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体系建构

2022-03-09 05:55梁宏亮陆敏黄虞婷
大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书院制少数民族大学生

梁宏亮 陆敏 黄虞婷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工作的现实困境,最后从工作理念、组织方式、指导力量、实施内容、评估机制和保障支持等角度,介绍了书院制下“双线双院双团队,一档多措四保障”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体系。

[关键词]书院制;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1-0192-03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实施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1],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明了方向,对高校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以下简称“书院”)创建于2007年,作为全国首家以师范生培养为特色的现代大学书院,是学校推进一流师范本科教育与现代大学书院建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也是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最集中的育人单位。书院以社区制、导师制、通识教育、双院协同等为载體,将师生纳入书院共同体之中,创建智育与德育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协同、教学相长与朋辈共进相呼应的育人新模式[2],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指导育人实践提供了肥沃土壤。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通过学业帮扶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

学业发展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与关键性的作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学业发展不仅受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意志水平、语言习惯、学业基础等内在因素影响,也受教学模式、学习氛围、民族文化、职业规划等外部因素制约。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学业帮扶,有助于解决其学业之惑与思想之困,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更为合理地规划学习生涯、顺利完成学业,进而推动其在大学阶段顺利成长成才。

(二)通过学业帮扶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等院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骨干力量。坚持立德树人,把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使命。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发展和综合成长,以学业发展与帮扶工作为着力点,充分利用资源、创新路径方法、健全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支持体系,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三)通过学业帮扶深化各少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不能单独割裂开来。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坚定成才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否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他们如何看待学习、如何组织学习、如何改善学习。只有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中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主动完成学业,才能为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3]。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难题

1.基础知识薄弱,语码转换困难。受经济、区位、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全国各地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教育软硬件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业基础相对薄弱。加之高考加分政策在为少数民族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为他们进入大学后与不加分的学生同步学习带来更多挑战。另外,虽然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预科班或者内高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汉语水平,但书面读写和深度理解能力仍相对较弱。这使得高校少数民族生在知识接受、思维转换、表达应用等方面容易出现语码转换困难,进而出现上课听不懂、笔记跟不上、课后难跟进等现实性学习困难。

2.学业成绩靠后,内生动力疲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成绩处于中后段较多,学习动力总体不足,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学习动力疲软的情况。在心理适应上,少数民族大学生较多来自边疆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部分学生存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适应困难;在思想观念上,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生活环境通常相对封闭,进入大学后融入高校主流文化时需要适应过程;在学习观念上,从初高中“要我学”的观念转变为大学的“我要学”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理念未能及时更新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疲软。

3.学习习惯欠佳,学习压力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多是应试教育,这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未能在成长阶段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这是构成其在大学阶段学业困难的重要诱因。大学期间,除学习生活环境与之前有较大差距外,少数民族学生还面临着诸如外部环境、教学模式、思维方式、文化价值等问题。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在形式、内容与强度方面的差距也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普遍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业预警现象,产生学习畏难情绪,制约着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发展信心[3]。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帮扶困境

1.点面结合推进的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需求体量大、要求高,但育人单位能够提供的学习资源和人力、物力相对有限。因而,在具体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常常存在“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很难有效兼顾的情况。如何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在面向群体有覆盖、出氛围的同时,针对个体有落点、出实效是开展工作的难点之一。这就需要帮扶工作组织实施者在整合资源、充分尊重了解每一位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强化学业帮扶工作的规划性与成效导向性,增强对学生全方位学业发展的引领与支持。

2.“双困”学生帮扶的困难。部分在学业上需要重点帮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时也是在心理上需要重点帮扶的学生(即学业和心理“双困学生”)。这类学生在实施学业帮扶过程中常常发生敏感排斥与消极应对等情况,使得帮扶工作缺少帮扶对象的有效响应,帮扶工作成效短期难以显现。导师、朋辈在学业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也因为学生的心理状态“脆弱”而在方法选择上有所顾虑,这也成为学业帮扶工作的又一个难点。这就需要帮扶工作组织实施者在进行学业帮扶的过程中强化与专业心理咨询团队的联动或提供专业心理疏导,做到既能为学生提供有效心理支持,又能稳步开展学业帮扶工作。

3.整合资源帮扶的困难。学业帮扶只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帮扶工作的一个方面,帮扶的目标也不只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学业帮扶并非简单地在学业上给予支持和指导,而应将之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关心、困难资助、奖助学金激励等综合帮扶体系中有针对性地协同开展,注重激发其主体成长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向循环。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帮扶资源由不同的部门掌握,常常存在帮扶资源分散、不能有效整合的困难。这就需要帮扶工作组织实施者充分掌握各类帮扶资源政策,针对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联动各方“综合施策”,以取得最佳的帮扶效果。

三、书院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指导帮扶体系建构

(一)创新工作理念,坚持思想引领与学业帮扶“双线并举”

