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视域下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机制研究

2022-03-13 05:20聂映玉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心国家数学

聂映玉,王 斌

(1.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240;2.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240)

1 研究背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2016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1]。关于增强源头供给,其中供给指促进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产业转型升级依赖于技术的突破和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数学是基础研究的基础,是其他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2]。数学实力往往影响着国家实力,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与进步相关,数学已成为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生物医药、信息、能源、海洋、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3]。数学和产业的结合对推动科技发展、实现创新至关重要。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离不开数学的指引。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人工智能技术系自蒸汽机发明以来最大的突破性创新,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4]。从现代人工智能本质来看,它的发展包括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基础层要有硬件布局,硬件架构,包括现在还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类脑芯片。在数学方面,例如多个硬件的布局可以通过图论来设计,以实现硬件间信息的快速交换,提高计算效率等。深度学习需要发展非凸函数优化的高效算法,以及建立神经网络鲁棒性、泛化性、可解释性的数学理论。从技术层来说,需要有算法与数学存储的能力,同时需要面向未来,瞄准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进程去设计相应的算法结构,毫无疑问又向数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应用层面,以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的应用场景的图像、视频多媒体产品为例,需要涉及逼近、最优化、统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算法,依然需要数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数学尤其是应用数学对产业发展有着更加显著与直接的作用。

国家高度重视数学科学研究,正在探索相应的科技管理创新。2019 年7 月,国家四部委即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为持续稳定支持基础数学科学加强应用数学和数学的应用研究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该方案指出,为切实加强应用数学和数学的应用研究,四部委将加大支持应用数学研究,支持地方政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应用数学中心,推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对接融通,提升数学支撑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应用数学的学科优势,研究应用数学的重大问题,积极启动应用数学中心建设。2020 年2 月,根据《科技部办公厅关于支持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的函》,我国正式批准支持建设首批13 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见表1)。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新兴科技合作创新平台,各地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从正式批准建设至今仅一年多时间,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探究与分析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现状、建设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完善机制与优化举措,对于推进应用数学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推动应用数学研究成果落地,促进我国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1 科技部支持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名单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访谈对象共20 名,包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研究团队负责人4 名、数学团队科研人员8 名、企业负责人3 名、企业科研与技术人员5 名。访谈对象选择方面,本研究组有针对性地选择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建设主体,即数学团队科研人员与团队负责人、企业科研技术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作为访谈对象。实地调研的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包括上海应用数学中心、吉林应用数学中心等。访谈的应用数学团队所依托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访谈的相关企业包括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为体现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可信度,选择对象遴选涵盖不同研究机构及承担主要科研任务的研究人员,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2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建设体系与成效

2.1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建设目标

关于应用数学的含义,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应用数学的工作是指依据自然规律,运用现代数学的方法,说明自然界新现象,或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5]。应用数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提出问题和模型,基础理论研究,落地研究。第一层次是从工程和科学技术中提出数学或计算模型,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概括的特征[6]。第二层次指研究数学模型的基本形状,构造高效的计算方法。第三层次是指将数学成果应用到工程技术或自然科学的具体问题中,比如提高计算能力,具有应用性特征,成为应用数学落地。可以看出,致力于应用数学研究人才队伍应当分成不同类别与类型,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科研人员既包括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也应该包括致力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的科研人员。

作为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是地方政府依托高校,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建设运行的单位。与高校传统的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系、数学研究中心等二级院系或直属单位不同的是,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直接面向产业界。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成立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挥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核心技术能力,为相关产业能级的提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应用数学支撑。通过促进数学家与相关产业专家全创新链合作交流,致力研究与解决制约核心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产业技术发明与高技术产品产出。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建设主体,由依托建设高校的应用数学家、相关领域即包括其他学科的科研人员、业界领袖以及企业一线研发人员四大主体组成。

