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相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遵循

2022-03-15 14:43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9期
关键词:主导性政治性灌输

张 灏

(江苏警官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坚持的“八个统一”。“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概括。[1]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改革经验总结,更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重要的发展遵循。具体而言,这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相互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相互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相互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相互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相互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相互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相互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互统一。这八个层面各有侧重、立体环绕,既凝结着教人之方和育人之源,又包含思想遵循、方法遵循、内容遵循、实践遵循等具体细分,共同作用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之中。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想遵循

在质的层面上,思想性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只有确保思想性,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保持强大创造力、凝聚力、感召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建设。在八个“相统一”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相互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互统一均与思想性息息相关,构成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想遵循。

1.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重要的思想遵循,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单独强调政治性,就会弱化课程的学理性;单独强调学理性,就会遮蔽课程的政治价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中,需要推动政治性和学理性的有机平衡,同向同行,相互渗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其中,政治性是基本属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标识。只有擦亮政治性这一鲜亮底色,才能形成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重要支撑、深厚力量。通过突出政治性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真正学会“怎么办”,具备从政治上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学理性以思想性、理论性为培养目标,以真理的力量为学生答疑解惑,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用思想的磅礴力量引导学生。学理是深刻的、深奥的,教师是教学改革之本、兴教之源,凸显学理性,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与亲和力。让二者有机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关键在于把握蕴含其中的“变”与“不变”,让政治渗入学理、让学理融入政治,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互动协同发展。只有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融合、相互补益,才能突出理论品质和学科特性,引导学生运用透彻的学理分析、运用彻底的理论认知,实现教学入脑入心,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阵地”。

2.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在“八个相统一”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与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思想主旋律紧密关联,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性是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以说服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而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政治认同。批判性,就是要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2]随着时代意识日益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通过提高建设性形成引领作用,不断阐释真理性,有主动意识地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建设性和批判性相互渗透,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才能彻底,才能真正说服人,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二者的有机统一中,通过“建设性”切入,提高思想的“批判性”,落实到“政治”认同。在思想上实现“知其所以然”,并且“知其所必然”,达到思想境界的升华。在建设中批判,在批判中建设,这凸显出一种问题意识,也形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推动力。同时,在建设性和批判性辩证统一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直面学生思想困惑,不回避现实中的复杂尖锐问题,深层解答现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彻底的批判精神对错误观点和思潮有效揭示和澄清,不断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坚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沿着这一重要思想遵循,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重在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无论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互统一,还是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互统一,均指向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传播真理,用真理的伟大力量感召学生。而真理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于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这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用真理的伟大力量感召学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历史穿越和现实关照中不断向前发展,致力于引导学生探索和追求真理,使学生在真理的伟大力量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因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掌握真理,所以要精准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内容的真理性力量。这一力量深深扎根在政治性、学理性、建设性、批判性的基础之上,为此需要筑牢这一基础。围绕这一圆心展开,政治性和学理性融合的越紧密、建设性和批判性结合的越科学,这一圆心钉就越牢固,真理的力量就越强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向心力就越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想境界,彰显出独特的思想理论优势。深刻把握这一思想遵循,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丰富的精神内涵,用思想的力量引导学生。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遵循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方法与途径、载体相互联系,它们共同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形式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方法是激活课程教学途径、课程教学载体等因素的因素。在统一性和多样性相互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互统一的方法逻辑中,包含着方法创设、方法选择和方法运用。同时方法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会随着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及其主体发展而发展。

1.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八个相统一”中,统一性是课程性质与任务的内在规定,多样性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多样性必须服从于课程本质属性和课程使命担当的内在统一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途径、载体、方法必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让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统一性和多样性中实现,这构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遵循。统一性具有内在的目的性,作为一种导向,途径、载体和方法的多样性围绕这一目的运转。因为在现实中,单凭一种方法、载体、途径难以达到目的。这里包含着学生特点的多样性与差异化的发展需要、教师特长的多样性与教学方法的差异性、空间载体的多样性与技术方法的差异性。统一性是前提,多样性是现实需要,以统一性统领多样性,在尊重多样性中筑牢统一性,形成二者的辩证统一发展,共同服务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标。

2.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是由课程育人性的本质特征、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主客体辩证关系所决定的。[3]灌输是进行意识的灌输,具有其自身的灌输原则和灌输体系,是必然的要求,体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灌输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启发性注重的是激活意识能动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现入脑入心。二者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的有机统一,是基本方法与内在规律的有机统一,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有机统一。促进灌输性和启发性深度契合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本质规律,这样不仅具有灌输的高度,而且具有启发的深度,从而把课程讲深、讲透、讲活,这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科学灌输,善于察觉、及时启发,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内驱力,锻炼学生的理论思辨力和理论思维品格。

