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教学体系

2022-03-17 11:31汪建斌徐赐成
关键词:历史事实唯物史观历史

汪建斌,徐赐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1]。对于历史教育而言,唯物史观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2。纵观新中国历史教育发展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运用唯物主义认识和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学实践要切实坚持并落实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进而构建起新的历史教学体系。

一、新中国确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历史课程标准《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0年8月),首次在“目标”部分强调历史课程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懂得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与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逐步培养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革命的战斗意志”[3]104。此后的历史教学大纲或历史课程标准,都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本遵循,这也自然成为了历史教育实践的基本理论指导。

(一)新中国历史教育中唯物史观指导地位的确立

新中国历史教育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其具体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将唯物史观作为历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使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含义及其实践运用,重在培养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如1956年《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指出:“小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过去历史的一些事实,并且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向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3]109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年代顺序,具体叙述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3]256。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一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3]327。

另一条主线是强调将唯物史观运用到历史知识理解、历史认识形成的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素养。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历史教学由一般意义上引用唯物史观的一些原则、学习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基本内容和结论,转变为将唯物史观运用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素养。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一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要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历史科学的理论,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一定要肃清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3]386。这里就提出了对唯物史观的运用问题,一是要将其运用于历史叙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二是要用唯物史观肃清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进一步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去认识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510。这些要求在1990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和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中得到了继承和沿用。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则提高了唯物史观的教学运用要求,提出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3]716。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强调:“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3]736至此,新中国历史教育中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得以确立。

(二)唯物史观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

进入21世纪以来,把唯物史观的实践运用作为历史教学基本指导,进而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唯物史观逐步成为历史课程的基本遵循。教育部先后提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5]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6]9。“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6]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2]1强调“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2]2。可见,中学历史课程作为服务中学生成长的一门基础课程,与其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存在必然联系,因而将唯物史观列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首。

二、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与把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首,在地位上虽然相差无几,但在深度上后者更强调其在人的成长中的价值,更加突出唯物史观重视对人的价值观教育。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就是要重视价值观教育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及其规律的学科”,而“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2]1~4。显然,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首,必然是历史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自然也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强调唯物史观,就是强调历史教学要重视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个体的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既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人从社会生活中接受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历史教育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叙述和阐释,形成历史认识的过程,其实质是价值观的运用、优化和提升的过程,而唯物史观正是历史教育过程中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基本保证。

(二)唯物史观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唯物史观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根本遵循。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民族复兴新的历史实践,提出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的重要论断,此后反复强调“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8],“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9]。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价值观决定青少年的未来,进而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

其次,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和基本方法的理论支撑。历史学科能力的提出是历史教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通过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引导,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和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历史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1978年至1988年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在要求考生熟练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强调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10]1281989年至1993年,历史教学“进入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并重的新阶段”[10]129。1994年至2005年,教育部每年颁布的《考试说明》都有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具体表述,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价值,“强调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10]129。其中,2000年版“教学大纲”提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3]736。《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业质量水平”中将唯物史观作为学业水平考查的首要因素,划分了4个考查层级以定位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运用能力,这也是新时代历史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三,在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历史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理性和品格。历史学重在还原、确定、建构和解释史实,历史教育虽然不像历史学那样专注于历史事实的解释,但更注重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历史解释的过程和方法,从中习得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教学体系

新时代历史教育必须要构建起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教学体系,全面、深入地运用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熟练、准确地运用唯物史观理论的基本能力、核心素养和自觉性。

(一)以人与现实的关系为立足点

首先,历史教学要以育人为核心任务,以培养人性美好、人文丰富、人格健全的人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单是传授历史事实,更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实现育人目标,引导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得教益,习得做人的能力和素养,其实质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人的社会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育在本质上与唯物史观的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以当前推广使用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按通史的体例编纂,以时序为基本框架、设立若干学习专题,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五种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选择性必修三册教材采用专题史的形式编纂,选择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专题,从不同视角呈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内容,各专题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进行表述。”[11]可见,无论是编排体例,还是其内容主题,都体现出以人的生活和人类进步为追求的教育理念,体现出鲜明的以史育人、学史明理的历史教育功能意识。从唯物史观的本意出发,在教科书内容分析和课堂教学中,以“人”和“人类”发展为基本立足点和立意,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其次,历史教学要将历史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过程加以研究,以发展的、联系的、整体的和普遍的观点看待和理解历史事实,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1的基本教学目标。唯物史观与各种唯心史观相比,其科学性首先在于它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形成历史理论体系。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一文中指出:“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我们要求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但我们认为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12]1845年,在标志唯物史观创立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主张:“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13]516这说明,唯物史观所研究和重视的“历史”是完整的人类史——人以及人类活动的历史,这种“人类史”是整体的、系统的和有其发展规律的。也就是说,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在纵向上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横向上是将这种“历史的发展进步”解释为“人的活动的实际结果”。这是唯物史观观察和研究人类历史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也体现出唯物史观对于历史教学过程所具有的根本性的指导价值。

历史教科书所提供的“历史事实”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事实的本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突出地表现为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事实的最大特点是不可重复性,它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的历史”,“历史事实以两种不同方式存在:一种是人类历史的全部客观过程……是一个有待不断发掘和永远研究的领域。另一种是被书写的历史事实。被书写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称之为历史史实”,“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看,历史史实与历史事实应该具有同一性。根本没有历史事实根据的所谓历史史实,是不足信的。这种书写的历史,不可能是信史”[14]。据此可知,历史教科书提供的是基本的历史史实,历史教学则需要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视角将此“史实”转化为、至少是接近“历史事实”,由此形成从“历史事实”到“历史史实”间的理解和认知过程,并对这一过程做出历史判断。

最后,历史教学过程要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赋予历史教学鲜明和正确的现实价值取向。唯物史观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为理论追求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其根本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置于了现实的基础之上,在认识上超越从而优越于以往的一切社会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唯物史观首先是一种科学认识,是对社会历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15]。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其基本目标是从中获得历史智慧和经验,但要保证这些“理解”“认知”“经验和智慧”都要符合“历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否则就会失之肤浅和偏狭。

(二)以“社会关系”的综合考察为视域

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历史事实或者反思历史史实,是建立历史与现实有机联系的基本方法。唯物史观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知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13]425。那么,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发展呢?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16]具体讲,在历史教学中,就是要把社会关系理解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关系,进而通过各个时代的阶级、阶层、国家、民族、宗教、种族、制度、战争等历史事实将这种理解具体化。反过来,历史教学在教授和学习这些具体历史史实时,也应通过具体的内容深入理解“社会关系”。

新时代的历史教育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以唯物史观为统帅,就必须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教学体系。历史教学如何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在历史教育实践中,唯物史观不仅仅是指导历史教学的清规戒律,更应该是历史教学实践的基本工具。它不应该被历史教学简单地“套用”和“贴标签”,而必须坚持唯物史观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视角,从社会实践发展规律的认知高度,具体理解各种“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地确立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历史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培育才能真正达成。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唯物史观历史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新历史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