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研学旅行经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融合

2022-03-07 23:40魏彩平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融合

魏彩平

摘  要: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以研学旅行的经历为主题情境,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研学体验、成果等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构建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体系,实现研学旅行与地理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学旅行经历;教学融合;地理实践力素养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教材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与初中地理的课程性质特征(生活性、实践性)高度契合。通过开展研学旅行,打通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在“行”中“研”、在“研”中“用”、在“用”中“学”,有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落地与提升,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因此,地理教师要立足本土资源,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收集了一些地理研学旅行方案,注意到多数教师在活动前通常会教授有关地理知识,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解决问题,将研学旅行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达成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但是结束后对如何将研学旅行的经历回归到课堂与教学进行融合的较少涉及。这就使研学旅行的地理意义没有得到充分、深度的挖掘。对于地理学科而言,研学旅行不仅是生活的体验、教材知识的验证、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活动能掌握地理学习的技能,能举一反三,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将碎片式的感性知识转化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知行合一,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完成这种转化、升华,还需要教师在活动后,将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经历落实到地理课堂,与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出研学旅行的价值。下面,笔者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沐歌茶园”研学旅行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将研学旅行的成果、经历带入课堂,实现与教学全面、深度融合。

二、研学旅行经历的应用与融合

研学案例:2020年10月2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城南初级中学八年级部分学生开展以“走进茶园,闻着茶香,观看美景,感受茶的世界”为主题的沙县“沐歌茶园”研学活动。

研学活动前准备:(1)实地踩点,设计研学路线。(2)结合学情,确定研学目标。教师根据路线,结合学情,确定了5个研学目标,包括:① 认知教育:明确“沐歌茶园”的地理位置;② 实践教育:查找交通线路,观察地形,描绘等高线地形图,调查茶园自然环境;③ 劳动教育:采茶、制茶;④ 思维教育:辨识地形部位与等高线形态的关系;分析本地区茶树的生长环境;了解沙县茶文化的形成过程;⑤ 情感教育:初步树立人类活动应该因地制宜、遵守自然规律的意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增进对家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家国情怀。(3)教学指导,明确研学任务。活动涉及学生已经学过的地图的阅读、地理位置的描述、等高线地形图及判读、地理资料的收集等知识。活动前教师复习了有关知识,为研学任务的完成奠定理论基础。(4)安全教育,布置人员分工。

活动过程:通过查找地图,结合实地,描述沙县“沐歌茶园”的地理位置;观察、辨识、拍摄茶园周边地形部位,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分析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采茶、制茶、品茶,了解茶文化。

12月份,笔者到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城南初级中学进行“农业”同课异构时,将两个月前的研学旅行经历融合到教学中,对研学旅行成果进行了拓展。

1. 唤醒实践体验,实现情感融合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课引入环节,笔者展示了研学活动的部分照片,唤醒学生的研学体验,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借助多媒体再现研学实景,使课堂学习和研学中的真实情感之间产生共鸣,相互验证,形成情感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求知氛围。

2. 创设主题情境,达成教学融合

笔者展示了茶园景观及采茶照片,并提出问题:茶叶生产属于哪个产业部门?如何判断?学生根据教材中“农业”概念的描述,结合研学体验得出结论。然后,笔者以探究“茶与农业的关系”作为教学主线,以研学活动中的采茶、“探”茶(观察、分析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制茶、品茶等为情境载体,展示了相关的研学照片、视频等资料,设置了“茶叶生产属于农业的哪个部门”“沙县有哪些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我国主要茶叶产区的分布地区”“茶叶有什么用途”等問题探究情境主题,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研学经历出发,以茶叶的生产为例,在释疑的同时,学习农业的概念、主要农业部门、影响农业分布的自然条件、我国农业东西部的地区差异、农作物分类等。

农业知识,尤其是影响农业分布的自然条件及地区分布是近五年福建省地理中考的高频考点,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笔者将学生研学旅行的经历带进课堂,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学生因为有了感性认识和实践体验,有了分析茶树生长环境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对新问题如光、热、水、土等自然要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遇到相似的问题。能学会举一反三,以小扩大,再联系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比较容易得出我国农业东西部地区分布差异,有利于建构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3. 设置练习反馈,促进评价融合

课堂练习的设置可以考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是真正达成学以致用、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本节课中,笔者将研学活动中的素材结合农业知识点,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茶树喜光耐阴,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 ~ 35℃,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

材料2:中国主要有四大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大致分布在北纬18° ~ 37°,东经95° ~ 122°范围。

材料3:福建省三明市地处北纬25°29′ ~ 27°07′,东经116°22′ ~ 118°39′,境域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年降水量1753.5毫米,夏季偏多,秋季偏少,年平均气温19.2℃。

(1)我国四大茶区分布特点及共同优势是什么?

(2)三明市属于我国哪个茶区?有哪些适合茶树种植的自然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研学见闻,从综合思维的视角分析问题,得出练习题答案,加深了对影响农业自然因素的理解,提升了地理实践方面的解题能力,也从另一个角度检验了研学旅行的成效。研学旅行主要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对学生关注现象、发现问题、动手实践等能力进行评价,将研学的素材引入练习题,是“用以致学”的升华,促进学生提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符合“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另一方面,目前中高考地理试题均要求有情境设置,情境往往来源于生活,而试题问题更加贴近社会生活问题。将研学旅行经历融入练习题,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解题思路和模式,使理论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评价更多元化。

三、感悟与反思

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地理课程的主要特点。研学旅行契合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课堂教学的校外延伸。在开展研学旅行时,教师要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情基础上精心设计研学目标任务,合理设计研学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做有所得;活动结束后,要从多方面挖掘研学旅行的价值,将资源带回课堂,与教材、教学、试题相融合。学生带着问题在研学旅行中学会用“地理眼”看生活、看世界,收获的是体验、实践、思考,将研学旅行后的情感经历、展现地理要素的照片、实景视频等素材和真实的情境在课堂上呈现,让学生带着见识用“地理心”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收获的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初高中地理学科活动案例研究(FJJKXB20-633);

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初高中地理学科活动案例研究(JYKT-20030)。

參考文献:

任芳,仲小敏. 例谈研学旅行经历与地理复习课的

融合[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8(11).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刚柔并济
破次元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融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