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校电类课程中的探索

2022-03-03 13:08张俭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育人

张俭

摘要:高校不仅仅需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号召,把“传道授业解惑”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高校电类课程作为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阐述了高校电类课程思政所面临的挑战、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探索,从而进一步为推进电类课程思提供思路和方向,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类课程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而是由所有学科、所有专业课程共同承担,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完善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从“思政课程”转变成“课程思政”。

一、高校电类课程中课程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校电类课程,如電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等,是高校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长期以来更多的是围绕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各类竞赛等方面展开,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功能相对来说较弱,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电类课程专业性较强,课程讲授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发掘点虽然较丰富,但切入点不好寻找,切入相对生硬,方式单一;其次,电类课程教学内容偏多,同时有理论和实践课,教师往往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较少顾及;再次,课程思政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自上而下的重视,需要在教学制度、教学计划、教案以及教学评价中都有所体现。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比例很大,青年教师也急需要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逐渐成为课程思政、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主力军。

二、高校电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就是需要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内容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中,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由此,在全面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与环境下,积极思考与探索高校电类课程思政,将高校电类课程打造成“德”与“智”并齐发展和培养的良好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电类课程思政存在形态,对学生有意识地正向价值引导

高校电类课程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很丰富,大到报效国家科技兴国,小到一言一行,个人素质养成,涉及方方面面。但是目前高校电类课程思政大部分情况下处于“无为形态”,即专业课教师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而忽视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将“无为形态”转变成“行动形态”,将课程思政写进教学目标,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正向价值引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培养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二)推动课程思政体系发展,构建育人共同体

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是大势所趋,课程思政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去行动与实践。电类课程的课程定位,有利于在开展和带动全校范围内的课程思政。电类课程作为电气和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基数大,课时长,又包含实验、仿真、竞赛等各类实践环节,在电类课程中探索课程思政改革问题十分有必要,更容易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也必将会影响和带动其他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逐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动课程思政体系的发展。

(三)兼顾“德”与“智”均衡发展,贯彻“三全育人”理念

大学培养人才绝不能是课程讲懂就走,必须兼顾“德智”,注重立德树人,发挥电类课程的教育性,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即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环节和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举措。

(四)专业课程思政化,促进新时代高校教师成长

专业课程思政化,既是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亦是高校教师的成长契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德行与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学生。高校电类课程教师只有充分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电类课程的特色优势,才能充分地将电类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发挥好,通过专业课课程思政,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讲堂,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高校电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探索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途径,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着手,需要专业教师反复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能力。

(一)融入教学设计,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电类课程既是专业课程,又包含实践课程内容,要科学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学情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能力、需求及学习动机等,“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将国家情怀、专业精神、三观塑造、责任担当等要素融入认知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中,构建具有逻辑性的、体系化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不仅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个人道德品质等内容中选取,也可以从科学认知、能力培养、文化理念等方面选取,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异,将其巧妙地设计与融合在电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比如《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在介绍欧姆、基尔霍夫、戴维宁等科学家时,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引申出人应当具有坚定信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介绍方程法求解电阻电路时,不同的方程法有各自更适合的电路,学生以后亦是在适合自己的领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追求崇高的人生价值。课程思政过程中要发挥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使课程思政从教学流程的一开始就参与进来,在教学准备中写入大纲、计划和教案等,不断充实与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二)有效导入课堂,合理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课程思政更强调的是一线教师在知识传承过程中,润物无声般地实现价值认同和能力提升,避免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两张皮”的误区。电类课程同时包含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很多,但要将思政元素卓有成效地导入课堂,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可以通过素材引入、创新教学方法或者交互式学习等方式方法开展。同时在一节课中,还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多少和难易程度,思考思政点的个数与时间长短。

比如,在讲述《电路分析基础》第一节介绍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时,通过引入科技发展实例的素材,如电子芯片产业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让学生体会科技强国,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再比如,在《电路分析基础》实践课程中,当学生观察到电路变量测量结果,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增强学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客观评估与反思,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地对课程思政做出反思和自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思考课程思政对“教”与“学”辩证关系新的指导意义。通过学生反应回来的效果,思考如何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使其更好地融入课堂,且更有效地引导学生。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要充分发挥好各方面人员的功效,建立多维度的、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多元化可以从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形式多元化等方面来解读,通过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组织或专家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业成就、知识技能、沟通合作能力、实践技能等进行评价,实现评价与学习成效的一致性,不断激发学生成为更合格和可靠的接班人。

(四)促进品德内化,将课程思政的效果最大化

高校电类课程包含实验、仿真及竞赛等大量实践环节,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套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既提供了实践课程思政契机,同时也是检验课程思政成效的一个平台,有助于强化课程思政的成效。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在课前、课后乃至终身不断地学习,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将课程思政的效果最大化,这就需要我们将课程思政改革坚持和推进下去,让学生将在课堂上认同和感知的思政观点内化和吸收,并最终成为指导学生的行为的准则。

四、结语

探索和推进电类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是确保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现实需要。高校是课程思政重要场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我们要发挥所有课程的教育性,切实把课程思政在大学课堂中融入好,发挥好,在专业学习中对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等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同时也应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达到隐形教育的功效。

参考文獻: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33-42.

[2]韦世艺.高校“课程思政”存在形态及其应对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05):46-49.

[3]陆道坤.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

[4]单彦广,曹海艳,罗尧成,等.挖潜、融通、强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20(5).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