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警务英语对话的语篇分析1

2022-03-17 13:54陈孝宗
惠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警官代词外国人

陈孝宗

(广东警官学院 基础课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232)

系统功能语法自20世纪50年代末创立以来,为语篇分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路径与维度。根据Halliday[1]的观点,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该语法能够分析英语中的任何口头和书面语篇[2]。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利用功能语法对各类型英语书面及口头语篇进行的分析屡见不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外对涉警语篇尤其是涉外警务英语口头语篇的研究并不多见。国外的研究往往囿于“司法语言学”(Forensic Linguistics)而非功能语法,如Svobodová[3]以及Berk-Seligson[4]。国内虽有学者从功能语法角度对涉外警务英语对话开展研究,但数量比较匮乏,知网上仅有十数篇相关论文可资参考,如廖传风[5-6]最早从衔接手段、主位推进模式和语域一致三个方面以及人际功能角度对公安英语口语,尤其是办证类语篇的特点进行分析;曹佩升[7]从Hasan体裁分析了验证类警务英语口语;刘海清[8]则单独从情景语境的角度对涉外治安案件的对话语篇进行探讨。上述研究主要从特定角度对某个类型的涉外警务英语口语语篇作出了有益探索,而从多个维度针对多个题材的分析较少。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功能语法理论为框架,结合情景语境与交际角色两个维度,基于话轮转换(turn-taking),对涉外警务英语对话进行分析,说明其在上述方面的语篇结构和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并从语篇社会性角度挖掘语篇背后的社会文化和职业特征等语境因素,为警务人员在涉外实践中准确使用语言,减少中外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干扰,更好完成涉外警务工作提供参考。

一、情景语境和交际角色理论

情景语境(语域)是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语境(语篇体裁)概念的具体化形式。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谈话内容、交际活动参与者、讲话媒介等因素与实际使用的语篇关系密切,这些因素和语篇内的环境因素Malinowski称为“情景语境”[9]。情景语境中有3个影响语言使用的因素,分别是:语场(field)、基调(tenor)、方 式(mode),称 为 语 域 变 体(register variable)[10]。语场指所谈论的事情;基调指交际中涉及的人以及交际双方的关系;方式指交际的形式,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交际角色主要指交际过程中的两个言语角色,“给予”(giving)和“需求”(demanding)。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变换交际角色,要么给予信息或者提供货物或劳务,要么要求听话者做某事或提供信息。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所有语料采用三步语篇分析法。

(一)研究对象定义

警务英语口语语篇是指警务人员在涉外执勤中与外籍人员对话时使用的英语口语,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和自身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6],大体分为咨询办证、案件办理和盘查验证三类。

(二)语料库选取

为保证分析结果可靠性,本研究随机从广东警官学院警务英语语料库以及已出版涉外警务英语口语教材中,分别选取上述三大类语篇各5篇共15篇进行初步梳理,然后再作具体分析。由于梳理分析结果呈现明显一致性,同时限于篇幅,为确保覆盖面,在此对其中3篇(每类1篇)进行分析展示。

对话1内容涉及外国人居住证办理,共14个话轮,由外国人发起第一个话轮标志对话开始,最后一个话轮以民警的回应结束整个对话。对话2内容是交警对外籍司机超速进行处罚,共12话轮,由交警发起对话,最后以外国人回答结束。对话3是民警路边盘查外国人的情景,共7个话轮,由警察先发话,最后以警察的回应结束。

1.对话1(以下对话中T表示话轮次序F=Foreigner P=Police Officer)

T(1)F:Good morning,officer.Is this the right place to apply for the residence certificate?

T(2)P:That's right.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T(3)F:I am from South Africa and now I'm a student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I'd like to apply for the residence certificate.

T(4)P:Show me your passport,please.T(5)F:Here it is.

T(6)P:You should also submit your health certificate and admission notice.

T(7)F:Here they are.

T(8)P:Well,nothing wrong with all your certificates.Now,would you please fill out a residence application form?

T(9)F:OK.Full name,nationality,date of birth,temporary address.All done!

T(10)P:Please sign your name and write down the date at the bottom of the form.

T(11)F:All right.Are there any other formalities I have to go through?

T(12)P:No.That's all it takes.

T(13)F:T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

T(14)P:You are welcome.

2.对话2

T(1)P:Pull over!Pull over!

T(2)F:What's up,officer?

T(3)P:Switch off the engine and show me your driver's license,vehicle license and passport or other identification documents,please.

