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述评

2022-03-15 03:44梁海峰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全过程民主制度

梁海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民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不懈追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列宁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1]P16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实践模式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2]。全过程人民民主集中概括了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有着本质区别,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贡献。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现状

通过知网查询显示,截止到2022年6月,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相关文献共计1400余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850余篇,各类报纸文章450余篇,还有一些学位论文等其他研究文献。学者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特征、逻辑机制、路径形态、地位意义等方面。梳理学界相关成果,将为我们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特征、地位、意义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是一种破除与超越了西式民主的民主模式,具有西式民主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特色。学界探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从制度、实践、效能、特征、意义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

民主,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概念之一,一般指“人民所享有的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或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3]P909。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民主”在德语里的意思是“人民当权的”。[4]P312关于民主的性质,列宁曾指出,“只要剥削者还统治着被剥削者多数,民主国家就必然是对剥削者的民主”[5]P251。我国已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为了人民”。[6]学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出发点展开了充分的论述。刘瑞兰等学者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确保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了人民的正当权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是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智慧结晶。[7]李林认为,社会主义民主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至上、人民主权、人民意志的真正实现,真正做到了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和人民权利的统一,真正实现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全过程、各方面的当家作主。[8]聂启元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无论是国家的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还是普通百姓关心的利益诉求,都依照程序、通过人民群众共同商量,听取民声、充分酝酿,集中民智、汇聚共识,寻求符合全社会最大公约数的广泛凝聚,为国家发展聚集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其实质和真谛就是国家的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行使民主权力体现在重大决策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上,真正彰显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9]

2.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完整全面的民主

西方的自由民主从战后发展至今,弊端之一是窄化了民主的范围和缩减了民主的过程,逐渐演化为“投票选举”“间歇性民主”等阉割版本。张晓明等通过对比研究指出,与西式民主相比,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髓正是其“全面性”:环节运作的全程性、时间上的持续性、公民参与的全员性。全过程民主是在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这五个环节中运行的,从而保证了人民民主在运行环节中的全程性。全过程民主体现在政治事件和公共事务中,是在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中运行的,体现了全过程民主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这种民主既是维护人民个体利益的民主,也是维护整个人民利益的民主,保证了民主主体的全员性。[10]谈火生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全”的含义:一是民主的主体“全”;二是参与的内容“全”;三是覆盖的范围“全”;四是民主的流程“全”。[6]刘建军等学者也将“全”的内涵进行了总结,从全部阶段、全体人民、全部领域、全部层级这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他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平等参与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治理将全部空间、全部事务、全部事项、全部项目都纳入到奉行社会主义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之中,贯穿于选举前、选举中、选举后的所有阶段,为全体人民意志的表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11]

3.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完备的制度程序

马克思指出,“民主制是国家制度的类。”[12]P280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高度凝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李林指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制度化、宪法化的集中体现。[8]董树彬从民主程序的角度,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已形成完整的民主链条,超越了单一的选举民主,通过完备的制度程序和接续的民主环节,避免了只注重民主选举过程而忽视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过程,从而导致选举式民主一选了之的弊端。[13]程同顺更具体地指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代表的广泛、全面的制度形态形成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构建了多样有序的民主渠道,有效保证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三者的相互统一。[14]樊鹏认为,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走自己的路,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构建了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心声的更加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制度。[15]

4.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完整的参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16]P64完整的民主参与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参与过程的完整性;二是参与主体的完整性。陈亮认为,西式民主虽然在实践形式上有一些创新,但目标只是为了获得多数人民的选票从而赢得“形式同意”,人民并不享有对国家事务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包括选举在内的人民全过程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制度、实践、机制,并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17]王宗礼等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的民主,现阶段我国人民的范围是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在内的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广泛联盟。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8]郭建娜将“完整的参与实践”总结为全民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三个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与“过程”既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又突出了参与过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这种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19]

5.全过程人民民主凸显社会效能

效能或者说绩效是评价民主形态的重要指标。西式民主在“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体制下,互相倾轧,互相掣肘,“否决政治”“派系政治”等现象十分普遍,其结果是民主的效能低下,甚至导致国家机构无法正常运转。郑辉指出,人民民主的全过程不是供人观赏的“盆景”,而是通过基层实践创新,形成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因而它既重过程更重结果,其目标指向“善治”。[20]陈怀平认为,实行高度民主的同时实行高度的集中是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比资本主义民主更广泛、更真实的重要保证。如果只有民主而无集中便会陷入极端民主化、民粹主义等无秩序状态;如果只有集中而无民主则必然导致专制主义或资产阶级寡头政治。[21]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促使各类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22]P290张明军从协商民主和票决民主两个方面出发,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够以最小的民主实践成本获得民主收益的最大化,在于协商民主先行,票决民主跟进的有机复合。协商民主解决的是阻力和成本问题,票决民主跟进解决的是法定效力和效率问题,两者的完美复合,实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绩效的帕累托最优。[23]

