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三习一育”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2-03-05 23:11李新贵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学目标课堂教学

李新贵

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基于一定的感性经验,经由教师科学设计的课堂活动,逐步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识记,而且在于应用,是课内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统一;学习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体现学习的互动性和分享性;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和团队观念。我校以“情·知教育”为指导,研究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以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效率低下的状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构建“三学三习一育”自主合作的课堂模式,优化课堂环节,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实现“学”与“习”的统一。

一、“三学三习一育”课堂模式的内涵

“三学三习一育”自主合作课堂模式(以下简称“331”模式),是以促进学生情意发展为目标,遵循教学过程的递进原则和学生认知实践规律的一种课堂模式。模式坚持以“一育”——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核心,以“三学”——乐学、会学、优学和“三习”——习悦、习用、习得的情意发展实现情感升华,以及“课前初学、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和“习之纯熟、习以致用、习而创新”课堂教学六个环节实现知行合一为两条主线,建构课堂立体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三学三习一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331”模式以情意和认知互相促进为理念,依据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活动,给了师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通过规范学习过程的六个环节,以育人为核心,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完成“学”与“习”的任务和目标。

(一)知识的感知识记、领会体悟

1.课前初学

一是情感体验。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从而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教师设计前置作业,有的放矢;学生通过先做后学,感受新知,建立初步的感性认知。具体策略为教师设置以问题为核心的前置性学习任务;目标为以教师设置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是自学生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学习就是发现”,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新知,尝试生成新的问题。“学而有疑”,才能为课堂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具体策略为各学科备课组布置学生自主生成问题的任务,教师课前要收集学生的问题,精选问题;目标为自学生疑,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2.目标导学

一是情境诱发。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中。”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具体策略为创设恰当的情境,备课组在集备时要根据新知、学情创设适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情境;目标为通过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想学、乐学的心理需要。

二是以学定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预习成果的检测和反馈,坚持“零起点”教学的原则,根据学情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具体策略为展示学习目标,明确任务,科学讲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目标为目标定学,完成“教”的任务。

3.自主研学

一是善疑巧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需教有疑。”学源于思,思生于问,问归于疑,真正的学问是从质疑中得来的。具体策略为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及学情特点设置疑问,不断追问触发学生质疑、思考,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学设疑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实现 “会学”的目标。

二是自主合作。在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经过独立探究来解决问题;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当被求助者也不能解答该问题时,可能就需要分工协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更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深层次的学习。具体策略为教师主导整合问题(包括课前自学产生的疑问),明确自主学习任务,独立完成,从而对于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新授的知识体系;目标为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条理,优化学习方法。

(二)知识的习练掌握、应用实践

1.“习之熟练”

一是自主练习。知识的学习需要巩固、训练。反复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具体策略为让学生自主完成有针对性的基础习题、练习,重点在于对基础知识应用的熟练掌握;目标为通过练习熟能生巧,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是互助互评。在自主练习的基础上,小组的检查反馈,通过同伴的正确评价能让学生在接受时内化为一种自我意识。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经由组内成员的互助、组间的交流、师生互动等进行解决,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释疑。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设置课堂任务,同时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具体策略為组内互批、互改、互评,对于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互助解答;目标为学生小组共同达到基础知识习题练习应用技能的提升。

2.“习以致用”

一是实践应用。知识的识记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的,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具体策略为教师设计一些体现能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检测反馈。课堂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后续教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据。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能使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具体策略为教师精选过关检测题,分层设计,当堂测试,全面客观地测评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查漏补缺。学生要按时认真完成检测题,组内互评、纠错或全班展示;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反馈矫正,要让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拓展训练和知识迁移,提高目标达成度。目标为教师在矫正、反思中提升素质,实现“堂堂清”,并分层设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3.“习而创新”

一是交流感悟。学生自主归纳,将课堂上零碎的知识归纳成思维导图等形式,理清思维脉络,让课堂再次升华。课堂的教学虽已结束,但又是新的起点,跨越课堂教学和课后体验的时空界限,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学习收获、体会和方法,是课堂的重要一环。具体策略为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总结规律、体会技巧、掌握思维方法,教师在学生发言时给予及时评价,并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方法、规律,总结目标达成情况;目标为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二是拓展延伸。大连教育家冷冉先生在《说学习》一文中强调:“对于课外学习的指导,应该看做仅次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教育方式。”以“双减”精神为指导,设计实践性的作业和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也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和补充。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设计出更高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具体策略为教师布置拓展训练题或研究性學习任务、课后预习任务等,通过各学科的拓展校本课程、教室内的自主研习空间等展示学生作品;目标为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为其后续的学习创设新的情感因素。

(三)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情智共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情智共育应始终贯穿于课堂始终,使文本情感外化为一种积极、深刻的影响力,浸润每一颗稚嫩的心灵,让学生建立自信;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的变革,围绕着“学”与“习”的六个环节,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用情感推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智慧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情智共生。

课堂育人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发掘教材的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赋予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三学三习一育”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331”模式的研究是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的途径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是对课堂教学变革的新的尝试和实践。

(一)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冷冉先生认为,“应当着眼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真正的学习是自愿、主动、充满渴望的。通过自主、互助,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立足研究一种结合学校、师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课堂是一个平等和谐的沟通交流的场所,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呈立体式展开,平等对话,合作互助;其次,课堂是一个氛围融洽的学习共同体,师生间、生生间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最后,学习过程既追求个性展示又要面向全体,诱发各层次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立足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打造有情怀的课堂

“331”模式把课堂育人作为核心,注重知识学习和应用实践的统一,德育目标始终贯穿“学”与“习”的过程中,强调课堂育人的效果。让课堂教学在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情感的提升来唤醒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其学习态度的改变。

(三)坚持“学”与“习”的统一,以课外实践反哺课堂教学

“331”模式把教学的过程看成一个整体,注重课前预习,鼓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带入课堂,通过教师导学、师生互助、生生互助的“学”与“习”的过程,完成知识的识记、练习与实践;注重课后知识的迁移拓展,通过课外实践服务于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三学目标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导学—自学—助学”教学模式与《汉语修辞学》的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培育学生“三学”素养
人物描写“三学”写作法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