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利用研究
——以贵州省荔波县的调查为例

2022-03-17 11:50
凯里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村寨民居少数民族

覃 桐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中提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既是保护对象更是发展资源,要通过挖掘利用少数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促进群众增收,带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一条有特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子[1]。为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2]。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学者康涛、周真刚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机遇,二者可统一并行,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特色村寨建设提供更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并奠定更坚实的物质支持,而特色村寨建设也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3]。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下,如何保护与传承好少数民族村寨中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处理好文化保护与村寨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延续民族文脉、利用民族文化促进村寨发展,塑造特色繁荣的少数民族文化村寨,成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承与保护的重中之重。柏友恒认为,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导致大量民族村寨出现空心化现象,因此,为了保护民族文化应解决农民就业与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4]。张洪昌、舒伯阳通过朗德苗寨的成功经验,从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开发视角出发,认为各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实际中要结合自身生态、文化的发展,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5]。王伯承从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特色产业的角度出发,他认为民族村寨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展现自身特色,利用自身特色和优势打造品牌,并形成该地区的主导产业[6]。侯玉霞、赵映雪从民族村寨如何利用文化产业的视角,认为可以通过民族村寨中的民族传统文化,达到文化产业化以实现村民增收,唤醒村民对当地文化的自觉保护与传承,并找出以文化产业来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7]。

上述研究思路,可以为荔波县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和帮助。笔者认为,荔波县可以结合深厚的旅游基础,综合性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乡村振兴中的可利用价值,围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建设和利用开发现状,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在生态、文化和产业方面的优势,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探索一条适合本地特色村寨保护与利用的发展之路。

一、荔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荔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在此生活的各民族民风古朴、风情浓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民族传统文化各具特色,民族风俗保存完好,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在多民族和谐共融的环境中,荔波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提升民族村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自2009 年起国家民委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在人居环境改善、古民居保护改造、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荔波县的瑶山瑶族乡拉片村、董蒙寨,玉屏街道办事处水甫村、水葩古寨,佳荣镇大土苗寨,小七孔镇巴竹寨等6 个民族村寨,已成功获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另有23 个民族村寨获批“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因地制宜建造的特色民居

民族村寨中最显性的是建筑,这些特色民居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保持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面貌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村寨的环境布局、选材、工艺造型和功能,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民族的建筑各不相同,有着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其建筑既有村民的家庭生活空间,又有信仰和文化活动空间。

荔波有布依、水、苗、瑶4 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民居建筑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布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而建,院落前青竹拥簇。《魏书·獠传》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限其家口之数。”①《魏书》卷一百一《獠传》,第2248页。《新唐书》道:“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②《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獠平传》,第6324页。其造型都是中间屋脊高两檐矮,有的十三步水四排三间,有的十五步水四排三间,有的十七步水四排两厦五间,建材以松、杉木为主。许多房屋二楼四周加二层屋檐,叫“两滴水”。每一排均有吊瓜,吊瓜施以木刻工艺。“滴水”架下建有环屋栏杆回廊,供憩息之用。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板麦村主要是以干栏式三间三层木质结构为主的“吊脚楼”,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用于关牲畜;中层用凤尾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屋侧则用毛竹搭一阳台,直通楼面,可用于乘凉、晒物。

而水族村寨大多依古树竹林而建,寨内常有大小鱼塘,民居以木房为主,从结构上分为叉叉房、木楼、平房三种。最典型的是“干栏”式木楼,一般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一般有二排二厦、三排二厦、四排二厦不等。每排五柱四瓜或五柱六瓜,外加挑枋长瓜,盖成重檐,不设走廊和栏杆。水族民居尤其注重窗格、幺门、瓜脚的装饰,民族风格浓厚。如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水葩古寨民居就以干栏式木房为主,共有30多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苗族村寨民居以“吊脚半边楼”和“吊脚楼”为主,每栋楼都建有“美人靠”①“美人靠”也叫“飞来椅”“吴王靠”,学名“鹅颈椅”,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故名。,通常人畜共居,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苗寨禾晾很有特点,大多建在寨旁、溪边,用于晾晒糯谷、小米、红稗、辣椒等农作物。如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大土苗寨,其民居以苗族风格瓦木吊脚楼为主。

