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专题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考与实践

2022-03-10 01:43付入林
中文信息 2022年1期
关键词:绵阳市教育资源双减

付入林 官 欣

(四川省绵阳市电化教育馆,四川 绵阳 621000)

一、政策背景

2021年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提出要高质量开发资源,到2025年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线上教育平台体系,覆盖各类专题教育和各教材版本的学科课程资源体系。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在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同时强调要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教育部门要征集和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二、关于本地特色专题资源建设的思考

“双减”政策旨在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起点。各地应该如何落实相关政策要求,认真思考和解决专题教育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创新专题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升专题教育资源的应用效益等问题,在非学科类专题教育资源建设方面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呢?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在大力推进“三个课堂”和体系化学科同步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创新资源建设机制、构建专题教育资源体系、拓展本地特色资源内涵、开展网络公益直播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先后启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阅读指导、安全教育、体育项目教学指导,初中理科实验操作指导、高中理科教师实验教学指导、“非遗”项目课程进校园等多个主题的特色资源建设,利用绵阳教育资源融合平台、绵阳教育视频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和“绵阳教育”IPTV电视频道以及“周末网络公益课”等形式,将优质教育资源推送到全市中小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家长,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1]。

三、丰富资源内容,构建专题教育资源体系

1.以需求为导向,确定资源建设主题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柯清超曾指出:“当前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资源供求失衡以及整体应用水平不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无法真正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且满足课堂授课的一般性资源较多,促进教育教学全方面发展的优质特色资源较少”。为此,绵阳市结合当前实施的双减政策,在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立足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启动了推进优质特色专题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目前,已完成38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情绪素养提升”、36节“非遗传承人兰小奇脱稿剪纸”、81节“中华传统读书法——古诗吟诵”、60节“初中理化生实验操作规范指导”、42节“高中理科教师实验教学指导”、25节“小学生阅读指导”、20节“中学生体育项目教学指导”等专题课程的建设,其中剪纸、实验等课程已由四川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2]。

2.以标准为依据,构建特色专题课程体系

在各种资讯空前丰富的信息化时代,只有成体系的教育资源才能称之为好的资源、有用的资源。在专题资源建设中,绵阳市十分重视课程的体系化建设。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主研团队围绕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按照学生课程、家长课程两个方面制定了《绵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计划制作300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从易到难的原则,将小学情绪素养课程作为第一期内容,其余课程内容分期推进。小学情绪素养提升包括情绪小课堂、感知与应对、提高与修复、实践与运用、家长升华课程等具体内容。其中,学生课程13节,家长课程25节。为更好地宣传和弘扬本地传统文化,通过联系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兰小奇、王传闻老师开展合作,拍摄制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系列课程,体现了浓郁的绵阳地方特色。所有专题资源都参考相关标准和课程设置规范,分别制定了课程资源的大纲和目录,确保课程体系和结构相对完整。

3.以质量为前提,创新课程呈现形式

专题教育资源要确保权威性、专业性、时效性,体现正确育人导向,还要根据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呈现方式,才能确保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绵阳市在开展本地专题资源建设的过程,在反复打磨,确保课程具有正确育人导向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在呈现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尝试。比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设置了要点讲授、情景表演、案例分析等环节;在实验操作和体育项目指导课程中侧重示范演示和注意事项提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中注重将知识融入生活,增强学生体验感;在阅读指导课程中,根据不同题材、不同场景给出不同的阅读方法指导。这些专题资源呈现方式的不同大大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和指导性。

4.定位“大”教育,拓展资源建设范畴

大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能力、身心健康、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一的大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大教育理念中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虽然在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上具有一致性,但三者各自独立、各具优势、不可替代,在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云端教育”“线上学习”等教育模式的出现,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跨空间、跨地域的教育合作日渐成为常态,在特定条件下还成为必然选项。比如21年各地大规模开展的线上教育活动,就让家庭、学校和社会使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也为绵阳市开展特色专题资源建设找到了新的定位。绵阳市建设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规范指导课程》《中学生体育项目教学指导课程》是为了顺应绵阳市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改革而确定的选题,同时也又没有局限于基础教育这一狭小范畴,而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大教育为出发点着力点、以服务千万家为目的。根据本地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置比例低,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的状况,启动了《绵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以弘扬本地传统文化为目的,与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开展了“脱稿剪纸”“古诗吟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特色资源建设[3]。

