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稀有剧种
——怀宁夫子戏

2022-03-10 01:37
戏剧之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灯会夫子关羽

张 岚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52)

怀宁县一直以戏曲而闻名于世,这里不仅哺育了徽剧、黄梅戏两大优秀剧种,还产生了与灯会结合表演的戏曲,它们往往依附于元宵灯会等民俗活动而存在,这是当地独特的表演艺术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怀宁人一向喜爱赛歌献舞。怀宁这片戏曲的沃土曾诞生了耕歌戏、夫子戏、牛灯戏、十献戏、猴王戏、守岁戏等风俗戏。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剧种已经消亡,如今保留的夫子戏已经成为“遗存”,虽然它的实际生存和发展状态不太乐观,影响力也不大,但它仍然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夫子戏有着独具特色的音乐内涵与丰富的表演形式,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为了更好地展示这类剧种的学术价值,彰显怀宁“戏曲之乡”的魅力,本文以夫子戏为研究对象,对其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一、夫子戏的概况

怀宁夫子戏,即关羽戏,最初因专门演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的戏而得名,这是一种流传在当地的民俗戏曲活动,是历史悠久的“尊桃园、敬关羽”习俗与元宵灯会以及青阳腔相结合的一种戏曲类型。怀宁夫子戏的活动区域比较小,仅在怀宁县石牌、三桥镇等乡镇流行。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中国戏曲志·安徽卷》记载,青阳腔在安庆怀宁地区,因多演出关羽戏而得名。据老艺人口述,在明朝嘉靖年间,夫子戏就已经有了“忙则农,闲则艺”的半职业班社,并逐渐走上乡村舞台。民间私塾教科书《杂言》记载:“搭台扪布,演戏分行。生旦净丑夫末脚,弹唱高腔……”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有艺人专事演唱,夫子戏达到鼎盛时期,风靡怀宁地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怀宁县的夫子戏一直活跃在民间灯会中,其中最主要的活动区域在洪铺镇杨屋,杨家班最为著名,在此地发现的唱本有《降曹》《护嫂》《过府》等。

二、夫子戏的唱腔

笔者通过对牛灯戏与夫子戏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发现其演唱的声腔是由青阳腔在怀宁地区发展、变化而来的一种新的声腔——乐佛腔(今名石牌高腔)。

乐佛腔,又叫乐佛调,明代中叶,青阳腔流传到怀宁地区,在此基础上,怀宁伶人们把耕歌戏与僧道诵经、做法事的佛调、道腔相融合,从而产生了变体声腔,其属于高腔系统。

民谚云:“打醮做平安,演唱乐佛腔”,从字面上来看,这种声腔不仅有“娱人”功能,还有“敬神”的目的。在古代,怀宁祭祀之风盛行,耕歌戏与江南传入的青阳腔多在敬神献佛的活动中演出。据《怀宁县志》记载:“前代府县官……以五月望日为神诞,巡城为会,民乐神者。一国之人皆若狂,自元时已然,清末上官以迎神赛会来酬神献佛。”从这些记载来看,怀宁当地的敬神献佛、迎神赛会极为盛行,这为夫子戏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

三、夫子戏的音乐特征

通过对夫子戏音乐的收集与整理,本文从音阶结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演唱形式等方面来探讨夫子戏音乐的特征。

(一)音阶结构

夫子戏音乐是由五声音阶构成的,即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构成的音阶(见图一),在旋法上,以la、sol、mi 为骨干音,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的特点。

(二)音调进行

图一 《降曹》甘夫人唱段1

图二 《降曹》甘夫人唱段2

以夫子戏《降曹》甘夫人唱段(见图二)的音调为例,其形成了以四、三、二度音程进行的旋律骨架,使旋律变得曲折跳跃,唱腔激昂,充分表现了主人公悲愤的心情。

(三)节拍节奏特点

夫子戏音乐的板式通常采用无板无眼的散板和一板一眼的正板,散板在曲牌的开头部分,两种板式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剧情的丰富多样。

夫子戏音乐的节奏以装饰音居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韵味。夫子戏主要存在于庙会、灯会等民俗活动中,但它不单独进行演出,往往与当地的牛灯戏、猴王戏等戏曲联合演出,演出的场地通常在村中的稻场。这种特殊的表演性质,使夫子戏音乐具有节奏明快的舞蹈性特点。为了适应这种载歌载舞的演唱要求,夫子戏音乐的节拍和节奏形态并不复杂,具有规整、明快的特点。夫子戏音乐的突出节奏是:XX XX|X X.X|X X X|X-|。

(四)演唱形式

夫子戏不单独进行演出,往往与灯会、节日庆典、祭祀仪式等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存的剧目大多为折子戏,这与它的演唱形式有关。它是在传统民俗文化中形成的地方小戏,往往具有健康活泼、短小明快的特点。

1.帮腔

夫子戏在表演时以角色干唱、一唱众和的形式为主,一般用锣鼓帮腔,烘托热烈的气氛。

2.伴奏乐器

夫子戏在演唱时用人声帮腔和锣鼓伴奏,主要的乐器有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和小钹,突出庙会热闹、灯会喜庆等场景,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在夫子戏音乐中,锣鼓音乐可分为三种:伴随人物动作的“动作锣”,如甘夫人上场等动作,|仓 七七|呆 七七|仓 七七|呆七 呆|仓 O |呆呆 七呆|衣呆 呆|仓庆 衣且|仓-|;在上下句之间起到间隔作用的“过门锣”,|呆呆 七呆|衣呆 呆|呆呆 七呆|衣呆 呆|;伴奏的“靠腔锣”,|仓 且|顷 仓|仓且 已且|仓且 呆|仓-|。

夫子戏在灯会、庙会中演出,在演出前有玩花灯、十番吹打等节目,所以在伴奏乐器中有唢呐和竹笛,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不属于夫子戏的伴奏乐器了。

四、夫子戏剧目

夫子戏主要表演关羽的传说、事迹,现存的唱本有《降曹》《过府》《挑袍》等。在实际演出中,夫子戏往往与其他的风俗戏联合演出。据张亭的《怀宁风俗戏》介绍,怀宁风俗戏有耕歌戏、牛灯戏、十献戏、猴王戏等十余种,伴随一起演出的有《尉迟恭耕田》《刘秀报马》《孙猴子开路》《八仙庆寿》《九世同居》等剧目。

五、夫子戏的文化内涵

一种地方戏的产生,一定蕴藏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与社会意识,这也是理解音乐最重要的问题。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Alan P.Merriam,1923-1980)将音乐人类学定义为“‘文化中的音乐研究’(the study of music in culture)或者‘作为文化的音乐研究’(the study of music as culture)”。我国音乐人类学家洛秦先生说:“音符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是建构音乐的手段,声音也只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他的文化”。

夫子戏作为一种民间戏曲表演形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渊源。关羽是一名武将,之所以被神化为关公,是因为他忠诚辅佐君主,对朋友很讲义气,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楷模。关公,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在我国民间,关公信仰由来已久,它凝聚着人们所推崇的“忠、义、仁、勇、信”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人心中,关羽已经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是神的化身。这既有被统治的人民需要一个救苦救难的超自然神灵来满足自己幻想的某种幸福的需求,更有统治阶级借助超自然神灵来维护统治的需要。

猜你喜欢
灯会夫子关羽
“关羽”去世
夫子的挑战
灯会
春节灯会
闲话关羽护嫂
夫子之文章
夫子亦“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