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还是替代?
——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与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022-03-13 05:19林青宁毛世平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门槛科技成果显著性

林青宁,毛世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1 研究背景

创新驱动战略提出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取得新一轮提高,但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依旧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痛点。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突出强调了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尊重市场规律,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我国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进步明显,但与其他行业企业相比,仍存在研发经费短缺、研发体量小等问题[1],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在20%左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国家经济增长、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全过程包含知识研发以及成果商业化应用两个阶段。在2018 年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破除知识研发与成果商业化之间的“篱笆墙”,而技术进步则犹如“拆墙工具”的升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涉农企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除了依靠自主创新之外,还可以依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实现技术进步[2],当然,技术引进或会存在挤出效应。因此,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涉农企业应当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匹配从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这都是需要经过实证分析才能回答的科学问题。现有关于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与企业效率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结论。一种观点肯定了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即企业完全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技术进步存在诸多风险,合理引进外部技术有助于实现绩效提升与生产率提高,同时技术引进也是欧美企业创新活动的大趋势,如Hagedoorn[3]发现技术引进是1950 年以来欧美企业创新活动的大趋;唐未兵等[4]认为企业完全通过独立研发来实现技术进步存在诸多风险,合理引进外部技术有助于实现绩效提高;Hu 等[5]研究发现技术引进有助于大中型企业实现生产率提高;吴延兵[6]基于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技术引进能显著提高企业生产率。这一观点研究较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另外一种观点则表示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或生产率之间无显著关系或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一观点主要认为技术引进不仅会增加企业成本,同时也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影响企业知识积累与绩效,从而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Laursen 等[7]认为引进外部技术会对自主创新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Berchicci[8]认为技术引进会增加企业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绩效;宏观方面,李小平等[9]研究发现外部技术进入阻碍了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傅元海等[10]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的研究发现进口技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十分显著;此外,Acemoglu 等[11]认为当引进技术与生产要素不匹配时,会造成生产效率下降;林毅夫等[12]认为在技术引进时应选择适宜技术并保证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合理;徐欣[13]研究发现技术引进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企业应合理配置要素组合。

本文的贡献点包括:(1)本文使用SSBM-网络DEA 模型测算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知识研发阶段与成果商业化阶段的有效衔接。(2)本文基于涉农企业微观视角,探索涉农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技术模式选择问题,为涉农企业提供适宜的技术路径。本文其余章节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第二部分是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第三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四部分给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自主创新是涉农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通过研发要素投入,实现技术突破,创造核心技术,构建技术壁垒,从而实现技术转化、形成新产品、产生经济效益、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14]。当然也有研究认为自主创新存在最优阈值,企业自主创新超过阈值会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降低:(1)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属于转化周期长、转化不可控性高的活动,自主创新超过一定阈值后不仅会消耗大量的研发资源,同时也面临较高的失败率,且难以保证科技成果满足市场需求[15]。(2)研发的正外部性会导致涉农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所获得的技术易被其他创新主体模仿,造成机会成本升高。(3)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是企业实现创新绩效提高的两条重要路径,自主创新超过阈值后,会对合作创新这一路径产生挤出效应,在创新资源既定情况下,过度的自主创新导致企业难以获取异质性的知识技术,很大程度上会固化组织边界,从而产生核心刚性与技术路径依赖问题[16]。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说1。

H1:自主创新与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技术具有积累性,技术引进可以拓宽涉农企业的技术深度与广度,增加技术存量[17],但也存在较多制约因素:第一,技术引进具有竞争效应。即涉农企业引进国外技术进而生产新产品会跟国外企业形成竞争关系,被引进方企业会严格保护自身核心技术,同时在引进技术过程中,技术获取方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经费购买与引进技术相匹配的设备及材料等,造成企业成本上升[18]。第二,技术具有路径依赖特性。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而忽略自主创新易导致涉农企业核心技术发展停滞,难以实现创新驱动,从而加剧涉农企业对专利池的依赖度,产生高额的交易成本[19]。第三,技术引进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即技术提供方会有完善的禀赋结构以保证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而技术引进方则难以匹配相应的要素资源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因此在涉农企业研发体量小、禀赋结构尚不健全的现实约束下,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说2。

