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问题、范式与策略

2022-03-16 03:02周文君
江苏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当前,互联网技术已逐步运用到教学中,但往往存在形式化、单向化、模糊化的问题。“互联网+”背景下搭建混合式教学模型,有利于促使教学内容融合、教学程序设计、教学主体角色分配;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技能养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关键词】互联网+;有序融合;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2-0060-03

【作者简介】周文君,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江苏常州,213117)副校长,一级教师,常州市骨干教师。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以下简称“新小”)基于“互联网+”背景,分析当前教学模式遇到的瓶颈,立足本校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课堂教学的结构、内容、方式、资源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一套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范式,实现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多种教学要素的有效“混合”。

一、问题:当前教学模式下的瓶颈

1.形式化:“互联网+”与教学面合实离。

其一,就教学结构而言,目前的“互联网+”方式更多的是浅层次的套用,无论是应用方式还是融合形态都缺乏深层次的解构。其二,就教学理念而言,目前传统式教育占据主流,从浅层次的初步套用到高层次的深度融合,打破现有“固定教学空间”的桎梏,进而完成课堂教学的深化、教学观念的转化,仍然需要较长的过程。其三,就教学认知而言,目前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认知存在较多的不足,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互联网的全面介入和融合能够给教学带来哪些深层次的转变。

2.单向化:“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程序缺失。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互联网+”实际上构建了一个新的教学元素——资源库。因此,在教学环节上,应该建立“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师生—资源库”多元循环流动的知识网络。然而,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大多是单向的,其实际发挥的作用小于预期。

3.模糊化:“互联网+”背景下教学主体定位模糊。

从现有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角色分配来看,“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体需求定位过于模糊。“互联网+”混合式教学应当是由教师、学生、互联网共同构成的生态网络。在这一网络中,教师和学生实际上既有共同的目标,也有不同的诉求。在现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认知、学生的角色分配、互联网的效能发挥都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教师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的教学设计往往流于形式;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互联网的资源库和数据库功能效用偏失。

二、破局:“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型的搭建

1.“目标—内容”:目标导向下的内容融合。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内容融合涵盖动态目标、分类目标两類。动态目标指引下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是一个信息实时流动的状态。新小是一所农村小学,为获取优秀的教学资源,学校基于学科特点,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交互与共享的方式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充实学校教学数据库,从而让互联网资源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分类目标校准下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是一个由多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网络系统。学校建立互联网资源库,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作用机制,通过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挖掘互联网资源库的资源潜力,切实激发教师和学生群体的能动性。

2.“标准—程序”:标准界定下的程序设计。

“互联网+”农村小学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于信息交互与传播、现代建构主义等多种理论,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固态教学空间,抓住互联网信息渗透性强和传播高效的特性,建立一个涵盖互联网资源库、教师和学生三个要素的动态平衡系统。

在该模式运用过程中,学校基于农村小学现有条件,选择实用性强的在线平台,与学生一起实行数据上传、存储和积累,形成庞大的资源库和数据库;教师以引导性、启发性的创设者身份推动系统运转;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此就构成一个以互联网信息交互为空间维度,以教学规划(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反馈三个阶段)为时间维度的闭环时空。

3.“需求—模型”:需求引导下的角色分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建设者、推动者。学校分学科、分年级组织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借助在线平台接洽外部信息,界定和搜集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通过“云备课”进行资源重建,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再对应总结反馈阶段,形成以教学案例、学情分析、学生个案等为内容的新数据库。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方面,学生以课堂集中学习为主要形式进行系统性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以课前、课后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进行个性化知识拓展。

互联网是教学活动的资源库和数据库。其一,作为资源库,互联网可以为教师的课前准备提供素材支持,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和工具支撑,为学生的多媒体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资源;其二,作为数据库,互联网可以依托强大的信息存储、传播和共享能力,形成涵盖教学案例、学情分析和学生个案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储备,为教学提供更加稳定、丰富的实践基础;其三,作为高效、精准的信息媒介,互联网能够有效地保障整个系统的信息交互,从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智能化教学系统。

三、实践:“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型的应用

1.“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阶段是教师编排教案、做好备课,学生查缺补漏、明确问题的过程。在进行混合式教学课前准备时,教师借助在线平台把搜集并整合后的资源传送给学生,教师根据学情分组布置任务,学生依托“互联网+”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一过程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各自依托互联网资源库,完成教与学的准备工作,通过互联网数据库建立互动联系,完成教与学之间的课前沟通工作。

2.“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阶段,教师以情境引出问题,对应性地开展教学;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对新知识的掌握,提升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学实践—解决问题”过程。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指导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批注,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反馈,把课堂重点与难点聚焦到批注。然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自主探究,教师帮助学生完成批注中新知识的掌握。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批注自主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以互联网为信息媒介,拓展随堂批注,在线上传学生批注,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流。最后,教师在线评价,生生在线互评,确保学生切实掌握所学内容,并及时查缺补漏,最终完成汇总反馈。

3.“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课后反馈。

其一,在线个别辅导和答疑。课前,教师虽然已经进行了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排摸,根据学情调整了教学内容,但是每个学生毕竟还存在接受能力的差异。针对个别学生没有掌握的个别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录制视频或录制详细解说某个知识点的微视频,发送给学生,使其能够反复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结果上传,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打破“时”“空”的限定,随时对学生进行辅导、解疑,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其二,拓展相关资源。对于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课堂上的知识往往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与本堂课相近的拓展性学习资源,分享给学生,引导其运用课堂上学习过的方法复述所学内容,用手机记录并上传至班级资源库,同时,鼓励同伴、家长、教师参与评价。

1963501186351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互联网+互联网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