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视域下VR视频传播策略探究

2022-03-11 00:27孙瑜王圣祯
传媒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播

孙瑜 王圣祯

摘要:近几年,VR视频在国内发展与使用呈现递增趋势,并逐渐渗透至各行各业。随之VR视频的传播内容、传播策略、媒介深度、理念形式等成为VR视频优质化传播的对接需求。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宏观研究背景,对VR视频传播模式的搭建以及衍生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与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厘清当前VR视频的传播立意与传播形态的发展传播方向。

关键词:互动仪式 VR视频 传播

随着VR视频技术在各行业应用不断深化,相应传播体系呈现出从平面到立体、从客观到沉浸、从单向到参与的模式颠覆与多维互动,趋向于柯林斯笔下的“互动仪式”。即通过仪式内外的双重分层,用户可实现对VR视频多重感官互动的高维体验,从而深入参与到VR使用与传播的核心机制中,使得用户与环境于“在场”与“缺位”中所受的影响不断降低,从而接近于仪式中心,形成仪式符号多元化节奏。

VR视频的传播系统借助对真实物理世界的隔绝实现着感官在立体而虚拟的环境中的沉浸,通过对其信息传播语境的重置,促使着信息的再媒介化。加之VR视频信息传播跨越物质载体与质变感官形态,使得使用者进一步更迭信息传播环境,将自己的感知投射至虚拟的环境中,践行着VR视频在互动仪式中传播模式的搭建与传播策略的构建。

仪式旨在将合理意义赋予对象,或者以相对积极的思想与情感作为赋予对象的能量指向。互动仪式以“仪式”的能量取向为基础,由群体聚集、排除局外人的屏障、相互关注焦点、以及共享情感状态四种要素组成,其核心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发展出共同的关注焦点,并感受着对方的微观节奏和情感。互动仪式的核心要素之间互相形成反馈作用,可以相互强化连带并显著拓展人体机能与传播能力。基于此,以互动仪式的核心要素为参照视角建构个体反复不断参与到互动传播中的主观意识,进而系统阐述VR影视在互动仪式语境下传播模式的搭建过程,VR以视角代入为人的身体提供工具延伸的新视角,促使着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信息传输与仪式考察。

1.焦点关注-感官集合与集体兴奋。克劳斯·布鲁恩·延森曾说“从不同物理工具的发展来看,媒介形成了一类特殊资源,拓展了不同的行为语境下人类的身体”,甚至于感官体验的集合。VR也不例外,在VR视频传播语境中,图像、声音、气味、触觉等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诉诸人类身体感知方式的发展,感官通道在原来孤立基础上基于VR信息传播的某一主题建立起感官沉浸其中的共同焦点,从而将人们对VR环境中信息的感知方式集于一套体系之中,避开了感官的碎片化体验。同时VR技术以其技术特性打破了时空限制,呈现出VR视频语境中的时空分延。VR系统对感官焦点的集中,导致其传播系统使得环境的客观在场与主体的缺席成为可能,同时亦使环境与主体的同时缺席成为可能。VR传播系统以传播场域的属性多样性打破物理场域的客观属性,既可以实现同一环境再现于不同空间,提供给不同的人身处其中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亦可以实现同样的场景以真实与虚拟投射并置两种场域,其受众形成对相同主题的空间并置与焦点关注。此外,在VR技术的传播条件与传播背景下,区域化的、孤立性的、个体化的行业平台针对VR视频技术产生讨论,通过信息的相互整合、信息的生产、信息价值的创造,“VR+”促使影视、医疗、娱乐等行业产生紧密联系。因而,VR的应用由集中探讨的热点话题衍生为行业间共同的焦点关注。因此,无论是主动参与者亦或被动吸引者均自关注点发展出“集体兴奋”。

2.群体聚集-情境互动与意识共生。VR即“Virtual Reality”的缩写,意为虚拟现实。VR视频是以关注图层高维动态化发展与信息的立体获取为技术主题的计算机技术,对信息传播理念加以探索实践的同时,以沉浸、交互、仿真的传播特点作为视频传播技术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其中包括优化技术形式、充实内容制作、创新传播立意、升华媒介意义。VR视频传播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不存在“知沟”境况下,VR视频传播偏向经营目的而导致与受众产生隔阂。VR传播是一种参与式的传播,“更多的指向草根、弱势群体的媒介表达与沟通。”VR视角下的传播模式排除了传播语境中个体的独自体验,除对信息的分享外,还加强了制作者与使用者、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VR虚拟情境中的在场交流,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主体需同时在场的藩篱,以有序化的互动沉浸于平等的符号交流中,即不再是受者的自我封闭与剖析解读,而是发展至诸多个体的自由反馈与沟通,从而形成互动传播与交流。可以说,VR视频系统提供的环境再现,将不同位置的用户通过网络连接至同一个虚拟环境中,借助计算机系统,群体集合于同一信息环境,形成在时间与空间上相耦合的赛博空间,颠覆着过去相对传统的时空受限情况,构建了一种群体跨时空聚集的沉浸传播模式。