H2:技术引进难以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涉农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经费、人才等生产要素以实现引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涉农企业要素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用于自主创新的要素投入会被挤出,产生挤出效应,影响涉农企业知识积累与干中学的效果,从而降低涉农企业技术水平与市场竞争力,从而落入“引进—知识难积累—竞争力下降—再引进—再下降”的怪圈[20]。当然,技术引进也是对引进技术破解,掌握其核心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涉农企业如果能基于自身研发实力实现对引进技术的掌握与更新迭代,从而达成技术进步,形成“引进—吸收—提高—再引进”的良性循环,实现自身研发禀赋结构的完善,获取大量隐性知识,则有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再提升,这样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交互作用将有助于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说3。

H3a: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呈现互补效应;

H3b: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呈现替代效应。

涉农企业引进的技术多是显性知识,根据Nonaka[21]的思想,只有显性知识被内化吸收为隐性知识,并编码为适合产业化应用的规范知识,进而改造、升级,服务于创新实践,才能实现涉农企业技术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这一过程需要投入研发经费来购买与技术相匹配的研发设备,亦需要发挥研发人员的心智模式将引进的技术内化吸收与编码,此外还需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以确保引进的技术可以运用到生产阶段,从而实现技术进步。技术引进需要经历引进技术、吸收与改造技术两个阶段(详见图1)。由此看来,技术引进依赖于涉农企业自主创新水平:(1)在引进技术阶段,涉农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实现对技术、与技术相配套研发设备的购买与配置,这一阶段主要依赖于研发经费的投入。(2)在吸收、改造技术阶段,涉农企业需要研发人员投入以实现对引进技术的内化吸收与编码;在此基础上,研发经费投入以保障将编码规范化的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从而运用到生产实践。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说4。

图1 技术引进两阶段流程

H4: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依赖于自主创新水平,存在门槛条件。

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3.1 模型构建

本文首先检验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本文数据为混合截面数据,因此选择混合回归,在回归中对标准误的估计使用聚类稳健的标准误,选择省份作为聚类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门槛回归模型探究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过程中自主创新的门槛效应。

首先,构建混合回归模型如下:

其次,构建门槛回归模型如下:

3.2 变量选择

本文数据样本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涉及知识研发阶段与成果商业化阶段,因此本文剔除调研样本无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投入、科技成果不成熟的企业后,得到最终样本9 959 个,数据类型为2009—2017 年的混合截面数据。各变量详细说明如下:

(1)因变量:科技成果转化效率(te)。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包括知识研发阶段与成果商业化阶段,即首先依靠研发部门,使用R&D 投入(Xi)产生诸如专利、新材料等中间产出(Zi);其次,将中间产出作为投入变量(这一阶段的投入变量还包括Xi+1,即这一阶段的人力物力投入)投入到成果商业化部门,从而实现最终产出Yi。基于此,本文使用两阶段动态网络DEA 模型将这两个阶段联系起来[22],见图3 所示。

图3 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流程

其中,测算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 所示。

表1 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投入产出指标及描述性分析

同时将Andersen 等[23]提出的效率截尾现象以及Tone[24]提出的径向距离问题考虑在内,最终选择SSBM-两阶段网络DEA 模型测算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算软件为MaxDEA7.6。

(2)主检验变量。本文的主检验变量包括技术引进(tec)与自主创新(kstrength)。其中,技术引进以涉农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总经费”表示。关于自主创新,党的十八大指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3 个有机组成部分,这3 个部分都伴随研发经费支出,同时加之数据限制,因此本文以涉农企业总经费中研发经费占比表征涉农企业自主创新[25]。

