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综述

2022-03-16 15:03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英汉语言学研究者

谢 慧

(广州大学 外语学院,广州 510006)

修辞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本指精湛的演讲技术或说话时使用更多的词[1]。随着文学的发展,修辞的定义不再是演讲的艺术,而是演变为概括作品结构、风格、措辞、韵律乃至语调在内的全部成文与演讲要素。英语和汉语都是修辞丰富的语言,但各自修辞的具体方式却有所不同。英汉修辞对比不仅可以揭示英汉语言的修辞结构,同时也能反映英汉语言产生异同的原因。21世纪后,英汉修辞对比的专著出版如火如荼,相关的论文发表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相关研究不仅涉猎广泛,且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和提高。然而,近40年以来,有关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的综述仅有1篇。学者朱余刚从修辞内容的6个方面论述了20世纪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的情况。然而,修辞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与其他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拟从语言学、美学、心理学、翻译、跨文化交际以及教学6个角度对英汉修辞对比进行整体考察与总结归纳,以期为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1 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

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英汉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和方法。随着语义学、语用学以及对比语言学等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充实,许多研究者将语言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英汉修辞对比中,使得英汉修辞学与语言学实现了理论之间的相互贯通。国内关于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成果丰硕且形式多样。王纯磊[2]从范畴语义的视角考察了英汉仿拟修辞的分类及技巧,认为范畴化的语言认知观在英汉语言的翻译与应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康[3]把握住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对修辞学中的语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重探讨了修辞应贴合语境的必要性。高孙仁[4]立足于衔接和语段结构,明确了英汉两种修辞在语篇连贯上的差异。在他看来,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适合的英语修辞的语篇模式。李学芹[5]则极富创造力地借助双关语的相关知识以双关语表层结构的标准将英汉修辞对比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同音异义”,二是“一词二义”。在李学芹看来,辞格的归类并非千篇一律,从英汉双关语的结构入手将双关语列入结构修辞的范畴是可行的。孟德淳[6]从语用学角度,对翻译过程中的误译现象分为语言与社交两大类,并分别从修辞角度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应对的措施。除了以上语言学理论的重点分支外,对比语言学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视角。江利华[7]采用语料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比喻、排比、叠字以及对仗等修辞。而陈晓娇[8]则运用英汉语言对比理论从辞体这一微观视角进行了具体分析,深入阐述了辞格对比对大学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综合看来,近年来国内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涉及语言学的多个分支,从早期多以语义学、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再到对比语言学理论逐渐成为研究主流,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修辞研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研究者们别出心裁地从不同的层面对不同的修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对模糊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归纳。可见,他们对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持有浓厚的兴趣,且持续时间较长,内容也愈见丰富和深刻。遗憾的是,研究者们忽视了修辞本身具有认知的功能,未能将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理论运用到英汉修辞对比的研究中,从而导致英汉修辞对比在这一领域的缺失。

2 美学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

美学理论传入中国后,其触角便开始探向英汉语法结构和英汉修辞方法。随着国内修辞对比研究的迅速发展,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的重点也逐渐开始向语言内核共有的美学特性进行探索。21世纪以来,国内研究者分别从接受美学、翻译美学以及修辞美学等角度对美学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展现出极大的热情。

1)接受美学

赖晓凤[9]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有关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的理解和思考。她指出,在翻译时应多尝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这样既可以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同时还能提高作品的感染力。林跃武等[10]则通过英汉双关语的美学特质总结出英汉双关语具有的“情趣美”“空白美”“距离美”等美学特质。此外,他们还高度肯定了接受美学理论对研究修辞的创新性,认为深入挖掘英汉修辞的异同对揭示汉英修辞格的美学价值大有裨益。

2)翻译美学

除了接受美学视角,翻译美学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视角。陈琪[11]便从翻译美学角度探究了英汉修辞中美学3个方面:“逻辑美”“模糊美”以及“和谐美”。她详细论证了英汉两种语言修辞相关的特质,揭示出了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所包含的恒定规律。唐健禾[12]则在一开始便明确了翻译美学和修辞对比的概念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他还对其研究在学术、应用、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价值进行了透彻清晰的探讨。

3)修辞美学

刘娅[13]借助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俗语修辞审美观上的不同,深层次地分析了两国文化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她在谈及避免跨文化交流障碍的问题上指出,正确理解英汉谚语的起源和意义以及运用英语谚语是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途径。金春伟等[14]在吸收前人经验和总结不足的基础上,提出语言表层和深层之间存在的修辞假说,系统地梳理了等值翻译中辞格的转换问题,并对修辞所体现的艺术效果进行了充分阐释。

