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狂欢:“饭圈文化”失范表征、成因及治理

2022-03-16 03:28张钧莉方明东
当代青年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饭圈偶像群体

张钧莉 方明东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字]饭圈;粉丝文化;自我认同;偶像崇拜

粉丝一词来源于“fans”,意为“迷,狂热爱好者,狂热仰慕者”。约翰·费斯克将粉丝定义为“过度的读者”,即相对于普通受众,粉丝更为深入了解偶像及其作品,他们因为共同的喜爱而聚集,形成一个社群,并有着相同的信仰与价值。[1]在2005年的选秀类节目《超级女声》中,观众为喜爱的歌手呐喊并疯狂投票,自此粉丝文化进入大众视野并受到学者关注。与传统的偶像崇拜不同,伴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粉丝开始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聚集,以群体的形式在贴吧、BBS等社交平台开展活动。可以说,粉丝文化依附于网络社交媒体,而这种通过网络社交形成的高度纪律性的粉丝组织便被称为“饭圈”,在组织中形成的独特的语言特色与行为规范便是“饭圈文化”。随着微博的发展、日韩爱豆文化的入侵,粉丝文化开始有了崭新的形式,狂热粉丝为了偶像在社交平台控评、应援,在网络空间领域相互谩骂,传播不良情绪。这些失范行为挑战了社会公序良俗,甚至触犯法律底线,如黑粉造谣侮辱明星被诉诸法庭、为偶像集资应援而管理者携款潜逃、粉丝人肉搜索对偶像表达不满等。虽然有种种非理性行为,但“饭圈文化”也有其建设性一面,粉丝虽然狂热,但会因为偶像的引领从而努力学习相关技能、进行自我提升。基于此,分析“饭圈文化”的失范行为特征及其成因,加强对“饭圈文化”的积极引导,帮助粉丝在追星过程中不断自我学习、健全心理发展是研究“饭圈文化”的重中之重。

一、从“粉丝为王”到“偶像至上”的“饭圈文化”失范表征

(一)精细管理,粉丝群体展现出严密的组织性

“饭圈”的发展日益成熟,在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化。粉丝因为对偶像的喜爱而聚集,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群体行为规范,以群体的方式和偶像产生联系,从而达到了内部的有序性。[2]在“饭圈”内部有着诸多部门,如后援会、数据站、反黑站、应援站、公益站等。这些部门相互独立且为平行关系,均以偶像的利益为出发点。后援会负责接洽经纪公司和商家,组织粉丝进行宣传活动,传达粉丝对于偶像的意见并稳定粉丝圈层,是偶像与粉丝之间的中间人;数据站负责为明星进行转发、投票、控评,维持人气与热度,在商家产品活动中引导粉丝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反黑站负责对偶像不利的言论进行辟谣,对于恶意造谣攻击的账号进行投诉来保持偶像的正面形象,同时,在各个公共论坛组织粉丝监控有关偶像的言论并开贴宣传偶像作品等;公益站负责组织各种线上线下公益活动,引导粉丝群体共同参与公益活动,以此来宣传明星及粉丝团体的正面形象,即“去污化”。除了这些部门,“饭圈”内部还会存在“大大”及其追随者。[3]“大大”即为拥有众多粉丝、在团体中拥有话语权与引导力的粉丝,他们在粉丝群体中通常拥有较高的地位,掌控力极强。这些“大大”即为粉丝群体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观点和看法不仅会吸引其他粉丝的注意力,还会对其他粉丝的意见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左右底层粉丝的行为。[4]“大大”又包括产出者、段子手、职业粉丝三类。其中,职业粉丝对接公司,传达公司的指令与安排,维护粉丝群体内部的稳定,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粉丝流失。产出者跟段子手则负责产出明星的搞笑日常来维持粉丝圈层整个的活跃度,活跃粉丝是“饭圈”的支撑。而“饭圈”中的普通粉丝因为对明星的喜爱程度和角度不同,又分为不同的群体。