(3)门槛变量。自主创新(kstrength),以涉农企业“研发经费/总经费”表示。

(4)控制变量。借鉴现有研究[26],选取以下控制变量:中试生产线(line)以涉农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建立中试生产线资金表征;企业规模(scale)以涉农企业总资产表征;涉农企业盈利能力(roa),此指标反映涉农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企业净利润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表征;是否创汇(tax),以涉农企业科技成果是否有国外销售收入虚拟变量(有1,无0)表征,此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涉农企业科技成果的质量;涉农企业所有权结构(ownership)、信用等级(credit)、行业属性(industry)、地区属性(region)、时间虚拟变量(year)。变量描述性结果见表2 所示。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 (续)

4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基准回归

使用混合回归对公式(1)进行检验,实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并检验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或是替代关系,回归结果见表3 所示(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因此以2012 年为节点进行分阶段回归)。

表3 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的回归结果

从表3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1)全样本回归及分阶段回归中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的系数分别为0.001、0.000 3 与-0.000 1,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且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从2012 年之前不显著的正向影响转变为2012 年后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技术引进未显著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证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说H2:技术引进难以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说明我国涉农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竞争效应、专利池依赖问题及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导致技术引进未能有效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自主创新二次项的系数为-0.086,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实证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说H1:自主创新与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这说明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存在一个最优阈值,未超过最优阈值时,自主创新可以使涉农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实现效率的提高,但对于本身禀赋结构相对不健全的涉农企业讲,单纯依赖自主创新(超过一定阈值)会消耗大量研发资源,且产生核心刚性问题,从而影响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分阶段回归发现:2009—2012 年,自主创新二次项的系数为-0.058,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2013—2017 年自主创新二次项的系数为-0.089,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2012 年以来,我国涉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明显进步,有效促进了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

(3)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交互项的系数为0.023,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即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共同作用正向促进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研究假说H3a得以验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呈互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涉农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获取大量外部知识,有助于研发禀赋结构重塑,并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再提升,而自主创新能力亦是涉农企业技术引进的基础,两者的共同作用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分阶段回归结果显示,2009—2012 年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交互项的系数为0.021,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2013—2017 年,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交互项的系数为0.024,在1%水平上显著;可以发现2012年以后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互补效应更为显著。

4.2 异质性分析

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受到企业特征的影响,如企业所有制形式、所处行业等,为此本文对不同所有制形式涉农企业以及不同行业(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将生物技术、农业信息等行业划分为战略新兴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划分为传统行业)涉农企业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见表4 所示。

表4 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的异质性分析结果

从表4 的异质性分析结果可见:

从不同所有制形式涉农企业的异质性分析结果看:(1)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均为正,且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一结果与全样本的回归结果保持一致。(2)自主创新二次项的系数均为负,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分所有制形式的实证结果与全样本回归结果一致,即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制企业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同时可以注意到非国有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为0.103(0.018/2×0.087),国有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为0.457(0.106/2×0.116),国有涉农企业自主创新的转折点大于非国有涉农企业自主创新的转折点,即国有涉农企业自主创新的红利期更长。可能的原因在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国有涉农企业获得的政策红利更多,研发资源比非国有涉农企业丰富,因此能享受到更多自主创新带来的红利。(3)非国有涉农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交互项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的系数显著为正,与全样本回归结果一致;但国有涉农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交互项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的系数虽为正,但不显著,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国有企业的创新低效问题。

从不同行业涉农企业的异质性分析结果看:(1)传统行业涉农企业技术引进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为正,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一结果与全样本的回归结果保持一致。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农企业技术引进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却是不显著的负向关系,即过度的技术引进极有可能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降低,这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属于“卡脖子”技术,无法单纯依赖技术引进。(2)自主创新二次项的系数均为负,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分行业的实证结果与全样本回归结果一致,即无论是传统行业涉农企业还是战略新兴产业涉农企业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同时可以注意到传统行业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为0.103(0.018/2×0.087),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为0.005(0.001/2×0.099),战略新兴产业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小于传统行业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即传统行业涉农企业自主创新的红利期更长。可能的原因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晚,研发实力与研发要素资源均弱于传统行业涉农企业,因此单纯自主创新更容易产生转折点,因此政府应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其他创新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农企业的合作与支持。(3)不同行业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交互项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与全样本回归结果一致。

