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四溢茶时光

2022-03-12 09:20李凌
伊犁河 2022年1期
关键词:竹叶茶叶

李凌

茶酒竹叶青

真正喜欢上竹叶青是在我的老家石板店。下街尽头有一棵百年黄角树,黄角树是石板店地标性标识,人们只要赶场找人者聚集,都会事先约好,就在那棵黄角树下会面吧,好找!

黄角树下的乡村茶馆,每逢赶场日,就有很多乡亲聚集在这里。一壶茶,慢慢泡,一些话,慢慢谈。在这里谈天说地,谈庄稼,谈收成,谈孩子,谈家庭,一切乡村生活皆可入话题。他们不在乎茶叶的优劣,茶水好喝不好喝也少有人挑剔,几天田野劳作攒下的话题需要在相聚中面对面交流。关于竹叶青,我问过茶馆老板,喝的人不多,他们大多喝两元钱一杯的普通茶。而我起初也并不知道这种两元钱的茶与竹叶青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只是觉得回到家乡,是需要在这样的乡村茶馆坐一坐的。在这里,可以相遇很多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虽然已经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他们却能脱口而出我的乳名,接踵而至的就是帮我找回童年。他们说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已经垂暮,走路都颤颤巍巍的!当然,还有不少的长辈,我是永远看不到他们了。在对面山上的松林深处,他们坐在高处,与山下的田畴乡镇相互守望,人们只要一抬头,就能望到松林。埋葬在山上的亲人,也可以看到山下的一切。生命休憩與共的乡镇,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世俗生活已习以为常。

自然,对于那些活着的,见一次面就少一次的长辈们,我得有所表示。于是,两元的茶换上了茶馆最好的茶——10元钱一杯的好茶。起初我也不知道是竹叶青,只是觉得它不同于以往我喝过的一些茶叶。茶馆的老板娘是位热情好客的小媳妇,她说是竹叶青。我请长辈们喝竹叶青,已经算是最好的喝茶待遇了!茶酒竹叶青,那几天,在黄角树下的乡村茶馆,我也权将竹叶青当作另一种酒了。

也许,与竹叶青的缘分并没就此了结。几天后的峨眉之行,一些对于竹叶青的陌生如冰消释。在海拔800-1200米的峨眉山地,常年云雾蒙蒙,比如赤城峰、白岩峰、玉女峰以及万年寺一带。坐着缆车在空中俯瞰脚下的茶园,就像观赏一个个精致的大自然盆景,处处皆绿色,令人赏心悦目。而在山上山下任何一个地方喝茶,既能体悟小家碧玉的温柔,也有山岭的雄浑,比如峨眉雪芽、峨眉白芽。略览峨眉产茶的历史,唐朝李善的《文选注》中记载: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一个异于天下,道尽峨眉山茶的独特。而峨眉出产好茶,竹叶青是我喝过最好的茶叶。阳春三月到清明,茶树的第一茬嫩芽,肥厚饱满。采茶人采摘的新叶为一芽一叶,杀青、揉捻、烘焙、定型是完美的制作工艺流程。嫩芽变为茶叶的过程,保持了绿色,冲泡好的竹叶青,色淡绿微黄,晶莹透亮,清香甘甜,最大限度还原了一方山水的 “异于天下”。竹叶青的定名,也是有故事的。传说当年陈毅元帅一行途经四川,在峨眉山的万年寺休息,寺院老和尚泡的新茶引起了陈毅的兴趣,就问茶的来历,老和尚却说不出茶的更多渊源,并邀请陈毅元帅为其起名,就有了竹叶青。

正是夏天的至阳之日,恰逢父亲节,虽然并不喜欢外国的节日,但在清香四溢的茶水中怀念家乡,是十分舒服的。在我的心中,无论是石龙乡还是石板店,甚至还有一个名字叫作金水乡,我不知道这三个乡名的变迁意味着什么,但毫无疑问会牵动我的神经。石龙乡的使用频率最高,填履历、填籍贯,凡需要填写经历的表格,都会出现。而石板店,更多是来自于长辈们的口语,后来在下街的拱门上方看到了这三个字,才确认了石板店在老一辈乡人心中的份量。金水乡可能是因为家乡缺水,水过于金贵而取名金水吧,但很快弃用。一个乡名从使用到很快走进历史的故纸,只能说明其并不能够承载一方水土所隐含的乡土情结。就在去年年底,石龙乡被拆分,一分为二的石龙乡分别归属于周边另外两个乡镇。我的父亲告诉我,他们依然叫一分为二的乡土为石龙乡。

此刻,竹叶青站立在杯中,犹如一幅直立的山水,表面的平静中,暗里血脉涌动。它们在杯中缓慢释放风雨霜雪凝聚的大自然精华,进而舒展,上下沉浮;进而凌乱不堪,然后归于平静。来源于山水的一杯茶,它们当然也走过山山水水,就像一个人的人生。此刻,茶酒竹叶青,是某种启示,至少,茶当酒的竹叶青,它们站立在杯中的姿态,就是家乡父老的姿态。

新绿胜酒之雀舌

对于雀舌,也算不得陌生。采摘于明前的嫩芽制作定型的茶叶,如果在制作手法上刻意而为,大多都具有鸟舌的形状。但这样的想象是有待商榷的,既然雀舌能够名声斐然,一定是有着其独特历史渊源的。

通常说一款好茶,主要是指茶的品质,好品质是决定茶叶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尽管如今依靠互联网宣传手段可以为一款茶叶的推荐推波助澜,但唯一不能欺骗的是人的味觉器官,味觉强大的挑剔和记忆功能能让诸多赝品显露原形。要想获得好的口碑,茶客的赞誉不可少。有些弄巧成拙的宣传会适得其反,不菲的广告费用投入,茶叶原本的价值属性会虚高。要想喝好茶,并非易事。关于雀舌,在乡村旅游,曾经喝过形状像极了雀舌的茶,茶馆老板也说是正宗的雀舌,但是,面对那么多的雀舌品种,到底哪一款是正宗?

朋友圈有茶叶店老板晒出冲泡雀舌的视频,凭直觉,是品质不错的雀舌,清澈透明的茶汤,茶叶沉浮有致,静止时,直立于水中,似乎有茶香隔空而来,诱惑满满。茶叶店老板告诉我店内有两种雀舌,品质不同,价格有别。其实,爱好喝茶,对茶有兴趣,但也并非无茶不可,但贵的总比便宜的要好吧。于是选择了后者。略显尴尬的是,只能在购买数量上打折扣了,先品尝,如果真的是好茶叶,还可以再买。当自己冲泡的时候,效果并不理想。店家为了广告效应,会对茶叶进行精选,想明白了这些道理,一杯雀舌已经在嘴里留下了韵味,还好,并没有让我大失所望。这种雀舌产于黄山,黄山出好茶,名不虚传,比如毛峰、太平猴魁等。这样看来,对于雀舌的认知,与开篇的理解还是有些意义的。雀舌与采摘方式和采摘时机的确有关,只要烘焙制作得当,雀舌形状不难获得。雀舌在贵州湄潭、四川宜宾、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等地域均有,也不足为奇了。

在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茶叶的理解抵达了巅峰。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下“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他不仅描述了茶叶的嫩,也说出了茶叶的形状。漫长的岁月过去了,雀舌的香味似乎还隔空弥香。这首诗中,刘禹锡描写的是贵州湄潭的雀舌。但,我还是认为宋代诗人王之道写下的“娇红还玉茗,新绿借金沙,力胜榴花酒,功高雀舌茶”要好些,如榴花酒的茶,能醉人,雀舌是可见证的。

