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校农结合”接续奋力推进贵州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2022-03-08 01:54贵州医科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博士吴胜艳
大众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校食堂全省贵州

文 | 贵州医科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博士 吴胜艳

“校农结合”是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新时代贵州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脱贫、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创新举措。“校农结合”是指通过产销精准对接促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技术、知识、市场等资源优势助推乡村振兴,以增强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民可持续脱贫及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大转型为最终目标的一种互利共赢的惠民帮扶模式。

“校农结合”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学校食堂供给提供有力抓手;同时,“校农结合”在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的具体实践中走出一条惠民富民的新路子。自2017年3月贵州“校农结合”精准扶贫模式在黔南产生以来,不断得以发展并在全省快速得到推广,对推动农村产业革命、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产生了积极影响和巨大作用。2017年秋季学期以来,贵州全省学校食堂通过全国“832平台”和“一码贵州·校农结合”大数据管理平台累计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约为350万吨,采购金额约为297亿元。2018年2月14日,黔党发[2018]7号文《贵州省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明确要求“全力推进‘校农结合’,全省学校食堂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农产品数量达到学校食堂采购总量的40%以上”,这标志着“校农结合”脱贫攻坚创新模式在全省全面推广。

一、“校农结合”的四大新突破

(一)“点”“面”结合,“试点”取得新突破

贵州有近1.8万个各级各类学校食堂,就餐人数约占全省人口六分之一,月农产品均消费10亿元,是一个庞大而稳定的市场。“校农结合”在全省推广以来,收购贫困地区农产品45余亿元,带动4000余个种植养殖基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170万亩,带动贫困人口10万余户42万余人增收,覆盖近百万群众发展。

(二)引导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新突破

“校农结合”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将学校需求与农产品销售精准衔接,学校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从解决“为谁生产”入手,通过需求引导供给,解决了农民“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助推贵州基础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

以“校农结合”作为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抓手。“校农结合”为新的教育教学任务找准了新的服务方向,让教育在实战中新的平台新的方向中不断提升。让教育在转型发展中不断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为教育强省找到了新的突破点。以教育作为动力源,以服务“三农”为对象,以实现乡村振兴略为目标,助推教育强省。在“校农结合”新思潮的引领下,教育强省的内容不断拓宽扩大。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平台建设,发挥积极带动和引领作用。

(四)接续奋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突破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校农结合”立足于产业兴旺、产业振兴,力求打破产业发展瓶颈,助力乡村振兴。“校农结合”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体增产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兴旺发展。“校农结合”把学校的智力、人才“搬进产业、搬进村、搬进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需不平衡

“校农结合”是由学校后勤部根据学校食堂、教职工等需求向农户直接购买农产品的产销模式,而农户所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学生的饮食习惯、爱好以及教职工对农产品的需要等这些情况是多变的,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且存在农户所种植的农作物产量经常无法满足学校食堂庞大的需求量的情况。从贵州省实施“校农结合”的当前情况来看,与预期的效果相比,显然是存在差距的。前期精准扶贫阶段已经告一段落,十四五后贵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校农结合”发展模式,把握国发二号文件及时与市场机制接轨。

(二)纵向推进力度不够

前各大高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纷纷实施“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大高校在开展“校农结合”的工作中,还只停留在面上的推进,点上的深度还不够。大部分高校还尚未深入实际,其院内的人才专家等也没有运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服务农业产业的发展,且目前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大多也还仅停留在理论上,尚未深入实地进行调研,立足实际,寻找问题,还未充分发挥地方高等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三)横向机制仍不通畅

“校农结合”是学校与农户之间的结合,是学校直接向农户购买农产品,但“校农结合”从生产到销售之间的环节仍未完善。如,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等环节还未建立起来。在农产品的深加工方面,农户并没有做过多的加工,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在冷链物流方面,基本没有发展,而果蔬、禽蛋、肉类农产品属于易腐易烂物品,供应链运营和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用“校农结合”接续奋力推进贵州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建议

立足农村三大功能:粮食安全、生态屏障、传统文化传承,基于贵州民族性、偏远性、封闭性三个主要特点,结合各高校对口帮扶村和驻村书记工作实际,从教育系统工作方向提出一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是教育厅统筹规划,形成“校农结合”的发展合力,塑造贵州“校农结合”的区域品牌、产业品牌。统筹贵州各个区域种植,从贵州高校的大盘子科学、高效的推进各地共性和个性化种植,避免资源浪费;统筹各高校联系点的种植品类选种,提升种植质量;统筹销售渠道和平台,统筹全省高校的农产品需求及省外的销售渠道。

二是畅通信息壁垒,推进各地各高校“校农结合”信息共享。科技推广信息共享,尤其是村民日常种养殖的科技信息共享;为教育系统的驻村书记经验分享和信息共享搭建平台;市场需求信息的共享,为农村种养殖和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导向。

三是指标体系构建,为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共性指标的构建,如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个性指标构建,如贵州九个地州各具特色,各地特色产品的合格指标也亟需有统一标准。

四是做好理论研究,同时把“校农结合”案例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政课堂。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动全省高校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推动全省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建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时发挥科学研究引领和反哺功能,把“校农结合”相关研究做实做好,创新课题研究顶层设计和具体执行方式,多渠道、多层次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猜你喜欢
学校食堂全省贵州
再来一碗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贵州,有多美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沉醉贵州
商丘市示范区打响新学期学校食堂“保卫战”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学校食堂是黑暗料理的发源地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