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育

2022-03-17 21:51杨杰
成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课程思政案例

杨杰

摘 要:“课程思政”应该贯穿全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都融入思政内容。本文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课程思政课程作为教育途径,将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数学教育中,加以案例进行说明,为“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数学教育 案例

1 为何要在学校实施“课程思政”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其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包含了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中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承载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教师的重大考验。要在学校中实施“课程思政”,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教师的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各位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却忽视对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趋势下,有部分专业课的教师对思政政治教育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有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对学会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课教师的事情,和自己无关。显然,教师的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也就说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承担教书的职责还要承担育人的职责。为此,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在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引发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校课堂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输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自此课程思政一词正式走入大众的视野,高校的专家及学者都已经进行研究,并在自己的教育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各科教学中都发挥思政政治教育功能,以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有积极的影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为何要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育

近些年,对于“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的研究虽多,但大多都是对高等院校课程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处于初探阶段。数学是一门从小到大都在不断接触并不断学习的一门课程,小到在出生以后,父母亲经常教的数字歌,长大一点父母在生活中说到:“今天去超市只能买一个玩具,买一个棒棒糖等等”的话语中都是数学的体现,接下来在幼儿园、小学、初中等不同的阶段,学生都要学习不同的数学知识,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数学不仅对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例如:在初中学习的物理、化学都需要大量的计算,这些计算的能力都源于在数学学习过程的积累。除此之外,数学的学习除了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起到了培养。这对于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都提供了帮助。由此可见,数学教育是贯穿学生的一生,数学教师作为数学教育的主体,对于如任何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教师应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进行数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长期性的,为何不能将这两者进行相互融合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过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际上,“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育的途径

“课程思政”内容与数学知识的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传授知识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载体,“课程思政”是开展数学课的导向所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是现阶段各位教师考虑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数学教育主要是在数学课堂中完成,课前问题的导入、课中知识点的讲解以及在讲课后的总结以及习题的练习,这三个关节对于一节课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从这三个阶段入手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对学生数学的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将从基础教育中选取知识点从课前导入、课中讲授、课后总结试说明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育。

3.1 在课前导入时融入“课程思政”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头,决定了一节课的整体走向。由此可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不仅能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理论上的丰富,更能利用课本中的“思政元素”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在课前导入过程中可以借助数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穿插我国数学成就,提升学生的自豪感。

3.1.1 通过数学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数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学能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我国早在公元前1世纪《周髀算经》提出的著名的“勾股定理”、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魏晋期间刘徽的“圆周率”等等都可以融入平常的教学中。如:在初中学习《勾股定理》时,可以引入我国数学著作《周脾算经》记载:“周公问商高:既然‘天不可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尽寸而度’,商高说:‘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请同学们思考上面提到的三、四、五是什么意思呢?數字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引导学生们思考三者平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数学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的,教师如果在一节课开始之前通过讲述数学故事或者其他形式向学生普及数学史,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并且让学生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进而产生爱国主义思想。

3.1.2 通过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有很多伟大的数学家,如杨辉、贾宪、祖冲之等,无论什么时候提起他们及他们在数学方面的成就,都会使人充满自豪感与敬佩感。在教学中通过引入数学家的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领域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提升学生自豪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如:在学习《均值不等式》,开始向学生展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会标的来源及设计意义,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数学家大会为什么会用赵爽弦图做会标呢?这个会标蕴含的有什么特殊含义呢?引导学生观察大会会标的图像,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会标图形的边长或面积有哪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呢?通过图形中的不等关系,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基本不等式》。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家大会又学会了利用网络学习数学,这样的方式在学生掌握数学家成就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2 在课中讲授时融入“课程思政”

数学是数量、结构、变化等一体的一门学科,社会的发展往往与它的繁荣紧密相连[3]。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与社会发展所联系的事物之间关系。社会发展及其教育含义在教学中具有隐蔽性、持续性、依附性[4]。数学知识的设计是螺旋式上升的,对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往往是要经历小、初、高甚至大学阶段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例如对于数的认识与学习,小学阶段只是认识整数并且掌握整数之间的四则运算;而在初中阶段,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了复数以及关于复数的运算,并且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分类;在高中阶段加入了无理数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数”的产生和发展是具有长期的历史,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史内容向学生普及“数”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数的不同分类,也使得学生了解了数学文化,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像这样的教学在数学教育中有很多的,不直接的向学生讲授道德教育,而是借助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发展。

