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影响力研究与借鉴

2022-03-13 05:20汪丽娅孟宪飞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技奖获奖者院士

汪丽娅,孟宪飞,杨 芳

(1.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院,北京 100875;2.清华大学科研院,北京 100084)

1 研究背景

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励是我国科技奖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和推动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网站公布结果,截至2019 年2 月,我国有297 个社会力量科技奖励进行了备案。《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引导社会力量设立定位准确、学科或行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奖,规范社会科技奖励的运行,努力提高社会科技奖励的整体水平”的总体目标。在众多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励中,1994 年3月创立的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标志性的社会力量设奖,是中国社会力量设奖的成功范例,被部分科研人员称为“中国的诺贝尔奖”。

我国学者对国内外社会力量设奖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夏婷[1]从奖励运行的独立性、同行评议的权威性、奖励评审程序的公正性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社会力量设奖的运行情况;蒋景楠等[2]指出我国社会力量设奖的主要问题在于缺少社会力量设奖交流平台,社会力量设奖运作水平良莠不齐、自身的奖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王婷等[3]从组织形式、评奖机制、宣传机制、提升持续影响力四方面阐述了国外重要社会科技奖励提升影响力的经验。但对于国内社会力量设奖的影响力提升的案例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全方位审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的组织形式、评奖机制、获奖者学术影响力和宣传方式,探讨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影响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社会力量科技奖励提供借鉴参考。

2 组织形式

何梁何利基金依香港普通法实行信任委托管理制度。基金设信托委员会,依照信托契约全权负责基金的经营和奖励事宜。基金下设投资委员会和评选委员会,前者负责基金的投资经营和财务管理,后者负责科学与技术奖的评选工作。

2.1 法律保障

何梁何利基金是依据香港法律创立的慈善基金,根据香港普通法原则,实行信任委托制度,由捐款人与信托人签订《信托契约》,经香港终审法院批准成立。信托委员会是基金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基金投资、评选和管理等重大事项。自1994 年3 月基金成立以来,当年4 位创立者中,梁銶琚、何善衡、何添先生都在九旬高寿与世长辞。由于他们的离去,《信托契约》有关捐款人的权利与义务主体出现缺位,从法律意义上影响到基金决策程序的进行。2005 年10 月,经香港高等法院批准《信托契约补充条款》将基金“捐款人”统一修订为原捐款人或者其遗产承办人指定的慈善基金,从而实现了捐款人从老一辈爱国金融家向其下一代的平稳过渡。依据此项修订,现基金捐款人为4 个法人,即何善衡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梁銶琚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何添基金有限公司、利国伟先生和其夫人的伟伦基金有限公司[4]。

坚持“一国两制”原则,依香港普通法设立的何梁何利基金及高等法院批准的《信托契约补充条款》是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得以成功运行的根本法律保障。

2.2 基金运作

何梁何利基金设立之初,基金总值为4 亿元港币。“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每人奖励100 万元港币,“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每人奖励20 万元港币,“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每人奖励20 万元港币。根据何梁何利基金会网站公布的获奖人员及奖金统计,截至2020 年,已发放奖金3.154 亿元港币。何梁何利基金会成立由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和恒生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投资委员会,在信托委员会领导下,委托海外专业金融专家负责基金的投资经营和财务管理,并规定每年的奖金和管理费用从基金当年盈余中支付,以保障基金永续发展,目前基金总值6.86亿元港币[5]。

稳定雄厚的资金是科技奖励基金发展的必备条件,何梁何利基金投资委员会的出色表现是基金稳定发展的基石。

2.3 评审组织机构

基金评选机构为评选委员会,由各相关领域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精深学术造诣、热心科技奖励事业的国内科技权威和国际著名学者组成。评选委员会委员经过信托委员会批准、颁发聘任书后,独立行使职能,负责评选工作[6]。《何梁何利基金评选章程》明确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北京,挂靠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每年由科技部下属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奖办”)负责组织评审。国奖办是我国政府科技奖励管理的权威机构,也是社会力量设奖的管理机构之一。国奖办拥有各学科方向的专家库和熟悉奖励评审工作的科技管理人员,能够高效地开展评审组织工作。

