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教育编辑的自我成长

2022-03-02 07:14朱应华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自我成长新课标

朱应华

关键词:新课标;融媒体出版;自我成长;复合型编辑

教育编辑的角色定位

出版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叶圣陶曾动员吕叔湘到人教社当编辑,吕叔湘却犹豫不决,叶圣陶在他们来往的书信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任教于清华,受其益者不过学生数十辈,来我社编书,受其益者为无量数之中小学教师及学生。故谓任教于清华为很大之浪費,亦非过甚其词也。”从这段话中我们能看到叶圣陶的求才若渴,也能看到出版的价值和重要性,感受到了编辑责任之重大。

教育出版不同于大众出版和学术出版,它服务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服务对象包括教育机构和学生,天然自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2022年新课标发布和“双减”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作为教育编辑该如何实现自我成长呢?笔者认为要从解读新课标开始。

新课标的解读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4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此次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有了较大变化。和此前的课标相比,新版课标的理论性增强,新提法很多,诸如“核心素养”“素养型课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真实的语言情境”“学习情境”“过程性评价”等等。面对新课标,许多教育工作者显得迷茫和无所适从。其实,这是正常的,毕竟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必然有这样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再次修订,除了是中央层面的新部署,还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中发现了新问题,需要去解决。课标的作用在于规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新课标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变中求新的举措,并不是要将此前的一切推翻重建。正如教育部统编版中小学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中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一言以蔽之,还是“守正创新”。立德树人是语文学科坚守的根本原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语文学科之根本要义。在现实的环境下,创新思维,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新学习语境,整合学科资源,认真掌握新技术,让新技术为语文学习赋能。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守正创新”。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守正创新”这一解读同样也是适用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求真,在于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在于培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人。教育出版则肩负着培根铸魂、增智启慧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课标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培养“三有”人才的目标,这显示了教育理念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的转变,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教育编辑紧紧围绕这个教育大方向开展出版工作,必然不会出现偏差。

教育编辑的自我成长

作为教育编辑,该如何实现自我成长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我们的编辑同行、出版界前辈和优秀编辑的出版之路,学会从经典出版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开拓创新。

优秀编辑的成长启示

很多优秀的编辑走了一条相似之路,那就是从编辑之路走上作家之路。譬如鲁迅、茅盾、贾平凹。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鲁迅也曾经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著名作家茅盾,曾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主持过《小说月报》编辑工作。后来将自己的稿费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著名作家贾平凹也从事过几年编辑工作,后来凭借作品《秦腔》,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还有我们熟悉的许多大家,他们既是出版界的佼佼者,也是知名作家,是集编辑、作家、评论家于一身的人才。从这些优秀的大家身上,我们看到了出版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还有一位不得不提及的出版人——“汉字守门人”郝铭鉴老师。他主持创办的期刊《咬文嚼字》,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他使这本语言文字刊物从小众走向畅销,创造了出版界的神话。《咬文嚼字》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语文生活,成了语音文字工作者的必读书、工具书和枕边书。“刊物虽小,但语文规范化‘兹事体大。”郝老师曾经寄语青年:“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作为杰出的语言学家、出版人,郝老师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在耕耘这本期刊,他为了净化语言环境更是耗尽毕生心力,为出版界和语言文字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感佩于他作为出版人的精彩人生,看到了他作为出版人的初心,看到了出版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经典出版案例的启示

钱钟书的《管锥篇》可谓家喻户晓。可这部经典诞生之初也有一段故事,这要从该书的责编周振甫说起。当年,《管锥篇》的初稿刚刚完成,钱钟书就诚恳地邀请因书结缘的周振甫为此书提意见。这可真是一部皇皇巨著,仅字数就达百万之多,涉及7种语言、10余类学科,引述了4000多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周振甫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拿出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他都会想方设法找来原书进行比对,有任何疑问都会第一时间记录下来。最终,经他整理的意见多达38页,共计4万余字。这样深耕细作的工匠精神,又一次深深地打动了钱钟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周振甫还给许多学术大家提出过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成为了出版界的代表人物。

《十万个为什么》曾是家喻户晓的经典读物,累计出版6个版本,发行超过1亿册,创造了60年经久不衰的出版传奇。从最初花了一年时间的组稿到全部推翻重来,从几千字的初稿到几百字的定稿,从编辑亲自写样张到共计200多人的编辑作者团队,我们看到的成绩,完全是凭着编辑的智慧和编辑的精神打造出来的。