荔波瑶族分为瑶山的白裤瑶、瑶麓的青瑶和茂兰的长衫瑶,三个瑶族支系建筑风格各异。瑶山白裤瑶村寨大都坐落在山腰、山脚或坡坳,村寨分散,人口密度小,长期沿袭“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的生活方式。古民居是插上木柱,围上竹篾,盖上茅草的“叉叉房”,现在也有杆栏式瓦房和石木结构瓦房。白裤瑶禾仓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禾仓大多集中建在寨内空旷地带,用四根木柱支撑,每根柱子与仓底的结合处,都嵌装一个光滑锃亮的椭圆形土陶罐,具有通风、防潮、防鼠、防虫等功能。禾仓分圆仓和方仓、单仓和夫妻仓或姊妹仓。如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董蒙寨居住为白裤瑶,其房屋建筑以木质结构吊脚楼为主,村落依山而建,民居集中连片,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瑶麓青瑶民居建筑多为干栏式瓦木结构吊脚楼,住房较为低矮,上半部镶木板,下半部用石墙围隔,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堂屋设置土火坑。长衫瑶民居主要是干栏式青瓦木楼,楼高、开间宽,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或堆农具,多数住房下半部砌以片石,上半部装以木板,屋内陈设简单。

(二)多民族的文化资源内涵

民族村寨是个综合体,特色民居为民族村寨的外显文化,而语言文字、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等构成了民族村寨的文化内涵。荔波民族众多,其民族特色村寨文化资源也被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圈。如布依族是我国拥有民族古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舞蹈有矮人舞、刷把舞、金竹舞、钱棍舞、龙狮舞、仙鹤舞、穿胸官、蚌壳舞等,其中矮人舞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乐器有铜鼓、皮鼓、唢呐、箫、笛子、二胡、琵琶、姊妹箫、毛管等,其中姊妹箫最具民族特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黎明关水族乡拉内村是布依族舞蹈“矮人舞”“花棍舞”和“傩戏舞”的发源流传地,同时姊妹萧也是拉内布依族人的传统乐器,村内布依族文化传承保护较为完整,很好地保留了布依族的风俗、饮食习惯、服饰、歌舞等,其布依民居建筑、古塔、古桥、古法造纸坊也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布依族的节日主要有“布依族小年节”“四月八斗牛节”“二月初二香藤粑节”“农历六月六布依歌节”“农历七月半”等等。

水族拥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其“水书”是类似甲骨文、金文、东巴文的一种象形文字,被专家学者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族还有以敬“石神”为主的宗教信仰活动。民间舞蹈有花架舞、斗角舞、孔雀舞等;民间音乐有双歌、单歌、兜歌,水族民歌曲调悠扬婉转舒缓动听,其敬酒歌已成为各种庆典场合的礼仪歌;民间工艺有纺织、蜡染叠染、银制石刻、刺绣挑花、剪纸镂花等,其中马尾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的节日,主要有“卯节”“额节”“端节”“新米节”等,有的水族村寨则不过“端节”而过“霞节”。水浦村水葩古寨属荔波水利土语区,其水书习俗传承源远流长,被誉称“东方情人节”的水族“卯节”的第三卯为最隆重的民族节日,寨内水族民歌、服饰、舞蹈、木石工艺等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荔波苗族村寨主要集中在月亮山麓的大土,大土苗族的民族传统节日有开秧节、谷兜节、禾仓节、吃新节、鼓藏节五个节日,其节日源于苗族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及神秘古朴的农耕文化,是苗族人民为歌颂坚贞的爱情、祭奠祖辈以及崇尚自然而举行的纪念活动。民间舞蹈有跳芦笙;民间音乐有苗族飞歌;民间工艺有苗药秘方、纺织工艺、银制工艺、蜡染刺绣工艺等。

