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模式下对高职院校新生培育体系的研究

2022-03-17 01:52刘辕潘毅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新生院校高职

刘辕,潘毅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一 引言

做好准大学生的“学前教育”,是指高考之后至入学前的这一阶段的教育工作,也就是准大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以后,在进入正式的大学生活、接受大学教育之前的自我认知的认知过程。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开学第一课”,爱国、榜样、奉献、奋斗……等一批主题词感染了大学新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准大学生的“学前教育”缺乏系统性的教育和培育,甚至处于“真空期”。“学前教育”对准大学生尤为重要,从拿到录取通知书开始,准大学生开始萌生对大学生活认知的渴望,对大学的课程、管理、日常作息都抱有极强的新鲜感,而这也是准大学生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不仅从心理上要有升级与适应,从生活方式上也要有相应的转变。而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下,社会关系复杂,思想意识、文化形态多种多样。而对于准大学生来说,从中学到大学,不仅是其学业上的升级,也是标志着其接触环境多样化的开始。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就会造成其在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奋斗目标上的影响。而准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的转变时期,此时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社会责任感。

二 高职院校对于新生培育的重要性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他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而就目前的国内形势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全省为实现“强富美高”现代化建设新目标而努力的同时,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青春力量,重要的接班人,不仅应担当起为社会繁荣复兴做贡献的历史职责,而且还应从自身做起,坚定其正确的政治方向,怀抱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伟大而崇高的奉献意识。基于此,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应正确引导准大学生认识自己,进行科学而合理的个人定位,同时高校对于准大学生在入校之前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应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起远大的志向与理想。使其内心紧靠社会主义思想核心,从心灵和行动上向社会主义事业靠齐,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关注点和突破点。

三 高职院校对于新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 基础薄弱,生活习性差异

大部分新生的文化水平相对薄弱,甚至连基础的普通话语言能力还不足,与高职院校师生交流较为困难。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录取的新生大多都是第一次在陌生环境求学,直接面临饮食习惯、生活习性、穿着习俗等方面的冲突,其次是思维方式、教育方式、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此新生仍存在与汉族学生相处的抵触心理,在校园内常见“小团伙”“小帮派”的现象,融入性不高,这显然不利于新生在高职院校的求学和管理。

(二) 课程差异,教学内容有别

从高职院校录取地区考生类型来分析,一般分为普高毕业和中职毕业。根据在校生情况分析,新生文化基础较弱,基础课程的知识面不够全面,与考生文化基础有一定差距。

同时中职在高职院校培养中也存在较大瓶颈。从高职院校角度分析,中职和高职课程应有一定的关联性,人才培养方案就与普高录取考生有较大的差异性。但是从目前中职考生的学情分析,中高职课程的差异性很大,甚至造成了学生厌学的心态。

(三) 性格差异,畏难情绪存在

新生生活习性与差别较大,尤其是在饮食习惯、作息时间、学习习惯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性,甚至有畏难情绪的存在。他们往往会对高校的管理有明显的不适应性。以作息时间为例,由于各个地区的作息时间相对较迟,因此部分新生入学后对于高职院校作息时间明显抵触,迟到甚至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部分新生为了按时上课,又有了不按时吃饭的习惯,长此以往对身体也会造成较大影响。综合分析,导致新生产生以上要素的主要原因是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目前的现状对新生的身体状况和学习习惯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幸福感”的缺失也是必然的。

(四) 目标模糊,个人规划不确定

尽管当今身处信息化时代,但对于偏远地区,获知数据的途径仍然有限,这种局限性对于地区对口高职招生尤为突出。根据对在校生的调研,中职考生报考高职院校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填报志愿之前对报考学校的情况几乎没有了解和考量,只是在有限的专业可选范围内选择学校。在录取之后对于学校的情况知之甚少,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发展也比较模糊。

