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库评价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2022-03-14 23:27郭瑞杨天通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评价方法评价体系

郭瑞 杨天通

摘要:[目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进行梳理和综合述评,指出当前智库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过程]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智库评价从研究概况、智库评价研究报告、智库评价实证研究、智库评价比较研究、智库评价要素及体系研究、智库评价分类研究、智库评价理论研究等7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结论]本文提出未来我国智库评价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深化智库评价理论研究,提高评价方法科学性;提升评价主体多元化及协同合作;完善智库数据库建设,对智库成果和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多层次、完善的智库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智库评价    评价方法    评价体系

分类号:G350;G256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2.01.06

智库评价是评价主体确定评价客体“智库”在社会中功能履行和影响力实现程度的活动。公正合理的智库评价能够促进我国智库竞争以及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探索智库评价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智库的性质及其在政策制定、辅助决策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智库服务能力[1]。

1  国外智库评价研究现状

国外智库评价开展较早,从1990年开始,迄今有二十多位学者发表了相关的评价结果。国际智库评价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智库评价的实证及影响力研究。例如,拉勃(Ruble)对12家经济政策智库的171位知名学者的新闻能见度进行评估,开创了定量分析智库影响力的先河,并将这一成果发布在了《国际经济》[2];埃布尔森(Abelson)对加拿大21家智库进行了实证研究[3];美国全球发展中心创建了“智库绩效评价”体系。二是智库评价的质性研究。国外真正意义的智库评价实践,源于200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甘(McGann)主持的“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其研究成果之一以《全球智库报告》形式发布,其中“全球智库指数”评价体系是运用定性评价方法对智库进行排名的具代表性的成果[4]。三是对国际智库评价体系的研究。其主要包括:按评价方式划分的定量、定性评价体系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主体分类的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及第三方主导的评价体系[5]。更详细的分类是将国际智库评价体系分为媒体型、实验型、管理型、监督型和专业型评价体系。由此可知,国外智库评价无论是研究途径抑或研究主体、方式、指标等,均向多元、多维度发展。

国内智库评价开展较晚,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因此,构建公正科学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评价体系,以科学的智库评价助推高质量的智库研究,是当前我国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6]。本文对国内智库评价研究发展动态进行了梳理,提出当前智库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趋势,期望能为智库评价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研究依据。

2  国内智库评价研究概况

2.1  我国智库评价学术史梳理

目前,我国智库评价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一是2014年之前,国内智库评价的萌芽时期。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国内智库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一时期的智库评价主要是一些观点的提出,实证研究并不完善。朱旭峰在著作《中国思想库: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力研究》中,基于社会结构的分析范式,构建了“决策核心、精英中心、大众边缘”[7]的智库影响力评价模型。边晓利在《构建与渐变:智库意识与行动策略》中认为,智库评价分可量化指标和不易量化指标[8]。王莉丽[9]在《智力资本: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中认为,人力资本是智库评价不可忽视的决定因素。二是2014年至今,国内智库评价的探索时期。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文件中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标准和要求为智库评价提供了参考维度。国内智库评价逐渐關注智库的分类评价、要素体系,并且出现了专门的智库评价专著。胡光宇在《大学智库》中提出,智库评价应注重目标、管理、运行机制、结果、影响等方面[10]。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评价与政策建议(2013—2017)》,对智库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中国智库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11];皮书研究院编撰的《中国智库名录(2016)》[12],收录了中国智库最基本的信息,如智库机构中英文名称、办公地址、电话、传真、邮箱、主要研究领域、机构官网、成立时间、现任第一负责人、主管单位等。梅新林等[13]提出了大学智库评价的“三维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发布了《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