T(4)F:Here you are.Anything wrong?

T(5)P:You were suspected of speeding.

T(6)F:What?Are you sure?

T(7)P:Our radar gun shows that you were driving at 88km/h in the previous road section with a 60km/h speed limit.

T(8)F:I was in a hurry,so I sped up a little bit.

T(9)P:In accordance with Road Traffic Safe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fine of 200 yuan shall be imposed upon you and 3 traffic-offense points shall be recorded.

T(10)F:All right,I accept the penalty.

T(11)P:Here's the ticket.Please pay the fine within the stipulated time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

T(12)F:Okay,officer.

3.对话3

T(1)P:Good evening,sir.Why are you hanging around here?

T(2)F:Nothing special,officer.I am just waiting for a friend.

T(3)P:Can you show me your passport?

T(4)F:Sure.Here you are.

T(5)P:Your visa is valid,but don't forget to extend it before it expires.And a kind reminder:you should never try to break the law in China.

T(6)F:Sure,officer.Thank you.

T(7)P:My pleasure.

(三)话轮转换分析

根据日常会话的一般规则和毗邻应对(adjacency pair)概念[11],会话中出现话轮转换(turn-taking),由发话者和受话者不断交换会话角色,即发话者变为受话者,受话者变成发话者,使会话得以进行下去。一般由会话的一方先进行问候、提问、警告、抱怨等,另一方根据情况作出合适的反应,这样一前一后的应对关系构成始发话和应答语。在上述选取的涉外警务对话中,刚开始由外国人进行咨询或警察进行询问,然后由警察或外国人应答,整个过程中外国人和警察不断交换会话角色,最终达成对话目的。下面结合话轮转换对三篇对话的情景语境(语域)和交际角色作功能分析,深入挖掘其语篇特点。

三、警务英语对话的情景语境特点

(一)语场

由于警察工作的特点,涉外警务对话的语场(field)不难确定,一般和外国人口管理、应对求助、发号施令、询问讯问有关。例如,对话1谈论的是办理居住证“residence certificate”的手续,属于应对求助类的主题。对话2中警察的开场白“Pull over!”就表明了其内容和执勤办案有关。对话3则由警察对路人的问话开始,表明内容涉及询问盘查。三个对话均在首个话轮就明确语场,即对话的主题(topic),后面的会话才得以展开。

(二)基调

显而易见,上述警务对话中交际双方是发话者和受话者关系,在话轮转换过程中,对话双方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表露无遗:一方是代表中国执法者的警察,另一方则是在华居留的外国人。由于双方在社会交际中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这种角色关系决定了人际功能,而人际功能则影响了交际双方在语气系统和情态意义方面的选择。这种不对等关系拉大人际距离,需要发话者(无论是警察还是外籍人士)在对话中适时地拉近或拉远与受话者关系并实现对话角色的转换,如对话1和对话2问候语“Good morning,officer”“Good evening,sir”的使用拉近双方关系,“Please”“Pull over”“Switch off”“You should…”祈使句和情态动词的使用来拉远关系。

(三)方式

对话1和对话2都是口头语篇,属于非正式文体,语篇表达比较简洁,句子结构也不复杂,大量采用简单句,语言方面大体上比较通俗易懂,没有使用晦涩艰深的词汇。但由于涉及警务,所以也出现了一些专业词汇,如“residence application form”“health certificate”“temporary address”,以及体现执法权威的表达,如“Road Traffic Safe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fine”“imposed”“traffic-offense points”等。

四、警务英语对话的交际角色特点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交流信息同样需要基于角色转换,“给予”和“需求”是交际中两个主要的言语角色。涉外警务对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口头语篇可以发话者为中心(addresser-oriented),亦可以受话者为中心(addressee-oriented),通常呈现“一问一答”式的结构,即A—B—A—B(A为始发话的发话者,B为应答者)。一般说来,发话者是信息提供者,而受话者则是信息的接受者,发话者在表达过程中需要不断基于不同的句法和词法来转换谈话中心,为自己和受话者分配特定的角色(信息接受者或提供者)。

(一)对话1

话轮1:外国人用问候语和称谓“Good morning,officer”以及一般疑问句“Is this the right place to apply for the residence certificate?”指定了受话者和信息接受者,即某位警官,确立受话者为谈话中心以解决自己的问题“to apply for the residence certificate”。此时谈话中心在警官这边。