6.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民主政治的重大创新

学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民主新形态给予了高度评价,学者们提出的关键词主要有“高质量民主”“政治文明新贡献”“重大创新”“中国贡献”等等。杨振武从国家治理层面提出了合力论观点,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形成了国家治理的强大合力。[24]张君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双创新角度,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为新征程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正确指引,有助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的国家治理,也为那些希望中国走向现代化同时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民主智慧,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社会民主发展的思想谱系。[25]蒯正明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贡献。[26]王炳权等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的伟大创造,是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汇聚了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动能,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探索出了新的路径,意义十分重大。[27]肖立辉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是对西式民主的超越,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归结到一点,就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民主新探索。[28]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理路研究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理路,主要分布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现逻辑等层面,比较清晰地汇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历史渊源到最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

民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其生成与发展与本国的人文历史和现实治理需要联系紧密。我们往往可以从各国民主发展史中找到各国当今民主模式的渊源与历史逻辑。刘九勇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梳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渊源,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政治理想和政治文明从古至今发展而来的必然产物。传统思想中的“天下”观、“民本主义”“贤能政治”等理念经过马克思主义的锻造,克服了神权、封建、专制等消极因素脱胎为现代化的政治概念。[29]阙天舒等指出,中国千余年的传统政治统治积淀了丰富的民主政治经验和民本思想。如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孔子的“为政以德”观点等,加上近代黄宗羲等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理论,都构成了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渊源。[30]唐皇凤认为,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民本思想,蕴含着的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惠民等宝贵思想理念和民主因素,既是中华政治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的朴素认知和不懈追求。[31]张伟军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的理解、定义和实践,其植根人类社会民主思想的土壤之中,是对人类社会民主思想的扬弃。[32]总而言之,学界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33]

2.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社会矛盾的深刻分析,得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科学结论。赵永红从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中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国家这一阶级统治工具的消亡,生产资料由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届时将需要人民共同管理社会生产和行政事务,人民在经济和政治上处于主体地位,成为一个不受任何外在社会力量统治的整体,才会真正实现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人民民主自治。[34]秦德君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的论述,进一步指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虽然在人口规模上占少数,却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方向的无产阶级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新型国家民主形式。它强调国家权力的人民性归属。[35]学界认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源自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完善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思想之中,只是论证方式各不相同。

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逻辑

作为一种全新形态的民主形式,如何将民主理念蕴含的人文价值转化为客观绩效,从而真正体现出民主为人类贡献的社会价值,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需要诸如党的领导、实现体制、政治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学者们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要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共产党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党的领导的必然性。鲁品越认为,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幼稚的形而上学观点。[36]祝灵君探讨了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联系,指出人民通过党的领导凝聚为有机整体,党的领导建立了人民民主的价值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最终确保代表、实现、维护好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实现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有机统一。[37]张明军进一步指出,在确保党的领导权威下,党的领导方式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和完善。党应该依照国家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等指引和影响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每一个环节,以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性质和方向。[23]

(2)科学设置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体制机制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需要相对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学界的相关研究较多。吴玲娜等认为,需从四个维度来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一是坚持政党统合,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统一;二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制度和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民主实践才能落地;三是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引领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四是舆论引导,在民主社会里,舆论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是民意的现实载体,其表现程度是衡量社会民主状态的天然标杆,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38]唐亚林从民主实践的逻辑构成出发,指出政府有效回应现实生活中民众不断变化的需求的重要性:通过有效发挥和建构民众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参与热情与参与机制,建构参与式民主的形态;通过理性协商的方式达成最大的共识,建构广泛性多层次制度化的协商式民主形态;通过监督保障机制和精敏发现机制,建构监督式民主的形态,最终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并与人民民主的价值与制度框架一起,实现中国式民主的价值与性质、绩效与质量的有机统一。[39]