(二)氪金、控评,支撑偶像的光鲜亮丽

对于社会而言,明星便是贩卖梦想的商品,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文娱作品。普通人作为消费者会按照质量来抉择是否购买其产品,然而,粉丝会被情感冲昏头脑,重复多次购买偶像的歌曲、杂志与代言产品,以此来展示对偶像的爱意。这是一种“典藏式消费”,商品是粉丝对偶像爱的寄托。每当偶像官宣新代言产品后,粉丝会前去购买晒单,以此来向商家展示粉丝的购买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商家邀请偶像作为他们的代言人。同时,“饭圈”会对粉丝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证明自己粉丝的身份,粉丝必须要源源不断地购买偶像代言的商品。于是,在“饭圈”中会经常出现一些奇怪的声音:“作为粉丝,你就是要全力支持偶像的事业。”“不花钱你怎么能叫粉丝呢?”“真的喜欢怎么可能不花钱?不是真粉丝吧?”“能买一张专辑就咬咬牙买三张。”“你不买我不买,爱豆何时才会出头?”这些言论会对粉丝形成舆论绑架,强迫粉丝重复购买。[5]显然,这些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偶像不是因为作品质量,而是凭借粉丝“氪金”才登上高位,这样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最终文娱产业只会走向萧条。而且粉丝不满足于自己圈层的互动,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因此,会在提及偶像的博文中进行安利,让路人关注自己偶像的作品。网上一旦出现不利于偶像的舆论,粉丝会以集体的形式采取行动应对,比如,他们会一拥而上进行评论点赞,以图压制对偶像不利的言行。这种行为挤压了普通人的言论空间,使得他们无法发表自己真实的感想,而大段复制粘贴的安利文案,结果只会让人觉得厌烦,不仅不能起到让人了解偶像的作用,反而让人避之不及。对于粉丝而言,控评消耗了大量精力且结果不甚理想,但若是不进行控评,又会担心有人传播对偶像不利的言论,于是只能一边吐槽一边控评,不可自拔。各个粉丝群体之间也会产生摩擦,为了维护自己爱豆“顶级流量”的地位和自己粉丝的身份,在“饭圈”意见领袖的指引下,双方“粉圈”会发生激烈的骂战,在骂战中,不少粉丝会向对方进行言语侮辱或造谣,破坏网络社交文明。

(三)打榜应援,对榜单数据的疯狂迷恋

打榜应援是对偶像表达粉丝爱意的另一种方式。在流量时代,数据便代表了偶像的人气与吸引力。在粉丝眼中,刷数据会提高偶像的排名与人气,这样便会得到商家与资本的注意,从而得到好的资源、吸引更多粉丝。粉丝精力便会更加倾注到数据上面,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粉丝群体是一个价值观高度趋同的圈层,一旦数据的力量被“神化”,身处圈层内的个体之间就很容易相互“感染”,于是对数据的疯狂迷恋便会蔓延到整个文化圈层。[6]只要有一个偶像粉丝群体开始数据造假,其余粉丝为了偶像的面子也不得不进入刷数据的怪圈。据艾漫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刷数据造成的无效声量高达71%,而无效用户的占比也高达49.4%。[7]当偶像粉丝流失时,少量粉丝不得不承担偶像的高数据任务量,无形中沦为数据工具,粉丝便没有思想,没有娱乐,深陷数据的泥潭无法自拔。除了做数据,粉丝还会给偶像应援,比如,直接送偶像礼物、线下搞公益活动给偶像做宣传、租商圈大屏宣传偶像作品等。随着粉丝组织的规模化、规范化,应援活动也更为专业。在粉丝圈中,有去偶像活动现场专门拍照的“站姐”,后方人员则更为复杂,他们有专门负责视频剪辑、文案编辑、平台运营的人员,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这也会消耗粉丝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应援活动中,粉丝感受到自己在为提升偶像的人气助力,他们的内心会获得满足感,从而加深对偶像的迷恋。

(四)偶像崇拜,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

在流量经济的影响下,“饭圈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粉丝群体的疯狂崇拜行为。粉丝因为对同一个偶像的喜爱而聚集,追星成了群体性活动。在群体中很容易出现个人意识被群体意识所裹挟的情况,在“饭圈”这个封闭的圈层中显得尤为突出。粉丝长久接受意见领袖的“洗脑”,逐渐丧失自我意识。意见领袖“洗脑式”地为粉丝塑造出一个“神”,裹挟着崇拜者的价值观。[8]偶像是接近完美的存在,粉丝则是偶像最虔诚的信徒。在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中,粉丝一切以偶像的利益为出发点,他们没有是非观念、对错意识,只要是对偶像发展有益的事情,无论对错,粉丝都会全力支持。而偶像一旦被爆出丑闻,粉丝也会接近偏执地维护偶像,从各个方面为偶像辩解,维持其“神”的形象。比如,“防弹少年团”事件,为了洗脱偶像在演讲中关于抗美援朝的不良言论,粉丝甚至改写历史,谎称抗美援朝是侵略战争。吴亦凡因为性侵丑闻入狱,粉丝认为这是对其陷害,不惜攻击国家司法。在粉丝眼里,偶像是神,神是不会犯错的,偶像出现丑闻一定是别人出于嫉妒。与其说他们维护偶像,倒不如说他们在维持内心完美的想象,偶像只是粉丝自我的外在展现,是粉丝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在疯狂崇拜中,又会出现“赎罪式追星”,即当粉丝认为其言行给偶像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他们会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歌曲等,以花钱的方式来减轻负罪感,这种方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随时可能出状况。