2.2  我国智库评价研究概况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智库评价”为关键词,时间2012—2021年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130条,删去无关文献,聚焦智库评价的仅有97篇。其中,文献来源途径有期刊(64.58%)、报纸(21.88%)、硕士论文(10.42%)、博士论文(2.08%)、辑刊(1.04%)及其他(1.00%)。重要的发文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报》(9.38%)、《光明日报》(6.25%)、《智库理论与实践》(5.21%)、《情报理论与实践》(5.21%)、《情报杂志》(4.21%)及其他(69.74%)。97篇文献涉及的关键词(篇数)有智库评价(61篇)、评价体系(6篇)、智库评价体系(8篇)、评价指标体系(6篇)、成果评价(3篇)、全球智库评价报告(3篇)、实证研究(2篇)、影响力评价(2篇)、国际比较(4篇)、机制研究(2篇)、评价方法(2篇)、研究综述(3篇)等。由文献梳理发现,当前针对评价研究的综述仅3篇。陈思宇等[1]从智库评价模式、方法、体系、主客体及结果入手,对国内外智库评价进行归纳,较为粗略,缺少对具体内容的述评。凌力[14]主要针对亚洲智库对亚投行评价进行综述。赵蓉英等[15]对国内智库评价文献、案例从发布时间、所属学科、关键词分布及评价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促进智库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策略,文献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国内外评价报告进行详细分析,对相关学者的文献系统总结及论述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智库评价研究进行详细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2012—2021年智库评价研究条目分布情况见表1。

3  我国智库评价研究聚焦的主要内容

国内智库评价研究主要聚焦智库评价报告、智库评价的实证研究、智库评价的比较研究、智库评价要素和体系研究、智库评价的理论研究、智库评价的分类研究等6大方面。

从研究途径上,以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较多,指标关注智库各项影响力的实现,也关注智库的健全及运营,绩效、价值、转化以及质量评价等成为评价参考的重要维度。另外,对专业智库“议题设置能力”的评价逐渐成为评价的核心要素。例如,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长期聚焦“一带一路”议题的研究,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因对“中美贸易争端”的预判性研究与咨政建言,而位居影响力评价前列等。因此,对不同类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更需多元化。

对智库评价理论探索的规范研究途径相对薄弱,但视角也逐渐深入。例如,黄清子[16]等对我国2013—2018年5组智库评价报告①进行比较,发现智库评价理论来源的一项前期研究论述相对不完善,后期的智库评价报告较关注理论论证,社会结构化范式、第四代评估理论、治理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竞争力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逐渐运用在智库评价领域,学科跨度涵盖了管理学、情报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领域;《CTTI智库报告》对我国2017—2018年的智库进行了评价,其评价体系是在第四代评价理论启发下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构建而成的。

国内多家评价机构发布评价报告对国内外或者某一领域智库进行评价排名,表征我国智库评价主体多元化及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也有学者对我国智库评价报告后续研究进行追踪,将智库评价报告的独立性、发表的连续性与公开性、效度(报告的程序、指标、标准、方法等科学性)、相关性(纳入评价的范围及数量、对智库后续改进影响)、功能性(传播力)纳入评价范畴。智库评价的比较研究,主要针对发布的评价报告和现有国内外评价模式进行比较,从比较中预测我国智库评价发展趋势。

许多学者关注智库评价的分类研究及评价要素和体系,分类评价对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论述较多。评价要素多从主体、客体、方式方法、程序、制度等角度着眼,但是多数学者对智库评价过程中标准的制定、方法的选择、程序设定及制度完善等论证还不完善,对评价技术的把握还有待提升(部分评价指标可行性、可操作性、定量计算等缺失实证检验)。由此,对智库分类评价研究及要素和体系的研究还不充分,未来仍需要在此方面着力。国内智库评价研究现状见图1。

