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柏拉图“洞穴之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探析

2022-03-16 21:40李开庆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囚徒柏拉图洞穴

杨 龙,李开庆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0)

一、柏拉图与“洞穴之喻”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最初思考哲学问题的起源之地。柏拉图于公元前427年左右出生于古希腊的一个贵族家庭,其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起初,柏拉图打算继承家族传统去从政,但是,公元前399年柏拉图迎来人生的拐点——新的代议制政府取代了“三十僭主”在雅典执政,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受此政府迫害蒙冤身死,因此,厌恶雅典滥用无度政治现状的柏拉图离开雅典,开始游历求学。公元前388年,柏拉图回到雅典,潜心写作,将所见所想所悟记录于册,并开设学园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他曾用“太阳之喻”“线段之喻”“洞穴之喻”三个比喻来阐明其理念论的一些观点。他认为,理念世界更有价值,“理念就是理想”,我们应该通过接受教育进行哲学的研究,对真、善、美产生不断的渴望,努力去追求并得到它们。其中著名的“洞穴之喻”于《国家篇》第七卷展开:

“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条长而斜的通道与外界相连,只有一束和洞穴一样宽的亮光能够照射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里,他们的头颈和腿脚都被铁链束缚着,无法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被迫向前看着洞穴的墙壁。他们背后的高地上点燃着东西发出火光来,在火光与这些囚徒者之间的洞外有一条路,路边筑有一道矮墙,墙的作用就像是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有人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并不时交谈。囚徒们终其一生只能看到那些投射到洞壁上的阴影,并断定影子就是真实事物本身。不过有一天,他们其中一人被解除了束缚,他转头环视、走动,并被火光刺激眼睛感到刺痛,但他慢慢能够看清周围实在的景象。再接着他被硬拉着从斜坡出了洞穴,被强迫地拉着走让他感到很痛苦与恼火,来到了阳光下他的眼睛一下从幽暗到阳光,感到非常痛苦以至于无法看清任何事物。但慢慢的他借助太阳光看到了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一点点看清了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敢直接窥视太阳。习惯于这一明亮世界后,他大概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主宰了一切可见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同样也是他们在过去通过曲折途径看见事物的原因。他为自己脱离以前的黑暗与愚昧而暗自庆幸,并为那些仍然在洞穴中的同伴感到遗憾。后来他选择回到洞穴中自己原来的位置,而此时他的视力会因为离开阳光再次进入黑暗洞穴而变得模糊。如果此时洞穴中有人要和他较量下‘评价影像’,他一定会遭笑话,笑他去上面走了一遭,回来眼睛就坏了,他们甚至会认为连往上去的念头都是不该有的,还打算把那个想要把他们也带到上面去的人逮住杀掉,甚至杀了这个刚从上面回来的人。”[1]

二、基于“洞穴之喻”的若干思考

我们可能会先入为主地去认同对于该隐喻的一些解读,就像人们通常会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觉地归类于教育学科的范畴一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会被用教育学的思维方式展开研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之学”、有关“思想政治”的“教育学”。或许有太多注意力集中于比喻设定中被称为“自由囚徒”的人,而忽略了那些“不能转头,手脚受到物理束缚”的绝大多数人。对于一个比喻中的问题设定我们不能做细致探究,但是如果跳出固化思维的束缚,从“抵达太阳之地后又回到洞穴的自由囚徒”与“仍滞留在洞穴的其他囚徒”两个不同的主体出发重新探究整个比喻的内容后,或许可以得到对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新启示。

(一)从“自由囚徒”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柏拉图想要借“自由囚徒”来传达的意思是“离开洞穴”提升的不仅是肉体,还有慢慢发生转向的“灵魂”,促成这些转变的原因就是他的不断学习与反思。这一“自由囚徒”经过思考的结论是:要再下降到洞穴去“拯救”剩下的囚徒,让他们也能脱离黑暗,经历这美妙的一切,但是他没有想过还处在黑暗洞穴中的囚徒们不相信他的话,嘲笑他视力受损,甚至打算杀害他。当然,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的口吻做出这样一个奇妙的比喻,最精彩的处理在于他没有给定绝对的结局。他明白那些他想要表达的,有使命与责任、有大无畏的精神,这些已在比喻的最后传达了出来——“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乃是善的理念。我们一旦看见了它,就必定能得出下述结论:它的确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理念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想的决定性源泉。”[1]75

