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研究

2022-03-07 00:11贾智丰冯洪恩
体育时空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贾智丰 冯洪恩

摘  要  本文以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为背景,分析思政同向育人的相关问题。首先分析了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教学特点,其次阐述了全面落实公共体育课思政同向育人的相关教学措施,最后总结公共体育同向育人的发展方向,旨在通过本文论述提升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全面化和多样化,同时也能够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校公共体育课  思政教育  同向育人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1-029-02

当前,思政教育已经超脱了具体的思政教育课程,渗透进诸多的教学学科领域中。因此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落实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层次,也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对于培育全面化的综合性体育人才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引导职能的重要工作。

一、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及价值

从公共体育的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其是以全面提升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增进学生的体质,同时以整体体育领域的各项科学理论以及健康知识,树立高校学生积极正确的健康和体育意识,以促进其身体和心理均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在兼并生活质量以及体育素质同时提升的基础上,还需要高校能够结合公共体育的课程要求和整体课程体系,建立起以学生身体素质为核心,以体育综合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系统。

因此,从公共体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整体规划理念角度来看,公共体育的落实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全面提升人才综合发展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公共体育的教学理念的落实也与人才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强的联系,提升基础人才心理和生理健康质量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体育领域的认知,使其具备深入挖掘自身体育潜能的兴趣。同时能够在体育素养的引领下,构建企业以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未来发展计划,以此丰富我国的体育人才队伍。

另外,公共体育在基础实践能力以及意识培养的同时也希望高校学生可以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思想作风,在体育领域进行奋斗和发展的过程中,具备正确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打造其以校园为中心的综合体育文化氛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够坚持以社会公共体育领域为核心构建体育强国的重要战略思想。因此公共体育的落实能够结合体育知识,体育文化体育素养以及社会未来的体育发展培育方向,打造人才强国的基础。

由以上論述可知,公共体育的教学实践与人才的思想素质和核心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公共体育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坚持思政同向教育具备教学可行性,同时也具备推动公共体育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作用。

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同向教育的教学特点

首先,针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本质来看,落实思政同向教育模式具有极强的指向性特点。思政教学与公共体育课程融合之后,思政的主要方向便转化为体育教学的相关目标,例如培养人才正确的体育思想意识、正确地参与行为、构建完善的体育文化基础[1]。这种指向性和针对性特点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效率。

其次,落实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同向育人具有多样性。公共体育教育具备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载体,能够凭借思想政治教育常见的案例以及领域进行分析,将公共体育教学从体育领域拓展到社会人文以及国家发展角度,从而丰富公共体育教学的载体,使其向多样化方向转变。

再次,落实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同向育人模式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思政教育是以理论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而公共体育主要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体,进行思政同向育人能够有效将理论和行为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加强思政理论落实的力度,也能够促使体育教学向科学实践、科学合作方向转型。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思政同向育人的教学方式分析

想要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力度,便要综合教学主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2]。

(一)构建高质量的教学主体

首先要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基本教学水平。当前教师不仅要拥有基础的体育知识教学能力,也要具备在体育教学中融合思政教学的能力,并且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文化建设,才能够进一步加强思政同向育人的力度。

想要达成这样的目的,需要从教师团队以及院校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院校必须要为教师提供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以及优化方案,比如结合教师的实际发展质量达到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引导教师了解体育与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之间的关联,通过社会典型案例以及体育领域的相关事件作为依托,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解析,确保体育教师具备较强的提炼能力以及融合能力;而从体育教师的角度来讲,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水平。积极介入互联网或者相关途径获取体育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分析相关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成效,并且结合不同阶段公共体育课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创新,这样才可以全面增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有效性。

另外,从学生角度来看,要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体育价值观念,使其认识到正确科学的体育活动才能够辅助国家体育事业的成长。同时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不断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进一步深化思政同向育人模式落实的力度。

(二)完善新型教学机制

结合实际的公共体育教学内容,树立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才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公共体育教学的影响,并且能够接受同向育人的教学模式,从而满足新型教学模式落实的相关需求。

教学的内容可以从最基础的公共体育基础知识结合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个人心理特征、未来发展规律、体育领域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3]。例如,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划龙舟项目、高跷项目、舞狮项目等加入教学内容中,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公共体育视野,也能够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力量,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落实。另外,想要实现这样的目的,还需要不断进行制度体系以及管理策略的优化,院校内部体育教学的相关制度需要进行创新,要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且能够将原有的体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逐步向协同育人方向转型。比如某院校以多措施并举的方式来构建体育教学机制,要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教学形式发人深省、教学实践身体力行。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育改革之后提倡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思政教育为主要的引导方式,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核心。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当前的公共体育发展历史,分析当前的发展现状,结合实际的社会调研活动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提出自身的见解,这种见解需要从中国的体育文化传承以及当前的体育发展需求角度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制作多样化的课题报告,还能够受到新型社会发展思潮以及正规思想道德的引导。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原有的体育课堂转移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来强化教学质量,这也是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途径,比如引导学生建立在地方民俗舞蹈、艺术、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民俗化体育活动的研究,通过社会调研以及课题分析,让学生构建小组,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以及民间习俗,这是文化体系的传承,也是学生将体育知识落实到生活实践中的重要过程。如此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身体素质,还能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体育塑造观念以及发展观念。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和教师讲述的刻板性,也为学生公共体育眼界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以激发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在探究公共体育思想文化发展基础的同时也能够丰富自身的体育价值观念,从而真正实现了思政同向育人。

(四)拓展教学领域

从公共体育的发展历史上来看,是涉及了人类长时间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众多体育运动类型、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模式打造的新型体育文化体系,从类型上看具有多样性,从文化价值上看具有历史沿革性,从社会影响力上來看,具有提升全民族体育思想境界,构建完善的综合体育发展理念的重要指向性。因此,在落实高校公共体育思政同向育人理念的过程中,也需要将教学的内容从既定的教材范围和校园内公共体育体系的领域向外界拓展,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当前社会的综合体育系统以及国内外的先进体育理念,建立在本土体育文化基础上,融合多国的体育综合思想,以打造具有多样化和世界性的公共体育意识。

从实际的教学策略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查找感兴趣的体育知识和体育发展历史,建立在追溯体育发展进程基础上,实现体育文化的研究和创新,并且结合学生自身对公共体育的见解和认知进行新课题研发。例如,针对国际斯诺克竞赛的体育意识和文化含义进行研究,建立在中国本土斯诺克比赛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形成的因素,这种方式可以借用体育竞赛打通中国本土体育观念与国外体育思想之间的屏障,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公共体育的广阔体系,并且建立在优化自身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弘扬新型的体育理念和体育意识。这个过程不仅符合公共体育教学的需求,也符合在体育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需求。学生通过自主研发能够接触到新型的体育知识,在创新的过程中便可以提升自身的体育综合素养以及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思政同向育人的相关特点,指出其针对性、多样性以及实践性,并且综合教学主体、教学机制以及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优化思政同向育人的措施。在提供参考借鉴价值的同时,也希望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实际出发,解析不同院校自身公共体育的教学现状,结合院校的发展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落实针对性的思政同向育人体系,不断探究学生的需求,如此可使思政同向育人具备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包海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03):58-61+112.

[2]张营营.“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基于高校体育课教学的调研[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3):182-183.

[3]王丰.独立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6):75-76.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项目编号:SJGY20200116。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