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庭坚的饮食诗与饮食观

2022-03-16 12:56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蔬食黄庭坚竹笋

丁 畅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黄庭坚作为宋代诗人典型代表之一以及宋代诗词的集大成者,在宋代这片诗词的星海中释放着独有的璀璨。以往学界对黄庭坚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其诗歌特色、诗歌理论、书法艺术以及唱和诗、咏物诗等题材内容上,对黄庭坚所创作的一百余首饮食诗却鲜有深入细致研究。宋代是我国饮食文化蓬勃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是我国饮食发展进程中承之上、启之下的重要时段。因此,探究黄庭坚的饮食诗不仅能够对诗人的风格特点、心理活动、生活态度有愈加全面的理解,而且能够从侧面透视宋时士大夫的饮食结构及饮食观念;不仅能够一窥北宋文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而且对于展现一个更加立体饱满、精彩丰富的黄庭坚世界大有裨益。本文以此为中心和重点,对黄庭坚的饮食诗、饮食观以及饮食诗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引起学界进一步之研究。

1 黄庭坚饮食诗的形态类别

宋人对其食生活及食文化有着独特的思考与探索,“宋以后,士大夫作为整个群体来说,已经没有了唐代士大夫踔厉风发的外向精神和放逸不拘的思想气魄。他们关注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谐调,往往将精力专注于生活的末节,以此寄托其用行舍藏的政治态度和旷荡超脱的人生理想”。[1]黄庭坚作为宋诗人的典型代表,其诗歌中不乏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关注以及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究,独具宋诗特色。综观黄庭坚的一百余首饮食诗歌,直接以饮食为描写对象的诗作数量较少,多以亲友交往中的饮食馈赠活动为主题展开创作。诗人以诗歌为载体,或佳肴美食,或时令水果,或山珍海味,或清茗佳酿,都一并纳入自己的饮食诗中,频繁地记录亲友之间相互馈赠的饮食活动,描摹了类别多样的饮食形态。

1.1 干鲜水陆:食品诗

在黄庭坚的食品诗中,既有对蔬食的清淡描写和蔬果的生动描绘,亦有对螃蟹、蛤蜊等海鲜的多角度描摹,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饮食习惯以及饮食偏爱。

一是时令蔬菜,品类繁多,尤爱竹笋。宋代士大夫的饮食生活,尤注重食蔬风气所带来的影响。他们往往把蔬食之清雅的内涵与隐士之儒雅的风范联系起来,除却对蔬食的喜爱之外,还将注重素食上升到自身修养与品格的高度。在这样一个充满雅趣的时代,文人更加注重食生活的情调和意蕴。黄庭坚的饮食诗歌中,对于蔬食的描写品类繁多,例如竹笋、冬笋、石耳、春菜、蕨菜、菌类等。其中,尤其推崇与偏爱竹笋。黄庭坚有着浓郁的食笋情结,十分注重竹笋的烹调方式。如:“甘菹和菌耳,辛膳胹姜芥。烹鹅杂股掌,炮鳖乱裙介。”(《食笋十韵》)[2]930诗人用蒸煮的方式,将竹笋与甘菹和菌耳一同料理,并搭配鹅掌、炮鳖食用。此外,黄庭坚还写到竹笋的最佳烹调方法,“盐曦枯腊瘦,蜜渍真味坏。就根煨茁美,岂念炮烙债。”(《萧巽葛敏修二学子和予食笋诗次韵答之二首》其一)[2]930诗人认为竹笋用盐晒干则会改变其形态,用蜜浸泡则使其本真之味散失,或许用火烤慢煨才能呈现竹笋的隽美之味。另有“骈头沸鼎鼎,可口垂涎嘬”(《胡朝请见和复次韵》)[2]931,指出烹煮的竹笋亦可使人垂涎欲滴,将诗人对于竹笋的喜爱显现得淋漓尽致。竹具有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的文化寓意,所谓“人无竹则俗”,古代文人墨客赋予了竹以高雅、刚直、挺拔洒脱的人格追求。竹笋亦以其清新自然、甘甜清脆而深受文人士大夫喜爱。“品尝竹笋的清新自然才符合君子高雅脱俗的风格,也正是宋代文人追求和标榜儒雅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3]而黄庭坚对竹笋的饮食书写及饮食偏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清素的饮食心理和高雅的饮食之风。

