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旅视角下延安窑洞民居改造设计研究

2022-03-15 14:18吕雅婷徐梦楠黄真真曹雪雁
绿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村落文旅文化遗产

吕雅婷,徐梦楠,黄真真,曹雪雁,唐 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199)

1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以及国家对红色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展示工作的重视,红色文化遗产和旅游结合的创新形式——“红色文旅”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陕西省延安市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且延安村落地区仍保有红色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载体——窑居,有巨大的发展潜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个合作乡村振兴示范镇,具有巨大的科研潜质。研究“红色文化遗产+窑居特色民宿”创新策略可行性,深度挖掘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立足地方,以点带面,赋能乡村振兴。

2 项目相关研究现状

2.1 “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研究热潮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学术界研究热度迅速提升,研究文献增长迅猛,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目前,研究热点一般聚焦于“三农”工作、乡镇旅游、村庄整治工作与城市融合健康发展等几个方面,其成果包括《乡村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引领农村复兴的研究分析框架与发展展望》《城乡复兴发展战略背景之下陕西省民族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城乡复兴发展战略背景之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逻辑与途径抉择》等。

2.2 “红色文旅融合”的必要性

文化旅游产业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红色文化旅游作为传统文化产业和红色旅游行业的有机融合,以其独特的旅游体验、文化享受和生态价值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崔山等认为:中国农村的文化旅游,主要分为:农村历史文化旅游、乡村民俗旅游、乡村建设文化旅游、农村科学文化旅游等。

2.3 近年农业文旅开发中的机遇与挑战

文旅结合的新形态,使人们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扬达到了一种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充分挖掘了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其目前的主要成果:《农业三产融入赋能农民就业增收再审视》《农业三产融入景下城乡特色工业文化示范园发展规划战略》等。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三产融合模式探究》《浅析三产融合助推农业现代化路径》等文则提到在红色文旅开发工作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其解决关键在于推导出科学可行的文旅融合规划和文化传承场所的创新策略。

2.4 窑居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困境

2.4.1 困境分析

乡民们对乡村人文的环保意识较淡薄,村落遭到无序性破坏导致大量传统建筑被拆毁重建或废弃,村民纷纷在村落中建起风格各样的新式民居,使村落形式失去其原有的特色与价值。村落资源不合理开发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如当地特有的窑居特色建筑形制,也随着现代化的冲击正在消逝。同时,当地没有建立保护传统村落、卫生环境等相关条例和资金支持,村落基础设施管理不当,全村荒旧厕所、煤棚、无用车库等上百处没有得到有效管理。

2.4.2 发展机遇

基于以上困境,本课题展开深入分析,以期对延安市宝塔区赵家岸村传统窑居村进行活态保护。

政策支撑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农业的整体统筹发展,通过政策倾向,资金支持,清晰定位,推动主题民宿市场发展。

区位优势:区域对外道路设施较便捷;“全省美丽宜居示范镇”——河庄坪镇,可获得服务支撑;赵家岸村村庄农用地完整,生产力强,升级潜力大;周边无污染工业临近水源库,具备一定的景观资源。

红色人文资源:作为我国5个革命圣地(浙江嘉兴、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之一的陕西延安,据国家相关部门数据,境内共有革命斗争旧址445处,也是目前我国最全面、规模最大的革命斗争旧址群落,具有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与教育意义。在实施传统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战略管理实践过程中,这些资源将成为爱国主义德育课堂践行地和旅游地的宝贵财富,值得开发利用。

3 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项目研究目的

3.1.1 响应国家政策,保护文化遗产资源

通过对政策、产业结构和区域背景的深入了解,对赵家岸村景观资源有整体了解和现状把握:对赵家岸村建筑遗产、村落格局、环境、传统文化等进行充分调研确定保护价值和更新对象。

3.1.2 分析现有发展条件,提出规划总体思路

评估研判了赵家岸村窑洞院落现状,提出了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盘活窑居类型的陕北地区窑居型传统村落保护创新发展战略;以凸显窑居类型的传统村落地域性特色,美化乡村生活、传承传统乡村景观风貌、弘扬传统地方民俗文化,为陕北区域内以及全国更广范围内的传统村落保护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3.1.3 根据开发重点和空间布局,打造“文旅融合”新模式

针对目标策略提出生活生产优化、生态景观修复、闲置空间利用、窑洞修葺更新的方法路径,实现陕北窑居型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设计。通过对窑居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期实现文旅相融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图1)。

图1 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3.2 项目研究意义

3.2.1 促进乡村振兴、三产结合可持续发展

增强农业生产内生动能和社会发展实力,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农业生产,助力农户致富增收。同时紧密结合农业文化遗产,以弘扬传统农业精神为引导,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3.2.2 提升乡村景观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落实国家“十四五”经济发展计划,是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家规划策略对赵家岸村乡村发展状况做出了评估判断,并利用搜集文献信息和现场观察得出结论。提出对当地传统窑居村落环境进行有机更新,改造成适应现代人生存需要的新型窑窟环境。

3.2.3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发扬民族精神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前提是积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而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藏的崇高精神价值则有待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传承与弘扬。通过深入开展基层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健全传统窑居建筑、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系统,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将从此开启全新阶段。

