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劳动教育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2022-03-04 11:28孙红军
中小学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科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

孙红军

摘要结合工作调研,对当前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理性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一是警惕单一化倾向,保证劳动教育的多维推进,包括教育目标的多维调和、实施路径的多样复合、教师队伍的专兼结合等。二是切忌浅表化倾向,注重劳动教育的内涵提升,包括推动课堂教学从“你听我讲”走向全面参与、校园文化从宣传为主走向生活融入、校外劳动从单纯体验走向完整实践。三是避免机械化倾向,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机发展,为此要通过挖掘各类课程、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劳动教育的合理统整与渗透;在保证教学目标同向的基础上,实现多方协调统一。

关键词 劳动教育;课程统整;学科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1-0053-03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各级各类学校贯彻实施劳动教育提出要求,指明方向。但在学校具体落实过程中,却普遍存在单一化、浅表化、机械化等问题,影响着劳动教育的落细、落实。笔者结合日常的工作调研,尝试对这些问题表现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改进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当前,一些学校在确立劳动教育目标、探索劳动教育路径、组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单一化认知,未做好与德育、智育等交融互摄的一体化实施准备。劳动教育实施亟须改变现状,强调多维推进。

1. 教育目标走向多维调和

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通过相关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世界、参与世界、理解世界、创造世界,在不断践行家庭责任、学校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实现真实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并非仅仅为了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其最终目的应是培育全人。尽管学校可以通过德智体美教育使学生初步获得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等素养,但唯有参与真实的劳动实践才能使之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切忌把劳动教育目标窄化为形成某一方面的劳动技能,矮化为获得初级水平的劳动体验,或是异化为培养部分学生的专业素养,而应统筹兼顾各项目标,从单一走向多维调和。

2. 实施路径走向多样复合

在国家尚未统一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省市尚未出台具体措施之前,学校应根据《纲要》要求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逐步重构以独立课程为重要标志的显性教学系统,确保劳动教育课程有全面的教学目标、丰富的课程内容、完整的教学计划,同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和榜样激励等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统筹规划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方案、课外与校外实践活动方案、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推动劳动教育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制度化,而不宜简单地将手工类校本课程或自然类校园文化牵强附合为劳动教育,或通过浅层的学科渗透替代或弱化劳动教育的其他实施途径。

3. 教师队伍走向专兼结合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些学校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虚多实少,难以承载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如校内兼职教师多由语数外学科教师担任,他们同时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由此导致教学负担重、专业素养弱等问题;校外兼职教师多为教辅机构人员,他们出于潜在的招生目的,多以浅层的趣味类技能性教学为主,教育效果一般。

对此,学校可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请政策,共同建立专兼职相结合、长短期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聘任机制,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一方面,学校必须设立专任的劳动教育教师,由其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教学与研究等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应做到一级一人或至少一校一人,并在职称聘任、业务考核等方面给予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另一方面,可鼓励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兼任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或从社会及家庭中聘任德艺双馨、敢于担当的劳动模范或技术能手等入校兼职。

4. 教育评价走向多元融合

调研中笔者還发现,部分学校针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指标较为单一,仅根据劳动成果进行易于操作的量化评价,未能关注学生劳动学习的全过程和发展素养的全方面。诚然,劳动成果能够反映劳动者的能力,但却不能充分反映他们的态度、精神等方面,所以学校不能单纯以劳动成果的优劣作为评价指标,而应建立劳动教育监测制度,保证评价的过程性、及时性、结果性。在此过程中,还要保证学生、教师、家长和相关负责人充分参与。学校基于多主体和多角度,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作出公正公平的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考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和激励作用。

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劳动教育浅表化主要表现为:减轻实施力度,降低目标层次,将事实性知识从记忆目标降为感知目标,将方法性知识从应用目标降为了解目标,将价值性知识从感悟目标降为体验目标,造成课上“听”劳动、校园“喊”劳动、基地“看”劳动、家中“演”劳动等有形无质的现象。对此,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推动劳动教育从浅表化走向内涵提升。

1. 课堂教学从“你听我讲”走向全面参与

选择适切的实践项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的核心步骤。在此过程中,学校应摒弃单纯的“你听我讲”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成为劳动的真正主体。如在讲解劳动相关的文化、理念、纪律、法律等内容时应联系生活,通过真实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寻求共鸣、加深理解;讲解劳动技能时,应讲明原理、梳理程序、交代规则,提供标准示范,引导学生在接触工具时形成初步体验;组织学生实践操作时,应反复推进练习与示范,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劳动任务,在此过程中渗透规范和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品质和工匠精神。

2. 校园文化从宣传为主走向生活融入

当前一些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有环境无教育、有载体无文化、有教无学、有始无终等情况,严重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全面落地。如一些学校注重面子工程、短时效应,雇用广告公司打造楼宇、厅堂、走廊和教室,形成“pvc板劳动文化”;一些学校仅在建设初期以学生作品装点环境,后期不动、不改、不更新,形成“一次性劳动文化”;还有学校打造了楼内劳动展区或劳动教室、校内劳动基地,但是空间开放少,教师组织少,学生参与少,环境优化少。