二是新鲜果品,通南贯北,偏爱荔枝。黄庭坚饮食诗中出现的果品有荔枝、金橘、橄榄、杨梅、椰子等。在诗人笔下,柑橘之色香、杨梅之味酸、荔枝之甘甜,尽现眼底,令人垂涎。梅子虽有生津解渴的功用,却些许酸涩,而美味的荔枝则深受黄庭坚喜爱。黄庭坚的诗中写到了不同品种的荔枝,或以月份为界,描绘荔枝的美味品类,如“五月照江鸭头绿,六月连山柘枝红”。(《次韵任道食荔枝有感三首》其二)[2]221五月的鸭头绿、六月的柘枝红,两类品种皆美味。或以舞女为拟,描摹荔枝的优美形态,如“舞女荔枝熟虽晚,临江照影自恼公”。(《次韵任道食荔枝有感三首》其三)[2]221诗人认为红透的荔枝如舞女一般美丽。或以红衣为喻,描写荔枝的外形特色,如:“红衣襞积蛮烟润,白晒丁香之子孙。”(《谢陈正字送荔枝三首》其三)[2]1335黄庭坚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寥寥几字将荔枝的颜色、荔枝的外表描写得活灵活现,可见诗人对荔枝的细致描摹与无限偏爱。

三是肉类食物,陆生海游,钟爱螃蟹。黄庭坚笔下的肉食描写可谓是色味俱佳、其味无穷,螃蟹、蛤蜊、鱼肉、鹅肉等均在其诗歌中得以呈现。宋代是中国历史第一个食蟹高峰,文人偏爱食蟹,视为雅事。因此黄庭坚诗中多也频次出现螃蟹,对螃蟹有着极高的评价,并以“绝伦”二字称赞螃蟹的味美。其中,他对糖蟹的绝佳风味赞不绝口:“海馔糖蟹肥,江醪白蚁醇。每恨腹未厌,夸说齿生津。”(《次韵师厚食蟹》)[2]899并指出蟹的独特风味足以使壮士颜面开怀:“形模虽入妇女笑,风味可解壮士颜。”(《谢何十三送蟹》)[2]236黄庭坚在诗歌中还借用典故来称赞螃蟹的美味:“草泥本自行郭索,玉人为开桃李颜。恐似曹瞒说鸡肋,不比东阿举肉山。”(《又借答送蟹韵并戏小何》)[2]237由此可见,诗人对食蟹的赞美与嗜好,对螃蟹的喜爱与眷恋。此外,黄庭坚对蛤蜊也极其珍爱。

1.2 清茶佳酿:茶酒诗

茶与酒都是让人脱离世俗,且使生活倾向于雅化的饮品。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茶,香醇而清幽,酒,张扬而热烈;茶以怡情养性,酒以忘忧解愁,两者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需求。

一是对茶的描写,嗜品饮、乐烹煮、爱观赏、喜功用。茶文化在宋代发展到空前繁荣的历史阶段,茶作为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独特领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了宋代文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饮茶之风在宋代日益普及和风靡。黄庭坚饮茶不但注重品饮的情趣,更注重烹茶的制作过程:“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2]93诗句中“听、煮、煎”等寥寥几字,就把烹茶的精细、琐碎的情景呈现得细致入微,简约而传神,惬意而自得。此外《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喜君开包碾春风,注汤官焙香出笼”[2]100一句,把碾茶、注汤后官焙茶的过程描述得淋漓尽致。雅文化代表着精致、清闲、超然,于是,茶的形状、色泽也成为诗人着力描摹的对象之一。黄庭坚在诗中写道:“刘侯惠我大玄璧,上有雌雄双凤迹。鹅溪水练落春雪,粟面一杯增目力。”(《奉谢刘景文送团茶》)[2]1038诗中用“玄璧”二字来形容团茶的形状,并以“春雪”来比喻细茶飘落的样貌,可见团茶色泽之纯正。