2.4 奖项定位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设立之初定位卓越科学家人物的授予。先后设立“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长期致力于推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贡献卓著,历史上取得国际高水准学术成就者;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攀登当今科技高峰,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者;推进技术创新,建立强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技术相关产业居于当今世界前列者。“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予在特定学科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者,尤其是在近年内有突出贡献者[7]。2006 年增设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授予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建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著名品牌,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杰出贡献者[8]。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每年仅授予不超过2 人,根据何梁何利基金会网站公布,截至2020 年年底仅有41 位科学家入选。“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每年授予30 人左右,截至2020 年年底有1 122 位科学家入选。2006 年增设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每年授予20 人左右,截至2020 年年底有251 位科学家入选。

纵观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奖项发展历史,授予卓越科学家可以快速提升奖项知名度与影响力。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定位卓越科学家人物的授予,是对科学家的全部工作深度与广度的综合评价。这种定位对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影响力提升起重要作用。

3 评奖机制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的设立借鉴了诺贝尔科技奖的组织和运行办法,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9]。

3.1 提名渠道广泛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实行专家提名为主,机构提名为辅的提名方式[10]。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是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的提名人。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单位也可提名若干候选人。评选委员会每年向国内外提名人或机构发出提名邀请2 000~2 500 份,近年来每年收到有效提名已超过800 人。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提名渠道不仅涉及知名专家,也涉及主要科技主管部门,使得科技奖评选在提名阶段就得到科技界的广泛参与,提名渠道的广泛性大大提高了基金的影响力。

3.2 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评选委员会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由各相关领域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精深学术造诣、热心科技奖励事业的专家组成,独立行使职能,负责评选工作。评选委员会委员最多不超过20 人,由国内外学者出任。评选委员会委员每三年更换四分之一(不包括主任、副主任及秘书长)。评选委员会根据评选工作需要,可组织若干专业评审组、奖项评审组,专业评审组、奖项评审组的评委由评选委员会任命。

何梁何利基金官网显示,原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丽兰作为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的评选委员会主任,朱道本院士、陈佳洱院士、钱绍钧院士、曾庆存院士等各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委员。这些领域知名科学家能够起到科学评鉴人的作用,保障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评选的质量,提升了奖项的影响力。

3.3 严格科学的评选方式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评选分为专业组初评和评选委员会终评两轮评审。“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初评会议按照大专业方向分为10 余个专业评审组,共计100 余位知名专家和院士作为各组评委,按照最终获奖人数约2 倍名额进行初评遴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初评更为严格,由秘书长牵头组成预审评委小组,进行实地考察、听证,经合议产生候选人。所有候选人都提请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每年8 月举行评选委员会全体会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评选出各奖项的最终获奖者。严格科学的评选方式是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质量、公信力、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4 获奖者学术影响力

选取2006—2020 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的814 位科学家作为研究对象,从获奖科学家获奖前曾获国家科技奖和国际奖项情况、科学家获奖前是否为院士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何梁何利基金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

4.1 获奖者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

1994 年以来,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有41 位,这41 位卓越科学家中有9 位后续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占比21.95%。

根据何梁何利基金网站获奖科学家公布资料统计分析得知:2006 年以来,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522 位获奖者中有460 位获奖前曾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占比88.12%;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细分18 个学科奖项,各学科获奖者获奖前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人数比例统计详见图1 所示。技术科学奖、资源环保技术奖、化学工程技术奖、天文学奖、交通运输技术奖、古生物考古学奖六个奖项获奖者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人数比例高达100%,物理系奖、气象学奖、生命科学奖基础性学科获奖者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人数比例小于70%,但获奖者在基础研究领域突破性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发表国际顶级期刊学术论文等方式依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如物理学奖获得者王贻芳院士、气象学奖获得者戴永久院士、生命科学奖获得者邵峰院士等。