对于校园文化,学校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将其转变为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因此,学校并非要重新命名或刻意打造,只要在原有校园文化中挖掘劳动教育的更多“切面”,即可为学生创造经历劳动、接受教育、创新文化的机会。如可以利用原有的宣传栏和展示台等静态环境设施,开展物质类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并明确成果遴选标准、展示时长、更新方法、相关负责人等,从而切实发挥环境的激励作用;可以把保洁公司负责的走廊、校园卫生区等部分清洁工作,以及工人负责的植物种植与养护等任务交还学生,提供其参与服务性劳动的机会;还可以启用校内闲置的场地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的现场教学、探究实践等。

3. 校外劳动从单纯体验走向完整实践

当前,学生参与校外劳动的主要问题是时间短、次数少、分工细、功利性强、责任感弱,基本停留在偶尔为之、浅尝辄止的体验程度,而且存在刻意表演的不良现象。例如:家庭劳动中的“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仅限于一两次的摆拍;社会生产劳动中的“农家一日行”仅分配给学生简单有趣的工作环节,学生只能零星体验劳动收获的乐趣,而无法体会到参与整个劳动过程的五味杂陈;某些学校甚至还存在家长“代劳动”现象。诸如此类情况,均不能使学生经历劳动的完整过程,积攒劳动的实践经验,形成深刻的价值认知。

为此,地方和学校需要尽快形成家校社联合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方案,通过课程实施与管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通过日常劳动发挥家庭的基础教育作用,通过完善建、评、用、改的基地制度发挥社会的支撑作用。同時,还需要深化家庭、学校、社会的劳动实践程度,如通过开办讲座、召开家长会、制表监督、打卡激励等方法,引导家长理解并重视劳动教育,推动学生参与家庭劳动走向日常化、持久化;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基地课程,促进学校教学、基地教学与劳动、多方评价形成闭环系统,保证学生在真实劳动中获得价值意义,从摆拍转为实干,从空想变为行思,在“行万里路”中领悟家庭伦理责任和社会伦理责任。

劳动教育的机械化是指拘泥常规、不知变通,主要表现为勉强开课、硬性渗透、随意组织活动。如有的学校为了落实上级政策,不经调查、学习、研究,即让一两名教师代表学校开设单薄的技能性劳动课程;还有的学校只是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以“行政会议+表面研学活动+宣传美篇”的方式取代劳动教育。出现这些情况,与学校观念上的轻视与方法上的欠缺均有关系。对此,学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以推动劳动教育从机械化走向有机发展。

1. 基于课程内在联系,实现科学统整

鉴于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现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手工、创客等校本课程关系密切,在课程理念、课时要求等方面存在相近性,因此学校可以将现有的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有机整合,形成主题活动课程,从而保证课程实施效益的最大化。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是“前延后拓”,即在保留原有课程特性的基础上,使主题活动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延伸拓展,形成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实践项目。

如有学校利用劳动教育课程“为瓜果类蔬菜施肥”,教授蔬菜施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本节课进行前延,调查瓜果类蔬菜施肥的种类、效果;利用环境与安全课程进行后拓,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生态蔬果基地,分析有机肥和化肥对土壤造成的不同影响。在课程整合实施中,学校不但深度达成了劳动教育、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促进不同课程优势互补、课时共享、任务衔接,也使学生体会到更深刻的劳动价值,获得更全面的成长体验。

2. 挖掘学科相似基因,实现合理渗透

在落实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引导教师挖掘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在教学目标、素材、方法等方面的相似基因,进行合理渗透,同时辩证对待不同学科的渗透情况。如对于数学等不易渗透的学科不必强求,仅在适合渗透的地方见机而作,注意保护学科的本来属性;针对体育、音乐、美术、语文等容易渗透的学科,要组织教师全面挖掘、系统梳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采取渗透、渐进和隐性的课堂实施策略落实劳动教育。

如某教师在执教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7课“今天我值日”时,就先找到该课程与劳动教育存在的共性:一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教学目标相近,二是“值日”的教学素材相近,三是模特示范动作与值日生的实际动作相近。在此基础上,该教师设计出“寻找最美劳动瞬间”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将美术学习与劳动实践自然融合,充分体验劳动之美和美中的劳动。

3. 保证教学目标同向,实现多方协调

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主体既有学校、教师,又有学生、家长,为此学校需要综合考虑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的发展需要、家长的教育诉求、学校的实施条件、教师的个性素养等内容,实现课程开发主体之间、新旧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关联统一。

例如:有的农村学校基于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开设传统农耕课程,却未达成理想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没有重视学生对农事劳动比较熟悉的学情,也没有认识到家长和学生期盼通过上学脱离农业劳动的客观需求。基于此,农村学校开设农耕课程,应以农事劳动为载体,结合时代特性,融入科技元素,并与城市学校协同开发,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和城市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劳动素养的互教互学,从而让城市学生亲近土地、出力流汗,让农村学生掌握科技、手脑并用,这样才能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编辑 王淑清)

注释: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项目编号:DHA2003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科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让语文插上综合实践的翅膀
利用数学素材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