茶之魅力,在其烹煮,在其味,在其形,更在其清神解乏之功用。由于茶具有解忧烦、睡思轻的特性,黄庭坚在诗中屡屡提及。如:“乳粥琼糜雾脚回,色香味触映根来。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三首》其三)[2]1174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指出茶具有提神醒脑的功用,清淡的茶香足以使睡意消散。除了提神、解忧,茶还具有药理的作用。如上文所提及的“鹅溪水练落春雪,粟面一杯增目力”(《奉谢刘景文送团茶》)[2]1038及“筠焙熟香茶,能医病眼花”(《寄新茶与南禅师》)[2]1259均涉及茶的药用价值。具言之,茶不仅具有清神解乏之效用,怡情养性之特质,还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

二是对酒的描摹,酒之味、酒之色、酒之效、酒之乐。在中国酒文化的宝库中,时时都可以闻到酒的芬芳、听到酒的音符。酒在饮食文化中内蕴着诗意与浪漫的意味,众多文人皆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庭坚亦是如此。他的涉酒诗,或写酒味之醇,或写酒之色泽,或以酒消愁解忧,或将自然风光与饮酒作乐相伴。从这些诗中可以窥探其自我人格和饮食生活。黄庭坚喜爱饮酒,对于酒的色泽,酒的味道以及酒花之繁都要作一番细致的描写。他侧重描写“酒”之美:“白蚁拨醅官酒满,紫绵揉色海棠开。”(《戏答诸君追和予去年醉碧桃》)[2]1339诗中“白蚁拨醅”与“紫绵揉色”相映衬,将滤制美酒的情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黄庭坚有着独特的饮酒习惯,他喜欢在清晨卯时开始饮酒:“破卯扶头把一杯,灯前风味唤仍回。”(《戏招饮客解酲》)[2]1324别有一番风味,亦可见其对酒的坚持与重视。酒代表着情志,黄庭坚在其《次韵伯氏谢安石塘莲花酒》中写道:“花蕊芙蕖拍酒醇,浮蛆相乱菊英新。寒光欲涨红螺面,烂醉从歌白鹭巾。”[2]1281诗人之醉与花之香味相交错,月光环绕、花香弥漫、醉色满眼,仿若体会到了入醉的酒神境界。

酒在黄庭坚的诗中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酒解愁,以酒消解胸中耿介不平之气。他认为唯有酒可以摆脱忧虑:“可以忘忧惟有酒,清圣浊贤皆可口。”(《答明略并寄无咎》)[2]1005诗人把酒作为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从酒中脱离忧愁、获得解脱。另有“十日狂风桃柳休,常因酒尽觉春愁”(《行迈杂篇六首》其六)[2]1338及“何用苦吟肝肾愁,但知把酒更无忧”(《次韵谢公定王世弼赠答二绝句》)[2]1156亦是表达此意。此外,黄庭坚还以酒来消解心中郁积之气:“胸中垒块正须酒,东海可揽北斗斟。”(《次韵答张沙河》)[2]998诗句中浸润着黄庭坚对酒的依赖与眷恋。在诗人眼中,酒已不是世俗平常之物,而其独特魅力在于可以忘忧,可解春愁,可平郁积之气矣!

2 黄庭坚诗歌中的饮食观念

饮食书写从基本的生存需要到心理诉求乃至人生价值与生活态度,饮食尚简、注重素食、食疗养生正是士大夫追求不俗心境与呈现清雅风姿的外在表征。身为宋代文人代表之一的黄庭坚有着独到的饮食观念与饮食理论,而《士大夫食时五观》则集中凝聚了其饮食观念与生活态度,集萃了其全部人生哲学,成为其饮食思想的独特结晶。黄庭坚于《士大夫食时五观》一文中系统勾勒了对时下士人饮食的倡议,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饮食人生观。他认为首当珍惜食粮的来之不易,并时刻检讨自己德行的高下。吃食不奢求饱足,做到不贪、不嗔、不痴,把蔬食作为养生之首要,五谷、五蔬、鱼肉便可达到维持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把饮食与自身远大抱负、道德操守与行为规范相联系。《士大夫食时五观》深刻展示了黄庭坚对饮食的态度与看法,蕴含了他尚俭朴、主蔬食、重养生三位一体的饮食人生观。黄庭坚也以身作则将这种饮食观念渗透到他的饮食创作中。