我有一个习惯,每走一处地方,就想寻找当地的茶叶。理解当地山水之韵,是离不开茶叶来验证的。凡有好山好水,必有茶叶。喝到宜宾的好茶,是最近几年承蒙老家朋友的关照。在不断地探寻对比中,宜宾雀舌的品质与湄潭的雀舌应在伯仲之间。两地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相似,尤其是气候,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为好茶的产生提供了天然的地利之便。长江、金沙江、岷江三江交汇,好水好山,雨露充足之地,适宜茶树生长。而人和与天时,来自于宜宾与贵州的交界,早在唐朝就出产贡茶,皇帝看上眼的茶,意义非同小可。

当然,人们关注茶杯中茶叶的形态,只是一种表象。一款好茶叶不仅要有好的形状,好的口感,好闻的香味,还得有其内在的对于身体有益的元素。从古到今,人们之所以爱好喝茶和品茶,必定与茶叶内外兼具的品质有关。雀舌含有维生素C,含有叶绿素,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能够降血脂,降胆固醇,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至于防癌,倒是见仁见智了。

雀舌的冲泡中,仿佛让人看到了清明前的山野茶园,茶树绽放的绿芽令人欣喜不已,优雅婀娜的采茶女行走在茶树间,如葱指尖轻点茶枝,一根根茶芽从指间飞向茶篓。匀称饱满,圆润鲜嫩的茶芽经过杀青、整理条索、干燥等流程被定型。后来,它们被无数不同形状的茶具还原。就像眼前透明的高腰杯,茶叶在85度左右的水中翻滚沉浮,站立于杯中,释放的自然精华,就是茶的品质了。

但,对于青睐茶叶的人来说,很难说清楚他对于茶的喜好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可能是色香味的追随,也可能是精神的抚慰。茶叶从茶树的存在,到茶叶的呈现,直到最后被人们认可,这是其一生的旅程,就像一个人要走的路一样,充满很多曲折与未知。也许,这就是人们好茶的原因吧。

绵厚醇香之普洱

真的说不清冰箱冷藏室角落那一块普洱的存放时间了。清理冰箱时,它被一张白纸包裹得严严实实,打开后,才知道是一小块残缺的普洱。既然毫无印象,这块残缺的普洱也就无可追溯,不入心的东西,才会很快被忘记。

而欣喜也是来自于被忘记。残缺的普洱茶块已经发黑。赶忙掰下一块,但太黑,看不出有发酵形成的金色斑点,也许,当时将这块普洱放入冰箱冷藏室的角落,就是为了获得传说中的金花吧。但为什么要用白纸包裹,而不是牛皮纸,依然是谜。普洱的金花难得,并非是一句虚话。放入功夫茶杯。冲泡这种陈年的普洱要用滚沸之水。第一泡冲下去,一缕红色从茶块周边渗出。迅速倒掉,算洗茶。相对于绿茶,普洱洗茶的工序是必要的,毕竟存放的时间太久了,权当满足消毒的心理需求也未必不好。第二泡依然倒了,觉得可惜,而一缕焦糖的香味隐隐约约,倒是惊喜。第三泡大约30秒,或者更长一些时间为好,这样,葡萄酒一样的色泽会更艳丽些。将茶汤缓缓注入透明的公道杯,焦糖味的普洱香在空气中浓郁起来。好事成双,一人赏茶品茶,我也喜欢用两个茶杯,两小杯普洱茶,纯净沉静,红浓透亮,这是经历了风霜雪雨以后才有的宁静。缓缓入口的茶,舌头再缓缓地搅动,醇和绵厚,回甘浓郁,令人感到舒服。而舒服,不就是每個人身心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嘛!喝茶也是如此。

其实,写文字的人也有一个嗜好,经济条件好的时候,囤书,逐茶,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就看书写字,喝茶。回想起来,自己也有过一段经济条件相对好的时期,追逐茶。在乌鲁木齐市物流园的茶叶批发市场有一家茶叶店,我喜欢他家的红茶,他说那是他们家乡的茶,虽然没有四大红茶的名气,但品质也算是红茶中的上品。喝过他家的红茶后,每次去店里,都要买上一些,获赠的朋友都说是品质极佳的好茶。在他家购买普洱茶,是那种礼品盒的普洱熟饼,老班章。这种茶主要用来送友人,每次我都会购买四份,多了不好带。当然,后来就有了物流和快递。带回居住地的普洱礼品盒,有一次却在火车上竟然发生戏剧性的丢失。放于火车上铺行李格档里的礼品盒,里面的茶饼却不翼而飞。后来一位旅客提示我,看看另外一个格挡,会不会在里面。我找到了那四个茶饼。息事宁人,既然有人拿了,看我着急,又将茶饼退还,得饶人处且饶人,茶酒不分家嘛!

我的肠胃一直不好,消化不良,有人建议我多喝普洱,说普洱助消化,还养胃。我的体验是,每次饮用普洱到第三泡,肠胃有加快蠕动的感觉,身体也舒服不少。普洱茶饼愈陈愈香。依稀记得,曾读余秋雨先生关于普洱的文章,文章道出了一块百年普洱的文化及经济价值,炭黑色的陈年普洱可以价值连城。曹雪芹《红楼梦》中提到的“女儿茶”,在云南普洱产地有多种传说,最信服的应该是,家有女儿的人家会在谷雨时节采摘上好的茶芽,精心制成一斤或数斤的茶团收藏,待到女儿出嫁,收藏多年的茶饼经过缓慢地发酵,品质已属上品,价值不菲,卖了茶饼好为女儿置办嫁妆,解决了钱的问题。而茶团用作双方亲属的相互赠送,加深亲情和友情。一切为了女儿的茶饼,就是普洱茶饼。

行走云南,得追寻普洱。在云南茶博物馆观赏一株茶树王的图片,高大的乔木,树干高大自在情理,关键是2700余年的树龄,要说长寿,这才是长寿。人类根本无法与一株树的长寿比肩。见过不少百岁老人,但谁人能够活得如此长久?当然,云南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茶马古道与普洱茶的相互映照,年代越久远,越发醇香。

想来,家里收藏的普洱茶饼,价格并不高,年限最短的也有八年了,因为是熟茶饼,也知道收藏价值不大,但观赏总是可以的吧!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闲暇渐多,偶取茶饼,观赏一番再放回去。将自己沉浸在记忆中,再冲泡一杯心仪之茶,茶水绵厚醇香,总能让人悟出点让心境归于宁静的道理来。写作的时候,我不抽烟,但有喝茶的习惯,普洱也会偶尔喝点,写得顺畅时,茶杯里的普洱颜色会越来越浓,茶香更浓郁。卡壳的时候,轻轻抿一口,或者大喝一口,让茶水在口中停留更长时间,慢慢品味,陈香如酒,再次写下的文字,也就有了大自然风雨雪霜的气息。

杯中筋骨之瓜片

喜欢六安瓜片立在杯中的姿态,细长的叶片被淡绿色的茶汤围绕着,就像一幅被还原的山水,绿色的叶片高低有致,恰是山水的筋骨。

六安瓜片扁长而薄,并不适宜功夫茶的泡法,但也并非就是那种大路茶叶放进杯中,随便冲入开水就饮用的潦草泡法。人们喝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如果身心皆有所触动,是最好不过了。观赏六安瓜片原初的姿态,冲泡时最好选择细高透明的玻璃杯,至少选择的玻璃杯也要长过茶叶。玻璃杯不必豪华高档,一般材质就不错。选取十余支参差不齐,或者等长的叶片,两种叶片在杯中会获得不同的观赏效果,等长划一的瓜片在杯中的形状更像人工雕琢的山水,而参差不一的瓜片,才能展开自然山河的形态。等长的瓜片呈现的是中规中矩,有小家碧玉的美妙,而参差不齐的瓜片,高低错落的姿态更能激发人们对于山水图画的想象。选好瓜片,将玻璃杯微微倾斜,缓缓放入茶叶,这是防止茶叶会被突如其来的沸水弄得狼狈不堪。沿着杯沿缓缓注入烧至鱼眼之沸水。鱼眼之水大概在93度左右。细嫩薄而透明的叶片,我觉得可以省去洗茶的工序,减少对瓜片的一次折磨,这也符合人们不干不净,相对粗枝大叶的生活经验。