话轮2:该警官用“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疑问句加代词的方式将谈话中心转回外国人(you),要求他提供信息。

话轮3:外国人用两个人称代词“I”将谈话中心接回自己,此时对话由受话者为中心变为发话者为中心。

话轮4:警官收到外国人的信息,通过祈使句和物主代词(your)“Show me your passport,please.”继续将谈话中心放在外国人上面,要求他提供护照。

话轮5:外国人用了倒装句“Here it is.”作出回应并期望警官提供信息,但谈话中心依然保留在自己上面。

话轮6:警官使用情态动词(should)和代词(you,your)“You should also submit your health certificate and admission notice.”将谈话中心维持在外国人上面(you)。

话轮7:与话轮5类似,外国人用倒装句“Here they are.”作出应答并期望警官提供下一步信息。

话轮8:警官用“Would you please fill out a residence application form?”疑问句和代词“you”委婉地要求受话者外国人填写表格,谈话中心仍然在外国人身上。

话轮9:外国人用“OK.”作出回答并重复了表格上面的内容。

话轮10:警官用祈使句“Please sign your name and write down the date at the bottom of the form.”让外国人作出反应。

话轮11:外国人采用疑问句和代词(“I”)“Are there any other formalities I have to go through?”期望受话者—警官提供信息,但维持自己为谈话中心不变。

话轮12:警官用“That's all it takes.”应答发话者外国人。

话轮13:外国人用客套用语“T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回应警官,感谢他的帮助,此时谈话中心由外国人转到了警官身上。

话轮14:警官也以客套用语“You are welcome.”回应外国人,谈话中心回归受话者外国人。

(二)对话2

话轮1:警官直接用祈使句发号施令“Pull over!Pull over!”,指定信息接受者,即违章外籍司机,同时谈话中心也指向他。

话轮2:外籍司机用特殊疑问句加称呼语“What's up,officer?”将谈话中心转向警察,期待其提供信息。

话轮3:警察通过祈使句“Switch off...and show me...”提出要求,迅速将谈话中心指向司机。

话轮4:司机用“Here you are”作出回应,同时用疑问句“Anything wrong?”将谈话中心转回警察,期待其作出解答。

话轮5:警察直接用肯定句“You were suspected of speeding”确认对方的违章行为,用代词“You”将谈话中心指向司机。

话轮6:司机连续用两个问句“What?”“Are you sure?”提出质疑,用代词“You”将谈话中心转回警察。

话轮7:警察用物主代词“Our”暂时将谈话中心保留,然后迅速用代词“you”指向司机,提供信息,阐明违章事实。

话轮8:司机用代词“I”保留谈话中心,对自己违章事实进行辩解。

话轮9:警察用“In accordance with”主动把谈话中心接过来,引出法律依据,作出处罚决定。后面用代词“you”和被动句把谈话中心转回司机。

话轮10:在法律权威面前,司机用代词“I”接回谈话中心,接受处罚。

话轮11:警察用“Here...”短暂保留谈话中心后,以“Please...”将谈话中心指向司机。

话轮12:最后司机用话语标记“Okay”和称呼语“officer”表示接受和尊重,结束会话。

(三)对话3

话轮1:警官用问候语和称谓“Good evening,sir.”以及特殊疑问句“Why are you hanging around here?”指定受话者和信息接受者,即某外国人,谈话中心指向受话者外国人。

话轮2:外国人用含代词“I”的陈述句“I am just waiting for a friend.”的方式将谈话中心保留在自己身上。

话轮3:警官觉得此人可疑,所以继续用疑问句“Can you show me your passport?”要求外国人提供护照查看,人称代词“you”依然将谈话中心指向外国人。

话轮4:外国人用“Here you are.”回应警官,谈话中心保留在自己上面。

话轮5:警官接着用祈使句“Don't forget to extend it before it expires.”和“A kind reminder:you should never try to break the law in China.”人称代词加祈使句的方式作出回应并期望外国人作出保证,此时谈话中心依然保留在外国人上面。