图1 2006—2020 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各学科获奖者获奖前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人数比例

根据何梁何利基金网站获奖科学家公布资料统计分析得知:2006 年以来,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51 位获奖者中有219 位获奖前曾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占比87.25%。其中产业创新奖获奖者中有111 人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比95.68%;青年创新奖获奖者中有66 人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比80.48%;区域创新奖获奖者中有42人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比79.24%。

4.2 获奖者获得国家勋章和重要国际奖项情况

根据何梁何利基金网站获奖科学家公布资料显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41 位获奖者中钱学森院士、王大珩院士、王淦昌院士、彭恒武院士、朱光亚院士五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钟南山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樊锦诗教授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26 位获奖者在物理学、数学、化学、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学、建筑学、地球科学等10 余个领域获得过包括世界航天最高奖、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菲列兹·伦敦奖、国际气象组织(IMO)奖等重要国际奖项,占比63.41%。2006—2020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522 位获奖者中有15 位获得国际奖项,涉及物理学、生命科学、电子信息、医学药学、地球科学、化学等领域。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获奖者获得重要国际科技奖项情况见表1 所示。

表1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获奖者获得重要国际科技奖情况

4.3 获奖者获得院士称号情况

根据何梁何利基金网站、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国工程院网站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得知:截至2020 年年底,41 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获奖者中37 位获奖前已入选院士,3 人获奖后入选院士,总体入选院士40 人,占比97.56%。2006—2020 年以来的522 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奖者中,有230 人获奖前已入选院士,占获奖者数的44.06%。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细分18 个学科奖项,各学科获奖者获奖前已入选院士的人数比例统计详见图2 所示,其中数学力学奖、化学奖获奖者获奖前已入选院士的人数比例超过90%。获奖后有82 人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6 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奖后入选院士人数占获奖时非院士人数的比例高达43.84%。2006—2020 年以来的251 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者中,有247 人获奖前未入选院士,获奖后有11 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7人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奖后入选院士人数占获奖时非院士人数的比例为23.48%。

图2 2006-2020 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各学科获奖者获奖前已入选院士的人数比例

获奖者是对奖励权威性和科学性的最好验证。通过对获奖者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勋章、重要国际奖项、院士称号的分析可以看出,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与国家科学技术奖、院士称号有着强正相关性。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奖者获奖后有超过20%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的非院士获奖者更有超过30%在获奖后当选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的评选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遴选杰出科技人才的“伯乐”作用。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获奖者学术成果卓著,在各领域自主创新中有所突破,在诸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得到评审专家的广泛认可,从而使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5 宣传方式

5.1 国家领导人参与颁奖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每年颁奖大会在国家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由国家领导人、科技部相关负责人、知名学者等为获奖者颁奖,给获奖者带来更多的荣誉感。高水平的颁奖规格产生的共振效益,为扩大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影响力提供了平台。

5.2 主流媒体广泛宣传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每年11 月份颁奖会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新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等新闻门户网站,腾讯新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凤凰新闻、百家号等新闻客户端,中国评论新闻网、香港文汇报、今日澳门网、香港01 网等境外媒体报道。基金每年出版介绍获奖者及其主要科学技术成就的出版物。借助出版物、电视、新媒体对获奖者的广泛宣传,获得了社会大众对奖励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提高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的社会影响力。

5.3 持续的宣讲和学术报告研讨活动

何梁何利基金每年举办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由评选委员会委员、获奖者代表介绍其学术成就及相关学科领域的进展,吸引青年学者、大学生的关注。截至2020 年年底何梁何利基金在全国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近50 场学术报告会。面对面现场报告会的举办激发青年学者和大学生对于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加深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的了解,扩大了奖励的后续影响力。

6 分析与借鉴

我国已形成科技社团设奖为主,基金会、企业等为补充的社会科技奖励发展格局。目前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网站公布了297 个社会科技奖励,按照承办机构类型统计:学会/协会设奖199 项(占比67%)、基金会设奖34 项(占比11.45%)、企业设奖27 项(占比9.1%),其他37 项(占比12.45%)。