出洞穴并重返洞穴就是接触真理与追求真理的过程,是艰辛的,会经历困惑甚至“痛苦”,但就是因为这样敢于去探寻真理、敢于去追求真善美才能看到事物的本真。受过较好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如同那个被迫拉出洞穴的“自由囚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这样一个引导学生灵魂(价值观、世界观)转向的过程。出了洞穴的囚徒义无反顾地又想要回到洞穴,因为他有想要告知与完成的事情。因为柏拉图明白像苏格拉底那样孜孜不倦地去追寻真理、敢于直言的人注定会成为当局者所厌恶的“异类”,甚至会被处以死刑,但苏格拉底仍然毫不畏惧,并欣然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献祭真理。就像是那个“自由囚徒”决定重返洞穴去解放同伴,想用真理的光辉照亮前往洞外真实世界的征途,尽管一路受尽艰辛,尽管被人嗤之以鼻,仍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必过分强调比喻最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结局,与今日的情景又有何不同,在我看来,去拯救、去唤醒一些沉睡于以往错误观念的学生便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所在。他们应更多地指导学生去认识问题、冲突,协助他们做出选择,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予以教化,再通过恰当的引导,让他们渐进地认识客观事物,塑造自己的灵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真正的教育与受教育的“自由”。

(二)从“洞中囚徒”到高校学生

格劳孔说:“那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而苏格拉底说:“不,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1]74。我们可以把人物场景折射到现实生活中来,如有些沉湎于自己的感性世界,还没有确立正确价值观的高校学生,总是认为自己通过媒体与网络已经能够清楚洞悉整个真实世界,并在此之中自得其乐,就像是一直在洞穴里的“囚徒”;而“洞穴”就像是感觉经验世界里那些时刻影响着学生思维与认知模式的传统观念,不透明的黑漆漆的墙壁,就像是那些含糊不清、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一些高校学生在刚经历高考体制性的学习之后,在自己固化的意识指向中可能会不知不觉受到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把自己思维停留在一个“舒适圈”中,这就像是“头颈和腿脚都被绳索绑住,无法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望着洞穴的后壁”的囚徒。很多刚升入大学的学生可能存在迷茫与思维放空的情况,再加上受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影响,他们求新、求奇着眼于当前的享乐,不会理性地去看待问题,成了各种电子产品的困兽,空洞、机械地成为平日里自己面前手机的奴隶,不知道要去干什么、看什么,但就是不愿意放下手机。他们有些人逐渐忘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初衷,轻信和盲从庸俗主义的那一套,不去选择进行自我思考,不愿意反思自己伦理道德标准的有限性认知,盲目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念都是正确的,甚至会说“往上去的念头都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1]74。处在洞穴里的囚徒们和迷茫的大学生或许不用着急或固化地去断定“阴影是实在的事物本身”等观念,而都应打破自己的“陈旧意识”,立足于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并做出自我思考,然后努力抵达真理和价值的客观之地,“解除禁锢、矫正迷误”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且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的世界观。学生通过对真理的价值追求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放弃偏见,追求真实的自己,把握自己的未来。在“洞穴中留守的囚徒”确实需要“自由囚徒”的引导,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于反思中获得自我观念的提升,因为仅被别人“教育”是不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求他们迈开艰难的步伐前进,直面自己的晦暗面,让真理直透其内心深处,在否定自我中展开新的、完全的自我认识,着手自我完善,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

(三)基于“洞穴之喻”的整体性审思

海德格尔说过,“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2]他认为自由就在于大胆地去追求真理并洞察真理。苏格拉底认为我们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诘问瓦解人们心中的意见和偏见,帮助他们直面需要思考的问题和价值选择的冲突,最后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选择去学习并追求真与善。而要想拯救人们,必须让他们明白自由是获得发展的前提,而由黑暗转向光明、由感性转向理性则需要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等都影响着个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可能会有学生误认为自己过去所构建的价值观就一定是正确与客观的,理所应当地把己见当作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本能的抵触与排斥。而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们“重归洞穴”,帮助学生解脱精神枷锁、反思曾经的生活、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而带领学生“走出黑暗洞穴”、看清客观世界、认识到真理。

马克思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想要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获得体力与智力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必须通过理性思考对自身之前的错误观念进行否定与扬弃。思政课教师虽然比学生拥有更多理性思考的能力,但不能否认学生的能力,更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已有的观念。因为教化不是知识的浇灌,而是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发,在教授课程时促使其完成对自我认识的转化,让思考的人主动获得对认识本质的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借助思政课教师之口告诉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某种确定的思维与生活方式,而是向他们展示各种可能性,然后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去自主追求。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自由囚徒”与“还没出过洞穴的囚徒”这两个主体各自的可能性,而不能只是过分关心洞穴里的种种以及那个“自由囚徒”返回之后与其他囚徒会进行怎样的交谈与交谈之后的结果。