最初知道瓜片,是缘于当地日报的一位编辑老师,他是安徽人,不仅在书法和旧体诗词方面令人刮目,而且对于茶叶,尤其是自己家乡的茶叶,有着丰富的见地。那时,我常常为写好副刊稿件请教于他,一来二去竟然成了好朋友。我们一起喝茶聊天,他让我喝他家乡最好的黄山毛尖。他说好茶叶是要站立于水中的,比如六安瓜片。于是,对于茶叶品质的评判标准,我自然也在逐渐认知中有了漫长的思考。无论哪种茶叶,它们均有自己的呈现姿态。茶叶在杯中的站立,是它们对于茶树的还原,对于山水的依恋。看看巍峨的群山间,那些碧绿的茶树站立在大地,一片片叶子、一粒粒叶芽,均以站立的姿态亮出最美的自己。后来成为茶叶,虽然人们利用了其有用的世俗价值,而站立,是它们提示人们,大地上生长的万物,都有自己该有的姿态,即使是卑微的小草,也会以站立来呈现最美的风景。而对于人类来说,经历了由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漫长的进化历程,自然也更加懂得站立的意义。坚持站立是人一生都在坚守的美德。于是,对于六安瓜片有了期待,渴望有一天能去六安,能去出产瓜片的地方走一走。

冥冥之中的注定来自于两年前的合肥之行,这次出行缩短了我对于瓜片的圆梦。下了飞机办完入住手续,先去酒店附近的特色小吃街品尝美食。在来之前,友人说,到了安徽,要品尝两样特色,一是淮南豆腐,因为一个养生的故事,也因为豆腐在安徽有着漫长的的历史文化渊源;另一个特色当然就是茶了,有人要我品尝毛尖,毛尖并不陌生,那么,我更偏爱六安瓜片了。填饱肚子,就直奔离入住酒店约10公里的茶叶市场。不用转车,公交可以直达。毫不费劲,就随缘落脚于一家茶叶专卖店。店家的女主人是姐妹俩,很是热情,人漂亮,会说话,而我的耳根子软。她们为我推荐店内所有的安徽好茶,并一一为我冲泡试品,面无烦躁之色。当然,在不动声色中,她已经抓住了我的心。我拿不定主意,她就顾而言他。当她细致地理顺20余支细长扁平的绿色叶片,再将这些茶叶放入细长透明的玻璃杯,这期间,我几乎没有离开她的每一个关于瓜片的动作。我心跳有些加快——这就是六安瓜片了!

她没有告诉我冲泡六安瓜片的水温。只见茶桌上电水壶的水动静越来越大,水面冒出一个一个不大不小的水泡时,然后就关掉了电水壶开关。没有自动跳闸的沸水,我想大概在95度左右吧。随着沸水缓缓注入玻璃杯,茶叶初始稍有弯曲,就像是为站立蓄力。很快,叶片就挺直了躯体。虽然大杯泡茶,但并不影响茶水倒入公道杯,再分配到两个小杯中,然后闻香慢品。透明而淡绿色的茶水在口腔内停留,然后缓缓滑过嗓子进入肠胃,话题自然也就转到六安瓜片上来了。

六安瓜片的主产区域在霍山、金寨、六安等地,犹数六安的瓜片产量大,而在质量上,倒是金寨更好些,茶店女主人娓娓道来。所说的瓜片品质,后来我才明白,她是要为茶叶侃价埋下伏笔。她说金寨的瓜片要贵不少,品质次一些的是六安。多少有些意外。在后来的品喝中,我竟然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明显的差异。这不奇怪,不是专业的品茶人,是很难说出两种产地几乎相近的同类茶叶的品质优劣。即使同一区域,也没有永远相同的茶叶,出产好茶与茶区的地质、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关系紧密,缺一不可。当年的好茶产地,也许明年就会有品质的细微变化,只有当地的茶农和资深品茶之人才能够感受到。

别看六安瓜片叶形扁长,但整体形状却是娇弱的。一支无梗无芽、平展挺括、状如瓜子、透明的单片茶叶卧于掌心,就像手掌托举着一位来自于大自然的妙龄美少女,个子细挑,脉络清晰,因为娇弱而惹人怜爱。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要想说清楚一款茶叶并非易事,就拿这瓜片来说,就有三个称呼,谷雨前的瓜片叫提片,梅雨季采制叫梅片,前者为上品,梅片已显老,茶汤也就多了深沉。谷雨后采制的叫瓜片,饱吸雨露,叶片圆润饱满,青春气息浓郁,是我们这些不甚理解茶叶之普通喝茶人的首选。

当然,六安瓜片能名声斐然,也经历过好事多磨,产地和气候条件自不必多言,茶叶的制作方式更有其曲折和独特。六安瓜片要经历生锅、熟锅、毛火、小火、老火五道炒制工艺,才能色、香、味、形四美皆具。一枚瓜片走到人们的茶几上,它们在叶上的表达,浓缩了淮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也浓缩了瓜片的历史文化积淀。仔细观赏,茶汤明亮,叶片挺直却不见叶梗,这种的姿态,依然是一幅山水濃缩于水中的脊梁。而闻香品茶,茶汤清新,香味独特,少了苦味,多了甘甜,自是妙不可言。

黄金嫩之老根白茶

是妻子在福鼎种茶的朋友之成全,两饼牛皮纸包装得并不算精美的老根白茶饼呈现在眼前,算不算是我对于白茶的启蒙?其实我也说不好。但说不好,才能吊胃口,让人对某种事物充满解惑之期待。

那是一饼怎样的白茶?小心翼翼地按照包装形状拆牛皮纸,是为了取出茶叶后的包装还能还原。有时候,观赏茶叶的外包装,尽管并不觉得有多华丽,也会让人有满满的回忆和温馨,这是一种事物在漫长时光中留给人的回忆价值,至少,看着这些具有年代感的物件,觉得自己并没有与时光背道而驰。打开包装的茶饼,有纤毫毕现的嫩芽银针,有枯叶般的老茶叶片,也有成熟的壮叶,它们毫无章法,又似乎遵循了被压制在一起的某种秩序。浑然一体的茶饼,如果将近似枯叶的叶片比着祖辈,将稚嫩的银针比着孙辈,那些欲老还嫩的叶片就是父辈了。三代茶叶的相聚,是一树茶叶一生的光阴。

对于老根白茶,我并无冲泡的经验,但我想,自己获得摸索的体验要比从网络现成搬来的经验要好得多。功夫茶的冲泡方式,我以为用于白茶饼是妥帖的。相比于普洱茶饼,白茶饼不瓷实,两手指稍微用力就能掰下不规则的一小块。一小块白茶放入茶杯,93度左右的水温,应了那初沸之水,如鱼目,水微声的泡茶用水之道,如果再等冒起大泡,就二沸了,对于绿茶,水就老了。沸水飞快入杯,又迅速倒掉。此刻,短暂的几秒,微黄的茶水泛起丝缕茶香。再次冲水,古筝版的《高山流水》正入境,恰好适合一个人品茶的气氛。乐曲的涓涓水声,杯中的茶叶逐渐苏醒,清澈的茶汤有了淡淡的金黄,温热的清香浓郁起来,这种按部就班的品茶,看似章法严谨,实则是提振身心之举。情绪的发酵或者消解,均与眼前的一杯茶有了关联。

