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看待思政理论课守正创新三重逻辑刍议

2022-03-15 14:43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9期
关键词:政治课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杨 旭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8)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好马克思主义,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直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在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传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传播中国声音。“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1]思政理论课程的守正创新应在准确把握和吸取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辩证思维方法精髓,用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普遍联系地眼光去观察其应守之正、应创之新。

一、思政理论课守正创新的价值逻辑

1.思政理论课守正创新历史价值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一次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到了新的位置,而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正”和“新”的说法,孔子强调“政者,正业”,认为“温故而知新”。老子也强调“以政治国”,由此可见,儒家和道家均推崇“守正”和“创新”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2]“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3]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4]所以,“守正创新”自始至终就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历史经验和精神内核。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精准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创新”,因此,我们更加需要扬弃地吸收守正创新历史经验之精华,正确把握新时代思政理论课守正创新的历史价值。

2.思政理论课守正创新时代价值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面对国内与国际的环境变化、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紧迫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亟需把“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辩证地结合起来,让正确的理论和思想能够率先进入学生头脑,并将“精神食粮”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深入推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各类信息的真假属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及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不是僵化的观点,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推陈出新的,思想政理论课应该立足当前实际,并着眼未来长远发展,把握时代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重视思政理论课守正创新的时代价值。

二、思政理论课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

1.“守正”和“创新”的理论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守”字解释为守护,看护;遵守,遵循之意,而“正”有正直;主要的;合乎法度,端正等意思。守正,即指坚持思政理论课的整体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的基本规律,传承和发扬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中华传统和宝贵历史经验。

而“创新”的动词释义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这里的抛开不是彻底的否定,而是要在符合学科课程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是在“守正”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的调整、完善与发展,不断顺应时代及潮流趋势变化,让思政理论课在实践创造中进步。

2.“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思政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思政理论课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而“创新”则是“守正”继承和发展。坚持守正,思政理论课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恪守正道、行稳致远,才能成为“创新”的坚实依托,而不断创新,思政理论课才能获得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更高质量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更好地赓续守正之精髓。因此,思政理论课必须矢志不渝地将“守正”与“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思政理论课守正创新的实践逻辑

1.守政治引领之正,创传播形式之新

(1)以正确的政治导向争夺青年争夺人心。青年是民族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5]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敌对势力的挑战。青年学生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将影响未来整个社会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广大青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被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困扰和迷惑。因此,必须把思政理论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

首先,思政理论课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引导青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理想信念,夯实基础,引导青年牢固树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其次,思政理论课要强化在国际比较中教育,从国内外思政教育的对比中引导青年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百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认清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势,进一步深化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后,思政理论课要时刻引导青年自觉主动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2)借助网络信息手段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6]要用好主渠道,拓展多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推进思政理论课与网络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示范引领作用,牢固树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育的自觉意识,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政理论课与网络思政课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发挥科学技术在我国教育中的优势。

首先,要擅于利用软件分屏手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网络思政理论课开展逐渐广泛,但线上授课过程中学生真正的学习参与感、掌握知识水平情况不容乐观。在课前通过安排学生制作简单的PPT,上课时切分到学生主页面,让学生适时自由发挥、自主讲解,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也可以因此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调整课程进度。其次,教师应主动开发学习新技术。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主导作用,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努力学习新兴教学技术和手段,了解教学软件具体功能并能熟练掌握,应在课程讲授之前调试好设备,以此准备精彩课堂。最后,教师与学生应在日常学习中时常借助网络手段,适时进行沟通,不断磨合,彼此交换互相了解到的思想政治前沿问题,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扩大学生的思政视野和知识储备,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对整体过程具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不能“占据上风”,但要“把握主动”,时刻掌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度”。

2.守价值引导之正,创传授内容之新

(1)抵御西方价值观念渗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没有硝烟的战争复杂而激烈。“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1]各种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不仅在不同程度上淹没了中国社会和中国大学的意识形态领域,而且试图以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来矮化、否定、冲击和取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着来自多元化思想的严峻挑战。“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8]一个国家和政权的崩溃往往源于意识形态领域。如果思想防线被攻破,核心价值观就会崩塌、坠落,导致民族凝聚力丧失、精神支柱崩溃,严重威胁国家思想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因此,面对西方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渗透,思想政治课必须积极应对,拨乱反正,强化好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做好青年大学生这一重点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发挥价值引领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青年群体的民族自信,夯实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渊源,为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青年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贡献力量,思想政治课想要在西方价值观的狂风中站稳脚跟,必须筑牢高校思想防线,建设一支强大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其次,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发挥批判功能,坚持真理,反驳谬误。政治课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抗击疫情的历史教训和当前实践经验,加强国际比较,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露和批判西方价值观的假象、矛盾和双重标准,分析其错误观点的思想根源、阶级立场和政治意图,从而明辨是非,批判、抵制其中错误思想,不断增强政治敏锐力和洞察力。

(2)运用社会核心价值铸魂育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9]核心价值观承载和凝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展现了评判和选择社会价值的标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旦没有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失去共识,产生分歧,失去民心,也将无法凝聚力量,无法取得巨大进步,甚至没有立足之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吸取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养分和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它们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伟大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1]首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教育性,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要让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科学内涵和呈现状态。思想政治课教学既不能为了灌输模糊的价值观而忽视知识库,也不能忽视教育思想的深度,成为没有灵魂的知识展示,而是要透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将价值教育融入知识传播体系,引导青年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激发其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内生动力。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深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价值导向的根本问题,努力引导学生在开放复杂的大环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最后,思想政治课必须找准定位,创造条件,时刻记得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连接起来,引领青年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积极的道德实践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能力。

3.守理论指导之正,创实践发展之新

(1)以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功能是政治引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引领功能,就要做到政治与学术理性的统一,深刻揭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用透彻的理论分析解释学生的疑惑,从根本上说服学生的“摇摆心理”,时刻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吸引学生。思想政治课在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其理论优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演进、近代史的艰难历程和新时代人生道路的主动选择生动结合起来,做到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齐心协力,共同育人,切实“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9]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要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对科学真理的理解,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不仅要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政治角度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认识当代世界,观察中国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探索人生意义,锻造理想信念,才能塑造学生的理想灵魂,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思想基础。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教师要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略讲明白,让学生明白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离不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是我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时代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保证。只有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地结合起来,创新式地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化青年学生对党的全面认识和解读,才能更好地将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在党的基本路线上,把当代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全面自觉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成就。

猜你喜欢
政治课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如何上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