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和企业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2-03-17 13:40张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互联网+体系

张月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0 引言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新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的竞争,这些经济与技术上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延伸来说就是教育行业的竞争。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我国的高校在校生人数激增。作为高校教育发展的主力军——高校教师,在数量上也越来越无法满足高校的发展规模,各高校不得不大量招入刚毕业的博士来应对“教师荒”。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也导致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令人忧心。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说过:“社会的发展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大学教师的素质。”[1]因此,如何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顺应时代变化,成为各高校在教师教学发展体系设计时必须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师教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政府、企业在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作用也越来越大。

1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促进了教育行业的发展,为教育行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改革方向,其不仅仅要求教师的发展要适应新时代下政府、企业、高校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而且,基于学校、社会、当地政府、行业构建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提供有利于教师教学发展的支撑服务,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1.1 国家对当代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要求

在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五大发展理念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明确提出,“创新”理念居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单向授课,学生单向听课,学习知识途径线性化,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创新能力难以激发。然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特别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进行创造性活动。因此,国家需要在各方面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以增强国家在世界高科技上的竞争力。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灵活运用已有的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跨界学习,提高使用信息化的思维和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2 社会对当代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要求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要秉持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初心,社会才是各项专业人才施展抱负和拳脚的终端舞台。为此,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和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能够适应不同社会环境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创新思维以及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人。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于己能做到更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于社会可作出更突出贡献。因此,高校教师有责任且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以及能够进行自我学习的人才,以契合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1.3 高校对当代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否过硬,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各行各业,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现实情境中不断遭遇挑战和质疑。高校需要结合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同时对教师的个人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制定新的考核体系。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知识信息已不再受到时间、地域、专业等限制,学生能够轻易地从网络上获得所需的海量学习资源,高校教师的教学已经不能再以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而应向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规划。高校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教师在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还要掌握与互联网相关的技能及其实际应用。在此模式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也要根据这种变化给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支撑,其中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

1.4 学生对当代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要求

对当代学生来讲,他们与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电子设备的发展伴随式成长。手机、电脑等相关信息设备覆盖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书本文字,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由以前单一的校园发展为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获取知识的时间也由以前单一的在校时间发展为任何时候。学生可通过网络渠道轻松获取各个专业领域的学习资源,丰富知识框架,拓宽知识视野,这些资源也成为了传统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对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这些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课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如何将学生吸引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又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成为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如何在当下环境中,构建更好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提升,也是教师教学发展服务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地方政府为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的完善提供规范

我国早期高校教师的培训受到苏联较大影响。在上级主管部门集中管理与组织的框架内,政府在高校教师培训体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教师的培训任务,是由国家教委委托6所师范大学建立的师资培训中心承担的。随着教师教学发展概念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拓展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2007年8月,中国海洋大学率先成立了教学支持中心。教育部和国内高校也日益重视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建立本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探索教师教学发展在新时代的新思维、新路径,不断创新和完善符合中国当代实际情况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模型。在这个体系建立过程中,政府对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建设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政策导向、资源调配及财政支持3个方面。

2.1 政策导向是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总体规划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高校要加强党对高校教师工作的领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应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培养及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此前提下,搭建培养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平台。《意见》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途径都给予了明确描述:“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支持孔子学院教师、援外教师成长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着力打造创新团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2]

例如,常州工学院在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下,在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中融入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制定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助教制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尤其是帮助青年博士尽快适应新岗位的要求,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化。制定国内外访学管理办法、境外研修管理办法,鼓励并资助教师到国内双一流高校、世界前200强高校进行学术、教学交流,以此拓宽教师视野,打开教师教学发展通道,搭建教师教学发展平台,为全面提升教师能力提供服务,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的支撑功能。

2.2 资源调配是教育管理部门为高校搭建的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政府与高校、企业与高校、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人才工程的培养力度,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高校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高校在获得资源后,结合本校教师教学发展需求,自觉承担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责任,促进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的不断完善。

2.3 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持是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资金保障,特别是一些奖励机制及培养机制都需要资金支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有更大作为,可为本校教师设计发展规划、制定培养标准、完善奖励机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研究经费,保证教师教学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

3 企业为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的健全提供保障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产教融合”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企业与高校原有的合约制模式,转换成协同育人的协作关系,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双赢局面。2017年,国家更是将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因此,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顺应教育形态的变革,在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中嵌入产教融合元素,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增加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模式发生了变化,为教师能力发展提供了帮助[3]。

3.1 企业为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平台

企业提供的平台扩充了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的服务资源。早期的教师教学发展主要聚焦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能力提升,在“产教融合”的大形势下,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实践能力日益受到重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将企业的高水平技术人才聘为校内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校内实践课程;另一方面,高校输送教师深入企业去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近年来,常州工学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青年教师通过挂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深入企业,以这样的方式来弥补“双师型”师资的不足,改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弱的现实问题。

3.2 企业是高校人才培养成果的试金石,是教师教学发展体系评价机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的评估机制中,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它的评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早期高校只能采用比较单一的调查问卷方式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及满意度。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可以搭建网络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进行连续的、即时的、定期的调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用以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地方高校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教材的开发、课程的设置、教师的考核、毕业生的评价等。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寻求平衡,既保证高校教育的规律性,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又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我国教育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加速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的发展,通过政府上层设计、企业联合培养、高校深入实践,合力挖掘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潜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由此可见,形成一套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利于教师教学健康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互联网+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