既然是功夫茶的泡茶体验,自然要比直接喝茶要多些工序,当我后来品尝银针般的白茶时,才明白老根白茶以功夫茶的方式来冲泡,是一种偶然中的恰当巧合。条索状的白茶需要高腰的透明茶杯,这和许多绿茶冲泡方式是相近的——欣赏茶叶在水中旋舞的极佳方式。而老根白茶饼,使用功夫茶冲泡,是因为进入深度睡眠的茶叶需要缓慢唤醒,尤其是要让枯叶般的成熟叶片获得更多苏醒时间,茶叶的苏醒姿态、内敛的精华更适合以缓慢的冲泡来释放。

该出汤了,茶汤倒入白瓷的公道杯。《高山流水》的乐曲进入另一重意境,杯中的汤色浅黄透明,我想到了一个词——黄金嫩。柔和的茶汤分配到两个小杯中,虽然是一个人品茶,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两个杯子轮流品茶,要比一个杯子好,好事成双嘛!

轻轻抿一小口,并不急于滑过喉咙,茶水在口中缓缓弥散香味。老根白茶淡淡的苹果味,相比于茶几上的成熟苹果,这种味道是稚嫩的。当然,随后的回甘才是它应该具有的品质。甘甜的味道柔和稠厚,相比银针状的白茶,倒显出了老根更富于时间打磨的特性,习惯了红茶的我的味觉,白茶饼带给我的味蕾感受正是我喜欢的感觉。

老根白茶的耐泡要好于任何条索状的绿茶,也并不比条索状的红茶逊色。黄金嫩的色泽要在第五泡以后才淡下去。再后来,若隐若现的淡黄,我觉得恰恰还原了某绿茶最初的状态。空气中的茶香也变得轻盈起来,这是不是一种茶的返老还童?

有人说正宗的白茶产地在福鼎,也有人说在安吉,就像某种热闹起来的物品,总有很多人会随波逐流。要不是妻的朋友送我白茶饼,这份茶缘也许还得另等机缘吧。于是,就网游和纸游福鼎,以及白茶产区。高山云雾,空气湿润,这些产茶区域应该具备的自然环境在白茶区域皆具。

白茶的制作工艺要比绿茶简单得多,越简单的工艺就越接近自然,就像白茶的品种只有新茶和老茶,品级只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四类一样,给人的体验也相对简单。白茶存放时间越久越醇,同样也增加了人们对于它的青睐。后来我发现,赠送友人的一饼老根白茶竟然是我开过封的茶饼,不禁脊背冒汗,尴尬久久不去,这也是我喜欢还原物品外包装的嗜好惹的祸。好在友人倒也并没介意。他的意思是,一款礼物并不一定十分完好,反而是随意而为,更能体现出情感的真诚,感情没有缺口,人情的味道就会醇厚绵久。

此刻,静卧于杯中的茶叶,银针泛白,老叶依然滋润,中年的壮叶也深沉老练。重新播放《高山流水》,起身凭窗望外,马路偶尔有车驶过又复归宁静。烦躁已去,心思澄明。独处的日子,用不着那些奢华仪式,一首歌,一杯茶,如果还能写下几行带着心灵馨香的文字,足矣!

清凉有味之碧潭飘雪

写下这个词,我似乎就看到了一杯淡金黄的绿茶,水面漂浮着白色的花朵,犹如天雪,轻盈洁白。没错,这就是碧潭飘雪。

好几次收到碧潭飘雪都源于老家的同学。他们每次寄给我的数包绿茶中,蒙顶山的毛峰居多,也就以为碧潭飘雪同属于蒙顶茶系列,从而忽略了同学“每样明前的绿茶你都品尝一下”的叮嘱。后来,因为对于花茶的兴趣不大,每次收到的碧潭飘雪都会拿去送朋友,而且多是女性朋友。一款花茶,如果匹配了女人如花的意象,茶与人,品茶与感悟,都会相得益彰。直到去年漫长的突发状态,手头变得拮据,冰箱储藏的茶叶逐渐喝光,只剩下雀舌和一袋碧潭飘雪,我才觉得,是时候了,应该好好与碧潭飘雪有一些“交谈”。

真的得感谢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状态,它虽然打乱了人们长久的平静和平常生活,但却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态发生了改变,也改变了对于某些事物的理解。关于茉莉花,我想许多人都知道一首好听的歌,这首歌情感饱满,而且旋律营造的花的意象总是令人产生奇异的妙想:“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送给别人家……”看来,把碧潭飘雪送女性友人,并不仅仅是无意之间的巧合,花朵赠美人,其意义不言而喻。一位同城好友出版有一本散文集叫《茉莉花开》,我是熟悉的,也为这本书写过一些文字,如果非要说对于茉莉的更深层次理解,也许,早就在心中暗藏机缘了吧!

来看看碧潭飘雪吧,花朵含茶叶,茶叶有花朵,具备绿茶与花茶的双重特性,而人们依然将其定位為花茶。茶叶与花朵来自于不同的产地,绿茶来自于峨眉,如果我判断无误,应该也是峨眉的上等绿茶吧。茉莉花是来自于广西的横县。广西的气候特点很适合茉莉这种植物的生长,尤其是横县,是相当有名气的高品质茉莉花产地。而当年让峨眉高山茶与横县茉莉花进行创新性交合,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为什么会得名为碧潭飘雪?虽然能够望词生义,碧潭飘雪这个词语让人一看就懂,但一款茶叶的定型,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还是巧合,还是得依赖于某种渊源?

我坐在电脑前欣赏一首藏头诗,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既是青年画家又是诗人的才子所创作,在藏头诗里,我看到了当年的他,意气风发和才气横溢。走过了四十年的光阴,如今已经不再年轻的他,如果回想起那一段对于茶叶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必定会心生诸多感慨吧!在上世纪80年代那段物质生活还并不丰富的年代,四川新津的爱茶之人徐金华,他将峨眉高山茶与茉莉花骨朵进行了有意义的融合,也是绿茶和茉莉成功的秦晋联姻。口味独特,好喝,初始人们叫这种混合茶为“徐公茶”,徐公茶得到了当地人的青睐,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爱好喝茶的四川人,处处有茶馆,处处皆有茶,无茶不欢。对于茶叶的创新既有地域茶文化的浸润,也有思维的奇思妙想,后来徐公茶就注册商标“碧潭飘雪”。当年徐金华选取横县的茉莉花作为配方,横县是“中国茉莉花之乡”,其花朵自有不俗之处。

在我的印象中,父辈们也是最青睐茉莉花茶的。尽管四川不是茉莉的主产区,但并不代表人们不会将本地茶叶与茉莉进行有益的融合尝试。明白了爱好喝茶的川人这些小心思,也就不难理解碧潭飘雪入世的渊源了。于是,新津徐金华创制的“徐公茶”,后来就成就了碧潭飘雪走到了众多川茶的席面上。

峨眉出产好茶,单就竹叶青就能引以为豪,徐金华先生当年创制碧潭飘雪,选取峨眉高山茶与横县的茉莉花,必定经过深思熟虑。横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炎热,茉莉花生长习性恰恰适合这样的气候特征,伏天的茉莉花花香比任何一个季节都要浓郁。选取含苞待放的花朵,蕴藏的花香分毫不曾外泄,就像含苞待放的少女。而茉莉花与绿茶的窖藏,特殊的制作手法,花香与高山茶的相互渗透,这样的意象对于一款茶叶来说,真是妙不可言。

