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

2022-03-09 03:34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饺子美食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异彩纷呈。在我们见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透露着“美食”的气息,在文字范围内刺激着我们的味蕾。那么,当文字与美食遇到一起,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历史溯源

追根溯源,约50万年前的“北京人”已经能很好地管理火、使用火,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新石器时代,由于陶器的普及,人们开始用水煮熟食物,并用海盐与食物同时烹饪,形成了最初的烹饪技术。后来随着食物种类的增多、人类对营养需求的增加,以及烹饪工艺的发展,人们结合各地烹饪方式的特点,使一道道美食新鲜出炉。不管是简简单单的农家蒸菜,还是场面盛大的满汉全席,都带给人们极美的享受。中国的烹饪特色,不仅要讲究“好吃”,还要讲究“赏心悦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色香味俱全”。中国烹饪经历了由单一到复杂、由简陋到精美的发展过程。除此之外,中国饮食文化关注饮食的观念、习俗和社会功能,在饮食的特色、习惯中也暗含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大到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小到不同家庭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不管走到哪里,每一餐、每一饭都倾注了人们对事物热情的礼赞。我们除了要了解饮食文化的特点,也要感受饮食文化所包含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大家见解

饺 子

◎梁实秋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北方乡下的一句俗语。北平城里的人不说这句话。因为北平人过去不说饺子,都说“煮饽饽”,这也许是满洲语。我到了十四岁才知道煮饽饽就是饺子。

北方人都以饺子为美食。钟鸣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财力,吃顿饺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吃顿饺子要动员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煮,忙成一团,然而亦趣在其中。

年终吃饺子是天经地义,有人胃口特强,能从初一到十五顿顿饺子,乐此不疲。当然连吃两顿就告饶的也不是没有。至于在乡下,吃顿饺子不易,也许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时才能有此豪举。

饺子的成色不同,我吃过最低级的饺子。抗战期间有一年除夕我在陕西宝鸡,餐馆过年全不营业,我踯躅街头,遥见铁路旁边有一草棚,灯火荧然,热气直冒,乃趋就之,竟是一间饺子馆。我叫了二十个韭菜馅饺子,店主还抓了一把带皮的蒜瓣给我,外加一碗热汤。我吃得一头大汗,十分满足。

我也吃过顶精致的一顿饺子。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漂着少许鸡油。大家已经酒足菜饱,禁不住诱惑,还是给吃得精光,连连叫好。

做饺子第一面皮要好。店肆现成的饺子皮,碱太多,煮出来滑溜溜的,咬起来韧性不足。所以一定要自己和面,软硬合度,而且要多醒一阵子。盖上一块湿布,防干裂。擀皮子不难,久练即熟,中心稍厚,边缘稍薄。包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指捏緊。有些店里伙计包饺子,用拳头一握就是一个,快则快矣,煮出来却是一个个的面疙瘩。

饺子馅各随所好。有人爱吃荠菜,有人怕吃茴香。有人要薄皮大馅,最好是一兜儿肉,有人愿意多羼青菜。(有一位太太应邀吃饺子,咬了一口大叫,主人以为她必是吃到了什么脏东西,她说:“怎么,这里面全是菜!”主人大窘。)有人以为猪肉冬瓜馅最好,有人认定羊肉白菜馅为正宗。韭菜馅有人说香,有人说臭,天下之口并不一定同嗜。

冷冻饺子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新鲜的好。据说新发明了一种制造饺子的机器,一贯作业,整治迅速,我尚未见过。我想最好的饺子机器应该是——人。

吃剩下的饺子,冷藏起来,第二天油锅里一炸,炸得焦黄,好吃。

(选自《雅舍谈吃》)

教师观点

舌尖上的语文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历史,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传统文化。作为美食大国的中国,饮食文化更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字与美食相遇,擦出人性的火花,展现出无穷无尽的魅力。

美食之美不仅在于食物本身的魅力,更在于制作食物的流程与精湛的工艺。“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这是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文《千人糕》中的美食——米糕。普普通通的米糕包含着很多人辛勤的汗水,也揭示着做人的道理——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因此被称为“千人糕”。每一样糕点的制作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让我们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展现出了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繁华的都市其实就是“美食集聚地”,春节时大街上的糖果儿、烤地瓜等各色零食充斥着孩子们的快乐童年。“春节牌”零食之王的美称非糖葫芦莫属了。“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海棠、山药、红小豆等,先把这些东西洗干净。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这是著名戏曲演员新凤霞写的一篇文章《万年牢》,也选自我们的小学课本,几行简单的文字,却让我们似乎看到鲜亮的红果,蘸着亮晶晶的冰糖,一口下去酸甜可口。《万年牢》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舌尖上的盛宴,小小的糖葫芦还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如此美味,包含了多少良苦用心。

美食依旧逃不开我们的中学课本。“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文字醉人,酒也醉人,春酒之醇香散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酿酒人的精心、善意皆是这酒的精华之所在,这便是琦君的《春酒》。“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他另一手绝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这是冯骥才的《好嘴杨巴》中氤氲出的茶汤的热气和香气。“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汪曾祺笔下的高邮咸鸭蛋,堪称“下饭神器”,《端午的鸭蛋》表现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以及对故乡的热爱。

在陆文夫的《美食家》中展现了不一样的舌尖盛宴,“我到陆稿荐去买酱肉,到马咏斋去买野味,到五芳斋去买五香小排骨,到采芝斋去买虾子鲞鱼,到某某老头家去买糟鹅,到玄妙观里去买油氽臭豆腐干,特别是要吃陆稿荐的乳腐酱方,那肉入口就化,香甜不腻。”一段文字让人垂涎欲滴。《红楼梦》的大观园更是“美食吃播”现场,其饮食十分丰盛,制作流程十分繁琐,且听王熙凤介绍茄鲞的制作过程:“这倒也不难。把才摘下来的茄子的皮削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子肉一拌就是了。”这便是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吃到的“没有茄子味的茄子(茄鲞)”了。文学作品中若隐若现的美食,不停地吸引着“吃货”们的眼球。

3758501908272

猜你喜欢
饺子美食
美食
饺子
好吃好玩的饺子
美食
包饺子
粘黏的饺子
美食都被玩坏了
亲手用美食告白一场
包饺子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