学业问题与思想问题紧密相连,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4]。书院在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过程中,始终立足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需要,坚持思想引领与学业帮扶“双线并举”,做到以思励学、以学促思、学思共进。一方面,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注重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困情的基础上,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扬民族精神、砥砺坚韧品性、摆正学习观念,优化学习习惯、补齐短板弱项。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政策要求,注重发挥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的激励作用,引导其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自觉把学业追求与边疆繁荣、民族团结与成才报国结合起来。

(二)创新组织方式,坚持专业院系与书院团队“双院联动”

在书院制模式下,专业院系侧重于专业能力培养,书院侧重于综合素质养成,二者共同担负育人责任。书院通过体系化的学业指导链接双院资源,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的双院联动。一方面,第一课堂教育教学是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石,书院通过构建“书院+院系”协同育人平台,促进书院辅导员队伍与院系教学、科研队伍合力育人,形成了组织共建、信息互联、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协同工作机制,提升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有针对性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学业诊断、日常指导和综合帮扶。另一方面,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和补充,书院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双院协同下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养成教育深度融合的“五育并举”+教师教育(5+1)第二课堂特色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式、互动式、延展式的学习成长空间,诠释了“乐学在书院”的学业发展理念。

(三)创新指导力量,坚持教师指导与朋辈教育“双团队”

书院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场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构成了学习成长共同体。它既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教导、示范和引领,又注重学生群体的自主、自觉和自励,更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书院高度重视教师指导与朋辈教育“双团队”高低搭配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中的独特作用。在教师指导层面,以人生导师为纽带,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学科适应、专业学习、科创实践、教师技能、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在朋辈教育层面,发挥多学科融合、跨专业合作的优势,打造一支学生朋辈帮扶的自主性学习团队。通过学困生帮扶计划为学业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安排一对一朋辈辅导;与英语系、大外部合作开展“伙伴计划”“英语正音”等英语辅导课程;在期中期末考前针对“高等数学”“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处理与管理”“大学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开设朋辈专题辅导。

(四)创新评估机制,坚持学业发展与学生成长“一人一档”

书院依托自主开发的学生发展电子档案系统,电子化记载学生第一课堂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养成教育的成长轨迹,对每一位学生学习状态、生活动态、精神风貌进行全面记录研判,实现综合育人“精准滴灌”。在学业诊断模块,通过对各学科学业成绩动态掌握,实现学业发展情况综合记录、追踪诊断和预警提示。在生涯发展模块,对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围绕课程学习、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未来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构建师范生生涯发展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在成长助力模块,通过辅导员谈心谈话、学生工作、实践服务、奖勤补贷等常态化信息记录,实现对学生综合发展状态的普查追踪。在評估反馈模块,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清单、阶段性评估问卷和量表等,建立短期评估与长效追踪相结合的机制,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效果评估和学生个性化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五)创新实施内容,坚持学生中心与分层分类“多项举措”

书院学习发展中心作为书院学业指导和帮扶的专门机构,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具体统筹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工作。一是聚焦课程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召开教学座谈会,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短板,优化教学方法;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向任课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感受和意见建议,促进教学相长;选配业务精、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人生导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业帮扶。二是常态主题教育,激发内生动力。构建“课前课后衔接、台上台下互动、课内课外结合、教师学生协同”常态化主题教育模式,端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三是强化日常管理,营造良好学风。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配备专用活动室,设立图书角和民族风采展示空间;组织学生上晚自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创设“学导小组”“学伴计划”,个性化、全方位地解决课程学习困难、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四是设立专门岗位,实现综合指导。书院设立少数民族大学生辅导员岗位,通过党团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谈心交流、个别辅导等途径夯实少数民族大学生包括学业发展在内的综合素质养成基础。

(六)创新保障支持,坚持“制度、队伍、经费、氛围”四保障

书院始终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为工作开展提供综合保障支持。在制度层面,强化顶层设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教务处、招生办、学工部等部门召开专题研讨会,制定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建立起工作联动和沟通协调机制。在队伍层面,落实全员育人,调动各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专职辅导员、人生导师、兼职班主任和少数民族大学生骨干搭建有自主管理特色的日常教育管理团队。在经费层面,设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专项教育经费,探索实施书院制下“常态化、发展型”的帮困助学的新模式。在氛围层面,致力于“乐学在书院”的学风建设,在少数民族学业帮扶的开展过程中着眼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术生态,勉励更多的少数民族师范生努力成长为乐教、适教、善教的未来教师。

总体来看,学业帮扶工作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孟宪承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和书院制育人特色,探索建构了书院制下“双线双院双团队,一档多措四保障”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体系,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全方位、精细化的学业帮扶。特别是在通过强化书院与专业院系协同育人,依托导师团队、学生工作团队,深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合作,将学业帮扶工作落小落实落细到大学生个人全面成长的基点上,孟宪承书院探索出了一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发展、综合素质提升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特色发展道路。面向未来,孟宪承书院将进一步深入探索书院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帮扶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吴薇,杨艳红.立德树人:书院制下师范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 2016(5):7-11.

[3]宋来.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支持体系构建与优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29-134.

[4]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教高〔2020〕3号.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书院制少数民族大学生
试论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重构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试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