两个地域之物的交相辉映,体现在茶汤的汤色上,同样不容小觑。碧潭飘雪要想泡出理想的茶汤,我觉得最好是陶制的茶杯。我选择了朋友送我的汝窑开片杯。在这样一只有着精美工艺的茶杯中,条索精细,纤毫毕现的绿茶搭配着白里泛黄的茉莉花骨朵,尚未注入沸水,就多了期待。碧潭飘雪的茶汤融入了高山茶的碧绿,也有茉莉花的透明。

不可思议的是,这两种颜色的融合,竟然出现了淡金黄,淡金黄与开片的汝窑皲裂纹构成了妙不可言的茶汤背景。几番沉浮,漂浮在茶汤上的洁白茉莉花,就像来自天国的的白雪,而沉底的绿茶,慵懒散漫。炎炎夏日,一杯观赏性与品尝性皆具的花茶,茶汤花香独特,唇齿留香持久,即使忽略了淡雅清新,也契合喜茶之人向往清凉的心理暗示。

醇厚甘鲜之铁观音

其实,使用这样的标题来描述铁观音,太过于大众化了。一款茶叶要达到大众心理需求的效果,不那么容易,就像人们要办成一件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喝茶同样也需要好茶、好水、好杯、恰当的冲泡火候、良好的品茶心情等等因素。否则,茶叶初始的苦,会遮蔽后来的甘。因此,人云亦云的醇厚甘鲜,我倒觉得还不如不说为好!

关于铁观音,它确实是一款大众化的茶叶,自喝茶始,首先就经历了铁观音的浸润和启蒙。当然,如果必须让你说出到底哪一款铁观音是最好的,恐怕少有人能够说出所以然。中国作为世界茶叶的主产区,每年出产的茶叶量大品种多,它们就像无数条流淌在中华大地的河流。而人是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同一款茶叶也不能获得两次一模一样的品质。时序在变,环境在变,气候在变,人的心情也在变,人的炒制手法也有熟练生疏之分,品茶喝茶更是见仁见智。

初次喝到铁观音是13年前,从基层一线的普通工人混到机关干部,身份的转换,也就让我有了更多接触茶叶、喝茶悟茶的机缘。在基层一线,尤其是夏天,忙碌起来,连续几个小时的劳作,口干舌燥,身心疲惫,即使给你捧上上好的龙井,也会觉得与白开水没有更大的差别,牛饮的茶水几乎来不及与口腔及舌尖进行亲密接触,就匆匆经过喉咙滑入肚腹,如果这时竟然也能喊出“好茶”的感慨,恐怕多半是因为解渴,如此而已。

办公室的同事姐姐送我一罐茶叶,说是上好的安溪铁观音。这一罐铁观音是我人生中获得的首份礼物。自然,喝茶的仪式感是要有的。选择一闲暇的暖日下午,阳光充足的阳台,小桌当茶几。一本闲书不可少,可以顺便翻几页。音乐不可少,我喜欢古典乐曲,比如对于命运充满抗争的梁祝,清澈明净的高山流水,比如莫扎特渲染宁静的乐曲。此刻,用一盖碗泡茶,再用透明的玻璃小杯品茶,暖阳附身,慵懒在躺椅上,喝茶翻书,惬意无比。用来泡茶的水来自于巷子里一户人家的水井。早年,我所居住的小巷叫水井巷,人们的共识就是水井里的水要好过自来水,经过大地过滤的井水,如今想来,那是人们对于一段时光酝酿的乡愁,有时取水井之水饮用,是一种怀念。井水清冽甘甜解渴,可以直接饮用,井水用来泡茶,也好过自来水。口感温度适宜的茶水在口腔中停留片刻,舌尖微动中,香绵的兰花气息也在口腔回旋渗入,甘润微涩,微甜绵长。经过六泡的铁观音茶汤,涩味渐淡,回甘更绵。

冲泡铁观音的开水欲开未开,按照绿茶用水当属二沸之水吧。铁观音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用水的温度高于绿茶而低于条索粗壮的全发酵红茶。第一次冲泡铁观音,我是不懂还有洗茶工序的。取圆润粗实,卷曲匀整,色泽暗绿的铁观音盖过盖碗茶具的杯底稍厚,就直接注入沸水。對于铁观音的如兰之香,或者说兰花的香到底是怎样之香,大脑中并无概念。我觉得铁观音的香就是兰花的香,以至于家里养了兰花,还以铁观音来评判兰花的香,实在有些随意和臆断。查阅资料,关于铁观音有好几个故事,好几个故事均离不开乾隆年代,离不开乾隆皇帝。天然的兰花香出自于帝王之口,一款茶叶就走到了华夏茶叶的前沿,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淘洗,仍然让人津津乐道,必然与地理与人与气候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

曾经,也买来铁观音作为功夫茶冲泡,在居住地购买那种小袋包装,或者罐装,但都觉得茶水的滋味欠缺些什么,就老想着同事姐姐送我的铁观音。寻找好的铁观音就像沉睡难醒的梦,以至于到了福州和厦门,圆梦之旅更甚。这两地都有铁观音的大市场区域,福建作为国内最大的茶叶产区之一,好茶不少。安溪在福建泉州,泉州的茶来到福州,福州是福建政治文化的中心,铁观音自然也是值得信赖的。在福州的几天,寻茶,品茶,当然也买了不少,一部分自己喝了,一部分送了友人。后来的厦门之行,架不住一家茶叶店主的热情和耐心,她的茶农身份,以及拍摄的视频,令人格外亲切,竟然就在她家一次买了十公斤。眼看着她拖出来的一大件茶叶下去了多半,我心中就有了忐忑,但也没多想。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店主的销售动机大于了茶叶的初始意义,茶叶品质优劣不说,价格也不必说,单就那半公斤一袋的大包装(我原以为她会按约定为我封装成15克的小袋),就让人心生不快。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气人,大包的茶叶拿去送人,就觉背有芒刺,令人尴尬。后来剩下的四袋两公斤,一位朋友的母亲身体患疾,医生说多喝铁观音对治疗有辅助作用,就送他三大袋,至于有没有效果,他也从来没有说起过。剩余的一大袋自己留着慢慢喝。

后来,就很少喝铁观音了。任何东西都会有烦腻,太多了,心理需求就饱和了,索然无趣,倒不如冷却下来。

温暖如春之碧螺春

对于喝茶的人,喜欢碧螺春是有理由的,且不说碧螺春出产地那山野无处不在的翠绿,单说那烟波浩渺的太湖水系就会令人生出许多无端的向往。而碧螺春给我最初的教谕,是来自于冲泡的方式,柔嫩的茶芽,竟然能经受住功夫茶程序的考验,实在是颠覆人的想象力。

我的理解是,纯净的种植环境是一款好茶的必要要素,以太湖水系孕育的山岳,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有充沛的水滋养万物。而林果类植物的聚集,比如桔、桃、杏、李、梅、石榴,一直以来都是太湖流域的主产水果。碧螺春在这些植物之间的诞生,与其他茶有着明显的差异。而碧螺春不同于其他茶,是因为间种。间种于林果树木之间的茶树,吸纳天地的精华之气,接受果木、以及果木花香的浸润,夹缝中的生存,茶叶的筋骨理应刚直才好,而颠覆人想象的恰恰是碧螺春的小家碧玉。根脉在泥土中不动声色,相互缠绕与交合,达成了暗地里的默契。如果说地面上的相互成全是明面上的和谐共生,那么地下的包容和爱恋才是植物生存的智慧。碧螺春独特的品质,不可复制。