二、从“圈地自萌”到“藏污纳垢”的“饭圈文化”失范成因

(一)偶像移情,粉丝的自我表达

偶像是美好想象的外在化身,具有象征与激励意味。对于粉丝而言,偶像肯定具有一些独特的外在品格,使其能与众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粉丝会将个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偶像身上,产生强烈的“移情”效果,偶像便是粉丝自我的外在化身。偶像的成功便是自己的成功,这是粉丝获取快乐的来源。偶像填补了粉丝现实情感的空虚,成为他们的情感支柱,因此,粉丝会全力支持偶像的事业并且全力守护。在流量时代,偶像的人气与事业全都依赖于粉丝,这极大地促进了粉丝的参与热情。当偶像因为粉丝的努力取得成功、看到竞争对手粉丝不甘的言论时,粉丝会获得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快感。媒体的发展也助长了粉丝与偶像间情感的培育,偶像会在社交媒体上面对粉丝的行为做出回应即“宠粉”,这样,粉丝便会获得需要感,实现自我满足。

(二)群体压制,粉丝的盲目服从

当个人粉丝身份确定后,大多数粉丝为得到共鸣、归属感及更深入了解偶像而加入粉丝群体,即“饭圈”。“饭圈”作为高度纪律性组织具有封闭性,每个粉丝团体都会有严格的入会要求,这不仅可以吸收到高度活跃、优质的粉丝,而且会加深粉丝个人的群体荣誉感。在“饭圈”做任务、打榜时,每位粉丝都会有完成任务的集体荣誉感,正如蔡骥所言:“每个粉丝都能找到参与创造媒介内容的方式,并且由此获得一份归属感及作为造物主的快感。”[9]粉丝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加深了彼此的情感联系,他们会越来越认同自己的粉丝身份,越来越认同以集体的形式开展活动。核心粉丝的影响力越大,对底层粉丝的压制力越强。核心粉丝掌握“饭圈”规则的制定权,若有人违反,便会受到整个粉丝群体的压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继续留在群体中,粉丝必须隐藏自己的特性,服从于核心粉丝的管理。这样便会产生群体压力制约,使底层粉丝不得不完成“饭圈”内部的各种任务,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打榜、做数据,以此达到融入团体的目的。同时,“饭圈”是个高度封闭性的组织,身处其中,很容易产生“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粉丝持有相同的观点,每次发言基本会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他们相互认同、相互强化,如此循环往复。[10]在这种环境下,粉丝会放弃自身意志,屈从于集体观点。每位粉丝都觉得,作为粉丝,你必须做出实际的贡献来表示对偶像的爱意,身为粉丝,你必须要花钱支持偶像的事业、打榜增加偶像的人气,否则你便不配拥有粉丝的身份。于是,“饭圈”的规则便日益严格和扭曲,“饭圈”的行为也越来越偏离主流价值取向。

(三)流量至上,扭曲的营销方式

偶像是贩卖梦想的商品,在偶像与粉丝背后,充斥着无数资本的博弈。经纪公司通过职业粉丝控制“饭圈”,为了保持粉丝的活跃度,职业粉丝会不定时放出偶像前期被压榨、剥削的消息,简称“虐粉”,以此来营造出“哥哥只有我”的形象。“虐粉”加深了偶像与粉丝之间的情感联系,粉丝在与偶像共情后,容易出现“我即偶像”的现象。这时,偶像的事业便是粉丝的事业,粉丝便会更加热情地投身于“饭圈”,为偶像打榜、应援。在“饭圈”内部平和无事时,职业粉丝会故意引起粉丝团体间的纠纷,这样不仅保持了粉丝的活跃度,而且会筛选保留那些愿意为偶像冲锋陷阵的粉丝。粉丝团体之间的纠纷会激发一系列人肉、互撕、谩骂事件。在此期间,有的粉丝难以忍受“饭圈”乌烟瘴气的环境,便会选择脱离群体独自追星或者直接脱粉,而筛选后留下的粉丝因为一次次摩擦而变得戾气十足,愈加激进与偏执。经纪公司为了效益,会雇佣娱乐大V放出其他偶像的不利消息,恶意对明星进行比较,从而引起粉丝间的争吵。粉丝不愿偶像完美的形象受损,于是不得不加入争论的局面。这些操作加剧了粉丝的不良情绪,强化了“饭圈”的戾气。同时,粉丝刷榜、氪金增加了明星的曝光机会,偶像会从中获取更多的商业活动。为了“流量变现”,偶像会不断迎合粉丝的喜好,这时偶像便不再是偶像,而是一个集合粉丝偏好的工具人。长此以往,粉丝便会想要掌控偶像。偶像一旦偏离了粉丝设定的路线,粉丝便会不满,以“脱粉”为要求威胁偶像服从,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偶像也只能服从。各家粉丝对偶像工作室人员不满时,也会以集体的形式要求工作室开除工作人员,以此来满足自身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偶像产业则更加扭曲,偶像在粉丝与资本的裹挟中前行。