2.1 崇尚俭朴:粗茶淡饭饱即休

宋代文人追求以养生为要,注重节俭的饮食生活。饮食上崇尚俭朴,是宋代文人士大夫游宦经历所致,是贫困物质生活的自然选择,亦是对知足常乐及淡泊人生的孜孜以求。

崇节尚俭,温饱则足。黄庭坚在《四休居士诗序》中写道:“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2]238所食、所穿、所住、所取名与位平淡即可,流露出对知足常乐的推崇,对闲适平和的追求。“黄庭坚用‘粗茶淡饭’概括的饮食观展现了一种生活范式,即在面对食物时,仅以简单的饮食维持机体的生存。”[4]141他以素食淡饭来简化自己的生活,如:“蔬食菜羹吾亦饱,逍遥堂下叶辞枝。”(《十月十五早饭清都观逍遥堂》)[2]1339一方面展现其早饭之清淡,黍及蔬食菜羹便足以饱足,另一方面也可窥见其在北方任官时的饮食生活。另有:“厨人清晓献琼糜,正是相如酒渴时。能解饥寒胜汤饼,略无风味笑蹲鸱。”(《和七兄山蓣汤》)[2]1102亦可得知诗人认为清晨的一碗山蓣汤即可填温饱,推崇俭朴的饮食观念在其诗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简避奢,宁静淡泊。饮食上从简避奢,黄庭坚推崇这种饮食理念并身体厉行,他在《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搜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中云:“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蘖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2]1135虽无丰盛的佳肴美味,至少幽丛中的菊苗足够新鲜,佐以汤面食用,春草的清香便扑面而来。由此可见,崇尚俭朴的饮食观念俨然已渗透到诗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黄庭坚之《薄薄酒二章(其一)》中,亦饱含了他崇尚俭朴、寻求知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诗云:“薄酒可与忘忧,丑妇可与白头。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2]1044-1045字里行间展现的是诗人的宁静淡泊、闲适平和以及易满足、不强求的人生态度。

节制有度,治心养性。黄庭坚厉行俭约,主张饮食应该俭朴,有所节制,具有修身养性的情感指向。对“粗茶淡饭”的追寻,彰显出廉洁自持的精神气节及崇尚俭朴的饮食观念。而这种饮食理念恰与黄庭坚在《士大夫时食五观》中所表达的“治心养性,先防三过”的饮食观相契合。

2.2 性好蔬食:南园苦笋味胜肉

宋代士大夫将食蔬及食淡奉为圭臬,以淡味作为至味的饮食思想恰恰契合了宋代文人雅士坚守志操的精神风貌。黄庭坚在饮食观念上,对蔬食格外青睐。在黄庭坚笔下,涉及蔬食菜羹的饮食创作占据相当篇幅,对蔬食的推崇及赞美亦比比皆是。如“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从斌老乞苦笋》)[2]224表达了自己苦于得笋的急切心情,认为苦笋之佳味胜于肉食,将对蔬食的推崇与偏爱展现得相当明晰。在他看来:“骈头沸鼎鼎,可口垂涎嘬。”(《胡朝请见和复次韵》)[2]931寥寥几字,透视出诗人对于竹笋特有的喜爱与品味。

黄庭坚认为素食的天然味性以及隽美之味胜过荤食,他曾收到友人惠赠的一些蔬食:“秦牛肥腻酥胜雪,汉苑甘泉梨得霜。冰底斲春生笋束,豹文解箨馔寒玉。”(《谢景叔惠冬笋雍酥水梨三物》)[2]107无论是雪白的酥酪,甘甜的梨子,还是经历冰霜生长出来的竹笋,都实属珍贵。此外,黄庭坚还有一首七言诗:“蓴丝色紫菰首白,蒌蒿芽甜蔊头辣。生菹入汤翻手成,芼以姜橙夸缕抹。”(《次韵子瞻春菜》)[2]1014提及了春天各类蔬食,蓴菜菰笋、蒌蒿蔊菜、生菹菌类,可见诗人对于蔬食及烹饪的钟爱与体会。