话轮6:外国人采用“Sure,officer.”回答作出承诺,并用客套用语“Thank you.”感谢警官,此时谈话中心转到警官上面。

话轮7:警官用客套用语“My pleasure.”作出应答并结束对话。

由上述分析可见,对话1和对话3虽然对话角色发生多次交替,从发话者变为受话者,又从受话者变为发话者,但谈话中心却主要集中在外国人身上,只有对话1话轮1和话轮13以及对话3话轮6的谈话中心在警官上面,呈现“一边倒”的情形,这说明在咨询办证、盘查验证类的涉外警务对话存在较大不对称性,即外国人通常是信息提供者,而警察是信息需求者,即使在对话1这种求助题材的语篇里面也是如此。不过,在案件办理类的涉外警务对话中,双方谈话中心的切换则比较均衡,这表明该类语篇由于警察做出处罚,需提供犯罪事实和处罚依据,反而成为信息提供者。当然,在涉外警务执法活动中,多数情况都是咨询办证、盘查验证类语篇,从某种意义上讲,涉外警务对话谈话中心的不对称性也是警察作为执法者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警务活动更多的是体现管理行为而非纯粹服务,同时由于警务人员和外籍人士作为参与交际的双方角色是相对甚至相反的,前者是主导者,后者则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而主导地位往往决定着交际的成败,警务人员需要始终掌握话语主导权,把握谈话中心的指向,才能达到交际目的。

五、警务英语对话的语言特征

上述分析表明,警务英语对话在不同的情景语境和交际角色情况下,其交际任务、交际对象、交际场景、交际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口头语篇在遣词造句、语法结构方面都会存在某些差异,比如通过问候语、称谓、代词、情态动词和疑问以及祈使句式等手段使得语篇信息的传达表现出不同特征和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涉外警务英语对话由于其特定的使用场景和对象,其言语特征不仅具有特殊的司法意义而且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一)执法语言的权威特征

警务英语对话语篇中警务人员的语言使用明显体现出强势和权威的特点,特别是祈使句和情态动词的用法。涉外警务对话中祈使句的使用,能起到拉大人际距离,从而体现谈话内容的严肃和庄重,如对话3中出现的“don't forget to extend it before it expires.”此处,警官要求外国人在护照过期时进行续期,用祈使句就体现了该行为关乎法制、颇具严肃性。而情态动词的使用,则体现了法律和管理方面的强制性,如“you should never try to break the law in China.”从法律的高度要求受话者即外国人在中国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跟对方强调这是与执法者的对话,强制性和严肃性不言而喻。

(二)执法语言的专业特征

作为执法人员,警察在开展涉外执法活动时,其语言表达需要展现出相应的专业特点。上述语篇虽然是非正式的口头表达,但警察在交际过程中,如果涉及执法内容,其对词汇和句式的选择,就会明显倾向于选择相对正式的语体,体现出司法英语庄重、规范、严谨的特点,这一点在对话1和2中体现最为明显。如对话1中的“You should also submit your health certificate and admission notice.”,警察在语言表达中采用了肯定句、情态动词“should”结合专业词汇“health certificate”和“admission notice”;对话2中交警使用祈使句结合专业词 汇“Pull over!”“Switch off...”“radar gun”“speeding”“suspected of”“fine”“imposed”“traffic-offense points”,以及法律依据“Road Traffic Safe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全程展现出人民警察在执法时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专业特征和职业素养。

(三)言语交际的礼貌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基于此,警务人员在开展涉外活动时,口头交流过程中除了体现执法权威,在特定的情景语境下,也要体现交际礼貌原则,尤其是在咨询办证和盘查验证类型的语篇场景中,言语态度和语气尽量比较平和,以理服人。如对话1中,警察采取服务用语和敬 语“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please”“Would you please”“You are welcome”等答复前来咨询办证的外国人。彬彬有礼的言语表达可以在交际角色不对等的情况下,拉近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交际的持续开展,以顺利达成交际目的。

综上,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框架,本文从情景语境、交际角色的角度出发,通过话轮转换,对涉外警务英语对话进行了语篇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涉外警务英语对话(2人对话)通常呈现“一问一答”式的结构特点,其谈话中心呈不对称性。外国人通常为信息提供者,而警察主要是信息需求者。对话还通过运用称谓和代词、情态动词和祈使句、疑问句等语言手段转换交际角色,有效地表达了特定意义,尤其体现出涉外警务英语口语的权威特征、专业特征和礼貌特征。从语言使用和语言结构(话轮转换)特点上揭示语篇意义,这符合功能语言学“形式体现意义”语言分析的切入点,为后续开展涉外警务英语口语相关研究以及警务人员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准确使用语言提供一些思路。

猜你喜欢
警官代词外国人
外国人学汉字
猫警官抓小偷
代词(一)
代词(二)
兔子警官抓小偷
警官当老板非法获利被判刑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布克警官的一天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街上遇见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