主流价值观相融合,在戏剧表演的加持之下,再次强化了观看者对于今日中国所宣导的主流价值的认同与共鸣。

文化是立邦之本、民族之魂。在电视综艺不断推陈出新的年代,如何坚守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初心,仍待我们不断探索。

作者简介:

王欣怡(2000—),女,汉,安徽合肥人,学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文艺编导方向。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文化认同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