与此同时,新生对于自己是未来选择就业是继续深造很不明确。在学校的自身发展规划也比较模糊。根据对在校生发展规划进行调研,85%以上的同学都会选择江浙沪就业,但具体从事什么行业,如何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却知之甚少。而就业工作是民生工作,是新生不远万里来求学的动力和希望,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新生的就业问题,势必造成新生“幸福感”的严重缺失。

四 基于多维度模式下对新生培育体系的构建

(一) 精准研判,把脉准大学生心理“动态期”

对于准大学生而言,由于其社会角色的变化,原本中学时期的课业负担终于得以舒解,身边的人与环境也是全新的。原先在中学紧张学习压力下所压抑的情绪,也就会全面显现出来。而由于准大学生的生活中时间分配的变化,接触的层面更广阔,也会造成其思想上的变化。所以,在进行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应先厘清其生活与思想上的影响源,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此政治观未成形、理想信念未坚定的时期,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就应与时俱进,深入观察与掌握时代发展的主流与舆论方向,以此来达到对于准大学生心理的把握与引导。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准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主动性,新生辅导员应积极引导,鼓励其积极参与地方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并建立一定的考核机制或学分兑换机制,帮助其找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并以此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保持与社会上拜金主义的距离,自觉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认识,并在实践中得以巩固与发挥。

(二) 政策帮扶,促进新生求学动力

(1)资助类帮扶: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新生,高职院校首先可以考虑对贫困地区考生减免1~2年学费,同时在奖学金评定、校内勤工俭学、爱心车票的安排上对新生给予倾斜,这样可以极大地减轻新生的经济负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避免他们进校后花大量时间外出打工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投放到学习上去;与此同时,这对于新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于生源紧张的高职院校是一条生源数量的补充途径。

(2)合作性帮扶:除了针对于新生的资助类帮扶以外,高职院校应积极谋求与中学或者中职校的合作,主要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硬件方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生源学校给予一定捐赠,主要包括:课桌椅、二手的实训设备、学生所阅览的图书、对生源学校给予积极的支持;软件方面:利用高职院校的优势——师资水平和实训条件,对生源学校的老师进行技能、理论和学历水平的培训,让他们不断完善自身的执教能力,让老师们在高职院校感受到满足感和收获感,而老师所获知的情绪终将传递给新生,这对于新生的培养和高职院校在地区的影响力都有很好的促进意义。

(三) 加强管理,填补准大学生入学“真空期”

1.信息网络管理

准大学生正式录取成为新生之后,高校学生工作处应尽早配备新生辅导员,招生办公室应准确提供新生联系方式,让辅导员老师与新生第一时间取得联系,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向新生们输入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作为一名准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高校应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专门的新生通道,让准大学生通过官方渠道了解学校的生活和情况,对其思想动态进行正确的引导。

同时招生办公室应加强对各类新生群(如QQ、微信等)的舆情管理,绝对严禁任何违法违规、色情、粗言秽语、网络信贷、诈骗广告或者恶意中伤学校等言论,以防对新生产生不当的影响;同时招生办还要培养一批有耐心、热心、责任心的招生志愿者,对于新生的提问和困难在第一时间解答,从源头上让新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满满的关怀,心理上首先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依附感,便于未来更好的培育。

2.学前思政育人

思政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应精心谋划,以必修课的形式上好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预习课”。授课形式以线上授课为主,把党史教育、爱国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基于事迹教学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同时结合准大学生自身实际,在课程结束后提交学习心得和论文;同时在新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系列征文活动,在准大学生中积极提倡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用学分银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巩固入学前思政教育的效果。通过在新生课程中积极引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对准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制约力,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对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是提高准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德育素质的良好途径。

(四) 完善机制,建立准大学生德育“考核制”