2.2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功能定位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沟通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平台、科学研究平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实现产学研有效路径平台5 个方面。(1)推进数学与工程结合,搭建应用数学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深度沟通平台。建立能够长期、有效聚集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应用数学研发团队、业界技术开发团队,以及促进创新合作与专业交流的平台。通过定期举办面向业界特定领域的论坛活动,促进学术界与工业界合作交流,凝练与解决关键核心数学问题。(2)引进与培育一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善于产学研联动的高水平数学研发团队。发挥地区科研与技术优势,引进相关领域亟需的国际顶尖学术带头人及优秀青年人才,重点建设能承担国家与地方重大任务、引领应用数学核心研究方向的若干团队。(3)开展面向制约核心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开辟数学及应用数学学科新领域,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重大专项中的一些基础和“卡脖子”应用数学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国际领先的理论、算法和解决方案。在产学研新型合作框架下,不断深化产业发展中关键数学问题基础理论研究并实现应用数学成果落地,为业界进一步转型升级提供源头动力,显著提升国家战略产业能级。(4)成为校内外多学科联合,与工业界联合培养人才平台。面向应用数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聘请工业界兼职教授,组建校内外多学科协作导师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培养一批数理通融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未来应用数学服务产业能级提升建立基础。(5)着力构建一系列面向具体领域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原创性技术标准,形成一条能够迅速实现转化、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有效产学研路径,营造重视面向国家战略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转化的科技生态环境。

2.3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研究布局与管理模式

在研究布局方面,各地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既存在共性也有差异性。其核心目标都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面向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重大技术创新;当前建设方向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医学健康、新能源等领域。差异性则体现在:部分中心研究重点具有地域特色,如山东应用数学中心聚焦海洋数学、金融科技[7],陕西应用数学中心侧重油气勘探和大数据[8],粤港澳应用数学中心聚焦南方航空公司企业发展的数学问题与粤西地区发展等数学问题。

在管理架构方面,实行主任负责制,实施委员会管理制度。以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为例,中心设立学术委员会、工业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三大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工业咨询委员会负责分别从学术发展与产业领域需求角度进行重大事项的商议沟通与决策。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决策中心发展战略、重点研究领域规划等,审批年度工作计划,评估中心运行情况;工业咨询委员会就中心研究领域、工业界合作机制、国际合作模式等提供咨询。执行委员会负责制定中心组织架构、规章制度,负责中心运行管理,同时负责与学术、咨询委员沟通,推动有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在运行模式方面,中心主任负责中心的具体运行工作。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均不属于法人单位,由于各地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投入与支持力度存在差异性,部分中心属于实体单位,配备有专门场地、人员编制等;部分中心则依托高校中已有良好研究基础的某个实体院系、研究院进行建设,属于虚体的科研平台组织型模式;部分中心实行项目运行管理机制,项目负责人向中心主任作年度汇报,中心主任负责向学术委员会提交中心年度报告,学术委员会提出下一年度中心工作建议与意见,审核下一年度主要学术活动等。

2.4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建设成效

科技部不断加大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投入与支持,开始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专门设立项目支持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2020 年,科技部发布“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其中有7 个定向择优项目重点支持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项目,国拨经费概算1.4 亿元,由各地科技管理部门作为推荐单位申报。2021 年5 月,科技部专门设立“数学和应用研究”重点专项拟支持13 个项目,国拨经费概算1.45 亿元,科技部在申报指南明确提到:尤其鼓励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组织项目[9]。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各地政府、高校对数学学科建设的重视与投入。支持形式包括专职人员、科研项目、空间与场地支持等,其中以项目支持形式为主。以J 省与G 省为例,J 省对该省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拨付500 万元建设经费,连续资助3 年;中心依托大学对中心建设进行1 ∶1配套,为中心配置专职人员,并提供2 000m2专属场地。G 省在该省中心成立第一年设立23 个数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经费总额达1 000 万元。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成立,促进了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了研究型大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中心的成立将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形成各方面支持基础研究的大格局。数学领域科研人员牵头或深度参与更多的国家或地区重大科研专项,更多企业主动寻求数学科研人员的帮助,通过搭建高校与企业联合创新平台,如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工业界与数学界不断加强合作。各方资金投入与支持,各类形式的交流合作,有效促进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得的支持与良好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应用数学的重视,彰显应用数学学科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与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基础学科交叉科学发展。应用数学将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石,应用数学教育将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术训练,使交叉学科的研究体系化[10]。

3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中面临的瓶颈问题

3.1 学术界与产业界存在沟通壁垒

沃尔夫数学奖得主格罗莫夫曾提到:数学家常常对科学及工程学的状况知之甚少,而实验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很多情况下却又未能觉察到由于纯粹数学的进步所提供的机遇[11]。格罗莫夫提到的这种现象至今仍然存在于学术界与产业界。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资源的企业高层的社会网络,与高校、科研机构中的应用数学者的重叠率较低,单位界限明显。