这种对蔬食的偏好与推崇,一定程度上亦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文化心理,蔬食不仅是饮食习惯、生活范式,还常作为廉洁自持人格的象征,被附加上人格修养与精神品格的内涵。黄庭坚通过对竹笋的文学书写和塑造,使得文人食笋具有了雅致的意味。蔬食的天然之味及隽美之味更符合他独立不迁的精神风范。

2.3 食疗养生:豆粥能驱晚瘴寒

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是日常所必须,是心灵的慰藉,亦是人们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之根本。黄庭坚指出:“五谷五蔬以养人,鱼肉以养老……故须食为医药,以自扶持,是故,知足者举箸常如服药。”[5]1611这是黄庭坚食疗养生的饮食观,这种观念亦代表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普遍观念。

首先,黄庭坚的饮食书写中对于五谷杂粮的记载颇多。北宋时,粥因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而广受欢迎。黄庭坚也推崇食粥的养生效用,他在《答李任道谢分豆粥》中指出:“豆粥能驱晚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2]263此诗称赞了豆粥的功用,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豆粥能够驱走晚上的瘴寒之气。由此可见,豆粥既有解决饥饿、利膈养胃的价值,亦具有驱瘴寒之气、养生保健的功用。

其次,黄庭坚善于挖掘食物与饮品的药用功能。如《世弼病方家不善论蛤蜊之功戏答》:“从来万事乖名实,岂但药翁论蛤蜊。”[2]118以独特视角描写蛤蜊所具有的药用功能。此外,茶作为修身养性的佳品,可解昏俗尘劳,具有提神醒脑之功用,黄庭坚写有“非君灌顶甘露椀,几为谈天乾舌本”(《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2]100及“山芽落磑风回雪,曾为尚书破睡来”(《又戏为双井解嘲》)[2]1174,均展现了茶所具有的提神益寿的独特禀性。由上文可知,茶亦具有“增目力”及“能医病眼花”的药理作用。品茶亦具有怡情养性、陶冶心灵的作用:“心知韵胜舌知腴,何似宝云与真如。”(《以双井茶送孔常父》)[2]89“斋余佛饭香,茶沸甘露满。”(《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2]880以茶悟禅,参禅静心,清茶与参禅交织共存源于茶陶冶性情、颐养身心之功用。

最后,黄庭坚的饮食书写中记载了品类多样的食物,体现了注重膳食均衡的养生之道,五谷杂粮、蔬食水果、水产肉类均有涉及。以五谷为主,辅之蔬果、海鲜、肉类的饮食搭配是中国饮食结构的主要原则之一。孙思邈曾提出“五谷为养,五味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6]428,注重膳食均衡的养生之道。由此可见,饮食的多样性、广泛化、搭配的合理化是养生的关键。由上文可知,黄庭坚对于五谷杂粮的记载颇多。对于蔬食的描写涉及笋类、蕨类、菌类等诸方面,关于果品的记述有荔枝、金橘、橄榄、杨梅、椰子等,而黄庭坚笔下的肉食描写则有螃蟹、蛤蜊、鱼肉、鹅肉等,兹不赘述。因而可知,黄庭坚的饮食生活丰富多样,饮食结构科学合理,这一饮食理念在当下仍具有指导性、可取性、借鉴性。

3 黄庭坚饮食诗的文化意蕴

宋代饮食文化以其文人化、细腻化与审美化著称。正所谓“诗言志”也,饮食于黄庭坚而言,除了能够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重要的还在于它是触发某种特定思维、情感的媒介。他赋予了饮食丰厚的文化意味,主要体现在诗人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文人礼赠情谊的彰显以及饮食审美意趣的描绘之中。

