踇外翻矫形失败致踇内翻1例

2022-03-03 06:26汤永志曾宪铁
安徽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跖骨对位畸形

郝 军 汤永志 王 杰 曾宪铁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7岁,2017年因“右足踇外翻畸形”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右足疼痛症状未缓解,并逐渐出现踇内翻畸形,于2020年10月到天津市天津医院足踝外科就诊,门诊以“右足后天性踇内翻畸形”收入院。入院后专科体格检查:右足外观呈踇内翻畸形(图1A),第一跖骨内侧可见纵行切口,手术瘢痕,愈合良好,右足第1~4趾爪形趾畸形,第1趾间关节背侧略红肿,轻度压痛,第2~4趾近端趾间关节背侧可见胼胝体,无压痛。第1趾间关节和跖趾关节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可,足背动脉可触及,足趾感觉、血运可。右足正位X片:右足第1跖趾关节对位欠佳,趾骨向内侧移位,第1跖趾关节边缘骨质增生、硬化(图2A);右足负重侧位及籽骨轴位:右足足弓尚可,内侧籽骨移位,外侧籽骨缺失。右足CT平扫+三维重建:右足踇趾内翻,第1跖趾关节失去正常对位关系,关节面处骨质硬化、毛糙;右足第1跖骨头下方内侧籽骨可见,外侧籽骨缺如;右足其余骨质结构完整、关节对位关系良好。辅助检查:全身双能X光骨密度报告示:患者骨量低下,符合同龄人骨量。双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超:双下肢股总、股浅、股深近心段、腘、胫部深静脉管腔结构清晰,管壁光滑,管腔内无异常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血流信号充盈良好。心脏彩超:主动脉硬化、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心律不齐。胸片:主动脉硬化,双肺未见明显实变。其他化验检查(凝血功能、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免疫常规、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均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于2020年10月28日在复合麻醉(坐骨神经麻醉+腰丛神经麻醉)状态下行右足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术中,首先松解右足第1跖趾关节局部软组织、“Z”形切断延长踇长伸肌腱,之后复位跖趾关节,并取两枚长度合适的空心钉交叉固定。术后,右足功能位石膏外固定,返回病房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消肿止痛和抗炎抗凝等对症治疗。右足术后畸形外观得到明显改善(图1B),右足正位X片:右足第1跖趾关节处可见金属内固定影,第一跖趾关节对位关系良好(图2B);右足踇外翻角约11°(参考值<15°),跖间角约11°(参考值<9°)。患者伤口情况稳定后出院,术后两周去除石膏外固定,开始足跟负重站立练习,四周后开始拄拐全足半负重行走,六周后开始正常行走。患者于出院后3个月门诊复查,无异常不适主诉,右足踇趾处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畸形复发迹象(图1C),各处无明显压痛,右足X片:右足第1跖趾关节内固定中,关节匹配良好(图2C)。之后分别于出院后半年、一年电话随访,效果满意。

注:A示右足外观呈踇内翻畸形,B示右足术后畸形外观得到明显改善,C示右足术后3个月踇趾处切口愈合良好,无畸形复发迹象。

注:A示右足正位第1跖趾关节对位关系欠佳,趾骨向内侧移位,第1跖趾关节边缘骨质增生、硬化;B示右足术后第1跖趾关节处可见金属内固定影,第一跖趾关节对位关系良好;C示右足术后3个月第1跖趾关节内固定中,关节匹配良好。

2 讨论

踇外翻畸形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足部疾病,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遗传、类风湿性关节炎、穿鞋方式、工作性质等。本病主要表现为前足增宽,踇趾近节趾骨轴线与第一跖骨轴线交角过大、第一跖骨头内侧突起、踇趾向外侧倾斜或旋转。在行走过程中,局部受到挤压和摩擦,出现疼痛、软组织肿胀、胼胝体等不适。临床上根据患者症状及X片可以分3种类型:①轻度踇外翻疼痛不明显,踇外翻角在15°~20°,第1、2跖骨间角小于11°;②中度踇外翻疼痛明显,踇外翻角在20°~40°,第1、2跖骨间角大于18°;③重度踇外翻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踇外翻角大于40°,第1、2跖骨间角大于18°(正常踇外翻角<15°,第1、2跖骨间角<9°)。

在治疗方面,轻度踇外翻仅在外观上有所改变,患者采取自我按摩和矫形支具的方式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少数年轻女性为了美观行手术治疗,但鉴于手术治疗的不确定性,临床上并不推荐。中重度踇外翻患者,行保守治疗无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采取手术矫正治疗[1]。

据相关文献[2]报道,踇外翻畸形手术方式多达130余种,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踇外翻畸形复发、转移性跖骨痛和踇内翻等,可见手术治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于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外科医生才会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作为踇外翻畸形并发症之一的踇内翻,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踇趾向内侧倾斜或旋转,严重影响正常行走。临床上将踇内翻畸形分为柔软性和僵硬性两种:对于柔软性踇内翻畸形患者,在最初4~6周内,需用弹力绷带固定在外翻10~15°位,若畸形得到有效矫正,则继续固定8~10周;但是对于僵硬性踇内翻畸形患者,则应考虑做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

本例患者则属于僵硬性踇内翻畸形。根据患者叙述及外院病历记录,该患者当时外院手术采取的是Keller[3]和McBride[4]两种手术方式,做了软组织松解、第1跖骨头内侧骨突及籽骨切除、克氏针临时外固定。通过外院术后影像资料发现,当时克氏针固定已经出现明显内翻趋势,存在矫枉过正现象,同时由于外院手术进行了腓侧籽骨切除,在术后4周拔出克氏针开始行走后,逐渐出现踇内翻畸形。本次手术经过科室讨论,为患者采取了右足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鉴于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的丧失,患者可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5],外科医生应指导患者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防止转移性跖骨痛等并发症的出现[6]。

猜你喜欢
跖骨对位畸形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微创截骨单臂架骨延长术治疗先天性跖骨短小症
超声检查对诊断疲劳性跖骨骨折的价值分析
闭合复位克氏针横行支撑固定治疗新鲜跖骨骨折
自由对位与严格对位的博弈
——论传统对位教学两种体系的冲突
未受伤也会发生骨折
辟斯顿弦乐四重奏作品中对位化段落的和音形态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