荔波的三个瑶族支系语言服饰各不相同,民俗同中有异,风情各具特点。青瑶婚丧习俗原始,岩洞葬、凿壁谈婚独具魅力,青瑶女儿闺房的板壁都要凿一小洞,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之用,谓之“谈婚洞”。民间舞蹈打猎舞更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打猎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金姨歌”婉转悠扬。瑶山白裤瑶“砍牛祭”“二次葬”习俗遗存远古遗风,瑶王宴、长席宴独具特色;民间舞蹈有猴鼓舞、铜鼓舞,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衫瑶又称“长袍瑶”,因男子都穿长衫而得名,长衫瑶男子蓄发绾锥髻,身着青色长衫,长衫服饰领襟相连,领口袖口白色,无扣,腰靠青色带扎系,故称“长衫瑶”。头包青色帕,头帕两端和中间各绣一方图印,头帕两颗方图印,一在额前,一在脑后,头帕上的图印称为“皇帝印”。瑶山瑶族乡董蒙寨至今仍保存完整的白裤瑶民风民俗,特别是婚丧喜庆等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拥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服饰文化、铜鼓文化、陀螺文化等。荔波县不同的民族文化大大增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乡愁的留守功能,也极大地展示出少数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荔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寨无序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地方政府部门对民族村寨历史、艺术价值、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研究不够深入,且定位不准,加之保护意识淡薄,存在注重经济发展轻视民族文化保护的思想,村寨建设有序规划的意识不强。加上对于村寨保护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群众参与保护意识淡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使得大部分群众认为对民族村寨的保护及维护没有多大用处。荔波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民居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部分房屋年久失修,易于腐烂,无法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

当地村民以“小洋房”作为家庭建设的第一追求。当大量返乡的农民工拿着多年的积蓄回到家中时,首要事情就为改善居住环境而对房屋进行修葺、建造。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因村民总认为破旧的寨子与老房子吸引不了游客前来观光,认为没有保护价值,维护只会增加经济负担而“无利可图”。因而大部分新建造的房屋都是砖瓦房,村民只是一味地追求实用性,而不懂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导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风貌被简单粗暴地改变。同时,政府对村寨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而使得一些传统民居因年久失修而逐渐消失,砖瓦房逐渐取代少数民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民居。民族特色建筑逐渐消逝,导致一些承载了几百年乡愁的民族村寨建筑毁于一旦。而不少乡村打着改造民族村寨的名义,各自为政,大兴土木,导致“民族村寨”同质化非常严重,与山水相融的自然文化与人文融合的民族村寨正悄然消逝。

(二)保护理念不清晰,文化传承效果不佳

荔波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在衰退、变异和复兴中并存,其中少数民族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的流失与衰退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少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消亡。一些民族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许多珍贵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物和文物大量流失[8]。民族特色文化、民族特有工艺传承与发展后继乏力,民族村寨旅游与民族特色文化融合不紧密。民族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如何与市场接轨,如何利用优势项目助推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未形成共识。

近年来,荔波县虽然在民族文化研究和展示上取得一定成效,但对于民族村寨的生态、遗产、田园、水系、山林、民俗等缺乏深度解读和精致利用,往往是为学术而研究,为展演而展示,这使得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正逐渐衰退,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和00后,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本民族文字,有的甚至连本民族语言都听不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减少穿民族服饰的次数,而传统工艺制作的盛装,只在节日庆典或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中穿戴,有的甚至成为典藏品。

在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加上政府对民间艺人缺乏保护和激励机制,不注重对新一代民间艺人的培养,导致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的工艺技术,一些民间老艺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使得民族传统工艺后继乏人。如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土苗寨,传唱苗歌及吹奏芦笙的基本为中老年人,当地青年人大多数不会,且多数人对本民族风俗习惯不愿了解或了解甚少。对于山歌对唱、宗族祭祀、芦笙舞蹈、节日风俗等传统习俗及雕刻、刺绣、蜡染等传统工艺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力度不够,使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断层,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后继无人。同时因本民族传统观念所带来的局限性,也使得民族文化传承遇到困难。如黎明关水族乡拉内村的傩戏传承,至今保持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方式,随着技艺传承人的相继逝去,唱本、面具、法器等傩事道具的损毁流失,使得布依傩戏传承遭遇困境。

