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施路径

2022-03-17 14:36杨清莹
惠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美育育人

杨清莹

(池州学院 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111)

美育即审美教育,指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其不仅是一种育人方式,更是一种育人理念。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美育价值,社会也要求新时代人才需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高校开展美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势所趋[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称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时代新人。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内涵、作用及育人方式等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虽然美育与思政教育当前仍处于两个教育体系,相对独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高校越来越重视将美育融入思政教育,双方协同发挥育人作用。地方高校应依据地区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开展美育,发掘思政育人资源,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思政教育进行创新,通过地方特色育人资源和多样化育人形式展现美育的思政育人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地方高校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价值展现

美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方式、目标、内容等层面存在密切联系。新时代背景下,借助高校所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地方民俗,美育可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育人价值,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新时代地方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主要途径,二者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等具有相似性,二者存在内在联系。从教育目标层面看,高校美育重在通过美的知识内容和美的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从审美层面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而思政教育重在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等内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育方式层面看,美育重在通过各类美的、艺术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展现育人价值;而思政教育逐渐突破传统讲授法、填鸭法等育人形式,重在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价值观培育置于教育全程,以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熏陶学生,达到育人目标。从教育内容层面看,美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各类艺术知识培育学生,助力学生掌握优秀文化、养成文化自信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地方高校美育的重要来源为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及民俗风情;而思政教育则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教育内容,要求大学生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地方高校思政育人内容来源之一即为地方特色文化及内涵深刻的民俗文化[2]。综合分析,双方具有密切的联系,教育目标、方式及内容等存在一致性。

(二)新时代地方高校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在价值

美与德作为人们追求的两种人生目标,二者联系密切,且互相依存、互相促进。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存在密切联系,双方可协同发挥育人作用。美育具备德育功能,美育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美与德的同一性及美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一方面,美与德具有同一性。美的东西一般展现出一定的高尚性,高尚的思想道德是美的。例如,优美的音乐作品在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以其特有的精神内涵熏陶着人们;反复传阅的文学作品在为人们创造美的感受的同时,也以其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感化着人们。人们追寻道德模范、树立榜样的过程中,无不存在对榜样、模范美的赞誉。所以,美与德具有同一性,表现出美育在思政教育方面特有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美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美育涉及思想价值观及道德修养培育,学生在接受美育的同时,也会对相关作品及文化进行深层思考。当学生从感悟作品之美、享受文化之美的过程中,沉淀出对作品及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的向往与追寻时,思政教育便得到充分显现。例如,教师在通过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时,学生必然会对作品中蕴含的斗争精神、共产党人英勇顽强的刚毅品质所折服,使美育教育达到培育学生正确人格和价值观的目标[3]。

(三)新时代地方高校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外在价值

除上述内在价值外,高校美育在思政教育方面也具备一定的外在价值,能以美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育人实效,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4]。第一,美育能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美育重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美感,以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为依据,且教育形式多变,如沉浸式教育、互动式教育等。将此类内容和形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进一步丰富育人内容、创新育人形式,使思政教育贴近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实际,激发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兴趣,师生协同实现育人目标。第二,美育能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美育蕴含的多种内容能拓展高校思政教育范围,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更广泛的场域,高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

二、新时代地方高校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施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对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及二者的融合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实现美育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育人价值,展现“以美立德”育人作用,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高校对于地方特色美育资源中的思政育人资源挖掘不充分

地方高校开展特色教育及创新教育,多以地方特色文化及精神为依据。要实现美育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外两层价值,需对地方特色资源中的思政育人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展现。但在当前阶段,部分高校尚未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及精神中的思政育人资源,以此为依据开展思政教育面临诸多阻碍。一方面,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者与美育教育者之间缺乏深度合作,双方各行其是,教育资源未真正实现共建共享,阻碍地方美育资源中思政育人资源的发掘,不利于美育育人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者在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教育时过于表面化,对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等多进行表面阐述,对其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挖掘不充分,制约其育人价值的展现。

