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弘扬雷锋精神需要把握的几对重要关系

2022-03-17 01:45玲,叶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形态雷锋精神

丁 玲,叶 桉

(1.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38)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变迁与时代意蕴

雷锋精神镌刻着一个时代的印记,闪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明坐标,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长河中重要的民族符号。因此,雷锋精神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发展历久弥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动力。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雷锋精神的内涵经历了从形象化表达到理论化阐述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下,雷锋精神被注入了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兴起并推向全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实践为雷锋精神的孕育和生成提供了客观条件。1958 年3 月16 日,《望城日报》最早刊登了雷锋同志的散文,1959 年11 月10 日,《弓长岭报》最早对雷锋同志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随后,在1960 年11 月26 日,《前进报》刊登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一文,着重介绍了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该文稿随后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转载和报道,雷锋精神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宣传。1963 年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人民日报》发表,深刻地传达了雷锋精神所具备的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精神实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立场、宗旨,拉开了全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序幕。同年,周恩来所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1]”的题词在《解放军报》上发表。这一观点则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进一步具体化、丰富化、形象化,从而演变为人人可学的道德指引和实践准则。这一时期,还涌现出许多宣传、讴歌雷锋精神的文艺作品,像《雷锋之歌》《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等,对雷锋精神在全国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70 年,《人民日报》专门就雷锋公社进行了报道,“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中,雷锋公社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还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社”[2]。表明了学习雷锋精神在当时已卓有成效。

(二)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新时期:成熟定型并日益深化

1976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都加剧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思想意识的变化,与此同时多元价值的冲击将雷锋精神推向了“风口”。有人认为雷锋精神所倡导的无私奉献与按劳分配原则是悖论性的,有人则认为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错误导向。面对这种境况,《人民日报》在1981 年刊载文章指出“发扬雷锋那种怀着强烈国家主人翁责任感的艰苦创业精神”“不是要大家去做苦行僧,[3]”重新帮助群众审视并厘清了发扬雷锋精神与搞好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1990 年江泽民在接见雷锋生前所在团官兵时,将雷锋精神的实质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4]”对雷锋精神的内涵作出了进一步概括。2012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将雷锋精神凝练成“一个信念、四种精神”,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5]。这也是中央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对雷锋精神的内涵作出概括和说明。2018 年9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6]”这是对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传承的生动诠释和明确要求。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继续建构雷锋精神的时代意蕴

五十多年来,“雷锋”这个词已经不仅仅指往昔峥嵘岁月中那个年轻战士的名字,它早已跨越年代、超越时空。从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观之,雷锋精神不仅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鲜亮的底色,同时也成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和精神追求。首先,雷锋精神的基因有助于发展中华文明。雷锋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典型代表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赓续雷锋精神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更是检验当下中国社会文明发展水平和程度的重要标尺。其次,雷锋精神的内核有助于丰富世界文明。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同样也是世界文明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雷锋精神所倡导的“责任”“正义”以及对真善美等人类美好品质的追求都促使它成为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由此观之,继续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对于丰富世界文明多样性、塑造人类文明新样态、构建人类文明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雷锋精神解构的挑战与价值澄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及西方鱼龙混杂的文化样态和价值观念的传入,民众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的精神形象曲解严重、认识片面,雷锋精神也因此遭遇“寒潮”。

(一)挑战之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反映和现实投射,其思想受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在价值观上极力宣扬西方世界的普世价值,企图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们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背道而驰。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虚无主义诋毁和抹黑雷锋及雷锋精神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以所谓“还原历史”随意裁剪、编排甚至篡改历史,歪曲雷锋同志的人格和事迹,或以“涂脂抹粉”的手段遮盖雷锋同志的真实形象,或以一孔之见企图曲解丑化雷锋形象,或以无中生有的阴谋企图颠覆雷锋形象。随着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无孔不入地潜入并暗藏于各种场合企图消解雷锋精神在我国国民心中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引领。比如有“网络推手”在个别论坛、微博上,妄图以所谓的“揭秘历史”来“解读”雷锋同志的工作和生活,博人眼球,从而得出“雷锋同志做好事仅仅是出于显摆、炫耀自己的目的”。更有甚者,通过过度解读,将雷锋同志作为一名普通共产主义战士的纯洁品质故意歪曲为我们党在思想上对实事求是立场和观点的背离。这些人认为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不合常态,仅仅是出于一种政治的宣传和美化,认为雷锋同志和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宣传的“工具”。再者,有居心叵测之人通过对历史的胡编滥造、胡说乱道达到误导社会舆论的不耻目的。他们认为不同历史时期对雷锋精神诠释和宣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似乎带有某种使命印记,从而得出“雷锋这个形象在不断根据政治需要而产生微妙变化”这一结论。此外,还有人通过刻意编造“雷锋日记造假”等拙劣谣言,以达到消解雷锋精神的目的。