(3)营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运转的政治生态环境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活动会改变所运作领域的政治环境,但原有的客观环境反过来也会影响和制约全过程人民民主功能的发挥。张明军探讨了政治生态环境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绩效,除了与民主形态的科学性、真理性和规律性有关,也与其运作的客观环境密切相连。适恰的环境能有效支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转并产生良好的绩效,不当的环境会制约甚至阻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正常运行。他认为可以从激活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动力,涵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规则意识等方面着手。[23]刘军等则从民主政治建设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认为民主文化的建设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和社会思潮,会对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进一步推进现代公民文化的建立,使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40]

(三)有效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33]民主的好坏,要通过具体实践验证和体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学界的研究既涉及上层制度安排,也有接地气的基层案例分析,形成了不少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制度载体

马克思指出,“国家制度一旦不再是人民意志的现实表现,它就变成了事实上的幻想。”[12]P73王宗礼等学者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化通道,这一制度设计不仅保证了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由人民掌握这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而且也确保了人民整体利益的实现。[18]唐皇凤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下,在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各环节都坚持民主原则,其选举制度、组织制度、议事规则、工作制度均集中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原则和制度安排,既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和可靠制度保障,也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3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级人大常委会都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和实践。孙剑纲为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加强工作:一要发挥人大立法联系点作用,让立法决策更接地气;二要探索民生实事票决制,增强政府决策程序和结果的透明度、科学化、民主化;三要推进代表联络站建设,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四要完善代表述职制度,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要加强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41]

2.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有形式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学界对此进行了充分的研讨。程竹汝认为,人民民主“全过程”的基本实践形式即协商民主形式。协商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实践形态具有高度契和性。[42]李笑宇将协商民主定义为政治共同体成员在容忍多元意见分歧的前提下,运用公共理性,参与公共讨论,整合多方意见与利益,形成具有共识性公共政策的民主过程。[43]江泽林认为,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充分的实践基础和完善的制度安排,具有途径多渠道、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其中的人民政协以一套高效开展协商民主的工作方式与流程机制,实现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协商,形成最大政治合力。[44]亓光认为,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法宝,是领导力量与支撑力量的衔接点,是一元引领与多元并存的嵌入点,更是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之间矛盾的调节器。人民民主借助协商民主的实践克服分化、凝聚智慧与增强共识,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45]

3.丰富多样灵活的基层民主实践

学界普遍认为,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46]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形式丰富,灵活有效的基层民主实践探索,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开创了新的路径。有的地方从发现民意开始,以人民需求为基点,通过民意征集、民主协商等关键环节,将人民民主有效地落实到民众参与基层治理中,实现了民主的形式与实质,民主绩效与治理绩效的统一。[47]有的地方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使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培功将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的优势总结为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有利于保证人民民主参与的权利;三是有利于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四是有利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五是有利于增强公众对制度建设的认可度和理解力。[48]另外,一些大城市的基层民主实践具有借鉴意义。房亚明总结了广州市的探索过程,指出,居民自主治理是城市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运作的必然要求。城市居民通过政府支持和指导、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社会组织、培育居民自治,着力解决社区公共问题和居民需求,逐渐形成了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社会组织介入社区自治和业主自主治理等实践形态。[49]

(四)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总体评价

总体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短期内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一是学界、理论界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论述,其中包括历史渊源、具体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形态、实践路径、制度保障、重要意义等等,这些问题的清晰解答为进一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为加快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基本遵循。

二是对于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学者们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一些学者亲自下到基层调研,将地方或大城市的基层民主治理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了很多值得学习和推广的方式、方法。

三是对于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学者们普遍具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只有秉持坚持不懈,逐步推进,先易后难,久久为功的原则,才能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让全体人民切实感受到人民民主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从而共同参与到发展与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进程之中。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不足

学界关于2019年以来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关论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视野有待拓展

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在视野方面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研究内容同质化现象。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新概念提出过程的梳理、内涵的解读以及实践路径的分析,所依据的主要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或者政府部门相关工作报告,阐释和解读类成果偏多,学术及学理类研究成果偏少,这很难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入脑入心。随着研究视野的进一步扩展,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比如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机制纳入法治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科学和有效地解决在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所遇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二是缺乏世界眼光。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这其中必然包括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人民民主所面对的时代机遇与国际挑战问题。比如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比如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的实际效果,加强人民民主的国际话语权建设,展现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凸显文化软实力等;这些都是值得学界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取得更丰富成果的研究领域。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研究有待加强

