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路径探析

2022-03-07 19:11陆娅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新时代高校

陆娅

摘 要:高校网络舆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带来新挑战,通过对高校舆情的特点及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6.05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网络舆情工作应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晴朗的网络空间。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在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对舆情工作的监测,维护师生身心健康和校园和谐稳定,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阵地。

1 高校網络舆情的特点

(1)主体特殊。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高校教师;另一部分是高校学生。高校教职工因其受过一定的教育,所以在知识储备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他们的学识、见解及阅历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使得高校教师在各个网络平台具有优于社会大众的舆论影响力。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责任感、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缺乏社会实践,思想和心理不成熟,易受到不良网络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成为不良思想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2)内容多元。高校教师和学生受家庭、专业、兴趣、学习、工作等背景不同的影响,他们关注的内容和领域也均不相同,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较为多样,其所制造舆情的内容也是多元化的。

(3)传播迅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平台不断推陈出新,其具有更新速度快、用户量大、用户年龄层跨越广、注册门槛低等特点。作为传播媒介,其内容具有高效传播性,一方面是网络平台自身拥有众多用户,各个平台之间信息共享;另一方面是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存储更加便携,传播速度更加迅速。

2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2.1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问题

(1)网络成瘾严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大学生成为网络的忠实用户,正是在这一范围内,且占比较大。在电子设备陪伴下成长的大学生习惯了与机器对话,与网络交心,一方面网络为其生活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弱化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甚至出现在网络中放飞自我、乐观向上,现实中社交障碍、独来独往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管束,自控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极易对网络上瘾。这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身心学习,还使他们易受网络“热点话题”的影响,可能出现在不明事实的情况下成为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2)用户看客心理。处在“全民上网”时代的大学生是各类网络平台的忠实用户,但学生辨析能力较弱,心理不成熟易冲动,经常把自我的感性认识充当真理,在网络舆情中充当“吃瓜群众”,这种看客心理使得一些本应在短时间内消失的谣言不断发酵,导致舆情升级。

(3)网络诚信缺失。虽然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但网络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致使一定程度上出现网络诚信缺失的现象。网络诚信缺失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十分普遍,其主体不仅局限在学生,还包括部分教师。部分教师抱着侥幸心理,在网络平台中任意杜撰或传播不实言论,违背校规校纪、师风师德,甚至出现学术不端或参与网络犯罪的案例。

2.2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主要成因

(1)高校师生群体利益诉求机制尚不完善。高校工作中忽视师生的主体地位,过于强调个体对整体的服从,从而使师生不主动参与学校事务。师生缺乏表达诉求的渠道,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师生群体利益诉求机制尚不完善还表现在校园主流媒体的失语,网络舆情发生后,部分高校主流媒体只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未能尊重师生和网民的主体地位,只进行简单的“封堵”或冷处理方式,再或者在舆情过后发布信息进行补救,其处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

(2)高校师生网络思想道德建设相对滞后。过去,高校教育存在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培养的倾向,随着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这种现象正逐步改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也正在进行中,但长此以往的现象导致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网络道德规范一定程度缺失,使得在网络空间中缺乏一种自律的精神规范。网络空间是一种虚拟化社会, 在虚拟空间里,更需要道德自律。所以建立网络思想道德体系,使高校师生在网络空间中有行为约束,对于网络舆情的防范十分重要。

(3)高校学生思想不成熟和心理不稳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学生生活普遍网络化, 网络平台为其提供了开放的网络空间,为学生民主参与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支持。学生逐渐通过互联网发表观点和评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对高校网络舆情建设提出新挑战。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对校园工作、生活和社会诸多现象反应激进,他们思想独立,好奇心强,敢于发声,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但同时思想不成熟,缺少社会阅历,易受到不实言论的误导,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在网上发布传播不实消息,进而引发网络舆情。

3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路径选择

3.1 完善高校师生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拓宽师生表达空间

新形势下,有效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要切实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开放言论,接受舆论监督,不断完善高校师生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畅通师生表达渠道。首先,要建设平等和谐的对话交流体制,促进师生与高校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高校管理部门要想方设法拓展师生的利益诉求渠道,保护其合法权益,引导师生运用合理的途径表达利益诉求。其次,要完成对高校师生的情绪疏导的任务。研究表明,网络舆情一般情况下会通过突发事件的引诱而刺激放大不良情绪,高校管理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师生的情绪疏导,尤其是着力化解师生的不良情绪。既要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意志力,又要尊重师生实际诉求,通过人性化科学化的校园管理机制来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为师生权益的表达提供渠道,并且做到切实维护师生权益。

3.2 创办高效的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和引导

高校要创办高效的网络舆情分析与监控系统,不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和引导。第一,要采用互联性信息技术构建符合高校校园舆情管理实际的舆情监控和舆情管理系统,此系统主要通过舆情信息的抓取、分析、研判、预警、反馈等组织架构提高高校舆情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第二,建立符合实际的高校校园舆情危机分类管理机制,帶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快速干预和主流舆论的引导。第三,有效完善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保障机制,切实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加大软件、硬件投入,提高计算机技术含量,改变过去过度依靠人工检测的局势。

3.3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提高师生的网络思想道德修养

引导高校师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用全面、客观、 积极的眼光对待互联网的各种信息,提升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在思政课堂上,通过网络当中发生的热点舆情事件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传播正能量。不断提升高校师生网络素养,要着重发挥思政课教育主渠道作用,主动联系师生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舆情观和是非观。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思政课内容和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开设网络舆情研讨有关课程,结合社会热点话题为案例,通过案例解读,让大学生能够对网络舆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及价值判断,培养他们的辨别是非能力,提倡对互联网信息持不盲听、盲从、盲信的态度。最后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理论资源,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融入有关网络

参考文献

[1]陈超.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01):107108.

[2]卜红双,王太明.网络空间视域下基层协商民主实现路径探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7):5660.

[3]王磊.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J].学术论坛,2008,(05):177182.

[4]王太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构建路径[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4347.

[5]吴泽俊.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分析和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05):1821.

[6]卜红双,王太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及路径优化[J].新西部,2018,(18):131132.

[7]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8487.

[8]王太明.民主协商视域下网络空间治理的现实挑战及路径调适[J].领导科学,2019,(06):7881.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新时代高校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