4 项目研究方法

4.1 前期调研

采取文献检索、田野调研、问题剖析等方法,对延安市塔县河庄坪乡赵家岸村开展了深入调查,分析其窑居建设、道路布局、自然、传统民俗文化等资源情况,并对村庄的保护与发展状况做出了问题性探讨。通过收集整理有关的图书、论著等文献,梳理黄河流域陕西段及梁带村传统村落背景与发展等,为论文研究和设计方案提供专业支持。对中外传统村落保存和发展的有关理论和实际加以比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功案例经验进行分析研究,为调研方案的展开提供参考。

4.2 实地调研

4.2.1 问卷调查法

通过大范围发放调查问卷,以获得当地居民、企业及相关工作人员对近年来政策落实情况及实际成效的评价。

4.2.2 结构式访问法

以面访形式对公众进行采访和调查;从乡村振兴有关部门搜集权威资料, 联系专家开展座谈会。

4.2.3 田野调查法

采访现场市民,掌握第一手材料。对项目所在地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窑居建筑、交通布局、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等资源状况。

4.2.4 实地测绘法

将实地测绘出的内容以能够表示空间结构的文件和分析图进行展示,运用专业的图示语言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图2)。

图2 实地调研资料

5 项目研究内容

5.1 研究内容概况

5.1.1 整体研究思路

利用环境设计、城乡规划相关专业知识,对红色文化遗产基地、传统窑居村落——赵家岸村的整体景观进行有机更新。讲好文化神话故事,发扬中国红色基因,促进长征精神的传承与传播,进一步发挥长征文化线路上的巨大社会人文价值,打造长征线路重要支线部分(图3)。

图3 项目研究总体思路

5.1.2 确立主题及景观布局

红色传统文化教育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28年的历史阶段里,包含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的重要革命斗争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负载的革命斗争时代精神。

延安市是国内人民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高、建筑数量最多、布局最合理的完整的历史古城。其中,赵家岸村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主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重点以及空间布局,可以确定为“一轴两线两基地”。利用现有布局重点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学习区及周边服务业的区块。乘坐景区专车绕环线行驶,定点在景区拍照,体验特色窑洞民居,确保古建的保护以及游客的体验,开创研学红培旅游示范新高地。

5.1.3 经济产业更新

更新现有窑居建筑,打造网红打卡点,利用特色餐饮满足人群服务需求,展示特殊红色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区。抓住党的“十九大”以来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机遇,为延安红色文化线路展示利用体系及标识系统建设提供操作指南,并以此提高经济效益。

5.1.4 构建当地特色景观

针对保护发展策略、现有产业结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当地窑居现状,从如何保护和规划设计出发对当地自然环境、红色遗址、窑居建筑基础设施、历史长廊等方面进行更新设计,营造观光沿线红色景观设计氛围。对村落的格局、建筑分布以及道路体系等进行改造设计。作为提升式保留,对村野景色做具体规划设计;在各个窑洞庭院空间内部中,对庭院空间的功能进行改善设计,使人居生活环境得以更加优化;通过改变建筑物内部结构,对厢房的闲置空间进行改善设计,使其作为卫浴、办公等功能为人们所使用,增大窑洞的使用空间;加入现代化功能智能居住系统,提高使用质量。

5.2 保护并提升村落的展示空间

从总体上,建(构)筑物与建筑群落本身即为最主要的展品与表现空间,而窑洞住宅则是我国黄土地域特有的传统民居形态,承载了丰厚的延安地域历史文化底蕴,也传播了中国红色革命圣地的民俗风情。以高淳漆桥古村落的文化展馆空间展示设计为例,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漆桥古村落——被誉“金陵第一古村落”,村内有保存相对完好的汉代古桥、宋代古井、明清建筑等,同赵家岸村窑洞文化一样,具有良好的资源发展基础。其在进行村落基础设施改造完善的同时,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空间规划为基础、符号语言为视觉导向进行了互动式二位数字化传统村落文化展馆的主体设计,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情境化,而达到文旅融合的目的。

因此,本项目将以陕北特色的传统窑洞形式为基础,融合了延安人文色彩和区域特点,同时注重于室内展示、建筑物本身与周围部分的紧密联系,展示完整的历史场景以及浓厚的历史气息;对村庄的空间布局、建筑物分布以及交通条件等进行了改造设计,并做到提升式保留,对乡野景色做出具体的规划设计;在各个庭院空间内部中,对庭院空间的主要功能进行了改善设计,使人居生活环境得以更加优化:增加了对窑洞室内外的装修设计,使窑洞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更具有了优美舒适的功能;对村庄的产业用地做出了合理规划,利用空间内各部分的联系使其经济价值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居民生活上,优化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延续项目地景观风貌、更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知识,加强对特色风情风貌的建设与革新的同时,加入对窑洞民宿的体验设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实现更高效地展示与传播,带动了乡村各方面的发展。

为适应人们旅行、娱乐、亲子、社交、商业、居住等各种需要,在局部设计节点上,融合了红色精神、黄土民俗和时尚的娱乐产业,以游客互动、休闲娱乐、艺术研究等吸引力,生态旅游观光、人文游览、文化艺术交流等多样空间,既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且又创新了传统延安文化旅游的格局,为丰富陕北人文旅游资源作出了巨大贡献。

6 结论

红旅结合的新形态,使人们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扬达到了一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在充分挖掘了解红色文化的教育、经济等多种价值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但红色旅游开发工作还需要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内容的深层次内涵,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感召力和凝聚力,更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扛起政治责任,肩负新使命,展现新担当,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村落文旅文化遗产
冰雪文旅乘风起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Task 3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油画《村落》
Tough Nut to Crack
引发海啸(下)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