剥开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外衣,我们一定要看到它诋毁雷锋,否定雷锋精神的行为实则不仅否定了雷锋个人,也否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更颠覆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集体至上、乐善好施、舍己为人等价值理念。同时,它也否定了新中国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消解了中国人民对于历史人物、英雄人物崇高精神的认同。究其根本,其真实目的在于通过诋毁英雄来消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而达到消解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的目的。因此,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雷锋精神的消解与挑战,我们必须正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事实,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在对雷锋精神的充分认知和价值澄清中与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二)挑战之二:“过时论”与“趋利主义”的干扰

雷锋精神产生于上世纪60 年代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人说雷锋同志作为那个时代出现的先进人物其精神确实是一座丰碑,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雷锋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再提已无必要;有人说,雷锋精神虽弥足珍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们对财富和利益的追求已经对雷锋精神形成了排斥,雷锋精神或已过时。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引起人们对物质追逐的狂热,社会生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在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迷茫与反思、迷惑与明辨相互交错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有人认为,雷锋精神所传递的公而忘私恰恰违背了物质利益原则,而雷锋精神所倡导的无私奉献则与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相矛盾,宣传雷锋精神似乎就等同于宣传了一种绝对利他主义和禁欲主义,是一种社会的退步。此外,有人也发出了疑问:“雷锋精神多少钱一斤?”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里,雷锋精神究竟在哪里才能够找到扎根生芽、开花结果的土壤?的确,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可能产生过度趋利、极端拜物、恶意竞争等现象,但同时我们更应明晰,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不仅证明了雷锋精神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它“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的价值追求,恰恰是填补监管空白、提高人民群众道德自律、进而提高市场经济运行质量的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因为雷锋精神的存在,市场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能够倾听道德良知的呼唤,它是治愈市场经济时代弊病的一剂良药。

(三)挑战之三:社会责任分散与“摆拍式”做好事的双重影响

社会责任分散是指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反而更加期待他人施以援手的一种心理现象,又被称为“旁观者效应”。这种心理现象在全社会倡导弘扬雷锋精神的今天,无疑也是一种隐形挑战。当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些道德品质被社会责任分散所消解的时候,最终结果就是面对类似情形更少有人愿意挺身而出,这恰恰与雷锋精神所传递的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背道而驰。类似问题与现象的不断叠加,必然导致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降低,严重影响社会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的建设与进步。

另一种与社会责任分散同时存在的现象是“摆拍式”“表演式”做好事。随着各种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的涌现和发展,不少人将雷锋精神表面化、娱乐化、营利化。一些所谓的网络爱心人士、网络主播等通过拍摄自己或者团队帮扶老弱病残、支援贫困山区等题材的视频为自己营造一个“有爱心”“爱奉献”的人设和形象,以此赚取观众的赞誉和流量最终达到营利目的。这种现象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运转的今天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摆拍式”做好事,本质上就是变相消费雷锋精神,消费人们的恻隐之心,这种行为对塑造和传承雷锋精神而言更是一种敷衍和中伤。值得反省的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雷锋精神所倡导的可以不是“做好事不留名”,但一定是发自内心做好事,不能让做好事、做善事成为粉饰自我形象的工具。因此,党和国家不仅要加强对此类现象的整治,更要加大公益慈善意识宣传,树立学雷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使学习雷锋真实化、常态化。

三、建构和弘扬雷锋精神需把握的几对重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生成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观,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特色,而且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历史方位下建构和弘扬雷锋精神必须要准确把握好以下几对重要关系。

