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体验和认知

2022-03-07 06:05揭武强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

揭武强

摘  要:以学生的“在场因素”作为教学出发点,全员参与,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引领学生在开放、自主的情境中体验和认知,将学生课内外、校内外的生活结合起来,让教学指向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体验认知

“上学路上”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中的第4课,本单元内容是入学适应教育,本节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旨在指导学生平平安安上学。教材从学生每天的上学道路入手,引领学生了解大家是通过不同的道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到学校的,教育学生学会注意安全和保护自己,教师相应地渗透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和感恩教育等。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课前经过初步调查,教师了解到学校一年级学生上学、放学有部分学生是步行,大部分学生是父母或长辈骑电动车、摩托车或开私家车接送上学、放学的。为此,本节课针对这一实际情況,设计了上学路上安全乘车、遵守交通规则、远离危险等方面的活动。

教学片断1:“画”我的上学路线。

《标准》指出,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学生从不同路上上学的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每天是用什么方式到学校的?

生1:我是坐妈妈的电动车来学校的。

生2:我爸爸骑摩托车送我来学校的。

生3:我爸爸开车去上班,顺带送我来学校。

师: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你们还都记得吗?

生1:我要经过书店。

生2:我要经过超市。

生3:从我家到学校要经过一个广场,还要经过十字路口。

师:同学们,把你们从家到学校的路线画出来,比一比,谁的路线画得更清楚。

根据课前所做调查,了解到学生上学、放学方式不同这一实际情境,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熟悉自己的上学路线,关注和留心上学途中经过的标志性地点,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认路的习惯,也为后面的安全教育做好铺垫,打下认知基础。

学生是自然人,也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学会生活、学会与身边的事物相处。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经过的地方自己并不十分在意,也没有刻意记住一些标识的习惯,经过学习,不仅加深了学校和家的路况的印象,还能启发学生养成出门记住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地方的习惯,这些都是学生生活能力的体现,这也是教师对学科、对学情的深刻剖析和认识。

教学片断2:“认”道路交通标志。

《标准》指出,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在设计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把课程带出课堂,将学生课内外、校内外的生活连成一体,使课程延伸和拓展到课堂之外。

本环节先播放一段交通安全视频:一天放学路上,我和同桌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正要过人行横道时,突然有人骑自行车从我们身边快速经过,骑车的人是一位叔叔。我说:怎么骑这么快?同桌说:这么快,太危险!话音刚落,“咣当”一声,回头一看,自行车撞到了一位妇女……视频播放完毕,教师顺势提问。

师:同学们,说一说视频中哪些行为是不对的?

生4:骑车不能太快。

生5:骑得太快会撞到人的。

生6:那位叔叔没有注意到当时是红灯。

教师顺势表扬:你观察得真仔细!

课件定格在“信号灯”这个标志上,教师追问:这个标志你们认识吗?红灯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4:认识,红灯时车和行人都要停下来,绿灯才能通过。

生5:认识,这是交通信号灯——红绿灯。

师:是的,信号灯是一种交通标志。你们还认识哪些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都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接着出示几种常见的交通标志让学生辨认和学习。

师:同学们,如果生活中没有交通信号灯,没有交通标志会怎么样呢?

生7:会和那位叔叔一样,撞到别人的。

生8:可能会被汽车撞伤。

生9:我都不敢出门了。

一年级学生虽然接受过安全方面的教育,但是对道路安全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交通标志的作用也并不知晓。因此,教师播放视频,通过形象、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生活中事件的真实性,帮助学生认识交通事故的危害,还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和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按照“通行—禁止—警告”的顺序呈现,培养了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尤其让学生对“如果生活中没有交通信号灯,没有交通标志会怎么样呢?”这一问题进行假设和讨论,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安全意识。

交通标志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存在的、见过的,但是它们为什么要存在?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吗?学生之前并未思考,在学习之后,学生对生活中交通标志的认识由无意识到引起重视,变得印象深刻,从而感受遵守规则与安全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到学生的整个生活。

教学片断3:“说”路上的温暖。

学生要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体验和感恩生活中的温暖和友爱。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上学、放学会和谁一起呢?

生10:上学是妈妈送我的,放学是与邻居家的哥哥一起回家的。

生11:我是奶奶接送的,奶奶还会帮我背书包。

师:家人对我们很关心,书包由谁背好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自己背!

学生不约而同地看向刚才说由奶奶背书包的生11,他不好意思地红了脸。此时,教师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稍稍蹲下身子:你的书包自己能背得动吗?

生11:能!

师:你们还有什么温暖的事情与大家分享。

生12:有一次爷爷来接我,正好下雨。爷爷只带了一把雨伞,他把雨伞给了我,自己拿帽子当雨伞。

生13:过马路时,妈妈总是牵着我的手。

生14:有一次过马路是红灯,我在路边等,警察叔叔还夸我呢!

师:大家都非常爱护我们自己。如果有人闯红灯,你会怎么做?

生15:叫他不要過去,等一等。

生16:我知道闯红灯不对,但是我不敢说。

生17:不要怕,告诉他闯红灯很危险,你是关心他,他会听从你的建议。

师:是啊,很多人都关心我们,我们要懂得感恩,也要学会关心、帮助身边的人。

让学生分享上学途中一些暖心的事情,选择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发学生共鸣,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在交流中,教师发现有家长替学生背书包的现象,适时追问“书包由谁背好呢?”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注重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有人闯红灯,你会怎么做?”旨在引领学生既要铭记家人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同时也要学会感恩,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身边的人改正错误,助人助己,促进学生内心的改变,学会与身边的人、与社会和睦相处,符合《标准》提出的“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教学片断4:“演”安全上学。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经历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根据班级学生的上学线路,师生分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身临其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指出不正确的行为。

师:他们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你们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吗?

生18:我闯过红灯,以后不会了。

生19:我有时候会和小伙伴一起去河边玩。

生20:我和同桌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打过架,还把一名女同学撞哭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这样是不对的。

师:同学们,你们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是勇敢的表现。

情境表演有效吸引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情境再现,将安全教育用生动的形式予以落实。通过对比、纠错,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上学路上追逐打闹、翻越护栏、闯红灯、在河边玩耍等情形学生并不认为不对,甚至觉得“好玩”。经过生生辨析,谈感悟、明事理,安全教育已经“入心”,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目标“健康、安全地生活”的落实。

综观本节课,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教学主要资源,画上学路线、认交通标志、说感人故事、演安全上学,体现了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内在整合。四个环节的活动都是以学生的“在场因素”作为教学出发点,引领学生在开放、自主的情境中体验和认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生。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普通类重点课题——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研究(21PTZD039)。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

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微课助力,让小学语文教学大放光彩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