3.1 寄情志:分甘念母慈

黄庭坚的饮食书写善于以比体咏食物,把饮食与思怀故旧的情感、自我人格的表征以及人生观点的阐述相融合。或寄托情感,或托物寓意,或悟言人生。

以饮食思怀故旧。寄遥思,怀故旧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永垂不朽的主题。黄庭坚不自觉地把饮食与个人思想情愫相联系,并于饮食诗中渗透其思怀故旧之情。如《赣上食莲有感》:“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共房头(角戢),更深兄弟思……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2]17这首诗可谓是其“托物引类”的翘楚,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食莲知味的深刻体悟。诗歌从“食莲”开始,由眼前的莲子引发对母亲及兄弟的思念,进而由莲之甘苦及莲之生长环境引申到自己的身世,虽然有“素食则怀惭”“不与泥同稠”的高尚品质,可是仍然“知味良更少”。与其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继续做官下去不免受到灾祸,那还不如就此退隐山林的处境相联。全诗言近旨远,以饮食为喻,托物言志。表面上写莲子,实则于诗中尽显自身深厚的情感。黄庭坚借“莲”之形象,将心中的思念情愫、人生体悟、归隐之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饮食抒感达意。饮食常作为文人士大夫追求脱俗人格的象征,在饮食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文人更倾向于素食菜羹,品茶养性。黄庭坚也将其所推崇的简朴旨趣、高雅人格呈现在自己的饮食诗当中。如上文已列举的以蔬食为主的诗歌,足以说明黄庭坚对素食的偏爱,尤其是代表高雅脱俗人格的竹笋深受黄庭坚喜爱,兹不赘述。黄庭坚亦借饮食来抒发自己的人生观点,他在《谢王子予送橄榄》中曰:“方怀味谏轩中果,忽见金盘橄榄来。想共余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2]278对于诗人而言,或许只有苦尽甘来,才能得其真味。黄庭坚写尽修行之不易,也写尽心中的无限感慨。

3.2 传情谊:遗我金石交

饮食看似庸常,却暗含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在一定程度上,饮食超越了其单纯满足生理需求的功能,上升到了承载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范畴。宋人较重视礼赠情谊,而美味佳肴、时蔬鲜果、清茶佳酿在亲朋好友日常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庭坚无论是受人之惠或是赠人以物都会记录于诗,食物在文人互相馈赠之中,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也由此成为其联络感情的主要方式之一。

宋代文人向来重视君子礼赠之情谊,黄庭坚也不例外,他在饮食馈赠诗中详尽描述了亲友所惠赠之石耳、银茄、豆粥、橄榄、荔枝等,其酬谢之意,感激之情亦在其细致描摹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小人藜羹亦易足,嘉蔬遣饷荷眷私。”(《答永新宗令寄石耳》)[2]1019石耳是一种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地衣类植物,不易采得。黄庭坚收到友人惠赠的如此贵重的食物,认为蔬食菜羹已可饱足,收到如此珍贵的食材实在是心生感激。此外“戎州夏畦少蔬供,感君来饭在家僧”(《谢杨履道送银茄四首》其三)[2]222亦是说明在蔬菜稀少的夏季,友人扬履道将银茄以寄之,感激之意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从这两首诗中明显可以看出,食物成为黄庭坚与友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交际品。值得注意及重视的是,黄庭坚于生病之时,亦会有好友前来探望:“方怀味谏轩中果,忽见金盘橄榄来。”(《谢王子予送橄榄》)[2]278在黄庭坚怀念橄榄之味时,王子予以橄榄来探病,可谓是雪中送炭。他们之间相互关心,友爱交往的过程在这里全都彰显无遗。黄庭坚在《以椰子茶瓶寄德孺二首(其一)》中说:“聊持坚重器,遗我金石交。”[2]73认为珍贵之物必当赠给宛若金石之交的友人。另外,诗人在“故人相见各贫病,且可烹茶当酒肴”(《答许觉之惠桂花椰子茶盂二首》其二)[2]207中写自己得到友人赠送的椰子茶盂,当与有着同样遭遇的故人相见之时,便可将椰子茶盂用来烹茶以代酒之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们之间的感情之真切及礼赠之情谊。

受人之惠,以诗作答;或赠人以物,录之于诗。黄庭坚还有不少直接从诗题上就可表明是亲友之间的饮食酬赠之作。如《谢景叔惠冬笋雍酥水梨三物》《答李任道谢分豆粥》《谢陈正字送荔枝三首》等。通过这些饮食诗歌,可以从一个侧面建构出黄庭坚大致的饮食概况,亦可窥见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及饮食观念。

