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之中医对老年群体运动健康的指导作用及矫偏策略

2022-03-13 00:28罗洪涛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5期
关键词:气虚体质身体

罗洪涛

(北方工业大学体育系 北京 100144)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体医结合,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我国传统中医在调摄情志、精神内守、饮食调理、运动养生、培育正气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中医养生理论防治亚健康效果明显,独具特色,其优势值得推广[1]。运用传统中医指导与推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引领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措施的实施,对提升我国民众的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体医融合的概念阐释

体医融合是针对体育与医疗健康服务领域存在的不足,将体育的健身精髓与医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完美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目标[2]。从概念可以看出,其宗旨是将全民健身科学地融入医学的指导、监控、保障机制中,使全民健身更加科学化、实效化,提升我国运动人口的科学健身水平。

2 中医古籍对人体运动与养生相关论述的文献溯源

我国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理论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各朝代的发展成为完整的医学学科。在中医古籍中有许多有关人体健身与养生相关论述:《易筋经达摩洗髓·养生养心论说》中有“先天固籍后天养,后天又籍天地五行,所生之物养,果能顺时而行,处处咸宜,人人皆有古皇之寿”的论述,介绍了养生养心的方法。《养身养心论》中提到“是以养身莫先于养心,养心莫妙于素定。平素能守,此心不失其正,则静焉,不至于沉于昏,动焉,不至于邻于茫”,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着重强调了养心的重要性。《动静互根说》中有“使动而不静,如浮萍飞羽,无所定止,精必耗,气必摇,则神必茫。静而不动,如枵木死灰,毫无生机,精必顽,气必馁”的说法,论述了人的动静关系,启示了人们应劳逸结合,过度运动或静止不动都是有害健康的行为。《金匮翼·虚劳统论》中有“虚劳,一曰虚损。盖积劳成虚,积劳成弱,积弱成损”的观点,论述了虚劳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告诫人们劳作适度的道理。

总之,我国中医古籍中有丰富的关于人体健身与养生的相关论述,深入挖掘这些理论精髓,对指导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及体医融合方略的推进,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体医融合视域下中医健身养生理论指导老年群体健身的策略分析

3.1 中医健身养生理论指导老年群体健身养生的理论分析

《灵枢·天年》中描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喜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人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不能正常濡养机体,致使脏腑功能低下,表现出体力不支,精力不济,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症状。人的衰老表现为五脏虚衰,经脉空虚,气血亏虚,机能衰退的过程。《证治心传·保身可以却疾说》有“若能知嗜欲之害,守圣训七损八益之戒,慎风寒,节饮食,不贪醇酒,不妄作劳,笃重伦常,浓培阴德,如是根深蒂固,则气体自然强旺,疾病自可稀少,传世可期久远。”

老年人的体质特征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 种体质[3]。老年人的体育运动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对于平和质与特禀质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没有偏颇,在锻炼上没有特殊限制,其中特禀质人群注意避开过敏源即可,下面重点讨论以下体质个体的锻炼方式。

3.1.1 气虚质

当人体衰老后,个体的元气、宗气、卫气衰弱,气生化不足,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减退,身体乏力,元气升降出入运动濡弱。《千金要方》有“气虚者,面白而无神。血虚者,面黑而枯瘦,气热者面红而光,声确而清,病甚于昼,脉浮而数……”的论述。气虚会导致人体因缺少动力而运动能力低下,身体抵抗力下降。老年气虚后会出现抵抗力差,固表不足而多汗,全身乏力,脏腑功能衰退等证候。

3.1.2 阳虚质

老年阳虚体质群体由于阳气衰少,激发、提升、推动人体脏腑机能的作用减退,阳气虚衰导致人体生理机能低下,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机能调控能力下降,肾功能及生殖机能衰退,精血气津液的生成运行疏布迟缓。表现出害怕寒冷、神疲易倦、中焦虚寒、活动气喘、脉微沉迟、食欲不振等症状,老年人由于衰老,脏腑功能失调,出现体内阳气不足,体寒畏冷的体征,常表现出:脉沉微无力,畏寒肢冷,气息微弱,肢体浮肿,体倦嗜卧,面色苍白,全身无力等证候。由于老年人脏腑机能衰退,抵抗力下降,因此应注重四季的养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3.1.3 阴虚质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脏腑功能阴阳失调,极易导致体内阴液不足,身体出现内热燥火。常表现出形体消瘦,心烦易怒,两颧潮红,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头发掉屑,皮肤干枯等症状[4]。《格致余论·养老论》中记载“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因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藉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所陈前证,皆是血少”,论述了老年人衰老后易出现阴虚的情况。