(四)疯狂迷恋,群体价值观的迷失

娱乐明星微博活跃粉丝主力为“95后”单身青年,其次为“00后”。[11]这类青少年有的是独生子女,从小便被偏宠溺爱,有的则为留守儿童,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他们自我意识、个体意识较强,渴望展现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加之正处于青春期,这类青少年并未形成良好、成熟的价值观,对事物的理解较为片面、偏激。这种情况下,为偶像冲锋陷阵也不难理解。精神的空虚加之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偶像和“饭圈”便是他们的情感家园。在“饭圈”中,青少年感到强烈的被需要感,他们每个行为都会受到别人的簇拥。在与其他粉丝群体发生冲突时,粉丝会感受到集体性霸凌的快感。一入“饭圈”便会有种种规则,头顶明星粉丝的身份便不能随意行动。在“饭圈”,“粉籍”大于“人籍”,顶着明星“粉籍”的身份,粉丝只能谨言慎行,不能给偶像招惹是非,从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同时,粉丝在“一切都是为了偶像”的指引下,四处征战,对其他明星稍有不满便动辄辱骂。粉丝被“饭圈规则”绑架,没有自我意识,深陷“饭圈思维”而无法自拔,极易产生价值迷失。

三、从“饭圈之乱”到“饭圈之治”的“饭圈文化”治理路径

(一)偶像发声,承担引导粉丝言行的社会责任

偶像作为公众人物,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约束粉丝的言行,维护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粉丝基本以偶像的利益为出发点,偶像在享受粉丝带来名利的同时,还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断加强对粉丝群体的引导。偶像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鼓励其在追星中学习优秀技能,在追星中学习到偶像的优良品格,实现自我发展。偶像要充分利用“饭圈”内部各组织的作用,积极热心公益,发挥其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偶像要积极发声,向粉丝输出正确的价值观,不要做资本操纵下沉默的工具。偶像要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清除那些极端偏执的粉丝,保持粉丝群体积极向上的态势。粉丝为保持自己的身份会下意识地跟随偶像的正能量举动,由此可见,偶像的引领至关重要。粉丝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偶像要发挥自己领头羊的作用,促使这股力量良性发展。偶像一方面要引导粉丝抒发自身的情感,帮助粉丝理智、快乐追星;另一方面要对粉丝不理智的行为说不,防止事态进一步蔓延。明星要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来回报粉丝,不能一味“宠粉”“媚粉”,要保持好偶像与粉丝之间的界限,不能对粉丝有求必应。偶像只有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掌握竞争力与话语权。

(二)重拳出击,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

在资本的推手下,“饭圈”乱象频发,职业黑粉、恶意营销、违法失德现象频生。为加强文娱领域监管,2021年6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整治“饭圈”乱象,严厉打击造谣诽谤、奢靡拜金、氪金应援、人肉攻击、水军控评等不良行为。[12]2021年8月,中央网信办发文要求取消明星榜单、严管经纪公司、规范粉丝应援和群体账号等,重拳出击流量明星乱象。2021年9月,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着力治理“饭圈”乱象。[13]该《通知》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阴阳合同”、恶意炒作和违法乱纪艺人的监管,遏制行业不良倾向;加强对明星工作室、粉丝后援会的监察管理,严厉制止互撕行为;加强对于选秀、综艺节目的监管,制止未成年人参与选秀节目,去除“流量为王”“一切向钱看”的歪风邪气。国家虽不断开展专项活动,但对于“饭圈”仍未出台相应监管规则,对于“饭圈”的治理仍停留在初始阶段。打榜、应援、控评等不良行为虽得到遏制,但从根拔起仍需不断努力,政府要不断加强“饭圈”的建设引导,完善相关监管条例,加强对互联网舆情监控。对于“饭圈”重大群体性负面事件,相关部门要及时介入引导,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对于恶意引导舆论导向的黑水军,有关部门要加大账号监管力度,强化舆论监督,引导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大对文娱产业的引导作用,对于恶意拉踩行为要坚决制止,要加强对豆瓣、知乎等平台娱乐小组的监管,严打人格侮辱、人身攻击、造谣诽谤等行为。