3.排斥局外人-焦点凝合与场域定制。2020年4月2日,ACTIVE GAMING MEDIA公司旗下品牌PLAYISM發售了新作品《音动万华镜世界 Sound Art》,即VR专用节奏动作游戏,在这款游戏的使用过程中,受众可以通过VR设备进入游戏现场,获取最直观的视听感受。VR视频系统一般会为使用者提供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设备,把使用者感知聚拢于VR虚拟世界中。使用者通过技术设备指引会沉浸于360°全景视角的场景中,感受由低维向高维场景过渡的立体传播过程,相较于二维的传播场景,三维立体的空间感更能使受众实现感官完全投入的效果,“观众的视听器官被全方位、立体化的视觉景象所激活”。VR视频的传播模式旨在以人为中心的私人定制模式的构建,受众在如上VR视频游戏环境中的行为感知与在真实环境中几乎一样。而不同的是,VR视频可以实现以受众为核心的环境定制与塑造,将受众与设备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这样一种360°全景传播的沉浸式环境中,受众会将注意力集中于VR视频游戏,在潜意识里对局外人设限,受众清楚地明白在当下的VR传播语境中,参与者是谁以及排除在外的人又是谁。

4.情感共享-互动延展与情绪强化。共享的情感状态与关注焦点相互强化,且均为互动仪式构建的核心要素。人本身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载体处于第一维度的媒介类型。而对应听觉的广播、对应视觉的报纸、对应视听的影视则纳入第二维度的媒介范畴。大部分时候,媒介需要的感官注意多以一种或两种感官介入,同时会有一部分感官通道闲置。那么媒介使用的充分情感则会被其他感官分散的注意力所弱化,情绪的抒发则始终限制在单维的层面。而VR视频的技术使用,不仅大量复制引用已有媒介的功能特性,并且借助自身技术特性实现着对感官注意力的集中垄断,实现情感的封闭与包围。VR视频环境的传播富有层次与深度,间接影响着媒介使用的理性比重。由于其立体环绕导致的感官包裹,受众处于环境中会超越低维媒介的情绪快感,与VR环境产生强烈共鸣与互动,甚至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依赖。因此,受众会在VR视频传播情境中密切关注信息走向,借助VR平台对自身情感的调动展开情感化的媒介互动,打造出共享情感的互动场域,以共情效应持续延展视频传播的价值张力。

克劳斯·布鲁恩·延森认为,所有的传播都是一种行为方式,它产生于某一语境下,带有一定目的。VR视频处于传统视听感受与沉浸交互、想象的接合点上,强调着时空与维度制约性因素的突破。它将互动仪式的组合要素有效结合在一起,并积累至高度关注,实现情感的互动共享。互动仪式产生相应的辐射影响,形成受众主体间性瞬间在微观情境下所产生的意识传递与集中,进而激发出VR情境的传播优势,以同步方式促使受众与VR视频进行交互形成新的传播意义。

1.情境互动凸显VR技术导向。在VR视频传播语境中,受众与VR技术进行互动自然而然产生了情境产物,情境在技术能量与受众行动间以真实的人在情境中的表现为过程,间接实现着某一地点行为到另一地点行为的迁移,即物理场域情境特征到VR媒介场域的复制粘贴,继而实现情境的场域延续,并以其沉浸感、娱乐性、高维性描述着情境的能量结构。

一是VR视频互动仪式中的沉浸感。2016年3月18日13点52分,美国E-2C“鹰眼”预警机放下尾钩挂住阻拦索着舰,但是阻拦索滑脱,预警机险些坠海;叙利亚的“库兹涅佐夫”号上边的一架舰载机也是由于阻拦索断裂导致飞机险些坠海。因此,美国根据以上事例相关经验,决定使用VR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训练与武器装备研发。我国同样在近几年利用真实案例对飞行员进行了VR模拟训练,借此学会处理类似事件。VR视频构建的空间具有真实性,十分接近于飞行员真实训练场景的视觉体验,同时激发使用者感官延伸的活跃点,促使心理渗透对生理体验的超越,揣摩VR训练的超真实体验感。以视觉代入为主,辅助听觉、嗅觉等感受,使得用户产生在现实情境中的感觉,实现与虚拟情境的互动,沉浸其中。

二是VR视频的娱乐性,为VR情境与受众的互动仪式增砖添瓦。美国一家游戏公司借助飞行员的VR训练发现游戏商机,即艾森豪威尔VR。这个游戏教给飞行员和舰上的人员一边游戏,一边体验训练。这是一种游戏化的训练方式,在于增强使用者在VR训练中的参与感,以私人订制更多的VR内容吸引使用者与相应内容进行交流与互动,以游戏经验感知提高用户对VR信息传播的积极应对与主动了解,进而以高度的相互关注、高度的互为主体性以及高度的情感连带唤起参与者的神经系统以及情境设定下的暂缓放松,从而以VR视频的娱乐性铺垫VR情境的互动仪式。