学界现有成果多从历史维度梳理我国人民民主的历史演进过程,或者国内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体制机制、实践形式、重要意义等,横向比较研究稍显不足。例如,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相比,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优势有哪些,对西式民主的超越具体体现在何处等。毋庸讳言,如今的西方民主政治正在严重萎缩和退化,民主已经演变为“精英阶层的谎言”,但民主概念起源于西方,其含义和实践模式历经多年的发展演变,它的某些合理内核保留了下来,对此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只有通过横向的比较和分析,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民主的本质和内涵,为更好地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参考和借鉴。再比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制度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民主依托的是多党竞选、三权分立等制度,如何正确理解不同制度下民主形态所带来的认知冲突,有力反击西方媒体对我国民主的恶意攻击等。通过横向比较研究,类似问题可以更加全面清晰地解答。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研究有待深化

学界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目前梳理的数据来看,还存在研究浮于表面,研究深度不够,研究范式不清晰等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民主理论和实践形态的后起之物,必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必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50]P21比如,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等基本制度保障,如何设计更加具体的制度规范和执行细则从而推动民主机制有效运转,如何确保基层真实民意不被绑架如实上传反映,如何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等,这些问题需要学界继续探讨。同时,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实现民主权利的各个领域也有明显的体现。比如“经济民主”如何解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文化民主”如何缩小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等等,都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

(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方法有待丰富

总的看来,学者们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一方面研究成果大多属于宣讲阐述和逻辑推演,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使用较少。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类,其中会用到各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面谈走访、参与者观察及数据统计等。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几乎看不到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量化研究和信息。从主客观条件来看,开展较大范围的问卷调查等研究工作存在较大难度,但这对于获取真实民意,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具体实践、案例研究相对偏少。虽然一些成果总结了基层或者某一城市的民主做法和经验,但与成果的整体数量相比,具体实践研究的成果比例很低。没有实践、案例研究作为支撑,很多建议和意见难免存在纸上谈兵的弊端。因此,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丰富研究方法,跨学科借鉴,增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说服力。

三、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思考展望

2019年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提出至今,在较短的时间内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表明学界对于这个全新课题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民主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而言意义重大,另一方面,这仍然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值得在许多方面不断摸索、发展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拓展研究视野,充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各项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视野还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从时间维度看,学界可以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财富,从中国历史中学习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从中国当下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科技中寻找创新和突破。面向未来,学界可以探求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完善有效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等。从空间维度看,学者们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国内,更要有开放式研究视野,要充分掌握国内国外不同民主的历史和现实,学习和了解国内国外民主的优势及弊端,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要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国特色、中国声音,扩大中国式民主的国际影响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的:“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50]P24这为学界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主导了民主概念,才能掌握民主话语权,从而转变世界主要被西方的自由民主概念主导的局面。

(二)在实践中进步,优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方略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全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学界在研究中应紧紧抓住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比如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关键在哪里,简洁高效的宣传人民民主理念和思想的方法和手段是什么,诸如此类实操性强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且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了民主治理主体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但同时也具有民主价值本身所带有的天然的价值缺陷。如何将民主与法治、人权等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基于人民民主价值而形成的治理秩序;比如人民是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法律主体,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代表的履职活动或行为必须具备“全过程”的时间特性,如何健全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代表“全过程履职”制度等等,类似的具体实践问题仍等待学界给出最合理的解答。

(三)丰富研究方法,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科学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密切相关。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需要丰富和规范研究方法。一是要加强案例研究。理论需要案例进行验证,案例又是总结和归纳理论的源泉。目前各地关于民主实践的案例很多,但缺乏跟踪、分析和总结这些案例和实践的学者和成果,加强案例研究将进一步提升民主理论的实操性,是人民民主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二是重视统计分析研究,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通过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把人民群众关于民主的所想所愿所虑直观地表现出来,为准确抓住关键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三是加强跨学科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传播学等,要强化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和借鉴,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和研究。四是加强系统研究。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提升到治国理政和实现政治文明的高度,从分散式研究转为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综合研究,从而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完整性。

(四)统一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对人民的政治承诺,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的伟大目标。因此,我们要统一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和领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同时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33]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更是在思想认识上的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绝不是某些“上级部门”的顶层设计,它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从党员到群众,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推动的事业。当前在全国范围内还存在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的自觉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学界要从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出发,在各个主体层面上开展研究、阐释、宣传工作,从上而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与完善。

猜你喜欢
全过程民主制度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