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研漂族”的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

2022-03-16 15:5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归属感考研群体

刘 梦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7)

1 关于高校“研漂族”

1.1 概念

“研漂族”是指大学本科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仍然滞留在学校考研的群体。大部分“研漂族”在学校里或者周边租一个床位,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学校,利用学校资源而生存,仍过着和学生一样的生活。

1.2 特点

按照角色理论观点,“研漂”即为角色转换与角色扮演的过程。事实上,“研漂族”群体已然丧失学生身份以及附加在这一身份之上的各项先赋性优势,转变为“社会人”;然而,为依托校内教育资源实现个人考研目标,“研漂族”又必须继续扮演“学校人”角色。较从前而言,身处两种身份夹缝之中的“研漂族”心理与行为皆发生巨变。接下来,笔者将从心理与行为两个层面分析“研漂族”群体特点。

1.2.1 心理层面

(1)深陷自我认同焦虑。自我认同设计自我归属感的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建构以及自我意义感的追寻等三个方面。一者,“研漂族”虽仍置身高校这一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之内,但伴随其他毕业生陆续离校,其对校园的归属感也逐渐消失。再者,“研漂族”占比极小,与占多数且仍然保留着学生身份并在图书借阅、餐饮消费等诸多方面享受便利的在校生相比,心里难对环境产生“心安理得”的归属感,这又进一步加速了其同一性解构。三者,“研漂族”为考取研究生而错过就业黄金期,导致就业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融入社会构成阻碍,导致其成为“考研钉子户”,一战,丧失自我意义感。总而言之,“研漂族”极易在身份模糊的情况下陷入自我认同焦虑。(2)出现自我怀疑。从某种角度来说,考研是一场不具确定性的战役。“研漂族”在备考过程中难免出现或长或短的自我怀疑。短期来看,“研漂族”大多背负极大心理压力,决心“背水一战”,而若复习计划未能顺利完成,便会因此陷入自我怀疑。长期来说,“研漂族”则会对怀疑整个研“研漂”阶段的成本收益,质疑“研漂”这一选择是否值得。

1.2.2 行为层面

经济上依赖父母。根据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观点,中国家庭代际关系通常表现为父母抚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属于“抚育—赡养”型关系。父母为尚处求学阶段的子女提供物质支持,子女大学毕业后即需独立生存乃至承担部分家庭支出。然而,“研漂族”在考研阶段仍需从父母处获得经济支持[2]。(2)社交范围狭窄且社交深度表浅。大学同学、父母家人以及研友和租客是“研漂族”主要社交对象。但毕业后,大学同学陆续离校并投身于繁忙的工作生活,导致“研漂族”旧有人际关系逐渐解体;同时,考研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研漂族”往往肚子承受巨大压力而不愿对父母家人倾诉;此外,与研友和租客缺乏深层次交流,且不同的生活习惯、巨大的学习压力以及刻意掩藏考研信息等行为都易激化双方矛盾,拉开双方情感距离。(3)行动轨迹机械化。“研漂族”是校园内边缘群体,脱离朋友而独自往来于高校及其周边;同时,外界声音与之隔绝,其生存状态呈封闭化特征;此外,其日常生活单调,多游走于宿舍、教师以及食堂这三者之间,因此,其行动轨迹呈机械化特征。

2 高校“研漂族”引导策略

2.1 政府采用宏观预防与微观管制相结合策略

2.1.1 宏观预防

(1)严控招生规模。“研漂族”的产生是高校盲目扩招的后果,既然如此,政府还需主动介入,严格控制高校招生规模,从源头处阻断“研漂族”群体的生成。(2)优化就业环境。一方面,政府需要打通就业渠道,为考研失败的毕业生提供退路,助其顺利步入社会。另一方面,政府还需倡导多元化教育理念,消除学历崇拜风气,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同时,引入科学选人用人机制,引导企业按需设岗并合理设置学历标准。(3)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就业空间。一方面,政府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政府还需针对“研漂族”增设公益性岗位,同时鼓励考研失败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以及西部地区就业或创业。

2.1.2 微观管制

(1)出台政策,加强管理,增强“研漂族”群体归属感。政府应当积极出台政策,使“研漂族”群体同样接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辖,以此保障其基本权益,另外还需予其一定补助和支持,有效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2)呼吁第三方力量介入,强化对“研漂族”群体的帮扶力度。政府应当积极发动第三方力量,如社会组织、草根组织等,为“研漂族”群体提供升学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助力其尽早融入社会大家庭。(3)引导社会理性看待“研漂族”,强化对“研漂族”的人文关怀。政府应当引导社会理性看待“研漂族”群体的选择,尊重他们为梦想而奋斗的权利与情怀,为其创设更为宽容、友好的社会生存空间。

2.2 高校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培养和就业体系

2.2.1 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布局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是“研漂族”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高校还需立足实际,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布局。(1)调整专业设置。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大力扶持市场需求广且就业前景好的专业,确保人才培养贴合企业需求,使大学生毕业即就业。(2)发展强势专业。采用差异化战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打造明星专业。同时,注重提升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内涵,以更好地发挥示范效应。(3)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就业市场需求重点建设一批课程,同时优化课程教学手段。此外,还需推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将课程教学质量交由主讲教师全面负责。

2.2.2 打造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校还需打造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延长就业指导服务时间至大学毕业生离校后一年。(1)以赛促学,组织大四学生参加模拟招聘大赛和简历设计大赛等,助其弥补差缺,提高其职业素能。(2)为“研漂族”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助其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3)为“研漂族”提供思想指导和心理辅导,助其摆脱消极心态,走出生存困境。

2.2.3 进行规范管理

(1)为“研漂族”建立动态信息管理库。高校还需以学院为单位整理“研漂族”基本信息,包括具体人数、居住地点以及联系方式等,之后建立统一的动态信息数据库。(2)为“研漂族”提供必要帮扶。一者,与“研漂族”签订合同,为其发放临时证件,开通图书馆电子资源终身读者服务。再者,联合保险公司为“研漂族”办理“未就业毕业生综合保险”相关手续,解决其后顾之忧。三者,为“研漂族”建设宿舍区,以此保证其人身安全,增强其归属感。(3)打通与“研漂族”之间联系沟通渠道。设置专人与“研漂族”定期取得联系,了解其生活学习状况,助其实现考研目标。

2.3 个人积极进行自我调适

2.3.1 正确认识“研漂”本质

“研漂族”自身还需认清自身“边缘人”身份,明白“研漂”并非个人生存常态,而只是一个缓冲期,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为自己打气,勇敢走出校园、迈入社会,更好地磨炼自己。

2.3.2 增强个人文化资本,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

“研漂族”还需认真复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知识资源储备;同时,注重人际交往,提高个人社交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此外,还要调整个人心态,积极了解高校招考信息、单位用人信息等,合理制定学习、工作规划。

3 结语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突破三百万大关,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41万。这一人数较2019年的290万增长了17.6%。较2016年,更是增长了几乎一倍。而在这千军万马中,非应届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达到总人数的40%。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提出的“保就业”“稳就业”任务和要求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发展,“研漂族”这一群体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全面了解这一群体,以及这一群体背后折射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可以为高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为正在即将或想要成为“研漂族”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定借鉴意义,让他们研判形势,找准定位,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更好规划自己的人生。

猜你喜欢
归属感考研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