四、创新机制体制,加强专题资源建设力度

1.建立合作机制,注重资源建设持续推进

为保证专题资源建设质量,绵阳市着重建好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两个团队,团队之间建立协作沟通机制。在课程规划阶段,面向全市遴选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组建了骨干教师团队,打破学校、年级界限,开展集体备课,在大纲编制、脚本设计、讲解表演等各环节进行分工合作。在课程制作阶段,组建了一支技术精湛的拍摄制作团队,为拍摄编辑、节目包装、审核发布和平台推送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在企业参与方面,绵阳市主动吸引相关企业投入前期建设经费,后期与主研教师团队开展三方合作的共同运营和推广。通过与腾讯开展战略合作,建成了绵阳教育资源融合平台,实现了资源使用方式从“人找课”转变为“课找人”,将课程资源面向家长、学生和教师进行精准推送。同时,还通过与电信、移动和广电等运营商合作,试点优质教育资源有偿点播,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综合效益。

2.建立保障机制,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在经费保障方面,绵阳市建立了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团体、企业多元参与的机制,充分体现课程资源的公益性,在使用者自愿付费的前提下,采用项目试点方式探索优质资源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促进全市专题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费支撑。

在政策保障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建立了积分激励机制,将资源建设与应用纳入教师职称评审基本条件。同时,定期开展各类专题资源展示和评选活动,对优质资源创作者进行荣誉奖励。

3.建立推广机制,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

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为扩大资源的利用率、影响力,2020年底,绵阳市在开展本地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利用腾讯企业微信开展了周末网络公益课展播活动。网络公益课每周播出一节,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亲子阅读、深度阅读、考前心理辅导等多方面。一个个热点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精准推送给特定受众,让好课程、好资源、好老师得到汇聚和共享,引起了学生及家长的高度关注。单个课程的最高观看量达到11万余人次,所有课程的平均观看量达到近3万人次。

安州区一名农村学校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不想去学校了,在外地打工的父亲毫无办法,只得辞工回家陪伴。刚好看到了市上推送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播课,他就专程带着孩子上门来寻求帮助。后来在心理学专业主讲老师的帮助下,孩子的思想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在农村学校,像这样需要帮助的家长、学生还有很多。正是从这个需求出发,绵阳市接着推送了《孩子为什么沉迷手机、孩子厌学家长应该怎么办?》《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孩子上学焦虑怎么办?》《孩子做事拖沓怎么办?》等多期直播、录播节目,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如表1所示)。

表1 阅读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网络公益课”播出表

此外,绵阳市还通过“绵阳教育体育”官网、官微、微信公众号,“绵阳教育视频网”“绵阳教育”IPTV等多渠道推送专题资源,实现了电脑端、移动端和电视端的多终端覆盖,方便了学生、家长和教师观看,也实现了受众数量最大化。

结语

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是一项拼实力、拼人才、拼技术的工作。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基层电教机构虽然具备一些优势,但在政策、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开展资源建设工作投资大、周期长;另一方面,研发出的优质课程资源市场化运作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即便进行了市场化试点推广,也缺乏持续推进的有效机制。

面向中小学的地方特色专题资源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参考。绵阳市的实践也还只是起步阶段,在统筹规划、标准规范、政策支撑和长效机制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教育资源建设的大舞台、面对时代赋予的新机遇,基层电教机构只能坐等政策、无所作为。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业务部门,基层电教机构只有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切实发挥组织协调力、动员号召力以及政策驱动力等优势,创新机制、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本地特色专题资源建设,才能不辱使命,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猜你喜欢
绵阳市教育资源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绵阳市多措并举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绵阳市青少年宫作品
绵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绵阳市图书馆孙桐生自藏《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初探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