喝了不少绿茶,但并无居住于洞庭之滨的友人和同学,也许是因为产地的特殊性,他们寄给我的茶叶中一直与碧螺春无缘。自己也并不认为必须要喝一下碧螺春,国内的各种绿茶实在太多,要想一一品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架不住一些学习平台频繁出现碧螺春的宣传,突然就觉得品茶,碧螺春还是不应该缺席才好。在网上,面对眼花缭乱的茶叶店铺,确实犯了难,太贵,喝不起,太便宜,又对茶叶的品质持怀疑态度,总觉得他们的宣传会言过其实。茶叶商倒是信誓旦旦,先品后付款,不满意包退……不能打消心中的疑虑。不过也并不是毫无收获,放下茶叶品质的好坏不论,至少是了解到了碧螺春的一些知识。最终下单,只好随缘了。

网购来的碧螺春是当年的新茶,采摘于清明前。通常,对于绿茶来说,来自于明前的茶品质最好,如果要延伸一点茶叶的采摘期,那么,最不济也得是谷雨前采摘,才算是好的绿茶。而我下单的时间是4月1日,如果茶商不打逛语,那就是明前茶了。店家还赠送玻璃茶具,谈不上好,透明的杯用来泡碧螺春,也符合心理期待。当然,第一次见来自于太湖的洞庭之茶,还是有点兴奋的。茶芽细嫩,色绿,卷曲,这些特征没得说。进一步观察中,茶叶外表的白毫少了些。还好,打开包装的瞬间,一股清香之气冲淡了心中的美中不足。也难怪,既要茶叶好,又要价格不贵,世界上哪有两全其美的好事儿!

急不可待,就拿茶商赠送的透明玻璃杯泡茶。自来水洗净杯子,再用开水清洗烫杯,算是为远道而来的物品消毒了。不敢说这是品茶前的“仙子沐浴”之工序,倒能适合讲究卫生的心理需求。当然,已经习惯成自然的心理暗示,就像平静的湖面突然扔进一颗石子,谁让我是一个俗人呢?而后期的品茶到底能不能体味到大自然给予人的教谕气息,这得看一个人的品茶环境和修养了,意义太过于宽泛,不能脱俗的现代人喝茶,也就只能是解渴而已。现代的快节奏扰乱了心境,大多不能达到古人的“通灵”之境。

还好,温度恰到好处的开水,让玻璃杯中的茶叶缓缓展开形状。人都说采摘下来的细嫩碧螺春茶芽近似于鸟儿的舌头,也就是雀舌之形状。其实,大多数绿茶采摘初期的芽茶,几乎都符合雀舌之形,只是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工序的改变,以及制作方式的差异,终究会让茶叶变成人们心理需求的品种。碧螺春在杯中慢慢舒展,太过于娇嫩,颤颤巍巍的茶芽终究没有站直,倒是觉得它们在杯中弱不禁风的样子,会让人想起黛玉妹妹。

大多男人对于黛玉的形象是认可的。现代人的生存环境有些像碧螺春在夹缝中的生存模式,不同的是,碧螺春充分吸纳和包容了身边的其他植物的生存习性,彼此间的默契并没有让其成为茶叶“女汉子”的性格。对于碧螺春呈现在杯中的形状,这是最原始的启蒙,茶叶姿态不太美,但香气浓郁。果花之香,是不是属于李花,或者桔花,或者别的什么花香的味道,太过于朦胧。也许,这正是间种于林果间的碧螺春应该具有的品质。而从大抵的印象回到现实,自然就是那行走在茶树间的采茶女了,南方女子的水灵在茶水中显现。传说起先采茶,只由处女为之,采茶前要沐浴,采取的茶叶贴在胸口,以处女的体香来增加茶叶的香味,是否真有其事,不敢妄断。但说实在的,叶芽的过于柔嫩,杯中之淡绿色茶水,品之,茶味醇而鲜雅,满嘴生津,回甘萦绕之中,禁不住就想起太湖湖畔的生机盎然,是绝对少不了那些婀娜多姿的采茶女行走山野的。

卷曲成螺,是它后來能够得名的理由吧。碧,指的是颜色,螺就是形状,春的意境是关键,古人说有茶叶的风流雅致之意。也有采于春天,茶水有着温暖如春的含义。探寻它的历史,却并不那么简单。漫长的风雨经历,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时光悠悠的成茶过程。想当初,一尼姑游春偶得的几片叶,泡茶喝水得到的却是吓煞人的香气和满嘴生津的好茶滋味。“吓煞人香”出自于尼姑之口,这其间蕴含的必定有尼姑多年封闭修行的参悟,看似随口而出,却暗含茶叶诞生的机缘。爱好品茶的康熙皇帝,偏爱江南,到处留影,自然见多识广。一国之君对于茶叶的理解,对于春天雅致的遐想,就认为碧螺峰的茶叶可得“碧螺春”之名,这其间固然有康熙的身份认同,但茶叶有了正式的名称,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上好之事。当然,当地还有传说,明代就有碧螺春的命名,是因为茶叶来自于碧螺峰,又是春天采摘,于是取名为碧螺春。我想,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对于喝茶的人来说,谈资越离奇,茶叶就越能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再生。而真正的中国茶文化,其探寻的魅力远比传说要深厚莫测得多。

因为网购,限于价格、茶商以及自身对于茶叶的认知诸多因素,我并没有品出更多关于碧螺春的美妙来。碧螺春蕴含的大自然山水,蕴含的地理涵义,蕴含的吴越文化,蕴含的成茶过程,是否是极品茶,因了单调的品茶,自然不敢妄评。当杯中的茶水变得寡淡无味,一个下午的时光也就被我打发掉了。这样的下午,一年能得一两回,已属不易。

淡淡乡愁之竹叶茶

陪小女去成都参加美术校考那年,在她考试的学校附近寻得一老中医看病。我的肝脏不好,爱上火,他给我开的中药实在有点特殊,必须要按我当时的年龄采齐46根竹叶芯作为药引,说只有这样才能治好我的病。在成都的那几天,我和妻就在附近的小巷里转悠,寻找有竹林的地方,采摘竹叶芯。

然而,我们在成都停留的季节不对。春节刚过,竹子尚未萌发新芽,要在成都这样的现代化都市市区找到竹叶芯实属不易。走在武侯区的偏僻区域,是一个城中村,房屋基本属于三层左右的砖混结构,出租屋居多。时不时从院内传出的当地土话亲切又陌生。我所要尋找的竹林,无非是散落房屋门前少得可怜的几棵竹子,根本不成林。挺拔的细高之竹,我们也不可能将其砍倒来抽取竹叶芯,只能抚竹仰叹。好在,走了几条巷子,专挑能扳弯的矮竹抽取,第一副中药需要的46根竹叶芯终究还是凑齐了。

后来的几天,在我的老家,是不缺竹叶芯的。老屋前后都有竹林,竹林高大茂盛,不要说竹叶芯,物资再缺,也不会缺竹子。在表哥的帮助下,几处亲戚家的竹林都走了一遍,怀旧的同时,攒够了所有中药需要的竹叶芯。竹叶芯放在中药中做药引,有清火降火的辅助作用,但我始终认为老中医给我的更多应该是心理安慰。因为,我在异地他乡待的时间实在太长了,接一些老家的地气,本身就是一剂良药。

在成都逛农贸市场,看到了竹叶茶,青青竹叶在太阳下晒干制作的原生态茶。竹叶茶的细小杆茎保持着完整,原初的青青之色。既然家乡的竹叶芯能治我的病,那么,缺竹的异乡,饮用一段时间的竹叶茶对于治病或许也有帮助。于是,1公斤竹叶茶,提在手中,好大一包。竹叶轻薄,新鲜的竹叶,几乎没什么分量,一片晒干的竹叶还不如一片茶叶厚重。就这样,竹叶茶连同中药,跟随我坐飞机,转火车,坐汽车回到了我所居住的城市。