总的看来,近年来国内依托于美学对英汉修辞对比进行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值得肯定的是,不少学者力图突破以两门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且大部分学者都是以大量有价值的修辞实例为基础进行的分析。美中不足的是,研究者们对美学深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少研究者在阐述理论与概念时存在界定模糊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还应在现有基础上从英汉两种语言修辞的历史、定义、模式入手,力求扎实、准确、清晰地辨析美学与修辞的规律性、共同性以及特殊性。

3 心理学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

除了语言学以及美学视角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心理学视角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给国内学界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早在20世纪,陈介白的《新著作修辞》便开始注重汲取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修辞,由此开辟了一条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语言风格学体系。近年来,学者分别从移就、通感等修辞格对心理学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进行了研究。

李然[15]通过深挖修辞主体译员的心理过程,探索出一种对口译过程更具阐释力和描述力的翻译认知修辞学研究范式。殷甘霖等[16]则通过分析移就的心理动因与效应揭示了修辞现象背后隐含的心理轨迹。除了理论的探讨,许多学者也从文学实践中探讨了相关的修辞心理。张爱惠[17]通过对《红楼梦》回目中的修辞文本及杨宪益和霍克斯译本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修辞机制建构与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与心理的影响。张敏[18]则从修辞心理视角出发研究了汤莎戏剧中夸张修辞的表达及其效果。她以《牡丹亭》《紫钗记》《哈姆莱特》《李尔王》为语料,突破性地发现汤莎戏剧的修辞表达者在构建夸张修辞文本时经历的3个阶段。此外,还有学者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对英汉修辞进行对比。许峰等[19]从美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视角探讨了移就修辞赖以生成的独特机制。在他们看来,汉英移就的生成理据有利于我们深化语言欣赏力以及对移就内涵的理解与掌握。

总体而言,国内学界对心理学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的看法和观点都是极具启发意义的。值得欣喜的是,部分研究者重新看到了心理学知识与英汉修辞对比结合带来的生机和活力。研究者们通过探索交际双方对各种知觉、判断、推理、综合等复杂的心理过程,揭示出人们建构和理解修辞的心理因素。令人遗憾的是,研究者们的研究方向略显单一,大都是对移就的心理机制进行探索,忽视了对其他修辞的关注。实际上,恰当使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其他修辞格进行研究,同样可以增强修辞描述的形象性,创造出奇妙的意境。

4 翻译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

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英汉修辞在翻译的具体表达上有时会存在着较大差异。译者如果不能在译文中贴切而自然地表现原文中的修辞,便会削弱原文语言的感染力,从而无法忠实地表达原文信息。国内学者对翻译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大部分是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广告、新闻、文学以及影视等修辞的不同语体以及风格对比。

1)广告

广告语言通过使用丰富多变的修辞手段不仅可以引发读者对商品产生兴趣,同时也能增强产品的效果从而启发读者对商品进行联想。翁瑾[20]指出,为了达到和原广告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相同的功能,各种翻译手段的运用以及辞格功能的作用应充分体现在译文中。张晓敏[21]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探究了英语广告语中排比﹑明喻﹑暗喻﹑拟人及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结果表明:修辞的使用可以使得英语广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2)新闻

广告修辞固然是研究修辞一个重要的角度,然而许多学者还运用多样的翻译理论对各种新闻文体的修辞进行了研究。胡群[22]便对英文新闻标题中的比喻、对照等修辞方法进行了翻译及运用方面的探讨。陈振东等[23]认为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在新闻翻译时运用修辞可以为新闻标题“明眸”,从而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给读者语言阅读上的美感。

3)文学

戴立黎等[24]立足于英汉明喻修辞的共同点,侧重从文化的角度对英汉语言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它们以举例的形式剖析了英汉文学著作中修辞功能的共性,并发掘英汉修辞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罗长斌[25]认为英语诗歌的错译主要是因为没有理解到英诗的深刻内涵且没有遵守诗歌的翻译原则。因此,在他看来,翻译时应该争取用仿汉语格律诗的形式和相对应的修辞来表现,否则以自由体形式来翻译格律诗将会大大弱化诗作的价值。