学术界与企业界存在沟通壁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对于创新内涵存在认知偏差。数学家侧重理论创新,创新发现在于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工具与新方法,如提出一些新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企业则侧重市场化与产业化创新,聚焦创造新技术、新工艺与新作品,很多企业家意识不到或者不认为数学对于企业的创新有巨大作用。(2)工业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较弱,给数学研究者直接介入到工程问题带来很大困难。企业无法抽象或提炼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受访者C表示:“工业界的问题和数学问题表达方式有差异,业界和数学界的翻译语言沟通非常重要。如果工程师的数学素养足够好,至少可以将问题讲得很清楚,提炼出最关键的东西给数学家,将问题表述清楚很重要。但是很多企业做不到,中国企业多数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3)缺乏沟通机制。学术界与工业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割裂状态,彼此之间迫切需要构建有效交流机制,创设共同语境。企业界需要数学家走出来,主动深入了解企业;数学家需要企业有能力从数学的视角观察、分析与定义企业界的问题。

3.2 高校对应用数学紧缺性人才吸引力不足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重视和加大对应用数学紧缺性人才的投入,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人才竞争中才能占据主动优势。各地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要依托高校建设,而各地高校面临着对应用数学紧缺性人才吸引力不足,以及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很多优秀的应用数学人才选择留在国外一流大学或者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受制于自身财政能力和政策权限,与企业相比,高校在薪资待遇方面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以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研究方向为例,在相关领域的头部企业,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年薪一般为40 万元~60 万元,博士研究生毕业年薪一般为70万元~90万元。一方面,国内一流大学中实施长聘制的教师待遇相对有竞争力,即便如此,与顶级企业的薪资待遇仍有较大差异。大部分高校教师职位都只提供事业编制待遇,薪水较低。另一方面,国内有实力实施长聘教授制度的高校相对较少,这意味着该类岗位相对较少且竞争相当激烈,博士毕业生大都只能进入专职科研队伍或常规体系教职队伍。(2)各地对中心支持以科研项目形式为主,专门的人员经费投入不足或较低。由于科研项目以竞争性为主,可发放科研人员的劳务费支出比例有一定限制,无法保证可以满足补贴到需要引进的科研人员。很多纵向科研项目的劳务费用不允许发给科研人员,间接费绩效依托申报单位扣除一定比例后,将进一步降低绩效的激励作用。(3)人才分布不均衡。各地高校对应用数学人才的引进支持力度存在地域性差异,国内高校之间人才争夺激烈,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东部“双一流”大学提供的薪资、住房补贴等待遇等更具竞争性优势,优秀的应用数学人才更多集中与局限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高校。

3.3 数学家投身应用数学落地研究的动力不足

从时间投入看,数学家很难兼顾科学研究与应用数学成果的落地研究。由于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前者主要是从事应用数学基础与方法研究,更加具有创新性与突破性;后者则偏向研发工作和其他技术工作,更加注重产业化与市场化,需要数学家去深入熟悉相关行业,了解企业界的语言、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等,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与企业沟通。发表高水平创新型研究成果需要倾注大量时间,建立与企业的沟通链接也需要大量时间,因此存在时间冲突。

从高校人才评价机制看,人才评价机制不合理削弱了应用数学青年人才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兴趣。现行考评机制中缺少对研究成果产业化、社会化价值的考量[12]。现行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关于教师学术评价与职业发展制度设计,“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仍然严重,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各类奖项依然是学术评价体系中着重关注的指标。高校青年人才更加希望获得学术界而非企业界的认可,如努力首先争取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人才类基金或“帽子”,而非更多深入思考应用数学研究对社会的直接贡献与价值。受访者Z 表示:“之所以自己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应用数学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中,最主要原因是目前学术评价机制更多是看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情况。”

3.4 企业界对应用数学基础研究的投入较低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需要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链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然而,企业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不够[13]。2019 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 335.6 亿元,基础研究的投入占R&D 经费比重为6.03%,与发达国家普遍维持在15%~20%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其中,高等学校、政府下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722.2 亿元、510.3 亿元和50.8 亿元[14],企业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中的投资比例最低。