(三)重点打击,平台出手助力“饭圈”治理

在中央网信办的专项治理活动中,QQ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等音乐软件纷纷取消涉明星作品排行榜,并限制每个账户数字专辑的购买量。微博与各经纪公司进行沟通,严厉打击互撕漫骂、氪金打榜等违反公序良俗行为,要求在粉丝群体出现敏感问题时,艺人官方粉丝团必须要与粉丝及时沟通,引领舆情发展。对于拉踩引战、造谣诽谤等不良行为,站方将依据规则严肃处理。微博与各MCN机构开展交流,严厉打击恶意引战、故意制造矛盾的微博大V。豆瓣知乎等娱乐平台相应出台相关措施来抑制“饭圈”不良行为,豆瓣连续关停若干造谣、引战娱乐小组,倡导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各平台虽出台措施助力打击“饭圈”乱象,但多数只是对于国家政策的应急反应。平台应化被动为主动,全方位、系统化开启内容监管,清朗行动仍需努力,不容有失。首先,平台要加强其监管作用,承担相应责任,减少粉丝之间的相互攻讦。要减少各类榜单设置,减少唯流量论、数据注水,严禁艺人榜单改头换面重新上线。针对粉丝刷榜之风,平台可以加强监管,及时清理无效声量,转发评论设置上限。杜绝三无小号、刷榜机器的运行,提高互联网用户体验度。平台要加强对用户的监管,要对用户进行实名制认证,杜绝一人多号。其次,平台要加强投诉反馈速度,对于一些淫秽色情等不堪入目的言论,要及时加以清理。要定时展开清网行动,公开违规账号ID,对粉丝群体起到威慑警告的作用。最后,平台要加强对用户的监督引导作用,与用户相互合作,合力治理“饭圈”乱象。平台要加强宣传,提升普通社交用户的守法意识,面对不良信息和行为,用户要勇于使用自己的举报权,阻止违法违规信息的进一步扩散。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用户也要加强自身言行的纠错,不做“饭圈”乱象的推手。

(四)堵不如疏,加强对“饭圈文化”的引导

作为一种亚文化,“饭圈文化”自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虽然“饭圈文化”有其畸形的一面,但不可一味对其打压,粉丝情感也需要合理宣泄。我们要逐步引领“饭圈”与主流文化相适应,发挥其建设性作用。“饭圈”中各类组织的灵活性远远大于传统的组织类型,他们有着极强的动员能力与组织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各类粉丝团体纷纷购买抗疫物资驰援武汉,展现了粉丝群体健康向上的一面。我们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粉丝团体的建设性作用。要充分发挥偶像的榜样示范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满足粉丝情感需求的同时,引领粉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让流量明星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其广泛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弘扬正能量。在偶像明星的正面示范下,不断激励粉丝汲取正能量,引导粉丝学习偶像优点,在追星中实现自我发展。其次,学校、家长要摆脱对“饭圈文化”的偏见,在理解“饭圈文化”的基础上,引导粉丝理智追星。要了解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多多鼓励青少年的日常社交活动,避免其过分沉迷网络,减少网络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最后,要引导粉丝认清“饭圈”背后的利益链条,认清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粉丝的思想教育,不沉迷偶像,不过度追星。粉丝要走出粉丝圈层,扩宽视野,避免“信息茧房”。要引导粉丝个人意识的觉醒,引导粉丝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理性抒发自己对偶像的喜爱,不做资本操纵下沉默的羔羊。粉丝是“饭圈文化”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只有粉丝自己认清现实、摆脱幻想,“饭圈”乱象才能真正得以清除。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大众娱乐发展的过度资本化,一些娱乐明星为了追求金钱利益而不择手段,形成了畸形的“饭圈文化”,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两年来,国家已经出台系列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了对娱乐行业的监管和“饭圈”的治理,一些不良艺人也跌下“神坛”,这对纠正“饭圈文化”的迷失,引导青少年粉丝理性追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毋庸讳言,在利益的驱使下,“饭圈文化”失范行为仍有可能变相卷土重来,这就需要全社会建立共识,共同采取措施,消除不良“饭圈文化”存在的社会生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把视野从偶像个体转向广大的社会,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中。

猜你喜欢
饭圈偶像群体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偶像报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在“饭圈”一路“打怪升级”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