3.3 重审美:竹萌粉饵相发挥

宋代是一个重视生活审美化及情调化的时代,较之汉唐的粗犷奢靡,整体上呈现出细腻精致、素淡雅致的审美特征,“更加凸显出饮食审美的世俗化与平民化”[7]。作为一个颇为关注日常生活,注重个体内心世界的诗人,黄庭坚无疑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尚及审美风范。他在饮食诗中或是着力描绘蔬食果品的外形特点,或是注重把握烹茶制作的整体流程,或是讲究主、配料调和的恰到好处,内蕴着对于饮食美好的追求。

黄庭坚以清新雅致的笔触,将果品的形状、色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如银茄之色泽:“君家水茄白银色,殊胜埧里紫彭亨。”(《谢杨履道送银茄四首》其二)[2]222金橘之色彩:“天将金阙真黄色,借与洞庭霜后橙。”(《邹松滋寄苦竹泉橙麴莲子汤三首》其一)[2]233诗人倾注于蔬食果品的外在描绘,表现出其独特的审美格调及审美意味。黄庭坚在诗中还极重视食料的调配,使肴馔呈现出烹调和味的饮食风尚。如:“竹萌粉饵相发挥,芥姜作辛和味宜。”(《答永新宗令寄石耳》)[2]1019他认为将石耳与竹笋、粉饵相搭配,并佐以芥姜调和其辛味,其味甚佳。

除却对蔬食果品极具审美意识的描绘,对食料搭配的注重,烹茶流程的井然秩序,对火候的把握也尽显其诗中。对“序”的讲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人的雅趣及情调。无论是对茶饼色泽、形状的描摹,还是对碾茶、烹茶的细致描绘,都显现出黄庭坚对“雅”的追求。他在诗中或以“小苍璧”形容团茶之形状,或以“大玄璧”比喻团茶之形色。至于煎茶、煮茶的过程,黄庭坚对煮茶前的准备,煎茶的技术以及茶水的来源都有足够的耐心与较高的要求。如:“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三首》其一)[2]1174诗人认为煮茶之前,将茶饼碾制成粉末状,方能使其佳味尽显。此外,他在《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三首(其二)》中说:“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深注寒泉收第一,亦防枵腹爆干雷。”[2]1174可见,诗人对于烹煮茶水的技术有一定的心得体会,他认为煎茶时火候的大小应顺其自然,并指出寒泉深处的水当为最佳,充分体现了黄庭坚对于精致化生活的追求。通过对茶之声、茶之形色、茶之烹煮过程的具体描绘,将诗人丰富细腻的情感、精致生活的追求跃然于笔端。

4 结语

黄庭坚的饮食诗既着眼于日常生活琐事,沉浸于个体内心,也见诸亲朋故交,游走于天地之间。由此,既可洞见作者灵动的内心精神世界,也可借此反观作者生活的现实世界场景,独具异于其他饮食诗的鲜明气质和宋诗特色。从本质上看,饮食诗一反吟风诵山式的常态化诗歌表达方式,转向于饮酒餐食式的生活化写作手法,描写的虽是平凡普通的四季三餐,却可于微渺中见卓著、于末节中明宏阔、于平凡中知真章。黄庭坚的饮食诗体量可观、内容丰实、思想亦斐然,绝非一文一章一节便可叙写完结,后续研究可以聚焦于系统梳理黄庭坚饮食诗文,倾重于探析黄庭坚的饮食诗与其他诗歌形态的写作手法异同;侧重于研析黄庭坚饮食诗中的心理状态与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的逻辑关联;偏重于分析黄庭坚饮食诗所折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历史观。诗词虽已写就,但诗词的意义仍炽热如火、光灿如阳,值得被发现、被珍视、被研究。

猜你喜欢
蔬食黄庭坚竹笋
唐人蔬食观探析
蔬食对健康的十大好处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adverse effects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A meta-analysis
竹笋
竹笋
小竹笋的梦
挖竹笋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