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在于:(1)盈利是企业存在的先决条件与必要条件。为了生存和应对资产保值增值等考核指标,企业更倾向于从事短期内能够取得经济效益竞争性技术和应用型技术,企业没有动力开展风险大、投入多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15]。(2)研发活动是一项风险高、周期长、收益慢的投资活动,企业的自有资金是企业研发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较高,企业受到自身规模和能力的限制,缺乏人员与资金进行创新活动。(3)企业投入在R&D 即科研与试验发展活动投入中,更偏重后者即试验发展、技术开发投入,而不是基础研究中创新性研发,研发团队中不需要较深的知识储备,不需要依赖于高校的研发人员以及合作。以药物研究为例,只有相对高深的研究,常年在生物及化学领域无法突破的生命科学问题,需要涉及算法及数据挖掘的才会依赖于寻求高校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帮助。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企业产品总是处于模仿复制,停留在渐进式产品创新而非突破式产品创新的重要原因。(4)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企业不愿意把收益用于创新,更多地偏重于应用,研发的溢出效应造成私人收益远低于社会收益[16]。

4 促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创新发展的制度路径

4.1 建立有效沟通与合作机制,打破单位界限与学科壁垒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应主动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关注知识创造主体和知识创新主体的联动,有效打破单位界限与学科壁垒,成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融合创新发展的纽带。通过各类形式有效促进各高校、研究机构的应用数学研发团队之间,应用数学研发团队与其他学科团队之间,应用数学研发团队与产业界技术开发人员之间的定期持续交流。解决数学家尤其是应用数学家难以直接获取企业在重大需求中面临的数学问题,企业难以找到与寻求到合适的数学家等实际问题,以更好推进数学与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对接融通,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数学支撑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17],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良好有效的沟通是合作共赢的基础,有效合作又会促进深入沟通,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1)建立需求导向沟通模式。数学科研人员要主动了解企业需求,主动向企业征集技术诉求,明确目前亟待解决的产业共性技术与民生技术需求,促进需求导向模式的创新。在沟通机制方面,可通过定期举办科技论坛、企业报告专场、小型研讨会、高校企业日等形式广泛聚集应用数学家、企业领袖及企业第一线研发人员,激发企业热情,促使各方在深度交流中产生创新发展思想,搭建未来合作桥梁。(2)在合作机制方面,可通过设立合作研究基金和定向资助基金、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申请国家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深度合作研究,开展技术服务。(3)进一步面向不同人群层次开展应用数学基础学科活动,通过举办学术沙龙、科普讲座等,激发社会大众对应用数学的热情。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为各地应用数学中心建立良好沟通合作机制做出了示范,举办“数学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论坛”,汇集国内顶尖应用数学专家和产业界代表,并设立企业报告专场,发布产业问题。各地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作为协办单位积极参与论坛组织工作,同时也在独立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不断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软环境,为发现、凝练并动态跟进解决产业中关键数学瓶颈问题,实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4.2 探索稳定与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相关领域超前布局与人才引进

不断增长的科技支持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有力保障。当前,有远见的中国企业正在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利润率高、盈利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更加愿意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研发投入。探索稳定与多元化投入机制,应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关键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对应用数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同时政府与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相关领域高端人才的支持与引进力度,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持续稳定发展和可长远布局的资源更加充足。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对数学学科的重视与建设力度,加强相关领域超前布局,发展学科前沿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要做到应用数学落地,引进的人才既要有深厚的应用数学造诣,又应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同时具备创新精神与创造力,这样的人才非常难得,往往被各个高校和企业争抢。需要有高出一般高校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科研启动经费匹配。(1)各地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依托建设的高校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应用数学人才待遇。高校为受聘人才提供的相关待遇至少不应低于企业的薪酬下限,更不应存在较大落差;在引进人才后的第一个聘期要为其提供足够的科研启动资金和研究生招生名额。(2)加大对应用数学团队成员的编制投入。应用数学研究成果的落地建设必须进行团队合作、集体攻关,由不同层次队伍的人才梯队组建,高校应加大对团队中包括专职科研队伍、工程师队伍、行政支持队伍等在内的人员经费投入、编制投入等。(3)探索多方投入以提高人员薪资水准。在纵向科研项目中,提高用于科研人员的劳务费用、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比例,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在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中,可尝试与企业协商,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实行合作企业对中心应用数学团队人员进行待遇补贴与薪资支持模式。(4)完善配套人才引进与培育体系,始终坚持从国内外一流大学遴选具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为相关超前布局领域做好人才储备与培育工作,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土壤。