居无竹,却饮有竹叶茶,这是我在这座边地小城那段时间最惬意之事。取干透了的竹叶适量,冲泡时间稍微长些,味道会更好。但我觉得冲泡不如煮。适量的竹叶茶放进钢精锅,适量的水,水开关火,稍待片刻,清香、淡绿的竹叶茶就成了。怎么说呢,竹叶茶的口感属于绝对清淡,淡淡的清香,入口略苦,回甘几近于无。自然比我喝过的绿茶逊色不少。一公斤竹叶茶,整整一个夏天,是我的主要茶饮料。有闲工夫,就煮一些竹叶茶,与家人一起喝,谈不上好喝,也谈不上不好喝,至于到底于我的病有多大效果,倒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改观。我的想法是,就像带回来的那些中药一样,竹叶芯,不过是一种心理的安慰罢了。

竹子中空,节节拔高,寓意深刻。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十几个汉字的巧妙组合,道出了竹的品格。古今写竹的诗词文章很多,出彩的也很多,读来能净化心灵。而画家画笔下的竹,也一画值千金。秉性高洁的竹,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从来都不缺席。而竹叶茶能清热解毒,是夏天消暑的好茶,清淡的味道,清淡的香,清淡的苦,没有黄莲之苦的热烈。在暑热逼人的天气,一碗竹叶茶喝下去,出一身汗,清凉就多几分。至于利尿消除烦恼,那是尿液的排泄带走了身体内的不适,心热祛除了,心也静了,心静自然凉。在喝竹叶茶的那些时日,我也发现,我是不能长期饮用的,竹叶性凉,对于胃寒的人是有所禁忌的。肝火下去了,胃部却不适,事物的相生相克,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身心俱佳。

四川多竹,如果在乡村行走,山野的民房前后几乎都有竹林。老屋的那些竹子,有用是我最初的认识,竹子划成篾条或者篾片,能编制背篓、罗兜、晒席、竹匾,可以制作耙子,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农具。当然,竹笋的利用自不必多说,有竹参与的美味佳肴自成菜系。而新鲜竹叶的利用,人们直接从屋前的竹林采摘,洗干净,放在锅里熬水当茶,在夏天是可以替代绿豆水的。后来的几次老家之行,我发现老屋的竹林与人有着某种默契,有人气的地方,竹子长得更加旺盛。当我的邻居和父亲搬家去了镇上,竹林就一年不如一年。一场大地震期间,老屋倒塌,竹林似乎就停止了繁衍和生长。见到稀稀拉拉的竹林,就像重逢久经风霜的老人,难受不已。所谓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失去了人,自然还是自然,共生何谈?而灵性的竹,与人休戚与共才是老屋的灵魂。老屋不在了,灵魂就散了一半。

居有竹,现在想想,该是多好的居住环境啊!当我写竹叶茶快要结尾的时候,父亲打来电话,说老家的天气逐渐暖了,马上就是惊蛰了,想去原来居住过的地方走走。他说,年纪越来越大,闭上眼睛,就会想起老屋。我心里也是为之一振,老屋是我们的根,虽然已经消失于地平线,但那地方是一个山坳,标志明显,好找。关键是,稀稀拉拉的竹林,是怀旧的由头,如果还能采摘一些新鲜的竹叶煮茶,去去心火,自然也是好的。

山韵悠悠之野茶

野茶,也不知为什么,在单位开水间接水,脑子里突然就跳出了这样的词语。

人有时候实在是不可思议,那些并没有刻意记住的东西也许在某一瞬进入人的思考范畴,并形成文字。对于野茶,我也是近两年才有了一些印象。一年前,一位邻居搬家去了乌鲁木齐,突然有一天,他在朋友圈发种茶的圈文,大意是自己的妻子不忍离乡之苦,就回到了生养自己的老家,今后将以种茶为生,免不了需要朋友们的支持。这是好事情,对于种茶,徜徉于辽阔的茶园,我怀有敬仰和梦想。于是,就毫不犹豫要支持他。一个礼拜后收到他寄来的茶叶,顺带着也寄给了我一些用牛皮纸小袋包装的茶叶,纸袋上只有两个字:野茶。从这一刻起,我知道了在富饶多彩的大自然中,竟然还有这样一种茶。

那一刻,我已经顾不得他给我寄来的明前龙井了,直接就开袋野茶。非常精细卷曲的条索,就像阳光抽取水分自然卷曲的形状。凭直觉,这是没有经过任何手工揉搓等定型工序的茶叶。面对细嫩的茶叶,这次,我改变了泡茶的方式,预估小袋里的茶叶,水杯里先冲进半杯开水,第一次泡野茶,拿捏不准,水多了可能会口感失真。倒进杯中的茶叶,很快沉底,然后慢慢展开叶片。叶片多是一芽两叶,直立的姿态就像站在茶树枝头,明亮的嫩绿,令人想起山野初春的色彩,煞是好看。杯中的水逐渐淡绿,淡淡的清香,淡淡的苦涩,感觉与以往喝过的任何一款茶都不一样。我的感觉是,野性的味道。柔弱稚嫩的叶片,相比于以往喝过的绿茶,其耐泡程度超过了我的想象,相比于茶园种植的茶叶,这种野茶至少可以多泡三泡,味道才慢慢淡下去。

品尝了野茶,却找不到源头。野茶的命名,其实,根本算不得精妙,而是人们不知道如何命名,就油然而生的象征山野,可以用来泡茶喝的某种植物的情结。野茶是因为遮蔽于茶园以外,还不为大多数世人所知。也许,是某个人不经意地发现,让这种植物获得了走出大野的机缘。想象一下,一棵存在于大自然的乔木,或者仅仅是一株灌木,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风雨岁月,在苍茫的植物大家园中忍耐孤独和寂寞,直到它获得了机遇,被人们简单地认知,充其量也就是这种植物叶片可以泡茶喝,味道不错。而野茶的灵感发现,无疑受到现代社会赚钱商机的刺激。

曾经看过一部关于疫情的电视剧,具体的名字已经淡忘。電视剧有一个剧情,某种传染病在村庄大流行后,与外界已经彻底隔离的村庄,人们为找不到根治传染病的良药而一筹莫展。奇怪的是,村里有一个疯疯癫癫的人,他的神智有问题,却并没有被传染病伤害。人们在他的血液里发现了抗体,百思不解。再后来,人们对他的饮食起居和作息的跟踪过程中,发现了他把一种植物砍来当柴火烧。烧水的时候,就会随手摘取植物的叶片放进锅里煮水饮用。后来,这种植物治好了流行的传染病。生生相克的自然界,其实就是一个生态平衡的宏大制约体系,很多疾病都能在自然界找到疗治的良药,就像当年李时珍能够完成旷世之作《本草纲目》,这是一部来自于自然界相生相克的中药学经典著作,是一本关于药学的植物大观园,更是给予人们理解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启示教谕之书。

峨眉山一家茶叶店给我寄来竹叶青,顺带也放进了几包野茶。店家说,峨眉的野茶已有了一些的量产,当然,出售的很少,大多都作为一种赠品,免费送给客户品尝。他们尽量维护野茶的特性,在发给我的视频中,他们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制茶工序,而是将采摘来的鲜叶自然晒干。经过阳光晒干的茶叶最大限度保持了其原本的形状。峨眉山纯净的自然环境,阳光的紫外线强,阳光让它们有了内敛的品质,稚嫩的叶片呈现深绿,无纤细的白毫,这是植物叶片被阳光抽去水分留下的精华之色,会在杯中被还原。茶叶是一芽四叶,在玻璃杯中,打开的四片嫩叶围绕着一茎嫩芽,完美的形状,其实是一桠树枝的完整枝尖,原生的姿态呈现无遗。观赏这完美的植物形态,我的心飞到了那山韵悠悠的大野,那才是人们放飞心灵的纯净之地。

