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记者编辑工作的“智能化生产”路径研究

2022-03-02 03:16李旭阳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记者编辑;“智能化生产”;路径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行业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智能记者”已经应用在新闻创作领域当中。智能媒体在信息收集、处理、制作以及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逐步深入,人工智能机器人通过自动化的交替算法让新闻编辑得以快速推进,实现了生产与传播的精确化、场景化效果,进一步提升了新闻编辑、发布、传播整个生产环节的效率。当今,一些颠覆传统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观念已经逐步走入人们的思想当中,因此,新闻记者要及时适应当前的传播业态,更好地明确自己的本职优势,在新闻智能化生产的潮流中实现发展。

未来已来:大数据时代记者编辑工作角色冲突

在新闻生产中,机器人和传统媒体生产方式相比具有更加突出的优点,对记者的专业编辑能力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机器人在新闻生产上的技术优势,以及与传统记者的重要角色冲突。

高效率优势

机器人对信息的收集和发表等环节都相对高效,新闻产出效益也较高,比如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几年前首次亮相,目前年均新闻写作实际投稿数已达到50余万条、8000余万人。以2021年12月25日为例,机器“记者”共发表了天气报道1298条,财经776篇,汽车536篇,房地产129篇,体育72篇。数据是推动信息技术的关键。报道内容依据客观事实,而客观事实又依靠大数据分析。机器人“记者”拥有超强的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及可视化处理能力,可将大量数据“颗粒”进行分组并融合为数据信息量大、可视化效果好的短视频新闻报道,并拥有比传统图像表现形式更强的数据信息维度和表达。目前,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大量发展,通过对用户工作生活中的即时监测与记忆形成细致的海量数据“颗粒”,为资讯的数字化生成创造了便利条件。机器人“记者”抓取历史数据、关联数据、“理解”数据的水平日益提高,新闻热点的选择越来越精确、信息内涵的表述越来越丰富,而且这种高效率技术的发展,目前来说是没有终点的。

时效性优势

在网络高度发达、资讯传递迅速的今天,如何把新闻热点在最短时间内展示给大众,是媒体新闻竞爭的关键。换句话说,时效性是目前记者新闻工作必须追赶的目标。机器人的新闻生产完全依赖于在预先的计算机程序模板中,通过输入时间、场所、事件等数据形成新闻稿件,再根据消费者的习惯进行加工处理和展示。因此,国外某社的Wordsmith上市公司披露业务时只需要0.3秒就能发出财经报道,无需手工输入关键数据,电脑可进行跟踪或直接抓取,信息发布和直播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这些信息自动化技术离不开新闻执行者的实时分析和标签化管理,出现在财经新闻报道中,能够较好地报道经济新闻问题,优先处理突发事件以及有高度时效性的新闻线索,也能对长视频的财经信息进行稳定和高效的分析编辑。

生产成本优势

当下的媒体行业竞争加剧,传媒生存空间锐减,随着机器人“记者”快速处理新闻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新闻生产质量越来越高,规模更大。机器人“记者”的效率优点更加明显。机器人“记者”的实质是计算机程序,理论上能够进行不间断的高强度写作,不会受到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机器人的生产将解放大批人才,使更多的人投身于新闻调查、深度研究等具有创新性要求和激发创造力的事业中去,以更好地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信息质量的“量变”将引起新闻报道服务质量的“质变”,人工智能“记者”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和汇总使用量的信息,可以建立二十四小时流量模式,利用人工智能对话系统和消费者互动,准确绘制消费者偏好和行为,进而改变研究视角、改变报道主题,进行消费者分类管理和信息有效传递。

机器人在新闻生产中对传统记者的角色影响

一是对传统记者的信心将造成不小的冲击。机器人“记者”不仅是传统记者工作的有益补充,而且还能代替传统记者操作难度较小的工作岗位,如了解新闻场景、了解读者的稿件喜好等。面对着质量更高、成本更低廉的竞争对手,不少传统新闻记者担忧机器人“记者”会逐渐全面替代自己,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职业压力感和抵触感,而部分心理承受能力一般的传统新闻记者或许会慢慢缺乏对工作的信心和对事业的激情,也有小部分的传统新闻记者抱有一定的危机感。二是新闻记者职责调整。传统记者历来记录新闻事实。如今的新闻业要求能进行多样化操作、拥有丰富经历的精锐新闻记者,这就需要传统新闻记者要提高专业素质,以实现自身的“迭代”,从而解决好在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中的人机关系,在新闻处理技术需要转化为人工智能深度介入的时候,充分调动人工智能的主观能动性和纠错意识,努力作为新闻事件的评论者和报道意义的发现者。

新闻智能化发展的机遇

新闻智能化的效率高

近年来,在媒体行业可以发现,机器人“记者”,也叫“智能记者”,它们能够较为高效地采集、处理信息,进行新闻发布,其新闻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高、效率高。如人们所熟悉的新华社有一位叫“快笔小新”的“智能记者”,在前几年上线后,不断地升级换代,如今的新闻“撰写”能力已经十分强劲,报道过不少经人工审核的财经报道和体育类消息。“快笔小新”在捕捉新闻网络热点、语音交互.文本重述编辑以及智能化生产方面获取了许多成绩,它能够实现每三到五秒就完成一篇稿件。众所周知,新闻稿件的编辑需要客观性,客观性需要数据支持,“智能记者”的数据采集与数据支持能力较强,可以进行可视化的处理,将其融合为新闻稿件。