(三)民族村寨功能单一,品牌形象不突出

荔波县大多数民族村寨开发建设功能的定位有待升级,县内的民族村寨绝大多数都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结构功能单一。吸引州外、省外游客的手段还停留在节庆活动中,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常态化旅游项目,盈利空间有限。如甲良阳凤的“斗牛节”,每年“斗牛节”虽然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看,但观看后大多数游客选择自驾返程或到县城居住,第二天到小七孔等景区游玩。如此一来没有形成长效多样的旅游方式,旅游类型比较单一。

另外,大多数民族村寨文化主题不突出,品牌形象缺失。许多民族村寨只注重对外在风貌进行包装,虽有部分传统节日展演,但仪式和表演后劲不足。民族手工制品尚未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如瑶族的蜡染服饰,手艺精巧、富有民族特色,但由于制作时间长达半年之久,且大部分作品只能通过家庭作坊生产,生产量不足,遇到大批订货则无力承接。此外,部分民族村寨为活化民族文化修建民俗馆,但民俗馆对民族活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耗费资金修建的民俗馆难以真正利用起来,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展现。

荔波县大多数民族村寨未能把共享生态康养、体验农耕、休闲养老和娱乐等功能融于一体,且已开发的民族特色村寨地域传统特色不突出,未能将传统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融入特色村寨之中。绚丽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得不到展示,传统民族的人文历史、饮食文化未能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内涵,民族习俗活动与特色村寨的融合度不高,村寨的娱乐性及游客的参与性等方面有待加强。最后,传统特色村寨的民居建筑、旅游商品、民族手工艺品等尚未形成民族品牌。

三、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荔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利用路径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标,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9]。因此,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关于村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品牌效应及文化传承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利用之路。

(一)保护和改造特色村寨民居,创建生态宜居新乡村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各民族与自然和谐相依、共生共荣的天然佳居,是展示地方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微缩景观。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改造,应从各式特色的民居开始。通过合理规划,对民族村寨的民居进行恢复或重建,凸显其民族特色。

大土苗寨对民居的修建,在保留其当地苗族原有的特色民居风貌外,拆除老房危房,注重对民族村寨的整体风貌的修复,科学合理地规划村寨建筑布局及风格,与当地苗族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有机结合。大土苗族有跳芦笙的传统,每次节日或重大活动都会进行跳芦笙仪式。根据这一民族文化传统,在修建规划苗族村寨时,应当特地打造芦笙广场,以方便村民们举行跳芦笙仪式。在尊重保留传统文化习惯时,又得以改造当地的民居建筑,注重村庄的整体风貌,以提升民族村寨的发展竞争力。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促进乡村振兴,实施生态宜居目标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发展观念,以改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居环境为核心,实施村寨街道硬化、绿化等。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规划建设,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二)保存和延续民族活态文化,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主要内容为:保护村寨的建筑风格、建筑工艺以及与自然相和谐的乡村风貌,增强村民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把民族文化保存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使民族特色村寨古朴纯真的民族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10]。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应重视民俗活动、饮食、服饰、布局、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特色”,这才是实现村寨价值的有效途径。在民族村寨建设过程中,要搞好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将民族语言、歌舞、民间工艺及婚丧习俗等融入日常生活,活态展示并传承民族文化。还可借鉴朗德苗寨的做法,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集体舞蹈的文化活动,一方面可向旅客展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提高村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丰富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进行民族文化传承。

为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注重对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包括挖掘村寨历史沿革、民族歌舞、民族民俗风情、民族语言文字、典故传说、祖训家规、民族饮食文化、传统民族医药等,这些都是一个村寨宝贵的文化遗产。民俗博物馆、村史馆的建立,可弘扬当地民族特色,结合现代的网络技术,从而有效展示民族文化,保存民族记忆。同时还可大力实施民族节庆扶持工程,每年定点扶持培育“苗年”“端节”“卯节”“三月三”“六月六”“香藤粑节”“四月八牛王节”“糯亩节”“小年”“芦笙节”等有影响力的民族节庆品牌,定期开展民族节庆活动。传播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以提高村民精神风貌,营造民族团结氛围,促进乡村文明的建设。此外,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间艺人的保护,利用老带新等方式,让民间技艺得以更好传承。