(一)特殊性与普遍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特殊性指的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雷锋精神所产生的时代决定了它的特殊性。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提到:“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8]”雷锋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随便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能出现的,雷锋同志身上彰显的“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和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火热实践中与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雷锋同志曾在日记中写到:“我出身于贫苦家庭,在旧社会过着缺衣少吃的苦日子。那种被奴役、被欺凌的仇恨,使我永远铭记在心。[9]”“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10]”“我是人民的子弟兵,一定要永远牢记党和毛主席的教导,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关怀、爱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战斗不息。[11]”由此可见,雷锋同志思想品格中所浸润的阶级性和革命性恰恰深刻诠释了雷锋精神的特殊性。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雷锋”已然从一个纯粹的无产阶级年轻战士的名字变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识,也早已从特殊年代里的一个典型人物衍生为一种社会先进文化的构成要素。因此,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不再体现为其个人异于时代的“一枝独秀”,也不再体现为特殊年代中具体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的要求,它超越了原本的社会历史环境成为了一种永不退色的崇高理想追求和价值导向,这种追求和导向既满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整体要求,也满足了当前和今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一贯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在雷锋精神感召下,新的时代楷模不断涌现,因而雷锋精神具有普遍性。

因此,建构和弘扬雷锋精神一方面要将雷锋精神还原到其产生的特殊年代去认知,正确把握雷锋精神产生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和观点,切勿被历史虚无主义对雷锋精神的涂脂抹粉、恶意扭曲所迷惑。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基层单位中发现“雷锋”式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是守卫边疆的战士、是抗疫战线上的医护人员、是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驻村干部等,他们都是新时代闪耀着雷锋精神光芒的最可爱的人。雷锋同志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12]今天,在社会需要的时候,千千万万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水滴”共同汇成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大海,这就是雷锋精神特殊性与普遍性互依互通、双向耦合的最好呈现形式。此外,我们还要鼓励各行各业选树雷锋精神的典型,让学习雷锋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自觉,让爱岗奉献成为新时代的公序良俗。

(二)传承性与创新性

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从中华文明维度来看,雷锋精神无疑是时代的产物,但又不局限于其所产生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历史地看,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时代虽在变化,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没有变,我们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热情没有变。雷锋精神所承载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是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的精神力量源泉。因此,雷锋精神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将来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实地看,雷锋精神并未过时,雷锋精神所倡导的人生价值、所承载的社会文化都没有过时,当下的中国社会依然有着能够涵养雷锋精神的沃土。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就是将雷锋精神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中,将雷锋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中,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乐善好施”的良好社会道德生态。

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传承弘扬雷锋精神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刻意回望,也不是对历史记忆简单的重复,而是抓住雷锋精神的本质,不断融合时代需求,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当下人民群众所真诚认同、真心拥护、真切实践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同时,正确把握雷锋精神的传承性与创新性,还要认清雷锋精神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雷锋精神的丰富意蕴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彰显着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选择。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仅要以动态性、开放性和整体性原则把握雷锋精神,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把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代代传承下去。更要将其付诸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行动之中。具体而言,就要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念,涵养好自身道德情操,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忠诚和奉献握好传承雷锋精神的“接力棒”,才能在弘扬雷锋精神的具体行动中从容应对雷锋精神所面临的解构挑战和风险。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2012 年《人民日报》发文指出:“雷锋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结晶,成为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光辉典范,成为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13]”“在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中,雷锋精神代表着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14]”从这一意义层面而言,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因此,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重建和弘扬雷锋精神就要把握好雷锋精神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雷锋精神的民族性在于,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构筑了雷锋精神的鲜亮底色,奠定了雷锋精神的文化底蕴。几十年来,雷锋精神已深深熔铸于我们民族的禀性之中,镌刻在我们民族的记忆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民族性集中体现在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当中所涌现出来的热爱祖国、尊老爱幼、乐善好施、勤劳节俭、奋发向上、敬业乐群等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体现在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和“仁爱”思想的生动表达。因此,雷锋精神处处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雷锋精神的世界性在于它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之中,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达。雷锋同志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坚定地信仰着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15]”关于这种思想,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16]”雷锋同志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将自己置于共产主义这个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之中,他恰恰是世界各国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锋精神早已跨越国界,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价值导向。

同时,正确把握雷锋精神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还要探究雷锋精神的内在本质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契合点。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蕴含着一种来自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和精神追求,而将雷锋同志所信仰的集体主义精神置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格局下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需要各国秉承共同的价值追求,摒弃以邻为壑的极端利己主义,真正关照本国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坚持共建共享、合作交流,共同携手构建一个和平、繁荣、美丽的世界。从这个意义层面而言,弘扬雷锋精神对于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总之,雷锋精神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建构并弘扬雷锋精神,是对各种消解性挑战和破坏性风险的回击,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提要求的回应。我们要在应对各种对雷锋精神解构的挑战中,重新审视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从而使雷锋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新形态雷锋精神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新形态
新形态西装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