4)影视

王燕[26]对流行美剧《绝望的主妇》里的修辞做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她认为,为了最有效地传达最相关的信息,翻译策略只有在达到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对等时才是可行的。罗莹[27]则通过引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以及功能派的目的论对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除此以外,她还分别讨论了暗喻、典故及双关的汉语字幕翻译方法,对影视字幕修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体观之,以上研究者对翻译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既具有前瞻性又不失时代的经典性,让广大学者深切感受到了研究修辞翻译经典议题的必要性。毫无疑问,翻译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的影响力是十足的。21世纪以来,国内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力度也在逐年增加,综合性的研究也不断丰富,研究资源也不再局限于书面材料。口语语料与音视频语料大幅度的涉猎促使翻译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在当前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5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东西方修辞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互通,是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发展的必要动力。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不断涌现,研究成果扎实且极具学术价值。学者分别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各类文体以及写作中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分析。

盛辉[28]以隐喻与文化的关系为基础,探究了隐喻中的修辞在东西方国家的应用方式中的差异。他认为,英汉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借代修辞格代体的选择。因此,他主张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隐喻背后的语言文化,从而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高丹[29]则以比喻、借代、委婉语3种修辞格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文化与语言和修辞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刘卫红等[30]从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4个方面论述了英汉习语中比喻修辞的民族特色。她们认为,把2种语言加以比较可以使我们获得对本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深刻的洞察力。此外,学者还运用跨文化理论探究了英汉修辞差异对写作的影响。潘惠[31]立足于中西文化差异,从多角度阐述了文化背景对修辞手段的影响以及英汉写作修辞模式的差异。王桂琴[32]则根据“古典修辞学的基本要素”,从构思、风格、记忆等方面对表现在写作中的中西方修辞艺术的差异进行比较,倡导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应自觉地进行文化转换。曾小鹂[33]借助对比修辞学为框架,详细分析对比了英汉写作中的修辞偏好,认为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有助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不难看出,以上研究均传达了东西方修辞研究成果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展现出21世纪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大多数研究者仅给予传统的文化理念进行探究,而忽视了新时代下的炙热的文化热点,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未来的研究仍有待增强与中国本土经验之间的联系,方能有效展现出符合中国身份、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的价值讨论和探究。

6 教学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

修辞作为一门有效使用语言的艺术,与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英汉修辞对比研究教学融入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力和应用力。通过搜集到的文献,可以发现研究者大都肯定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围绕写作教学与修辞教学的价值,鼓励学生从中西方各个维度的思维方式进行英汉修辞对比分析,以增强吸收中西文化的感知能力。

1)写作教学

虞秋玲[34]探讨了国内外学者在修辞对比研究中的英汉思维、文风以及衔接结构进行对比,发现学习英汉修辞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英语语篇,从而写出地道优美的英语作文。陆正刚[35]主要探讨了英语写作中修辞与遣词造句的关系以及修辞技巧在遣词造句中的应用。刘鹃[36]则回顾了对比修辞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分析,并引出英汉对比修辞理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2)修辞教学

彭银梅等[37]从修辞的分类出发,分析了《高级英语》中所涵盖的修辞格类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词源定义分析法等多种教学策略。杜争鸣[38]通过具体分析翻译研究与社会语言学、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提出研究生阶段的修辞翻译教学应多加考虑设置适当的有关课程。郭朝霞[39]则认为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的过程与接受汉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一致的。她从语言修辞的角度入手,探讨了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提高汉语的教学效果并将对外汉语教学导入文化因素。

国内教学视角下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紧跟时代与教育发展前沿,对各类写作与修辞教学都提出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研究。值得肯定的是,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初高中以及大学课堂中,取得了实践性的成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提高遣词遣句、布局谋篇能力的前提是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研究者们在强调修辞教学的重要性时,不可孤立了其与英汉语基础知识、英汉文化背景知识之间的关系,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修辞与教学间的统一。

7 总结

21世纪以来,在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日益走向多元化的环境下,研究者们对英汉修辞对比的研究在多个方面都有了丰富且深刻的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的研究呈现出热点突出、论析渐趋深入,思辨愈发明朗的特点,且大部分的研究都摆脱了早期以辞格为主的单一式解读的窠臼。根据以上综述可以发现,21世纪以来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国内以语言学、翻译、跨文化以及教学为视角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美学、心理学视角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虽然也有一些成果,但相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次,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的理论视野仍然缺乏新颖性,对部分文本材料的解读尚停留在表面的探究中,在纵向深入以及横向对比上依旧有待进一步的突破。再次,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大部分以静态研究为主,缺少动态研究。最后,研究者们对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缺少时代的问题意识,忽视了中国当代的特有的时代特征这一支撑点,致使无法将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整体的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呈现出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今后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还应立足于英汉修辞学的基础上,广泛援引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树立一种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新颖的创新意识,从而开拓出一番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的新天地,早日推动中国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实现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英汉语言学研究者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