3.1  智库评价研究报告

从2014年开始,国内陆续发布了8份智库评价报告(见表2),研究特点如下。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涵盖以社科院为代表的官方评价、以零点咨询公司为代表的民企评价、以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高校评价等。二,分类评价逐渐纳入研究视野,评价内容涉及综合和专项评价。除了《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是对高校智库进行的专门评价、《中国智库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是对智库网络影响力的专项评价之外,其余的评价报告主要是对国内官方、社会、高校智库影响力的综合排名。三,多元评价方式的运用。多数报告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方式。例如,“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CTTI)以大数据为手段,对智库进行评价研究。四,评价维度设置虽各有不同,对智库产出(生产能力、平台建设)和绩效(影响力)的评价及指标在“决策、学术、社会、国际”影响力设置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评价报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纳入评价的智库数量不同。《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评价对象范围较广,涉及地方7类智库的21个子类智库,如行政学院、社科院、政府智库、部委智库、高校智库、企业智库、社会智库等,但是评价未产生排名,且5级指标体系忽略了指标构建的精简性和可操作性。《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虽通过圈层结构对智库进行分类,但是针对分项影响力,又对不同智库同时评价,没有回应不同智库的差异问题。《CTTI来源智库MRPA测评报告》指标赋权通过专家讨论得出,虽排序成果分为智库、智库专家以及大学智库3类,但是指标并没有分门别类,且测评系统依赖CTTI平台数据支撑,对数据的来源及更新要求较高,一旦脱离平台,评价将不能实施。还有部分评价报告信息公开以及评价过程透明程度引发一些质疑。由此可见,智库评价报告发布的连续性与公开性、效度(报告的程序、指标、标准、方法等科学性)、相关性(纳入评价的范围及数量、对智库后续改进影响)、功能性(传播力)等均可以是未来智库评价的考虑维度[16]。我国发布的智库评价报告见表2,我国智库评价报告指标及评价方式见表3。

3.2  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途径进行的智库评价主要基于一定的研究视角,依托多元评价方式,如定量、定性、文献计量、数据库等构建指标体系而实施评价,因此,纳入评价的样本量多寡成为影响评价信度及效度的重要因素。由表4可知,以情报信息视角对智库网络影响力评价实践较多。研究者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对智库影响力或网络影响力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性也说明智库的评价和其他事物的评价一样,都很难穷尽所有的要素指标。通过对智库网络影响力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智库的网站建设能力较差,未来应重视智库门户网站建设,互联网+自媒体、新媒体等方式都应成为实现智库成果广泛传播、提升传播能力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智库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力分析、智库在政策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智库功能与案例分析、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等是未来我国智库研究的重点。

3.3  智库评价的比较研究

智库评价的比较研究主要聚焦于国内外评价报告及智库评价模式的比较(见表5),通过比较梳理当前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焦点以及发展趋势。文庭孝[29]通过对国内外智库评价报告的比较,提出了智库评价要关注资源、产出及影响力⑥等核心竞争力。唐果媛[30]通过比较中美三份智库评价报告,总结出智库评价是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过程。张树良[31]等认为,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是未来智库评价发展的趋势,其中政府应在智库评价中居于主导地位,另外,智库评价应基于智库核心价值,以决策用户为中心,关注智库的运营和效能,服务智库可持续发展。栾瑞英[32]等通过对国内外4种评价报告进行比较发现,未来我国智库评价要在评价方式、理論体系、评价模式以及评价主体多元化等方面进行优化。

3.4  智库评价的要素及体系研究

对智库评价要素及体系的研究,包括3方面。一是“全要素”观点。李刚[33]认为要对智库进行全方位评价,提出智库内部联动六要素(人才、产出、项目管理、财务、研究咨询、传播沟通)的评价体系。梁丽等[34]提出,智库要素包含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环境外部要素,以及人、财、物、制度规范、研究成果、建言渠道等内部要素。二是“过程论”。雷佳丽和郑军卫将国内智库的评价过程总结为确定评价主客体、评价指标体系而得出评价结果的过程[35]。郑代良[36]主张,智库评价应设置前置、中置、后置3个评价阶段。三是智库评价的“模式论”。朱敏和房俊民[5]将智库的评价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第三方机构评估模式,提出建立多维度的智库评价体系以及多元化评价主体,提高智库评价流程透明度。黄海和何绍辉[37]提出,智库评价应构建智库成果、智库研究机构及智库研究人员等3种评价体系。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关注智库评价程序、方式等。荆林波[38]认为,智库评价采用“主观+客观”的方法,规范评价程序。杨亚琴[6]提出,将专家、民意测评的主观分析方法和客观数据相结合,分类设置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3.5  智库评价的理论研究