茶叶店的老板娘告诉我,这种茶不仅能喝,还可以清热解毒,降三高,对于某些口腔疾病也有铺助疗效。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商品茶上市前的宣传和预演。真实的说辞是,他们当地还将这种泡过的茶叶渣用来煎饼子。煎饼子,这倒是有点新鲜的认同感。了解过用碧螺春茶炒虾仁,这道菜叫着“碧螺虾仁”,是碧螺春新茶上市之初,当地饭店推出的一款名菜,虽无缘品尝,味道一定不差。而饮用过的嫩绿的叶片煎饼子,我是可以尝试尝试的。我把冲泡过的野茶渣倒在案板上,菜刀潦草地剁几刀,与面粉、鸡蛋、盐一起搅拌均匀,在平锅中摊开成薄饼。出锅后的饼子,只要火候控制得好,金黄的色泽,野茶竟然能保持其本来的颜色。入口,一种山野的清香,顷刻间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为我煎的野菜薄饼,山野韵味悠长。

后来的日子里,单位的同事也送了我几小包野茶,这些茶叶都没有标明产地,是作为赠品出现在他们购买的茶叶包裹中。对于没有获得定型和命名的茶叶,野茶的味道也各有千秋,或浓或淡,或嫩或老,最终都能体验到“野”的品质。

在人们对于大自然不断的探索中,山野中一些零散茶类植物被发现,它们东一棵,西一棵,没有群落地聚集,也没有规模地生长,“野”才是这种植物应该具备的性格。当然,在绿色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生物链上任何链点的缺失,都不是小事情。对某植物的利用价值保持谨慎,就是人们对于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返璞归真——“绿”意深入人心。也许,野茶就这样“野”下去,或者最好不要走进众多茶叶销售的前台,才能多一份大自然的神秘。物以稀为贵,如果都能规模化、大面积种植了,也就普通了。普通了的东西,自然也就没有了“野”。从这个意义来说,野茶的出现,值得人们思索的东西太多了!

人生清苦品苦丁

一位女上司从内地回来送我苦丁茶,是那种条索紧凑的苦丁。一个简单塑料袋包装的经过称重的散茶,似乎符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逻辑。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段时间我太忙太累,肝火旺,脾气大,老是与她顶牛有关,是想让我多清热降火吧。

无论啥原因,我觉得,这一袋100克的苦丁茶,都有善意的友情,或者提醒。人生清苦如苦丁,一杯茶里隐含的人生,或许,对于年龄与我相仿的女上司来说,她体味到的某些难和苦,是比我还要多些。

我胃不好,肝火大,尽管苦丁清火,也不能多喝。断断续续,这包苦丁喝了几年,还剩下一大半。在办公桌的文件栏里,每当我看到它们,就会想起一段时光,会怀念那段人生中最紧张,也最能锻炼人的日子。随着她调离单位,彼此联系甚少,这苦丁,就权当是日常念想的由头。

这种条索状的苦丁应该是来自海南,记得那年夏天她们出差去的就是那里。海南出产大叶的苦丁,大叶更适合制成条索较粗的苦丁。粗壮厚实的条索呈墨绿色。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条索状的苦丁表面已经有了一层白色,应该是生物碱之类的东西吧,而并非发酵之物,苦味元素占据主要地位的苦丁,不具备持续发酵的条件。

第一次泡苦丁茶并无经验,取两长一短三根苦丁茶置于玻璃杯,冲入开水,叶片缓缓舒展,三缕绿色的汁液缓缓渗出,如果不摇晃杯子,汁液很难完全融合在一起。完全展开的苦丁是一片完整的大叶,两片小叶。摇匀后的第一泡茶水呈深绿色,像苦胆汁的颜色,我甚至觉得,比我以前喝含有黄连的中药还要苦些。有了第一次泡苦丁的经验,后来我只放一根,泡出来的苦丁茶水青绿色,苦味刚刚好。当然,苦丁茶也不是全过程都是苦的,既然叫作茶,也具备了先苦后甜的特性。到了第三、第四泡,苦味淡了,嘴里多了难以名状的津液,一丝一丝淡淡的甜若隐若现,妙不可言。

我的老家也出产苦丁茶,是那种小叶苦丁。最具代表的,也是我得到过的苦丁是长江上游源头之地宜宾的筠连苦丁。长江源头出好酒,比如宜宾的五粮液。出好酒的地方,自然环境好,苦丁也好。相比于女上司送我的苦丁,这种小叶苦丁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娇芽。一个“娇”字,似乎让人看到了女性的柔和之美。如果再加一个“芽”字,算是豆蔻年华初涉人世的柔美了吧。苦丁的娇嫩尚未与人见面,就让人的想象得到更加宽广的发挥。娇柔细长的条索,说是条索,恐怕也不太准确,因为太细,如果不用水将其还原,要得到令人满意的描述,就非得身临其境了。

冲泡小叶苦丁,可以多放几支于杯中,还是同样温度的开水,苦丁在冲泡中上下翻滚沉浮,慢慢就云卷云舒了。碧绿的叶片,让人想起了春天的大野之地,似乎任何一种植物的嫩叶都能成为一片茶叶。与其说杯中装的是茶,倒不如说是一个浅浅的春天,令人赏心悦目,心情明朗。恰到好处的淡绿勾起了我的口腹之欲,浅尝一小口,娇嫩的叶芽,却也有其内敛的老辣,苦味一点也不含糊,口腔里有苦说不出,就不由自主往肠胃中吞咽。

此刻,我想起哑巴吃黄连。就像一个人一路走來,经历了太多的人生,哪有不苦之理。然而,你要是天天面对生活都在喊苦,谁又愿意聆听你反反复复的唠唠叨叨呢?有时候,话到嘴边的苦,我们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收起,必定觉得说出来也毫无用处,就让它苦在肚子里吧。心似黄连,脸在笑,如果真的做到了这样的状态,人就成熟了,成熟了的苦,就是这种说不出,却客观存在的苦。不是还有苦尽甘来嘛,吃尽了苦头,也就意味着甜的到来。被还原的鲜嫩茶芽在杯中几经漂浮,都沉静于杯底,青绿色的叶片惹人喜爱。口中之苦也在一轮一轮的缠绵中淡下去,随之而来就有了丝丝甘甜。

其实,苦与不苦,受制于心,身体的苦相比心的苦,不值一提。反之,一个人真的度过了心的苦,那么,也就没有过不去的生存之苦。苦丁的苦,是来源于大自然的风雨雪霜,每一芽茶都浸泡过自然的风雨,而正是叶片经过了锻打,才会有内敛的品质,好的茶叶,苦到极致,就是甜,恰恰也暗合了人生。

整理桌上的旧物,我对这包苦丁进行了整理,我将它们摊在一张白纸上,去除了碎末。然后在抽屉里找到一个绿色的茶盒,最终弃用。那只本来扔掉了的,并不好看、而且也旧得变了颜色的塑料袋,又被我捡起来,仍然将苦丁装了进去。个中原因,当然是为了更长久的念想。

猜你喜欢
竹叶茶叶
2021年10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牛采茶叶》
2021年1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雪地里的小画家
《竹》
竹叶沟怀古
学包圆锥粽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Wow,What’s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