而且,“智能记者”在报道那些视觉效果较强、信息量大的短视频新闻时,其表现力会更加丰富,这种高效技术的进化目前仍在持续发展中。

新闻智能化的产业广

与传统的人工编辑新闻比较,新闻智能化播报的优越性更为突出。媒介整合后如何在短时间内把报道观点迅速推向观众,是媒介实力的表现,这也是媒介竞争力的基础。智能化的新闻报道制作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在事先设计的模版上录入地点、日期、人物信息,然后根据观众行为自动加工与呈现。在前不久举办的“研究我国互联网建设方向主要窗口”的全年盛会上,中央媒体机构的业内人员、新闻编辑记者以至社会各界代表踊跃参加。在当时的论坛上,会聚了来自中央和地区的新闻媒体单位、知名网络公司、市县级融媒中心等共四十三家单位的编辑记者。这个论坛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在现场,国家广播总台新闻记者们与数字虚拟网络主播小C共同展开了一段新闻直播,并与当时在现场的新闻记者们展开了快语速的PK,你猜谁更胜一筹呢?据观测显示,数字虚拟网络主播小C的语音、语调、语速丝毫不落后于现场记者。此外,经中央电视台报道的我国第一个“冬奥AI手语主持人”在全国网媒讲坛上公开亮相,她将在2022年冬奥会上为我国的听障人士提供手语咨询服务。除了虚拟网络主播小C和手语网络主持人,由科大讯飞自己研制的全世界第一台多语言AI虚拟网络主持人小晴也在论坛上展示,“她”会说:“大伙好,我是科大讯飞AI虚拟现实主持人小晴,我能够用多语言实现播报。”这位“端庄大气”的“女主持人”的讲话嗓音、动态和神情都惟妙惟肖,真假难辨。她不但能够用30余种(含外语及方言)语言直播报道,还支持从文字到音频的自动传输。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已使信息社会走向了融媒时代,AI技术正在助力传媒进行智能转变。过去,传统新闻报道由人来完成,但现在,语音识别、语言融合、机器翻译、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科技正彻底改变着媒体对传统新闻的生成与传播方式。就国内而言,本文中所参考的腾讯财经最先刊登了由Dreamwriter新闻写作机器人所撰写的经济消息,并开辟了国内人工智能写稿的先例。

新闻智能化的成本优势

当前,传媒生存空间日渐缩小,传媒行业不得不面临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新闻记者”通过计算机程序可以高强度、无间歇地工作,其工作过程不受客观因素的干扰,节约了媒体工作的时间成本,让新闻记者可以将注意力放到深度研究、新闻调查等项目中,这样就提高了人力资源的使用率。

机器人“记者”大大提高了电视的制作質量,自动化技术替代人力成为很多记者担心的问题,他们也逐渐出现了不少紧迫感与抵触感。事实上,人工智能的科技早已经在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并介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包括“智能记者”,还有以前的AI换脸小程序等等,都是运用了最基础的人工智能科技。而前不久有一则关于韩国电视台推出首位AI人工智能女主播的消息,更是吸引了不少网民的围观。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这位AI主播是根据真人主播金柱夏的形象,让机器通过自我学习10个小时而创造出来的,无论是模仿对方的说话语调还是面部表情,都几乎可以做到以假乱真。

将新闻记者融入智能化产品中的发展路径分析

正确认识技术与新闻品质

信息产品的智能化具有相当的技术能力和质量价值,这是常规信息产品不能实现的,但是过分强调技术理性,就可能造成信息生产的功能性存在不足。智能产品被应用主要是因为它的精细化和高效率,通过其定制的传播方式和精准化的投放手段获取客户。但是智能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并不会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增值及其道德方面的功能。因此对于“智能记者”进行批评将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新闻界应用智能产品虽然有助于信息的生产,但其产生的新现象、新问题也不能不了了之。尽管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无法彻底地被商业逻辑和信息流量方式所控制,但主流媒体还是必须肩负起引导舆论的重任。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媒体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记者成为信息的“把关者”,精准解析新闻信息。

重塑运营与生产关系

媒体智能化运行的局限性得到突破,新闻热点内容、商业元素开始逐渐进行整合。因此,我们应避免无原则地追求对智能写稿技术的利用,并重构新媒体的自动化、道德化、客户观、价值化产品。新闻记者需要通过调整信息表达方式确定消息来源,以确保消息的真实性,删除过时数据和报道,加强对出错内容的处理。所以,记者必须提高主体能力,在判断智能化信息的质量时,必须从源头上防止假消息,克服新闻同质化泛滥的现象,提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规范性。

新闻记者负有编辑具有情感与温度的新闻产品的职责

记者是知识的生产者,承担着生产有情感的、有温度的新闻产品的任务与工作。智能化生产是指根据个人需要而生产的新闻的智能化、机械化产品,在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有些智能新闻的社会价值较低。因此,记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主观情感和价值评判的功能,关注新闻报道的质量,努力生产出高品位、有温度、有情感的新闻产品。

智能信息产品推动了信息产品的变化,但人工智能“记者”却不具有人的创意与热情。编辑能够制作更多有温度和感染力的新闻产品,因此新闻记者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新闻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运用机器人等智能科技,进一步增加新闻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并运用现代化技术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作者简介:

李旭阳(1985—),男,吉林白山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广播记者编辑。

猜你喜欢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大数据时代宏观经济分析的相关探讨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