智库评价理论研究主要有如下文献:朱旭峰[39]将社会结构范式应用于智库评价。梁丽等[33]以资源基础学说和竞争力理论,利用模糊评价法搭建智库要素与智库能力等评价指标体系。曹明和刘兰兰[21]从“信息论的ISM视角”构建“IAEOF模型”对智库信息化进行评估。凌宏发[40]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到智库评价。赫巡[41]和徐盼[42]运用治理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组织有效性理论,对社会智库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王静[43]将系统理论运用到智库评价等,论述高校智库评价的影响因素及对学术评价体系的影响。

3.6  智库评价的分类研究

我国智库评价客体虽涉及高校智库、教育智库、公安智库、农业智库、社会智库、新型智库等,但主要对社会及高校智库进行分类评价,许多专业智库的评价尚未有学者进行研究。

3.6.1  对社会智库评价研究    对社会智库的评价,中国知网检测出7篇。赫巡[41]和徐盼[42]对我国社会智库有效性进行评价研究,提出涵盖政治环境、管理、影响力、多元化、创新等维度的社会智库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张宇和任福兵[25]构建了智库网络传播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民间智库进行实证研究。吴田[44]基于AMI指标体系,对国内社会智库发展综合评价,提出我国未来社会智库发展的政策建议。于宝刚等[45]以公安智库为研究对象,从决策、社会、学术、智库成长等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杨宝强和钟曼丽[46-47]构建社会智库研究能力、筹资能力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实证评价21家样本社会智库研究能力、筹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由此可知,对社会智库的评价研究也多聚焦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并对相关智库进行评价,不足之处是研究调查问卷量较少,研究结果的信度及效度、指标体系构建的有效性有待论证。

3.6.2  对高校智库评价研究    在中国知网以“高校智库评价”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为2014—2020年,经过筛选,收集到相关文献25条。其中,2018—2020年文献有21篇。研究内容聚焦以下2个方面。

一是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究。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课题组梅新林等[13]提出大学智库评价的三维模型,即契合度、活跃度、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高校智库百强排行榜。陈燕等[48]以我国134家高校智库数据为样本,通过量化分析验证合作规模对高校智库产出和高校智库影响力的调节效应。李蒙等[49]基于湖北57所高校智库人才的调查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设置涵盖咨询决策贡献、学术贡献、社会传播、国际智库合作等维度36个指标在内的高校智库人才影响力评价体系,并提出高校智库人才发展的策略路径⑦。张日新等[50]基于58家高校智库数据,从国家级学术影响力、省级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等3个维度,对高校智库异质性和影响力进行评价,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说明了广州高校人文社科智库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陈海贝等[51]从政治、学术、服务和物质4个维度,构建了涵盖16个指标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邱均平等[52]构建涵盖自有平台网络影响力和第三方平台网络影响力2个维度,包含8个二级指标⑧的高校智库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高校智库网络影响力进行实证研究。孙细明等[53]提出成长与营销能力、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4个决策层和14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高校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大学高校智库影响力进行评价。

二是对高校智库综合评价研究。其包括高校智库知识管理能力评价研究、高校智库评价机制的研究、高校智库评价的功能研究。例如,赫巡[41]构建高校智库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知识扩散能力、知识保存和保护能力、技术支持、机构文化等维度的知识管理能力評价指标体系,选取黑龙江文化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应用评估。金晨[54]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为研究对象,从对圈层结构的突破、建立人岗匹配的管理架构、形成政策研究品牌等提出高校智库影响力提升的建议。许悦[55]对高校智库评价中的内涵、流程、现状、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高校智库评价主体多元化及规范评价制度、评价程序的相关建议。