(二)地方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尚未深入,无法展现新时代新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和美育需以此为依据,对育人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调整和创新,推进高校育人工作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并满足时代发展要求。但当前,部分高校存在思政教育创新资源不足、美育边缘化发展等问题,思政教育与美育二者协同发挥育人作用也缺乏有效支撑和资源依据,导致无法充分满足时代发展要求,难以提升育人实效。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对国家及教育部门的育人要求和相关政策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创新美育及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系统指导和有效顶层设计,教育工作时代性价值的展现面临阻碍。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在寻找特色美育资源时积极性不足,再加上美育边缘化的影响,以美育资源充实思政教育内容缺乏有效落实,双方育人资源融合不深入,导致其协同培养时代新人的进程受阻,育人成效无法实现应有提升。

(三)高校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阻碍地方美育价值的充分践行

当前,部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时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大学生应有的社会实践锻炼,教学评价注重考核大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程度,忽视考查大学生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教育理念和形式不利于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美育资源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价值发挥也面临阻碍。一方面,在传统思政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未对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予以应有重视,地方高校特有的美育资源无法在实践教学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思政教育达到育人目标。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地方特色美育资源无法深入大学生内心。例如,部分高校以参观红色纪念馆、博物馆等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但在参观结束后未引导学生交流参观心得,导致地方美育资源熏陶过于表面化,无法真正展现其特有的育人价值。

(四)美育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有待提升,影响地方特色美育价值的有效发挥

部分美育教育者在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时缺乏必要的育人意识,导致相关美育资源的育人价值无法展现,不利于地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美育教育者仅重视自身传播美、熏陶美的能力,认为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思想价值观与自己无关,导致高校美育缺乏深刻内涵,地方特色美育资源中蕴含的思政育人资源得不到深入挖掘,无法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不利于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过多地关注美育教育者的审美教育能力,对其育人能力关注不够,培训内容以美育知识和技能为主,美育教育者缺失提升育人能力的系统学习途径,制约其育人能力的提升。

三、新时代地方高校“以美立德”的实现路径

地方高校应顶层重视联系美育教育者和思政教育者,并积极促进高校与当地特色文化机构的共建共享,从深入挖掘美育资源、密切联系时代新要求、开展多样化美育实践及强化师资培训等角度入手,推进“以美立德”的有效开展,实现美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一)整合蕴含思政元素的地方特色美育资源,完善“以美立德”的内容选择

以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为基础实现美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内外价值,需要地方高校立足当地特色美育资源,深挖美育资源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从内容层面奠定“以美立德”基础,进而实现美育育人价值。首先,高校应以当地特色美育资源为依据,整理、归纳其中涉及的思政育人内容,建设校本资源。高校美育教育者和思政教育者应共同努力,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育人资源,从美育和思政教育双重视角入手,发掘地区特色文化和精神,并对相关材料和物质文明进行整合,制定地方高校特有的校本教材,以拓展思政教育内容,以当地特色内容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高效完成美育育人目标。例如,皖南地区的高校教育者可立足皖南地区的特色文化和独有精神,深入挖掘徽州特色文化,依托当地建筑物、展览馆及博物馆,发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者应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大学生参与到实地走访及材料整理中,为校本教材的问世贡献力量[6]。如此,地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时的内容依据便更为丰富,大学生的参与度得以提升,地方特色美育资源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其次,高校美育教育者和思政教育者还应开阔眼界,着眼于当地特色民俗、红色文化等内容,从中汲取思政教育营养,进一步丰富思政育人内容,拓展美育育人价值的实现场域,以气质独特的民族风俗和内涵深厚的特色红色文化为依据,展现美育特有的德育功能。例如,安徽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当地红色文化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形成内涵深厚且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遍布皖南、皖西、皖北等多地。安徽地方高校可以此为依据,深入探寻红色文化资源,并融入思政教育,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熏陶大学生情感及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此外,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者也可对安徽地区特有的徽雕艺术给予关注,从中发掘可用的育人资源,在向学生展现徽雕之美的同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从内容层面推进“以美立德”的有效实现。