4.3 实行由应用数学家领衔的团队管理机制,促进科研创新成果的落地

与工科大团队运行模式有显著区别,数学学科包括应用数学学科主要实行独立项目负责人(PI)制。在工作方式方面,数学研究人员更偏向“单打独斗”。数学研究人员主要承担国家、地方纵向科研项目,较少与企业进行大规模项目合作。应用数学研究成果的落地建设涉及多学科创新合作、交叉学科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工作,因此需要考虑全创新链要素,组建团队共同建设。只有数学学科背景的科研成员难以实现研究成果落地,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还需要计算机、工程等多学科背景人才共同参与。科学家区别于企业家,科学家不一定具备企业家的商业能力,在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企业进行合作谈判、技术谈判、技术转化、企业孵化以及风险投资等各环节还需要有专业人员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调研中,作为某企业高管的受访者X 提到:“数学界与企业界建立深度合作,需要有优秀的数学方向的领头人,牵头组织与建立一个非常有热情的团队,这需要他们真的非常愿意从事应用数学研究和真正的数学应用。一旦确定主要研究方向,就可以将一些企业的数学问题和方向吻合起来。”

实行由应用数学家领衔的团队管理机制,对科研创新成果的落地将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具体建议包括:(1)实行由数学家领衔,工程师、项目经理、行政队伍相结合的团队运行模式,组建一支实力强劲的联合攻关队伍。不仅需要大力引进优秀的应用数学科研人员,也需要引进优秀的专职科研队伍、工程师队伍以及行政支持队伍等。工程师需要有计算机与数学背景,主要负责实现算法、进行产品化包装、为软件做出友好界面,以及产品的服务、维护和升级等职责。项目经理需有相关领域学科背景,主要负责与公司进行项目协调,发挥企业与数学家沟通的桥梁作用。行政队伍主要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包括项目过程管理与项目相关报销、会议组织等具体事务。(2)在引领团队的数学家选择方面,需要考虑年龄结构,更倾向由已经获得长聘资格的科研人员或者已获得国家级杰出人才计划,甚至已经获得院士称号等学术界领军人物引领项目建设。在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中,更年轻的科研人员还需要大量时间专注于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学术文章发表、申请获得各类科研项目以及人才计划项目等工作。

4.4 建立激励应用数学研究落地的评价机制,完善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在评价机制方面,应提高成果社会价值与产业化前景在考评中的地位,突出质量和贡献导向,建立和完善多元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在人才选拔、晋升与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全面激励立志面向应用、全身投入数学应用的科研人员。鼓励应用数学科研人才在基础理论研究与研究成果落地两方面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基础研究转化为原始创新的能力。长期以来,关于数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一般都是以问题的难度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或者是介意学术界而不是工业界的影响。对于数学的评价,不仅要按照难度,同时也要视其应用价值[18]。对于应用数学的评价应既注重产生科研创新成果,又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和社会价值。

建议:(1)建立以能力与业绩为导向的学术分类考核与评价制度,充分尊重学术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对于侧重基础理论研究的教师,仍然遵循传统的对于数学学科或应用数学学科的学术评价与考核方式;对于侧重从事技术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教师,侧重与企业结合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如重视预期成果的社会价值与产业化前景评价导向,重视专利质量与成果转化成效而非重视专利的数量等。(2)完善对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的评价。应用数学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工科的应用基础研究交叉融合,一定程度上也可参考与借鉴工科评价方式。强化围绕国家需求与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强化科研投入绩效、强化重大创新成果的“实战”性,如实行企业主导验收,以是否解决企业问题为标准;要求为高校及科研机构带来一定额度外部项目经费投入,或者促成较为成功的企业落地等。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具有各自特征与发展优势,可以整合互补性资源,发挥协同创新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创造等方面具有极大优势,但高校自身并不能快速高效地将知识创新成果进行集成转移和产业推广应用,企业自主研发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财力资金,同时也面临众多的市场风险和研发的不确定因素,但企业拥有创新技术转移和产业推广应用的优势[19]。作为连接学术界与企业界的科研创新平台,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将直接实现数学与产业的有效结合,从源头上解决制约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问题,在人才支撑、创新成果建设、制度供给、开放合作创新环境建设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建设仍处于初创与起步阶段,中心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给予规范引导,并使之成为制度性安排与规范,同时应随着中心发展需求进行政策的动态调整。应充分发挥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基础性、交叉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优势,尤其是主动面向企业需求,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优势,不断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秉持开放创新、协同创新意识,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产业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为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工作开辟绿色管理通道,提供专业服务与支持,有利保障应用数学家能够专注于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环顾世界,所有的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也是应用数学强国[20]。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建设,将有效促进数学与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的密切结合与相互推动,为提升核心技术攻坚体系的整体效能,为把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国家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做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中心国家数学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