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破“五唯”在医学生培养中的路径探索

2022-03-16 14:23郭妍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育人

郭 慧,郭妍南*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四川 成都 610041)

1 实施有效的分层、分类评价体系,克服“唯论文论”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形容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美誉说明教师在对下一代年轻人品格塑造中的重要性。因此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知识和真理的播种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塑造年轻人的社会价值观、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落在教师的肩上。大学高等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能力已经弱化,这是目前许多大学共同面临的问题,为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在追求排名的流行趋势下,尤其是医学和生命科学,几乎都是以自然科学的成果来进行衡量。“重科研、轻育人”需要转变,而转变不能只是口头上的呐喊,也不能是行政命令式的宣讲,需要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参与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怎么让教师发挥积极性,回归教育本质呢。首先需要高等医学院校对教师们的职称评审条件建立有效的分层、分类评价体系,既重视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和评估,也促进教师将育人成果转化为科研论文,从而让高校教师从“重科研、轻育人”中解放出来,把教好书、育好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重心,将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两手抓、协同发展;同时,需要突出职称和导师评审中的质量导向,将培养人才的能力、发表高质量论文、创新性研究等作为重点评价,而不是将论文数量、项目经费数目等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其次,建立科学、完整的医学生教育评价体系,将教育从学历学术本位向育人能力本位提升,建议推广创新性或者标志性成果评价,对某些专业实行长周期评价,进一步提升同行专家评议的具体细则,将个人评价与其所在的团队评价相结合;其次,将硕导、博导及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等评价体系从单一的“唯文凭论”“唯论文论”“唯帽子论”向多样评价标准转型,评价的内容应该更加多元,应该强调师德师风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同时评价结论的呈现方式应该更加丰富,教师科研学术能力只是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生的能力应该占有更大的权重,高等院校可以将这种能力的具体成绩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最后,建议高等院校专门设立专项教学改革的经费,对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提供项目资助,并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结合年度考核结果动态管理,以保障素质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2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高校医学教育从量向质的提升转型

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已经逐步从教育普及向全面提高素质迈进。2017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等机制改革,使教育更加符合其自身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深化办学体制和改革教育管理,促进教育体制从追求量向提升质的转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加快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国家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1]。配合这一改革目标,高等医学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制定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完善“双一流”建设的成果评价方法,进一步推广医学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战略,重点培养具有创新力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优秀人才。同时促进教育开放,着眼于世界科技的前沿,积极吸纳世界各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引入世界一流学校的资源合作开展高水平办学,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争创世界一流。

3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淮南子·修务训》写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从古至今,医学的使命都闪现着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医学的核心理念一直闪现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因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需要坚定不放松的持续落实下去。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具有职业操守、仁心仁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人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把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融入人文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2]。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高校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珍惜光阴、心无旁骛,也要引导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医患沟通技巧、心理治疗的能力。医学高等院校在落实“破五唯”建设的过程中,要意识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传授知识、综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通过抓住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把价值认同、国家意识、劳动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进行有机融合,以身作则,培养医学生的包容之心、仁爱之心和责任之心。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医学课程中,依靠课程内容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社会主义医学人才。

4 克服“唯分数论”,重视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

英国教育家尼尔曾说过:“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医学相比其他学科实践性更强,评估医学生是否成才,应该更注重他们是否具备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而不应只看个人考试分数的高低。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所具备的五大能力是丰富的医学知识、专业的临床经验、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思维、高尚的职业操守。医学教育要克服“唯分数论”,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避免以分数划分学生等级的做法,重视医学生临床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实施科学和创新思维培养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的潮流导向,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培养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将学习、观察、实践与独立的思考密切结合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具有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全面型人才[3]”。个体创新活动的核心是具备创新思维。在医学教学中可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搭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以及优化课程结构、营造开放积极主观参与的学习氛围、以发现问题为导向进行学习等途径,在临床见习中通过诊断、治疗及讨论典型病案的过程反复进行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训练,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医学生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和学习,掌握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增加学识,增长见识,塑造正确的思维观和品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身教重于言传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坚持以健康优先、创新发展为原则,从影响健康的因素着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此战略目标,除了加强了各种医疗设备、医疗部件、医疗环境的创新和研发之外,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高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专业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和推进破“五唯”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医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分类评价体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等改革,积极探索医学生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队伍,从而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一代医学生。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医学的进步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