4.3 门槛效应

表3 的混合回归结果表明技术引进未显著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且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互补效应;这样一来,技术引进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显著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自主创新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构建门槛回归模型来验证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中自主创新的门槛效应。本文使用Stata14.0 的crosstm 命令对式(2)进行实证研究,门槛估计真实性检验见表5 所示。从表5 可以看出,式(2)分别在5%、10%与1%水平上通过了单门槛、双门槛与多门槛检验,因此选择多门槛回归更为合理。

表5 自主创新的门槛估计真实性检验

表6 技术引进的门槛效应回归结果

从表6 门槛回归结果看:(1)多门槛回归结果显示,自主创新小于0.008 门槛值时,技术引进的系数为-0.008,在5%水平上显著;自主创新处于第一门槛值与第二门槛值(0.008,0.651)时,技术引进的系数为-0.004,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自主创新处于第二门槛值与第三门槛值(0.651,0.796)区间时,技术引进的系数为0.010,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当自主创新大于第三门槛值0.796 后,技术引进的系数变为-0.003,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存在以自主创新为门槛的倒“U”型门槛效应,实证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说H4: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依赖于自主创新水平,存在门槛条件。这表明涉农企业应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实现对合适技术的找寻以及对相匹配研发设备的配置,并发挥心智模式,将引进的技术业内化吸收为隐性知识进而编码为适合产业化应用的规范知识,从而运用于生产实践,进而提高转化效率;当然自主创新力度也并非越强越好,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当自主创新力度超过第三门槛值时,技术引进的作用变得不再显著,说明超过阈值的自主创新力度会导致研发资源的错配与浪费,从而导致技术引进的无效率。(2)尽管多门槛回归更为合理,但单门槛与双门槛回归也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本文列出其结果,作为参考,单门槛回归显示当涉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于一定门槛值,技术引进才能显著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双门槛回归结果与多门槛回归结果类似,即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存在以自主创新为门槛的倒“U”型门槛效应;单门槛回归与双门槛回归的结果强化了多门槛回归的稳健性。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构建SSBM-网络DEA 模型测算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知识研发阶段与成果商业化阶段的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混合回归模型与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1)自主创新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存在阈值,超过阈值后会导致核心刚性与技术路径依赖问题,因此自主创新与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同时2012 年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后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均加强了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涉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2)技术引进在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存在路径依赖与禀赋结构不适宜的问题,导致技术引进未显著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技术引进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存在以自主创新为门槛的倒“U”型门槛效应。

(3)在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辅相成,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实现对引进技术的掌握与更新迭代,从而达成技术进步,并有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再提升,因此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呈现互补效应,同时互补效应在2012 年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后变得更为显著。

(4)国有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大于非国有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享受更多自主创新带来的红利,但国有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互补效应不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小于传统行业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红利期较短;同时单纯技术引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农企业会带来负面影响。

5.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强化涉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避免“研发崇拜”。政府应强化对涉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补助力度以提高涉农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通过共性平台建设等相应举措引导利益相关主体参与涉农企业创新活动。涉农企业本身要加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跃升。此外为避免自主创新超过最优阈值,从而产生核心刚性与路径依赖等问题,政府应切实强化顶层设计,一方面要优化补助方式,明确合理的直接补贴强度,优化“后补助”“加计扣除”等间接补贴政策;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创新机制,促进异质性要素资源向涉农企业集聚,扩大涉农企业的开放度。涉农企业本身也要加强与外部创新主体的合作,加强与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双向流动,在企业内设或在科研机构外设研发机构,以实现异质性技术的获取。

(2)加强先进技术引进,协调引进与研发的关系。在新发展格局下,政府要多途径引导、支持涉农企业走出去,以实现国外优质技术的获取与引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涉农企业也要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实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举,建立相应的技术吸收、迭代平台,形成“引进—吸收—提高—再引进”的良性循环。此外,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呈现互补效应,因此应坚持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实现在技术引进过程中自身研发禀赋结构的完善以及隐性知识的获取,从而反馈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转化效率。

猜你喜欢
门槛科技成果显著性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停留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