(三)加大民族村寨品牌建设力度,凸显乡村特色资源

荔波民族村寨众多,但要在众多村寨中打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乡村品牌,只有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作用,因地制宜的与村寨中的苗族、布依族、水族和瑶族文化相结合,才能突出品牌优势。通过挖掘民俗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山区乡村旅游产品,在体验民俗风情的同时,宣传民族特色、生态特色,还要树立自己的旅游品牌,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实施这些策略应从地方手工艺品、特色民族纪念品、土特产和风味食品入手,持续完善特色村寨旅游产品产业链和产品的附加值[11]。根据荔波民族聚居性的特点,重点发展布依、苗、水、瑶四大类民族村寨。依托瑶山瑶族乡拉片民族特色村寨、瑶山瑶族乡董蒙寨、玉屏街道办事处水甫村水葩古寨、佳荣镇大土苗寨、玉屏街道办事处水甫村、小七孔镇巴竹寨等形成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村寨品牌。以马尾绣、刺绣、土花布、织锦工艺、蜡染等特色工艺为基础的特色旅游产品;以苗家酸汤鱼、瑶山鸡、五色糯米饭、酸肉、青梅酒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食品,形成自己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增加民族村寨的旅游产品价值。

开发民族服饰、银饰、刺绣、蜡染、布依族土花布等特色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旅游购物需求。在旅游产品中注入民族文化内涵,以提高商品档次。同时,加大对布依族土花布、鞋垫、扎(蜡)染、水族马尾绣、银饰品、牛角雕、剪纸、苗族刺绣、瑶族花腰带、背牌、书籍、画册、音像制品等民间工艺品包装设计的开发,以提高其商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增大对香菇、干笋、茶叶、青梅、杨梅系列食品,甲良辣椒、阳凤香米、荔波风猪、瑶山鸡、樟江蜜柚、荔波血桃、九阡李等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力度,提高商品包装档次,使特色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型。

(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

由于荔波县各民族村寨众多但分布广泛,荔波民族村寨发展应围绕全域旅游战略布局,打造出属于荔波的精品旅游线路。同时,结合各乡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及民族聚居的实际情况。以苗、瑶为点,水族为线,布依为片,谋划出民族文化圈或文化廊带的建设。以瑶山白裤瑶、瑶麓青瑶、瑶寨长衫瑶作为瑶族文化旅游亮点;苗族以佳荣大土至七彩河峡谷风光的文化旅游带建设为支点;水族以水利、水尧、永康、水甫为线,打造水族风情文化圈。此外,布依族以玉屏水春—拉岜—朝阳—王蒙即樟江河流域风光带;捞村峡谷至翁昂旅游环线风光带;翁昂至洞塘至佳荣红色旅游文化圈;茂兰矿区文化基地和喀斯特休闲游服务文化圈;小七孔镇淇江流域田园风光布依风情带;尧花—和平—中心—架桥高端度假、特种养殖旅游文化带;甲良镇黄江河国家级湿地公园至方村河流域的益觉—甲岸—新场—石板山水风光布依节庆文化带等打造为布依文化旅游廊带。

做到精品旅游线路、产业园区建设和民族文化廊带建设“三叠加”,这样具有游客集散功能,以整村旅游推进,更好地利用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优势做到“旅游+文化”的结合,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村寨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村寨的文化应在村寨发展过程中得到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12]。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不仅体现着村寨的历史底蕴和村寨特色,还能够成为村寨发展的核心资源。但现在少数民族村寨在发展中面临着民居建筑规划混乱、文化无人传承、村寨功能单一等问题。面对现实困境,在对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不应将文化单独剥离出来进行研究,应把文化与民族村寨的发展紧密结合,将民族村寨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村寨发展的资本。通过提取民族村寨的民族饮食、艺术、建筑文化元素,挖掘其功能性和价值性,形成品牌特色,以文化促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好民族村寨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并与文化相结合形成自身优势的品牌产业,建设宜居宜业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猜你喜欢
村寨民居少数民族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