3.1.4 痰湿质

老年人衰老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身体动力下降,无力推动气血津液运转,津液滞聚,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形成痰湿内瘀。表现为体胖腹大,身体笨重,腹部肥满,痰滞胸闷,容易劳倦等症状,在外貌上出现黑眼圈、皮肤干燥、口唇偏暗、健忘、面色憔悴等外表体征。《金匮翼·积聚统论》中提到“积者,累积之谓,由渐而成,重而不移。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痛无定所。故曰积者阴气,聚者阳气”,论述了阴阳强弱对人体体质的影响。

3.1.5 湿热质

湿是指体内水湿,机体受外界潮湿气候、涉水、淋雨、居室潮湿导致外来水湿入侵人体内聚,导致湿热体质。中医认为,湿与脾脏运化水湿功能失调有关,老年人身体衰弱,消化不良,脾不能正常运化,而导致“水湿内停”,而脾虚易招致外湿入侵,外湿会困阻老年人脾胃湿从内生。《古今医鉴·中湿》便有“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月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湿病本不自生,因热而怫郁,不能宣行水道,故脾滞而生湿也”的论述。

热是人体的一种热象。老年人湿热中的热与湿是兼症,或机体受热湿重的节气侵染,其湿热体质诱因是湿久聚而化热,或阳盛体质从燥火化热。常表现出身重困倦的证候。

3.1.6 血瘀质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对于血具有温煦、推动、化生、统摄的作用,气行推动血行,气虚则“无力帅血”而致血阻滞则凝瘀。血瘀体质是个体年老衰弱,脏腑功能失调,机体瘀血内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心血管供血能力低下,组织血液循环不畅,不能回流、消散而形成的瘀血内阻的体质。体征表现为面色无光泽、脉细而涩,皮肤色素沉着,粗糙呈褐色,口唇黯淡等症状。《医林改错》中记载“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血管无气,必将留而瘀”。中医认为,气虚、气郁等气机不畅证候容易导致水液输布失常,水湿,水湿内停,形成痰湿。

3.1.7 气郁质

气郁质起因于肝功能失常。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长期精神压抑、不畅,肝气郁滞,气机长期郁滞化火会灼伤人体津液,导致体液减少,身体呈现出消瘦,粪便干燥,津液少,循环不畅形成痰,凝结于喉部,肝火扰心,影响睡眠,睡眠不足导致健忘等症状[5]。《古今医鉴·郁症》中提到“盖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

3.2 中医健身养生理论指导老年群体健身养生的策略分析

中医主张“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明代戴思恭《推求师意·内伤》中有“人禀天之阳为气,地之阴为血,所以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此年四十而阴气已衰半矣!故人不可恣欲以自戕,必保养天和,庶几阴无亏缺,可与阳齐,以终天年”的论述,《古今医彻·阴虚论》中有“形态虽坏,而脏真未竭也,渐而损之,如劳役所伤阴虚火动之候,其始若不经意,日积月累,渐深而不可救也”的论述。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老年人活动应量力而行,以小劳为主,不可过劳伤身,运动健身要以补肾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将有助于老年长寿。

3.2.1 气虚质

气虚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无力、虚弱,稍微运动就会出汗、气喘、心跳加快,所以在运动时应进行低强度、负荷量较小的运动,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耗散津液[6]。老年气虚质群体可以选择太极拳、慢走、武术养身功、导引、瑜伽等动作和缓,负荷强度小的运动项目。同时,采取少量多组的练习形式,在充分休息恢复后再进行下一次练习,观察第二天身体疲劳恢复情况,如睡眠较好,第二天没有疲劳无力的感觉,表明运动适中;如第二天略有疲劳,说明运动量或强度略大,可以休息一下,等身体恢复后再运动。在运动的同时,可以结合中医食补,气虚的施治方法是运用平和的食材如黄芪,补气效果较佳。老年气虚群体的锻炼应逐渐增加运动量与运动时间,运动时注意补水,也可以稍补些糖,效果更好。治疗以补气养气为法,通过脏腑辨证,选用药物补益脏腑之气,加用补血药调之。