(二)融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提升地方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效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及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和美育的发展,并从当代发展实际出发,对美育发展提出了要“配齐配好美育教师”“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并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等要求[7],全力推进美育工作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育人价值,完成“以美立德”育人目标,切实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方高校具备特殊的美育资源,思政教育者要提升对美育资源思政育人价值的重视程度,创新思政教育,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提升美育育人实效。首先,新时代地方高校面临全新的育人形势,大学生面临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高校思政教育及美育具有现实性及时代性。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对高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地方高校应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调整思政教育和美育内容形式,帮助大学生成长为时代发展所需的新型人才[8]。其次,鉴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育人目标和育人内容的创新发展,以及高校美育工作存在的边缘化问题,地方高校应重新重视美育,从当地特色美育资源中挖掘思政育人资源,将地方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及家风家训等美育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和拓展育人范围,满足社会对思政教育发展提出的全面性要求,推动大学生全面进步[9]。最后,新时代要求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内容和育人方式更贴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大学生为育人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地方高校教育者可带动大学生主动挖掘和整理美育育人资源,自觉接受美育资源的熏陶和影响,推进各类优秀文化、审美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道德修养内容入脑入心,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提升美育育人实效。

(三)开展“以美立德”实践教学活动,拓展地方美育育人空间

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实践性,要充分发挥美育资源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价值,需开展“以美立德”实践教学活动,拓展美育育人空间,充分展现美育资源的思政育人价值[10]。首先,地方高校应积极寻求与地方红色文化机构或特色民俗机构的合作,共建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场地。地方高校教育者应立足当地特色文化机构,深挖育人资源,深化合作,与地方文化机构共建共享,为高校“以美立德”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和平台支撑。其次,地方高校可依据当地特色文化设计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推进教育实践性育人效果的提升,帮助大学生获得“知行合一”的锻炼。安徽地区的高校可以当地特色文化为基础设计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皖南事变遗址、新四军军部旧址及粟裕将军墓等红色文化遗址,并举办主题论文写作比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红色文化深刻内涵。还可借助皖南历史文化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以徽文化、青铜文化及酒文化、佛文化等为主题开办“皖南文化我来讲”“跟我一起游皖南”等演讲及导游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切实感受皖南文化的魅力,自觉接受思想道德修养和正确价值观的熏陶[11]。最后,高校应完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及成果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以评奖评优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养成“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认同当地特色文化,积极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四)强化对美育师资的特色培训教育,提升其思想政治育人能力

教师是发挥美育在思政教育中育人价值的重要引领者,地方高校需重视对美育师资的培训和教育,全面提升美育师资队伍的育人能力,有效引导地方特色美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切实展现美育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育人价值。首先,地方高校应注重培养美育教育者的育人意识。只有美育教育者具备思政育人意识,其才能切实将育人方法和育人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美育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育人价值。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美育教育者培训时,融入思想政治相关知识及美育育人功能等内容,帮助教育者掌握美育育人理论,树立育人意识[12]。其次,地方高校应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切实帮助美育教育者提升育人能力。高校应注意引进地方特色美育资源,助力教育者提升在美育资源中挖掘思政育人资源的能力,教会教育者使用美育资源,锻炼其育人技能。最后,地方高校美育教育者应树立养成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的自觉。高校美育教育者应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借鉴其他思政教育者的先进经验,采用集体备课形式积极挖掘本地特色美育资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展现美育思政育人作用。

综上,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联系日益密切,地方各类美育资源可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作用,展现美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多重价值。新时代高校美育和思政教育发展面临全新形势,高等教育应主动回应二者新的发展要求,高校、美育教育者、思政教育者及地方特色文化机构共同努力,从挖掘资源、提升育人实效、创新育人实践及提升育人能力等多方面入手,推进地方特色美育资源切实发挥育人作用,实现“以美立德”,进一步促进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推动地方高校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教育者美育育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