由上文可知,目前对高校智库评价主要聚焦于指标体系构建,并且在成果评价方面存在“唯论文”评价导向,对其要素和体系研究的关注较少,理论结合实证系统分析高校智库评价的更少。评价过程中对高校智库内涵的界定、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数据收集等论证不充分。这说明当前高校智库评价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关注智库评价的实用性。未来对高校智库成果评价应着眼于实际贡献,完善媒体文章、咨询报告和网络文化成果评价体系以及分级分类标准,突出政府、媒体和社会等核心受众在高校智库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评价要素及体系的研究也应随高校智库评价的成熟而不断深入。

4  国内智库评价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4.1  国内智库评价研究的不足

目前,智库评价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一,我国智库评价专业化细分有待深化。我国大多数智库评价报告是面向智库整体,“一套指标评天下”[56]是当前智库评价的普遍现象,没有回应不同智库诉求差异的问题。二,评价主体缺乏协同与合作。国内智库评价多是官方(社会科学院)主导的评价行为,仍须鼓励多元评价机构参与,形成良性竞争环境,以此来推动智库评价的优胜劣汰,这不仅能够推动智库评价机构的实力提升,而且能够使智库更精准地定位。三,智库评价的信度、效度、公信力有待提高。这需要权威评价主体的主导,精准纳入被评价智库的数量及范围、对评价中问卷数量、指标赋权等都要说明清楚,公开评价程序、选择科学的方法等,提高评价信度和效度。四,对评价结果缺少科学运用。例如我国当前智库评价多展示排名靠前的智库(智库评价排行榜),缺少对表现不佳及实力不强的智库曝光,弱化了评价资源整合及良性竞争作用。另外,对智库评价结果缺少信息的公开、结果探讨以及后续智库提升的追踪研究。智库评价结果只有及时公布,吸引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才能发挥智库评价“指挥棒”和“催化剂”作用。五,智库评价的理论研究虽有所扩展,但相比实证研究较薄弱,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更有待深入。

4.2  未来我国智库评价研究的着力点

未来我国智库评价研究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深化智库评价理论研究,提高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智库评价必须以坚实的评价学理论和相关理论支撑为基础,遵循我国智库发展规律,结合智库实践,提供学术积淀和理论支撑[57]。要想提高智库评价的公信力,离不开科学、稳健的评价方法,要突破当前智库评价“线性指标体系”的桎梏,除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标准化方法的运用外,还要积极借鉴文献计量学等相近学科的方法,引进新兴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性。未来智库评价还需要注重个性化、回应式以及对话式的评价方式,从而提高评价的共识度。

(2)智库评价主体多元化及协同研究。当前,我国智库评价主体虽多元,但是缺乏主体间合作与协同,资源共享度低,存在重复评价,且评价信息和结果不共享,造成当前智库评价报告受到多方质疑。因此,智库评价应积极探索多元评价主体协同共评模式,创建跨学科、跨领域的智库评价团队,减少主观因素对智库评价带来的干扰。

(3)完善智库数据库建设,通过数据库对智库成果和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未来“大数据”视域下,充分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新科技、社交网络与“云”技术,实时互动智库成果。通过建立智库数据平台、信息沟通平台,整合有效的智库评价信息,吸引社会参与智库评价,开拓智库与社会评价常态化的互动与沟通。如何通过数据库的专家系统和社会系统广泛收集评价意见,智能化分析并形成结论或报告,实现智库评价的智能化、动态化,将是智库评价研究的焦点。

(4)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体系。中国智库发展根植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智库评价也需根据我国智库发展的具体情况,打造智库评价“中国内核”[58],即基于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中国智库实践、时代赋予我国智库的使命,构建智库评价指标体系。要提高智库评价门槛,引进多元评价主体竞争,完善评价方式、方法,规范评价制度和评价程序等,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引导智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思宇, 李永先. 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综述[J]. 改革与开放, 2018(17): 108-111, 115.

