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逻辑、困境与路径

2022-03-16 21:40马树同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国乡土情怀

马树同

(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固原 756000)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1]22,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2]。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深刻诠释了时代新人培养与家国情怀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指明了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的方向和内容。家国情怀的源头活水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3]。梁漱溟先生曾言:“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4]8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5]6。就此而言,乡土文化应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6]。所以,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应注重乡土文化的有效融入,将乡土文化传承作为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当然主体,担当着民族复兴之大任,在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融入乡土文化应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抓手。

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进路展开:一是侧重于理论层面,探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内涵要义、价值意蕴、内在逻辑等宏观问题。骆郁廷、任光辉[7]指出,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构家国一体社会共识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宋春华、史慧华[8]从外部挑战、文化传承、民族复兴三重视角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逻辑进行了分析;蔡扬波、徐承英[9]主要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家国情怀要义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时代传承做了论证。二是着重于现实层面,分析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困境、可实现的路径等微观问题。叶林娟等[10]人提出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情感维度构建社区党建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吴梦伊,许晓玲[11]认为可以将“四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以此来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曹清[12]56-57认为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发挥高校教师、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总体而言,已有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了理论框架和一定的操作指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的关系解读不够,对作为传统文化主要内核的乡土文化与家国情怀的关系缺少关注;二是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实践和研究的背景下,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在现有的研究中,如何利用好课程思政,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体现不足。鉴于此,本文将通过课程思政这一研究视角,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社会学概论”为考察点,围绕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逻辑、困境与路径展开论证,以期为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二、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逻辑

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大学生家国一体的情感在灵魂深处的共识,是个人基于最初的血缘或地缘形成的对命运共同体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表现为个体成员对家庭宗族的身心依附、对故土山河的眷恋守护、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承续、对家国民族的责任担当[12]56。可以说,家国情怀所蕴涵的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责任感、认同感、使命感与乡土文化具有同质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本原的乡土文化是家国情怀的文化渊源。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中民众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体系的总称[14],其在规范和引导个体与家庭、家族、社区、国家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乡土文化中关于个体与家庭、社区、国家之间关系的思想是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文化基因,是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培育大学生家庭归属感的内在要求

乡土文化格外强调以家为基础的人伦,不管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15]76-91,还是费孝通先生所称的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社会[5]25-32,都是讲人伦关系在个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以血缘为基础的人伦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关系。“在家国情怀的传统构建中,血缘是人们情感认同的根基,是规范的源头”[16]130,血缘是乡土文化中家国情怀情感认同的基础,使个体生成对家庭自然而强烈的归属感。

随着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日趋明显,个体与家庭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个体更多地强调通过家庭运作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与欢乐[17]9。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差序格局”趋于理性化、复杂化,利益成为了考量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重要因素,个体对家庭的义务被消弱,核心家庭成为主要的家庭结构,生活实体和社会设置上的家庭内涵和功能发生了改变,家庭成员对家庭的归属感、责任感降低[18]。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首先就是要提升他们对家庭的归属感。所以,运用乡土文化中尊亲爱家的文化因子,筑牢大学生家庭归属感是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内在要求。

(二)增强大学生社区主体感的现实指向

乡土社会中,人们在特定区域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礼俗规范、生活方式等乡土习俗,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基于地缘关系而自然形成了生活共同体。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不仅是一种地理空间上的存在,也是社群内部成员因亲密关系而形成的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精神共同体[19]68。而个体对其所属社区的主体感、认同感正是家国情怀的主要表征。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方性师范院校,主要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扎根基层的教师,生源主要以区内学生为主,且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自己所在村庄的了解也往往限于表象,村庄于他们而言,更多的只是一种地理空间上的存在。他们很少关心村庄的发展,与村庄的联系毋宁说是家庭的联系,乡土情结在大学生身上明显淡化,他们对村庄的主体感随着学业、工作而逐步消失。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如果培养的人才乡土情怀弱化,会削弱他们回归故里、扎根基层、从事基础教育的决心,而且,即使他们到乡村从事教育工作,但因为缺乏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在引导学生社区认同感方面也难以做到示范引领。所以,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融入乡土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是增强大学生社区主体感的现实指向。