在奖项定位方面,学会/协会设置奖项多数都沿袭原部委奖设奖机构的功能,同时考虑到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因此更侧重奖励项目成果与完成单位,并进行奖励等级设置;而基金会设立的奖项更多的是考虑对科学家个人的激励,个人奖的比例高,影响力较大,如陈嘉庚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

在评选方式方面,绝大部分社会科技奖励采用国内同行评议,未涉及海外高水平专家评审。总体上缺乏评审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奖励后评估工作。

在经费保障方面,绝大部分学会和相当比例行业协会的奖励资金都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因而筹资额度很有限;基金会设奖多采用保本基金,基金收益作为奖励运行或奖金发放;对于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税收优惠,由于在相应财政制度、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上缺乏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积极性。

综合上述社会科技奖励总体情况,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成立20 多年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励国内影响力提升,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参考。

6.1 奖项定位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效仿诺贝尔奖定位卓越“人物奖”,这是其累积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基础。目前我国社会力量科技奖励主要模式是“项目奖”为主、“人物奖”为辅[11]。“项目奖”侧重于成果与贡献的及时评价。“人物奖”侧重于成果与贡献的全面历史评价,其学术权威性更有利于提升奖励影响力。针对不同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特点,平衡奖励中“人物奖”与“项目奖”的设置比例,适当增加“人物奖”比例是社会力量科技奖励提升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国际有影响力奖项如诺贝尔奖等的通行做法。

6.2 评选方式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效仿国际大奖评选方式,分领域邀请最知名的国内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评审,被提名人不需要参与评审答辩;同时邀请海外权威专家参加评审,实现整体评审过程高标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借助严格的同行监督,引导科学家自觉遵守科学规范,实现了对科学建制的内部控制。领域评审专家的权威性、公正性及引入海外权威专家参与评审是提高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学术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6.3 基金运作

依据香港普通法设立何梁何利基金及其专业的投资委员会成功运作是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得以运营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的设立,但因成立基金原始额度过高、税收优惠政策偏少、管控过严等问题,使得科技奖励基金的设立成为目前社会力量科技奖励良性运营的关键“卡脖子”问题。在当下基金政策难以调整情况下,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等方式鼓励已有的企业基金参与社会力量科技奖励事业是目前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从长远看,依法降低科技奖励基金设立门槛,按出资比例联合成立科技奖励基金,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投资,促进基金保值增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短缺问题。

6.4 宣传方式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高规格颁奖会、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奖后举办的科学家精神宣讲会、学术研讨会、年度奖励出版物等系列宣传策划方案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奖励后续影响力,显著增强了奖后效应。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贯穿全奖励周期的宣传模式,特别是授奖后的持续宣传显著提高了奖励在科技界的影响力。目前我国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宣传大多限于授奖阶段,缺乏后续获奖人物及其项目成果的宣传与跟踪评估。因此,通过宣讲会、学术研讨会等加强获奖后续宣传,完善奖励全周期的宣传是提升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7 结论

2021 年8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指出“科学定位国家科技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社会力量设奖,构建结构合理、导向鲜明的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培育高水平的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品牌,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督,提高科技奖励整体水平”。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影响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给在新时期繁荣发展我国社会力量科技奖励提供了参考范本。近几年新设的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办奖模式相仿。两个新设奖项颁奖以来,在国内科技界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水平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品牌迅速建立起来。期望我国政府能尽快出台社会力量设奖的新管理办法,为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快速发展提供制度障碍,奠定长远发展的基石。

猜你喜欢
科技奖获奖者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诺贝尔奖垂青气候科学,不仅是获奖者的成功,还是更多人的成功
2020年度(第十九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隆重颁奖
纺织科技奖见证行业飞跃
第二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奖者巡展
2019年度(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
2019年度(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隆重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