[2] RUBLE N S. Think tanks: Who’s hot and who’s not[J].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2000, 14(5): 10.

[3] (加)唐纳德·E.埃布尔森. 智库能发挥作用吗?[M]. 扈喜林, 译.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1.

[4] MCGANN J G. 2017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20-04-28]. https://repository.upenn.edu/think_tanks/13.

[5] 朱敏, 房俊民. 智库评价研究进展及我国智库评价建设[J]. 情报杂志, 2017, 36(8): 33-38, 46.

[6] 杨亚琴, 李凌. 构索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N]. 文汇报, 2016-01-28(11).

[7] 朱旭峰. 中国思想库: 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力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106-110.

[8] 边晓利. 构建与渐变: 智库意識与行动策略[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2: 191-194.

[9] 王莉丽. 智力资本: 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8.

[10] 胡光宇. 大学智库[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3.

[11]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评价与政策建议(2013—2017)[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 31-188.

[12] 谢曙光, 蔡继辉. 中国智库名录(2016)[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6-17.

[13] 梅新林, 鲍健强. 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168.

[14] 凌力.亚洲智库对亚投行评价综述[J]. 上海商业, 2020, (12): 152-154.

[15] 赵蓉英, 刘卓著, 张畅.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进展[J]. 情报科学, 2021, 39(6): 185-193,

[16] 黄清子, 马亮. 如何评价中国智库评价: 基于五组评价报告的比较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0(4): 141-154, 158.

[17]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中国智库报告: 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M]. 上海: 上海社科出版社, 2016: 2-20.

[18] 唐红丽, 张君荣, 牛冬杰. 构建科学合理的全球智库评价体系[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11): 13.

[19] 中华智库研究研究网.《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5)》[EB/OL]. [2015-01-20]. http://www.chinesethinktanks.cn/front/effect.

[20] 光明网. CTTI来源智库MRPA测评指标体系介绍(2015—2016)[EB/OL]. (2016-12-21)[2020-04-28]. https://news.gmw.cn/2016-12/21/content_23307064.htm.

[21] 曹明, 劉兰兰. 社科型智库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中州大学学报. 2014, 31(5): 85-90.

[22] 陈媛媛, 李刚. 智库网站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图书馆论坛, 2016, 36(5): 25-33, 62.

[23] 吕红. 国际智库研究态势及其热点主题分析[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6, 32(5): 42-49, 83, 121.

[24] 庆海涛, 陈媛媛, 关琳, 等. 智库专家胜任力模型构建[J]. 图书馆论坛, 2016, 36(5): 34-39.

[25] 李洁, 黄晨, 余敏杰, 等. 2016年全球知名智库影响力指标数据集[J]. 图书馆杂志, 2018, 37(10): 101-105.

[26] 张宇, 任福兵. 基于AHP-熵权法的智库网络传播力评价研究[J]. 情报科学, 2017, 35(3): 110-116.

[27] 杨思洛, 冯雅. 中国智库网络影响力分系统对比评价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3(2): 68-78.

[28] 孟令雪, 过仕明. 新型智库产品微博传播影响力评价及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 2019, 37(11): 94-98, 120.

[29] 文庭孝, 姜坷炘, 赵阳. 国内外智库发展及其评价[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6, 32(5): 30-41, 120-121.

[30] 唐果媛. 中美三份智库评价报告的比较分析[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 1(2): 88-96.

[31] 张树良, 张志强. 国际智库评价体系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情报学报, 2017, 36(6): 628-636.

[32] 栾瑞英, 初景利. 4种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介与比较[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 61(22): 27-35.

[33] 李刚. 完善智库评价“六要素联动”体系[N]. 新华日报, 2017-03-02(1):13.