(三)强化大学生国家使命感的精神源泉

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乡土文化生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家国情怀”。在乡土文化中,家国情怀以自然情感为基础,由爱家到爱国,个体对亲人、家庭的自然情感是构成家国情怀最真实、最自然的基础[16]130。“天下为公”的观念则超越了血缘的局限,将个体尊亲爱家的自然情感拓展到公共领域,个体的国家使命感成为了家国情怀的价值指向,家国情怀将自然情感与公共价值统一起来,便成为家国情怀在时代发展中自我更新的内在动力。

家国情怀内生于乡土文化,是建立在血缘亲情、乡土生活基础上的,是乡土社会中生活规范、情感认知的体现,不仅有个体对家庭的情感归属、对所属社区的情感认同,而且也有个体对国家的责任与使命。就此而言,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为增强当代大学生国家使命感提供了精神源泉。

三、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困境

随着乡村社会形态变迁,村落共同体趋于消解,乡土文化所依存的时空条件发生了变化,乡土文化出现衰落。另外,随着社会转型,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外来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乡土文化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精神源泉,将其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具有内在逻辑。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积极推进和创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机制,高校作为大学生家国情怀育成的主要主体,需展开集体行动,促进其育人机制变迁,让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落到实处,但从制度确立到观念跟进,还存在“文化堕距”现象[20]106-107,这是当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村落共同体消解与乡土文化衰落

中国乡村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乡村生活正在被重塑[21],村落共同体趋于消解,乡土文化呈现出衰落之势。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性小,村民因相互熟悉而产生亲密感,这种亲密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多方面接触陶炼出来的[5]10,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人们所共同遵守的礼仪、习俗。从熟悉到亲密,从亲密到信任,都是源于人们对先前存在的规则的普遍遵守,在乡土社会特定的时空条件下,遵从传统、相信经验,是人们行为的有效指南,这也是乡土文化得以传承的前提条件。

随着乡村社会形态变迁,传统的“熟人社会”已然消失。在自然村,村民间相互往来的向度、深度、广度、频度都在大大降低,村民互动更多地呈现出工具性互动或者混合性互动的特性[22]7-12,村民行为受理性计算、道德义务和情感联系因素的影响而显现出复杂性和弹性[23]。曾经支配村民生活的乡土规则正面临“失灵”,传统的乡村生活伦理式微,乡土文化正在逐渐被“抽空”。

随着乡土文化的衰落,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乡土情怀加速淡化,他们对乡土文化中所蕴涵的家国情怀要素了解得越来越少,即使曾经有所知晓,但随着村落共同体的消解,他们认知体验的机会也正在慢慢减少。笔者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乡土文化是否在衰落、是否对他们有影响这些问题时就注意到,学生不管是对乡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知晓得都比较少,而且他们主动去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的积极性也不高。有学生就说,小时候,觉得过春节放爆竹、点灯笼、吃饺子、贴窗花、走亲戚、看社火等都很好玩、热闹,盼着过年;可现在一点意思都没有,冷冷清清,过春节的氛围很淡。我们看到,这其实就是构成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的文化丛解体,乡土文化传承载体消离,使得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遭遇“载体缺失”的困境。

(二)社会转型与大学生价值多元

社会转型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与糅合的过程,体现在以理念形式出现的价值观方面,就是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原有的价值观念不能合理地解释当下的社会生活,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各种价值观念涌现,从而出现了价值多元化的局面[24]。多元价值共存,是现代开放社会文化多元影响的体现,但任何社会,必然都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所内生出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也随着社会变迁而传承发展,在当下的体现就是融合了传统文化基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本身就是一个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以确保个体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的正确性,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价值中的引领地位。