3.2.1 通过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操

“美”无处不在,在现实生活中缺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不缺“美”的存在,如:数学中存在的有图像的对称美、简洁美、结构美等。在讲空间直角坐标系时,通过点、线、面的对称问题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中的对称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通过奇、偶函数图像引导学生发现函数所具有的对称美。如在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需要建立坐标系找出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这是教师应向学生提问:根据椭圆如何建立坐标系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多次尝试,建立不同的坐标系,将学生所建立的坐标系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学生发现:当椭圆的两条对称轴分别位于坐标系的横纵坐标轴上时,更加快速的计算出有关椭圆的方程。这时,向学生解释说明:椭圆是一个对称图形,因此将坐标系建立在椭圆的两条对称轴上更加美观计算也更加快捷。教师在合适的时机下点拨学生去发现、领悟数学中的“美”,可以增强学生对美的追求,用理性的视角观察世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5]。

3.2.2 通过唯物主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内容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建立互相证明和制约的对立统一的体系,体现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而又矛盾统一的规律性;例如:小学学习角的概念、在初中学习的函数、高中学习椭圆的轨迹等都体现了物体的运动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树立努力就会有收获的积极态度。数学解题中反证法的运用,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想[6]。如:在数列学习中,给出以下数列:;。引导学生分析数列的共同点,理解定义中“两个无限”的依赖关系,“无限增大”是“无限接近于”的前提,“无限接近于”是“无限增大”的结果,分析“无限”接近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体会“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7]。

3.3 在课后总结时融入“课程思政”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它的系统性、抽象性是极强的,课后总结既是老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又是对于知识接受情况的自查,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后总结阶段加入“课程思政”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了解不同的“数学”,也让学生找到数学和生活中的联系。课后总结的方式有很多,目前在教学过程中用的较多的形式是:学生总结教师补充。这样的方式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分享自己学习的思考和经验,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掌握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过程,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巩固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查漏补缺。这个环节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通过进步的过程。在课堂的最后总结环节也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阶段,教师在这个环节既要对学生知识的学习进行验收也要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进行把关。因此,在课后总结时融入“课程思政”不仅使得学生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道路。教育在这个过程不仅做到了“教书”也达到了“育人”效果。

3.3.1 通过提炼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有限的,但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确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其学习方法,用有限的方法解决无限的问题。数学问题的呈现是千变万化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于问题本质的把握,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这就主要我们提炼数学中的数学思想,以不变应万变。数学的学习可以通过分解、替换、转化等方法使得解决的问题更加的简洁、明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在《直线与平面平行》课题中,在教学的最后的总结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对动图的观察和学生的猜想得出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图像语言,鼓励学生通过从图像中归纳总结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先引导学生运用文字表示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义,接着引导学生运用符号概括定义,最后教师通过整理图像、符号、文字语言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最后进行总结:将线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进行处理,也是将数学中的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进行解决,学生“未知”转化为“已知”在从中提炼化归的数学思想。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整理了研究思路,而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3.3.2 通过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社会主义价值观无论从个人、社会还是国家层面,都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6]。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数学专业知识,将其基本内涵、主要内容有机的融入到数学课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字知识的同时掌握社会主义价值观内涵,并在生活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理解每一位学生;将“严”和“爱”相结合在;将数学知识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4 结语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贯穿学生学习的一生。数学课具有隐性教育功能,教师需要对数学知识蕴含的教育内容深度挖掘,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数学教育中,知识的来源、产生背景、应用情景都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达到在数学课程中的全程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2]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3] 孙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1.

[4] 張银.简析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8):160-161.

[5] 刘坚.数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06):18-20.

[6] 沈玉龙.课程思政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7):196-197.

[7] 马翠萍.数学概念中的辩证关系及其教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

2497501705312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课程思政案例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