三是VR系统具有高维性。正如艾森豪威尔VR展示的,航空母舰在海上训练的情况下,通过360°环境、多种摄像头拍摄制造出一个虚拟现场,不仅要达到视觉效果逼真的目的,模仿海浪与气候,还要制造噪音,形成感官通道的多方合作,以立体感进行VR训练场的设计目的。VR视频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已经并且也将继续作用于信息传播的互动仪式、感官配置与权利归属。换言之,VR构建了一个新的传播场域,以使用者个人为单位,充分使得VR的信息被动输出,与受众的主动感知结合在一起,以其高维性助力于VR的互动仪式。传统的点、线、面传播被VR情境中感官资源的激活、心理需求与偏好的激活、多元媒介配合状态的激活而取代。

2.情感能量塑形VR传播能量。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机制以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为基础,为情境中的参与者带来能量。实则,情感能量就是个体所寻找的东西,情境对他们有无吸引力取决于互动仪式是否成功地提供情感能量。VR情境的产生赋予了使用者情境间交替的情感能量变化。奥地利克恩顿州提供了“沃特湖VR虚拟之旅”,以360°全景视频真实感受沃特湖,以第一视角欣赏雪山绵延环绕、湖水纯净如黛、高峰耸入云霄,实现置于真实美景中的愉悦与放松。在VR情境中,受众感官没有闲置被充分调动起来,随之情感能量的释放、对感官满足的需求会优于理性思考。正如“VR过山车”在VR情境下情感能量的临界爆发,唤醒着虚拟与现实同等的情绪,在VR互动场域中映射真实环境中的受众心理,完成无实物互动空间受众与VR设备的情感捆绑与能量的积聚释放。在此过程中,会导致受众“主我”与“宾我”的错位,通过VR情境的节奏连带实现VR情境的情感连带,并将受众行动要素依附于VR视频的指引之下,使得受众从现实中剥离,沉浸于VR创设的情境狂欢条件中。随着VR技术对受众感官的垄断,受众的情感也会随之在自我认知独立弱化的情况下保持情感迸发情绪调动的持续状态。

3.身份认同彰显VR传播价值。在VR再造的世界里情境是高维的,但却是虚拟的。人类身处其中需要以工具感性融合VR沉浸、交互制造的心理代入与身份的辨识。正如“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即VR视频在精神领域的应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一峰院长认为,VR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是一种主观方法,通过在虚构场景中的心理治疗克服心理障碍。在此过程中,患者可在虛拟情境中进行社交操作的情境跨越,通过治疗产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避免社交恐惧感的出现,通过治疗可实现VR互动成就的维度渗透。相应的,使用者也从人际交流转向人机交流,即“受众通过视觉获取最直观的视频,从而使VR设备与受众之间建立了一种机器与体验者的身体交流互动的和谐关系。”践行着VR语言的互动仪式。一方面VR以其对物质载体与感官形态的再媒介化促使着人机互动仪式的系统建构;另一方面,受众创新了信息互动体验感。随着与VR设备连带程度的增强,受众主动参与的程度也越强,由此,其身份感也变得愈发强烈,与VR设备实现体验符号的沟通。同时,在人机互动过程中,话语权也被共同建构。如《半条命:艾利克斯》(《HALF-LIFE ALYX》),将游戏与VR的特殊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着把现实变成游戏,再把游戏变成现实的过程。在VR游戏中,玩家与游戏形成高度互动,加之VR赋能与感官重力、身体瞬移,两者打破、者与受者的身份限制。在VR的传播语境中,使用者与VR设备具有双重身份,VR给予玩家信息牵引心理的传播过程,并产生增值可能性,用户可随个人意志为转移,实现在VR情境中选择与接收的私人订制。二者互动交流,双向沟通,希望在对话的互动仪式中实现话语权的共同建立。

1838年,查尔斯·霍特斯通发明立体镜,奠定了VR技术发展的技术原理;到1982年,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发展,VR技术尝试运用于视频游戏中;再到2014年“脸书”收购Oculus公司,这一举动成为VR视频历史上的决定性时刻。随后VR视频渐渐运用于医疗等诸多领域,并以其沉浸感、交互性作为技术口碑的重要抓手。通过互动仪式链理论仪式要素的作用,VR技术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立体传播环境,并基于情境、情感、身份突破传统传播模式的思维模板。但其可能存在的诸如真实认知、理性判断等问题需重视起来,继而合理利用VR视频适用的平台与创新的思路,生成VR视频传播价值链的理性搭建。

作者孙瑜系齐齐哈尔大学讲师

王圣祯系齐齐哈尔大学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VR技术支持下的黑龙江西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编号:20210233901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丹]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陈实,白如金.VR出版物叙事策略与参与式传播的构建[J].出版广角,2019(08).

[4]李欣.VR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意义与价值——以民族舞剧为例[J].传媒,2019(12).

[5]唐冰寒.VR视频新闻沉浸式传播模式构建及影响[J].中国出版,2017(21).

【编辑:钱尔赫】

3524500338226

猜你喜欢
传播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