从《求真、求新的出版精神薪火相传》中,我们知道经典要传承也要创新,要“变”亦“不变”。畅销50多年的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机械设计手册》,至今已经出版6版,总发行量达到130万册,是读者眼中的“绿皮书”。能把一本专业性如此强的手册做成畅销书、长销书,编辑是如何做到的呢?那就是“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加新内容,对标新的行业标准,调整书中旧有的知识。同时,还坚守着这样一条底线:权威实用、内容齐全、简明便查,让设计人员能用,替读者着想,为读者服务。

从上述经典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出版人世代相传的工匠精神以及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每一个经典之作,都书写着出版人的热爱与坚守,彰显着出版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教育编辑成长路径

一名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专家们给出了很多评判标准。诸如要有判断力、批判力、整合力,要有激情,注重自我提高,守得住寂寞等。

综合上述,优秀出版人和经典出版案例给我们的诸多启发,笔者认为编辑必须修炼下面几种功力。

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和教育动向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支撑,社会主义教育出版事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

作为教育编辑,首先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自觉树立科教兴国、立德树人、改革创新的行业标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讲政治、有责任、敢担当、重情怀的出版人。其次要把握教育动向。结合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的要求,教育编辑应该看到教育出版已经悄然转向。原有面向教培的教辅产品将大量减少,题海战术、刷题时代已经终结。作为教育出版编辑,要在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下功夫,要提高教育知识服务能力,开发个性化分层作业。同时,还要在促进教育公平上下功夫,使不同地域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等的教育资源。

努力提升编辑专业能力

作为编辑,必须着重培养基本功。要加强对语言文字功底、选题策划以及编辑流程掌控能力的培养。将选题策划、审稿加工、书号申领、版式设计、封面美学把控、各类宣传发布文案撰写等工作熟稔于心。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优秀编辑的自我成长,还需要重点培养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高度的职业敏感。职业敏感是指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产生的特殊感知力和判断力。职业敏感可以发生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世界上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会触发编辑的职业敏感,从而造就经典选题。

扎實的教育教学功底。教育编辑必须熟悉教材和教学,把握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设置情况,了解教材的结构,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行的年代,教育编辑更要有一双慧眼,筛选重点教材进行重点研究。同时,编辑还需要熟悉课堂教学。平时应该尽可能地深入教学一线,多听课或是参加相关教学研讨活动,走近老师和学生。认真倾听专家报告,了解学科动态和学术成果,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学术型编辑、学术型专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选题,策划出业界认可的高品质助学助教作品。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其实,早在编辑活动诞生之初,就充溢着“工匠精神”。哪一部优秀作品的背后,没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工匠”?哪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没有凝结编辑的汗水和心血?

“工匠精神”既是出版精神的传承,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如今我们更加需要提倡“工匠精神”。作为编辑,该如何坚守自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初心呢?恐怕只有坐得住、钻得进、甘于寂寞、心存敬畏的“工匠精神”,才能铸就这颗坚定无悔的心了。

优越的职业认同和文化自信。教育出版与其他出版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服务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这份工作天然自带责任意识,也易于产生成就感。作为编辑,就要在出版活动中体现自己的爱心和文化担当,培养文化自信,以收获职业幸福感,从而赢得前进的动力。

把握融媒体发展机遇

传统纸媒时代,受众追求的是图文并茂的阅读体验;融媒体时代,他们需要图、文、声、像等更为丰富的阅读感受。

作为编辑必须尊重受众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自己成为数字出版人才,更多地了解新技术和新媒体,提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编辑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具备融媒体思维。要了解各种媒体的内容载体形式,并根据不同媒体的表现形式、网络传播特点以及读者对各种媒体方式的消费习惯,对内容文字进行编辑、加工,最后呈现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

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项目管理熊力,善于运用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运作出版项目,从项目策划、成本预算、人员调度、进度调控、质量监管、风险预判等方面进行实际管控,全面提高出版运作效率,实现出版行业的良性发展。

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新课标的提出,对教育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顺应时代要求,直面现实,迎接挑战,是每一个教育编辑必须面对的问题。教育编辑既要做一个杂家,集万千智慧于一身,应对出版过程中的各类状况,又要做一名专家,洞悉教育真谛,熟悉教育动向,把握教育出版方向,引领教育出版风尚,传递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为打造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所以,无论课标如何变化,无论经历怎样的教育出版环境,遭遇怎样的职业境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守职业本心,拓展编辑业务能力,发扬工匠精神,勇于创新,才是编辑永远可以信守的原则。

猜你喜欢
自我成长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珊珊的选择
痛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
搭建心理剧舞台,探寻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简析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做自己的咨询师:意象画推动内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