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必然体现在他们身上。笔者发现,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个体主义意识浓厚,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淡薄;缺乏理想与信念,个人追求世俗化,以物质利益的满足为目标;缺少传统的道德情怀和悲悯情怀。特别是随着乡土文化“本土资源”的离散,乡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上的影响明显趋弱,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

(三)制度构建与“文化堕距”

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推进,需要建章立制。制度是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育成的保障,以制度确保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任何制度的创制都是某种价值观的体现,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制度,内含着国家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内在要求,但制度的制定与推动,只是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规范和依据,从制度的创制与效能的发挥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尚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文化变迁中出现的“文化堕距”现象。

“文化堕距”理论认为,构成文化的各个部分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同步的,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就精神文化的变迁而言,制度的变迁速度快,价值观念的变迁慢[25],制度的创制并不意味着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乡土文化与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融合,也面临这一问题。在当下,随着课程思政改革和研究的展开,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制度设置已具体到各高校、各院系,但笔者发现,各项制度的层出,并未与预期的效果同步。在完成制度构建的前提下,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念发生改变,实现乡土文化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涵化”,是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路径

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需要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高校所在地区本身的乡土文化资源、课程所蕴涵的乡土文化因子等因素,探索适宜不同高校、课程的乡土文化与家国情怀融合的育人模式。“社会学概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以“理论自觉”[25]29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社会现象进行解读,蕴涵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要素,对社会转型期的乡土文化也多有关照,在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方面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高校以课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将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教师需要深刻理解乡土文化与家国情怀关系,吃透课程内容,将乡土文化、家国情怀与课程内容自然地融合起来,通过课堂学习、田野调查、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国情怀的多元表征与文化渊源,增强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对社区的主体感、对国家的使命感,使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育成有实效。

(一)课堂融入:春风化雨润心田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知识单向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以课程内容育人的过程。在“社会学概论”课程学习中,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推进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将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主阵地[18]74,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本土性与理论性的结合。社会学所关注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理论构建是现实生活的映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纯粹地理论讲授,也要防止为了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而牵强地将乡土文化介入,要结合课程内容,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社会生活解读抽象理论,以理论诠释社会生活,让学生能具体地感知家国情怀的精神。比如从血缘、地缘和业缘角度讲解社会关系时,就可以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特征,通过梳理乡村社会形态的变迁,引导学生了解“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中的乡土文化变化,让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对乡土文化中所承载的家庭归属、社区认同有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注重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比如有关家庭、农村社区等内容,可以采用老师设定主题,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汇报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主题设定时,将乡土文化中所蕴涵的家庭责任、村落共同体、乡土习俗、文化等内容融入其中,并在学生汇报和讨论的过程中循循善诱,注意引导学生对乡土文化中所包含的家国情怀因素进行思考,以深化家国情怀教育。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与学生互动的平等性。引导及育成学生的价值观念不是靠说服式教育达到的,而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发生变化、接受教育。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能平等地倾听,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引导时,老师不应居高临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自愿并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才能在课堂互动中教化学生,引导其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而让学生对家国情怀由情感共鸣到价值认知再到具体实践[26]。

(二)田野调查:潜移默化育情怀

乡土文化依附于乡村社会而存在,想要对乡土文化有真正的了解,就必须走进乡村,在现实乡村社会中感知乡土文化。社会学关注社会现实,注重田野调查,为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有效性提供了课堂之外的另一种路径。“社会学概论”课程通过田野调查,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自觉和学习社会学的责任感、使命感,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27],实现家国情怀的理论教育与社会体验相统一。