3.2.2 阳虚质

由于老年人身体衰老,机能下降,不能承担大负荷、大强度、长时间的体育运动。《备急千金要方》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老年阳虚体质群体的体育运动以和缓的体育运动为主,如太极拳、武术功法修炼、瑜伽、导引、广场舞、慢走等运动项目,一些拉伸身体的锻炼对老年人十分有益,中医有“筋长一寸,寿长十年”的说法。阳虚体质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结合中医疗法以益气温阳散寒为治则,针对自身体质特征温补心、脾、肾之阳气,兼顾阴阳双补,使身体阴阳达到平衡。

3.2.3 阴虚质

阴虚质的人由于阳盛火旺,因此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这类体质的老人由于身体津液耗失,身体一般比较消瘦,中医有“瘦人火旺,胖人痰滞”的说法,前句描述的就是阴虚体质人的特点。阴虚质老年人可以进行健身操、广场舞、武术、球类、力量练习、田径等多种运动,运动时尽量避免高温酷暑,以免耗损阴液,且时间不宜过长,注意间歇与补水。老年阴虚质体质群体应结合食补,遵循以滋补阴液、佐以清热的原则,滋阴的食物有:梨子、莲藕、冬瓜、甘蔗、白萝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煎炸烧烤、温热香燥等刺激身体上火的食物[7]。

3.2.4 痰湿质

痰湿质老年人由于身体痰湿瘀滞,体质偏胖,运动时会对下肢产生较大负担,在选择体育运动时应选择和缓、慢节奏的体育运动,避免脚、踝关节由于负荷较大出现疼痛[8]。

在具体项目上可选择太极拳、慢走、广播操、游泳、瑜伽、导引、武术功法、拉力器、器械自行车广场舞等运动项目。同时,配合食药疗法,以燥湿化痰为治疗大法,理疗按摩、针灸、放松拉伸等都是十分有效的纠偏方法。《格致余论·养老论》中提到“奚止乌附丹剂不可妄用,至于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食物调养以健脾利湿为主,少食咸、甜、黏、油腻食物,多食水果、葱、冬瓜、海带、萝卜、蒜等食物。

3.2.5 湿热质

湿热体质的老年人应以低强度长时间运动为主,运动能使体内的湿气排出,大量出汗可以减少体内多余的水分,项目可选择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快走、广场舞、跳绳、力量练习瑜伽、导引等。通过排汗达到清热利湿的目的。筋骨关节僵硬、涩滞,不利于肝胆的疏泄,运动锻炼注意舒展筋骨关节,增加身体的柔韧度,场地选取凉爽的场所。同时,药食同源,老年人辨质论食,多食绿豆、薏仁米、梨、冬瓜、洋葱等食物。

3.2.6 血瘀质

血瘀体质的老年人由于血液瘀阻,容易导致血液成分瘀积。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消散气机郁滞的现象,促进致血行流畅。在运动负荷上采用小负荷、多次数的有氧运动为主,如太极拳、自行车运动、八段锦、爬楼梯、气功、散步、广播操等项目。运动中多补水,防止过多出汗。《丹溪手镜·蓄血》中论述了“又阳明病,其人喜忘,屎虽硬,其色黑,亦蓄血也。喜忘者,瘀血也,此又甚也,轻则桃仁承气,重则抵当丸下之”的方法。这是中医治疗血瘀的方法之一。食补适宜选择番茄、凤梨、山楂、生姜、洋葱、龙眼肉等食材。避免生冷、酸涩食品,作息上不要熬夜,以防伤血耗气。

3.2.7 气郁质

气郁体质的人喜静不喜动,但体育运动能通畅气机,使体内的水液与湿热排出体外[9]。鉴于气郁体质老人的体质特征,应选择街舞、蹦迪、健美操、快走、慢跑、养髓功、导引、八段锦、易筋经等锻炼项目。锻炼注意选择节奏欢快的音乐,这样可以宣泄心理的郁闷气结,使心情舒畅,使肝气顺畅,平息肝火,缓解压力,从而改善气郁体质。《辨证录·五郁门》中有“故见此等之症(气郁质),必动之以怒,后引之以喜,而徐以药饵继之,实治法之善也”的说法,论述了中医治疗气郁的方法。结合体育运动的同时,多食橙子、柑皮、韭菜、大蒜、火腿、佛手、茴香菜等行气的食物,疏肝理气,少量饮酒可以活血,舒畅情绪。

4 结语

总之,体育与中医结合对指导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有重要意义。中医的体征辨证使健身人群能够了解自身的体质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体质特点的运动项目,这会极大提高健身群体的科学训练水平,提高健身效果,增进民众的健康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及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猜你喜欢
气虚体质身体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