3.科学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从这一方法遵循出发,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相互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相互统一,均需要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与方法论,以时代的意义引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时代的要求与统一性和多样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紧密关联,它寓意着“我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在这个基于时代意义的发问与答问过程中,时代的主题与问题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相互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相互统一注入新动力、新内涵,一步步深化对这一方法遵循的理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自觉。也就是在这样的互动发展中,形成方法的前瞻性、重点性和目标性。同时,时代的新要求也是新使命、新定位,只有坚持与时代意识相结合,才能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相互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相互统一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遵循之中。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容遵循

内容是以具体知识体系、思想体系的特定形式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内容从要素增长转向结构优化,这是内容彰显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的重要遵循下,必须整体规划课程内容、统一部署课程内容、协同推进课程内容建设。

1.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不是孤立化存在,而是动态化的相互影响,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性进行把握。在“八个相统一”中,这一重要遵循既为我们在显性层次上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强大的战略定力,又为我们在隐性层次上同向同行各显神通全面开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局面打开了战术视野。[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要求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趣味性、广泛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互统一指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二者有机统一推动形成教学内容的质度、教学内容的精度、教学内容的温度、教学内容的效度。就是要不断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视野,科学充分利用好各种社会优质资源,让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贯通式融合、立体化融合、系统化融合。只有让二者有效衔接、同向同行、共同发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内容体系,才能形成更加优化的内容结构,才能形成持续化的内容协同效应。

2.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理论并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5]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遵循,这不仅是增强教师授课内容实效化的需要,也是适应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规律的需要。这一层面的内容遵循不仅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紧密相联,而且推动课程彰显出鲜明的实践指向。基于此,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抽象性与现实性、延续性与开放性、历史性与时代性同时并存的显著特征。有活力才有生命力,从内容上来看,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就是推动生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与活力,把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融合在各要素中,贯穿于教学内容的全过程,扩展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领域,进而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3.坚持从根本上夯实内容基础。内容是课程的扩增与丰富,是课程成熟的重要标识。凭借坚实的内容基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深度和高度,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底气,推动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循序渐进的宏大工程,涉及内容、方法、资源、机制等方方面面。这就离不开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局性谋划和系统性布局。[6]这些均需要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为支撑,内容上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互统一是筑基工程、战略工程。坚持从根本上夯实内容基础,让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嵌入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时态结构以及实现结构之中,让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渗透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以及教学体系之中,推动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大视野、大资源、大联动。

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遵循

实践是一种意识的自觉,从实践出发,再回到实践中检验,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规定性。实践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中,包含着主导性和主体性,其中凝结着重要的价值取向并且渗入了知识经验,既涉及“是什么”,同时也明晰“怎样做”。在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有机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有机统一的重要遵循下,必须增进植根社会实践的自觉,确立根植社会实践的长效有力机制,促进实践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之间的良性互动。

1.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同时学生是学习性主体。在“八个相统一”的逻辑体系中,“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发挥着纽带作用,是实现“八个相统一”、凸显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效的关键。[7]教师的实践主导性体现为导方向、导内容、导方法,学生的实践主体性体现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者辩证统一、良性互动、相互渗透。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有机统一,激发教师“肯投入”的动力、激发学生“努力学”的动力。这就要求既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主导作用,也同时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主体性作用,二者需要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基于此,通过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相互统一形成教与学的深层次实践互动、不同角色的动态化实践交融,以学生的主体性需求为导向,以教师的主导性来激发与引导。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实践目标、更新教学实践理念、转换教学实践话语、丰富教学实践途径,从根本上激活教与学的内在实践动力,促进内因与外因的耦合协同,推动师与生的教学相长,实现主导性目标和学生发展主体性的同频共振。

2.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价值是前提与前置,知识是根基与支撑。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相辅相成,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规律的必然要求。价值的生成受到知识性因素的影响,价值中蕴含知识的属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直接体现在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过程中。[8]不难看出,价值性和知识性之间形成一定的张力,基于这一张力形成相互吸引、互为支撑、相互制衡。这些强化、突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张力,同时构成实践的特定性遵循。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以价值主导教学、以科研支撑教学、以制度保障改革,就是要形成实践的目标引领,推动实践的深化与升华,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和知识性融合统一,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一般知识性到特殊知识性、从价值现象到价值本质,在此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新概念、新知识、新标准,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特色与新贡献。

3.坚持自觉植根社会生动实践。实践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之本,也是教学改革重要的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不断发展,离不开强劲的现实实践需求。在实践本体论看来,实践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密切联系其周围的过程的与关系的本体,绝非一个绝对静止、孤立的本体。实践的发展也有助于从人的存在出发把握人的本质,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9]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践的科学,是在社会生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课程。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相互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相互统一,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的的途径,也是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包含着新形势、新特点、新目标。只有采用实践的视角,坚持自觉植根社会生动实践,才能深刻把握住主导性和主体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的深层次相互联系,才能深入准确地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逻辑和实践本质。正因如此,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增进关注实践、植根实践的自觉,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当高度关注并且应当积极践行的。

猜你喜欢
主导性政治性灌输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嵌入与功能整合: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性-社会性”二维分析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政治性理的转变
出版物中与港澳台相关的政治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