准大学生虽然还没有入学,但可以试点实施德育教育学分机制,一般设置2.5或3分作为必修学分,计入学业总学分。授课形式主要以线上授课为主,学校可在官方网站上开辟专门的“新生课堂”,要求学生在开学之前必须修完,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准大学生的归属感,学习内容一般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英雄人物事迹等,提升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培养准大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在学生入学前开设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让准大学生提前享受大学式的素质教育,不仅使他们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向往得到满足,同时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 情感育人,关怀教育激发“准大学生”学习动力

近年来,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地区新生在本校生活和求学情况。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始终坚持服务学生、成就学生的育人理念深入人心,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而臧区学生从被学校录取后离开家,不远千里来到学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般为好奇和恐惧两种情绪并存,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互相碰撞,会造成臧区学生亢奋而又恐惧的情感表征。对于臧区学生,情感帮扶(尤其是开学初这段时间)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可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1)新生开学时,建议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亲自到火车站迎接学生,并开展老生—新生学生之间“结对子”活动,让新生一入校就感受到高职院校的友好、热情。同时学校应为新生安排楼层不高、环境位置好的宿舍,这在后期对于新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为重要。总而言之,先期的友好、热情的态度会有效缩短新生的心理“适应期”。

(2)建议在春节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校领导和老师应抽出一定时间陪伴新生。特别是班主任的配备上,也要注重挑选,给予新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如此,在每个节日,老师们也应和新生一起联欢,与他们共度节日,以强化学生树立民族平等、和谐共进的观念。

(3) 时刻关注新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健康:尤其是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气候差异巨大,因此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后难免身体健康上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学校学工、后勤部门要对新生高度负责,充分发挥学校医务部门的专业功能,积极为新生防病治病,防病为主,及时治病。

(六) 优化课程,以“订单班”培养模式促进培养质量

为进一步提升新生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校在加大与知名企业开设“订单班”的力度的同时,还应提升“订单班”学生的整体质量,职业示范校建设不能把“订单班”只是作为一个名号或者是一种广告,尤其是知名企业的“订单班”代表着学校整体教学的最高水平,是学校在社会上美誉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知名企业“订单班”学生的培养必须要做到严进严出,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企业的认可度。

同时,还应加大中高职衔接教育,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因此中高职衔接教育更应注重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这种合作绝不仅仅是结构形式上的合作,更应是校企的深度融合。目前高职教育中学生的培养往往都是2.5+0.5的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半,后半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近年来,高职学校不断延长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从以往半年顶岗实习时间延长到8~10个月。但这种模式对于中高职衔接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显然是不适合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中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他们需要尽早接触企业,认知并熟练掌握当今行业中先进技能和制造理念,了解自身与企业技能大师的水平差距,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再回到学校进行相关知识的巩固和查漏补缺。

基于以上分析,为更好地做好中职院校新生的入学衔接教育,本文创新性地提出1.5+1+0.5的学习模式,即中职毕业生在考入高职院校后首先进行一年半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主要学习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训课程。在1.5模式后进入到为期1年的企业跟岗实训过程,区别与传统的高职院校顶岗实训课程,学校要对学生的跟岗实训的企业和岗位进行认真筛选,统一安排,选择技术含量高、专业针对性较强、岗位与专业相匹配的地方大中型企业。在跟岗实训结束后,学生再进入校园,针对跟岗过程中产生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强化课程学习,以最终实现毕业生的理实一体的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在跟岗实训过程中,学校应派1~2位专任教师进行跟岗管理和授课,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每周结合基于不同岗位的学生实训情况进行专业课理论授课,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校所派教师应以年轻教师为主,可借助访问工程师等项目进行跟岗管理和授课;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对年轻教师技能素质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五 结语

本文通过政策帮扶、情感育人、监管机制、完善管理和教学改革等五个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对于新生有效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方案,基于“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新生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和“幸福感”,而“幸福感”的催生又可以反推更多的新生愿意接受到更好的高等职业教育,既提高质量,又注重效益,走出一条“有职业特色、特点”的办学新途径。

猜你喜欢
新生院校高职
重获新生 庇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