[34] 梁丽, 李晓曼, 郝心宁, 等.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智库要素与智库能力相关性分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8, 30(1): 12-19.

[35] 雷佳丽, 郑军卫. 智库评价与智库建设间关系及思考[J]. 情报科学, 2020, 38(2):102-108.

[36] 郑代良. 如何建立新型智库评价机制[EB/OL]. [2020-05-30]. http://www.zzsskl.gov.cn/?thread-2142-1.html.

[37] 黄海, 何绍辉. 构建全面的智库评价体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04-19(4).

[38] 荆林波. 智库评价方法综论 [J]. 晋阳学刊, 2016(4): 134-142.

[39] 朱旭峰. 中国思想库政策过程中影响力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106-110.

[40] 凌宏发, 杨阳, 解志韬. 基于 SECI 模型的高校智库知识管理问题分析及路径选择[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 3(4): 1-7.

[41] 赫巡. 高校智库知识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18: 8-15.

[42] 徐盼. 我国社会智库有效性的评价和提升策略研究[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6-30.

[43] 王静.高校智库建设对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影响[J].北京教育(高教), 2015(10): 72-74.

[44] 吴田. 国内社会智库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基于AMI指标体系[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8(2): 73-85, 127.

[45] 于宝刚, 张琦. 基于AHP法的公安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32): 17-19.

[46] 钟曼丽, 杨宝强. 社会智库研究能力测度及其影响机理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1): 85-96.

[47] 杨宝强, 钟曼丽. 社会智库筹资能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 情报杂志, 2019, 38(7): 55-62, 34.

[48] 陈燕, 夏人青, 傅毅. 我国高校智库影响力及其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合作规模的调节效应[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7): 46-52.

[49] 李蒙, 余宏亮, 李永周, 等. 高校智库人才影响力评价体系建设与启示: 基于湖北57所高校研究基地智库人才的调查[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9): 134-140.

[50] 张日新, 杨松青, 李韵婷. 高校智库异质性和影响力评价研究: 基于58家高校人文社科智库数据的检验[J]. 情报杂志, 2018, 37(3): 200-207.

[51] 陈海贝, 卓翔芝. 基于灰色模糊评价法的高校智库影响力评价研究[J].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9(3): 45-51, 57.

[52] 邱均平, 祖文玲. 基于群策层次分析法的中国高校智库网络影响力评价分析[J]. 现代情报, 2018, 38(8): 99-106.

[53] 孫细明, 刘芝兰, 明均仁, 等. 湖北省高校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商业经济, 2019(3): 174-177.

[54] 金晨. 我国高校智库影响力及其提升研究: 基于一流高校智库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7): 63-69.

[55] 许悦. 我国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 25(4): 47-51.

[56] 邓淑宜. 内部多元主义与中国智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 20(5): 134-140.

[57] 马援. 构建中国特色智库评价体系[J]. 理论探索, 2017(10): 21-24, 28.

[58] 胡薇. 问题与路径: 智库评价及中国特色智库评价体系构建[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6(6): 107-116.

作者贡献说明:

郭  瑞:论文的策划及撰写;

杨天通:文献的收集与甄别。

Evaluation of Think Tanks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Guo Rui1  Yang Tiantong2

1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Zhengzhou  450046

2 Institute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46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By combing and comprehensively reviewing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think tank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think tank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Methods/Proces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o summarize the think tank evaluation in China from seven aspects: research overview, think tank evaluation report, empirical study, comparative study, elements and system study, classification study,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think tank evaluation. [Results/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future, China’s think tank evalu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ubjects, standardiz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cedures, deepening the classified research of think tank evaluation, and deepen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ink tank evaluation, so as to establish a multi-dimensional, multi-level and perfect think tank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think tank evaluation    evaluation method    evaluation system

收稿日期:2021-05-09      修回日期:2021-06-04

3121501908202

猜你喜欢
评价方法评价体系
程序设计类课程多维评价方法探索
商用车动力性、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