比如在“社会学概论”课程“农村社区”板块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其家乡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利用暑期对他们所在村庄或熟悉的村庄开展田野调查,撰写调研报告,返校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通过田野调查,对村庄的人情世故、村民的思想观念、互动方式、社会变迁、乡村振兴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有学生在交流中说到,他以前以为自己是村子里土生土长的人,很了解自己的家乡,但通过社会调研发现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只是一种表象,他所了解的村庄只是自己的“想象”。通过调研,学生了解到村子里老一辈人对家族、村庄的深厚情感,使自己对家庭、家族、村庄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还有学生通过访谈自己父亲了解到,在本世纪初之前,自己家族很团结,家族里大事小事,族人都积极参与,且能以和为贵地处理家族事务。本世纪初之后,随着年轻一代外出增多,加上外界思想的影响,家族内部成员相互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越来越松散,后来甚至连族长都推选不出来,丧失了主心骨,没有了凝聚力,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家族事务更多只是一种“礼仪式”的关心。近年来,情况又发生了新变化。随着现代交通和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互动超越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外出的家人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与家族可以保持密切的联系,族人对家族事务又开始比较上心了,特别是在春节拜年、清明扫墓、丧葬嫁娶这些事情上,族人们现在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都很积极。学生说家族的这些变化,有些是他以前不知道的,有些是他现在正在经历的,正是通过社会学中关于家庭、社区等内容的学习,通过社会调研,他才真正有机会去了解身边的人和事,也让他对家国情怀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学生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主题进行社会调研,也让其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为具体的理解和认识,切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为乡村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深化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强化了学生的使命担当。

(三)体验实践:笃思躬行固成效

课堂教学进行了将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理论阐释和引导,田野调查是在课堂教学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强化乡土文化与家国情怀的深度融合,而体验实践则是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实效的验证和保障。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切实的社会环境中,去体悟乡土文化中所承载的家国情怀要素,并将之内化为价值观念,有效指引他们的行为选择。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稳固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一是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可以说,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乡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体现,饱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因子,是很好的家国情怀教育载体。教师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田野调查和社团活动的内容贯穿起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针对乡土文化趋弱的这一现象,建议学生积极参与节日系列活动,如端午节、清明节的家庭、家族活动。因为有“社会学概论”课程的课堂学习,有田野调查的后续跟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不再浮于表面。这种认识有对乡土文化的理论了解,也有社会调研的亲身体验。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家庭活动,提升了家国情怀的培育成效。另外,学校也可以开展节日系列活动,比如在端午节,我们以“小粽子·大故事”和“小香囊·大文化”为主题,开展“端午颂忠魂”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传承乡土文化,深刻感知端午节所蕴涵的爱国主义内涵。

二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三下乡”活动和各地政府组织的假期服务“三农”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上述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乡村社会,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社会学专业知识为村民解答所疑惑的一些社会问题。学生经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和田野调查,对乡村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获得社会体验。学生参与这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提升他们社会责任意识、更好地理解个体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过程。

三是利用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学校、学院、社团的组织,不定期地去学校周边乡村进行支教,辅导乡村孩子们作业、进行文艺演出等。笔者分别对已学习“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学生和没有学习该课程学生进行集体访谈和单独访谈后发现,因为在前期课堂教学、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乡土文化中家国情怀要素在学生价值观念里得到了有效融入,所以学习了“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学生相较于未学习的,有着更为强烈的田野调查意愿和社会责任意识。志愿活动更能坚固这些学生将来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教育的决心,进而培育他们勇于担当的时代责任感。

五、结语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涵育,需要关注家国情怀的文化源泉。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在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时代背景下,结合课程特性,探索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有效路径,既是高校育人机制的完善,也是高校教师的责任担当。“社会学概论”课程因为其本身较强的社会实践性,以其特有的“乡土性”中所蕴涵的“家国情怀”要素,为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育成提供了一种可能。

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不应是教条式地“灌输”,而是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对话与交流,是田野调查中近距离的观察与体验,是体验实践中的笃思躬行,让学生自觉地去感悟乡土文化中所蕴涵的家国情怀并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当然,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不是一门课程所能完成的,笔者在这里只是提供了一扇窗口,在这扇窗口之内,一门课程、一位老师,可能都会对学生家国情怀的育成产生影响;在这扇窗口之外,我们还需要从更多角度、更多层面去探寻大学生家国情怀育成可行而有效的路径。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也是每位教师的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家国乡土情怀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乡土中国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