三、“洞穴之喻”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启示

(一)提升教学素养,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借助好数据资源,勤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经典,并善于用经典发声。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树立起强大的理论自信,增强自己的理论话语权,坚持用真理去说服学生、引导学生,还要不回避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积极组织探讨社会思潮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利用好大数据系统收集足够多的真实数据,讲清楚、讲明白问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出发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其后再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探讨,传达好现实问题背后的价值观理念。其次,思政课教师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层次,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恰当的方法渐进地引导学生认清客观事实。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改变教育思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在教学与交流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后,要使学生的灵魂产生转向,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情怀,拥有教育理想,并深深热爱教育事业。要把教育视为对学生灵魂的“引导”,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和理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对幸福的感受力。“自由囚徒”返回洞穴更像是一种使命所向,尽管可能遭到冷言相向,但他依然坚定自己的内心。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去引导学生的灵魂转向真善美,要培育自由的以及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们既是一个能够洞见真善美的师者,同时又是一个能洞悉学生内心趋向的朋友,他们要敢于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未知。思政课教师还要用真实去打动学生,注意自我真实情感的流露,要善于进行教育的创造性转化,拓宽传播话语途径,借助短视频与音乐作品等去引导学生,借助可视化素材的呈现,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热情。

(二)适应新媒体时代,更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程吸引力

柏拉图认为,“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5]比喻里“自由囚徒”为解救黑暗洞穴世界的同伴本是好意,但当他用生硬的讲解去对其他人进行劝诫的时候,他的同伴有可能会为保护自己的“价值观前见”而对新的价值观念产生抵触,甚至厌恶。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政课课堂需要更多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首先要把学生潜在的认知习惯诱发出来,像苏格拉底一样重视讨论,从生成想法、进行提问、思考反驳到得出结论,进而获得新的认识。思政课教师应建立思政教育班级群、微信、微博主页等邀请学生加入或关注,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不定时推送思政教育内容,内容形式有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同时,教师还能利用通讯工具实时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并建议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情感互动、思想互动,让多媒体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课程知识生动又不失针对性,最大化保障教学效果的有序实现。其次,相较于“授人以鱼”式的只传授书本中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借助新媒体来开辟思政教育新渠道,讲求课程信息化,充分利用好网络新媒体,积极组织开展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用“授人以渔”的方式教授他们以理性训练和运用的能力,使得“认识论”层面的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实践论”理性认同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实时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等客观情况,从而制定更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引导方案。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心理问题调查问卷,展开网络调研,记录学生感兴趣的讨论热点,及时跟进学生关注点和最新思想动态等,随时接受学生有关思想观念问题的咨询,建议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与反思,收集多方意见并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与精神支撑。高校学生是思政教育的受教者,亦像是曾“滞留于黑暗洞穴的囚徒”,直到发现那傀儡戏下的阴影不是真实世界,才会进行选择性的自我思考。当意识到自己在认知和实践真理上的匮乏时,他们会慢慢接受变化,直到认清了外面的世界、打破如培根所讲的那种“洞穴偶像”的偏见时,才会欣然地去接受更多的思想启蒙,从而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向着更真实的洞见与更恰当的态度出发。

(三)丰富教学模式,改良课堂内部环境,提升课堂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道:“有同志比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6]思政课教师应依据学生多样化需求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丰富的教学模式中,善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图语”、视频等新颖、直观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师还要合理引进合作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模式,使得问题讨论中留有学生的声音、落有学生的思想印记,课堂上要让学生显现追求真理的精气神。教师更要摒弃古希腊智者派的与学生各有私心把对方当作手段的伪师生关系——智者派更关心的是金钱而不是德性,而学生视他们为出售知识的商贩。积极改良课堂内部教学环境,建设好学生共同享有的精神家园,提升思政课课堂感染力。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存在特性,找到他们感兴趣并擅长的方面,进行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引诱式教育,使学生感到不是被外部施加压力,而是从内心产生一种求知的力量。教师通过追问使学生产生怀疑,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求知、去分享,唤醒其潜在能力。

思政课教师应主动调整自己的视角,以同伴的形象陪伴学生一起学习,在课堂上一起面对、讨论并解决问题,做他们精彩人生里阶段性的精神导师与友人。当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时,可以一起达到犹如苏轼在《赤壁赋》中传达的那种豁达、“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7]苏子与客,老师与学生,在求知的宽阔天地间觅得真知进而继续追求真理,孜孜不倦、乐观积极地去对待学习与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展并非要求每个学生都去追求完全的真理,而是要审慎地通过课堂这一正式的求知环境氛围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敢于自主思考、锻造独立思想,不惧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成为具有社会责任的国家公民。当学生在思想上是自觉自愿的、在灵魂上是自由快乐的时候,他们便会通过社会实践传递自己友善的理念,完成自身的蜕变,立于崇高的德行中。

在对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进行分析与再理解中,让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当代高校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大学生上好人生前进的阶梯,使其在理论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增加相关知识储备,唤醒自身的理性,促成价值观念的自觉转化,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囚徒柏拉图洞穴
勇闯地球最深洞穴
少年洞穴救援记
柏拉图之灵魂观
机智的囚徒
“现代洞穴”公寓
囚徒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论男性出轨者的囚徒困境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