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2-03-17 18:26程淑华
林区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抗疫课件肺炎

程淑华,王 思

(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思政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全新的教学体验。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教育部2020年2月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高校思政课也由线下转为线上教学,尽管网络教学展现了自身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国际新冠肺炎疫情不确定的形势下,网络教学突显其重要性。

一、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必然性

1.新时代的呼唤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与技术的变革。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以大数据为依托、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2]。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也将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网络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以自身的特点和内涵对传统教学给与完善和补充,以“传统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将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支撑,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网络思政课在打破传统线下教学的模式下,将思政课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2.后疫情时代的需要

为阻止新冠肺炎疫情向学校蔓延,教育部要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全国开启了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成为教学的主阵地。网络教学不只是完成课时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还要担负起对学生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重任,同时还要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的抗疫事迹和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期我国在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实现了复工复产,但国外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可控将会给我国防疫工作带来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将成为常态。在疫情的常态化下,为保证教学的进度与质量,网络教学将成为传统教学的有力支撑。后疫情时代,网络教学将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推动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二、疫情期间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线下教学相比,网络教学使用次数相对较少,出现的问题容易被忽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契机,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学校高效有序地完成了网络教学目标,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

“内容为王”是思政课显著的特点。思政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在高校的思政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教材为必修内容,这些内容理论性强、历史性强,但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思政课网络教学内容更应该突出重点,然而抗疫过程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较少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导致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蕴含着其所处时代的意义与价值,例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全国上下开启了党史教育;“五四青年节”是青年的重要节日,每年的这一天青年学生都要回顾历史、重温历史,思考总结历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和精神财富。同样,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为什么能快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复产复工,中国的新冠疫苗为何安全有效,抗疫中体现出怎样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都应成为网络思政课的重点内容。但实际教学中思政课程安排依然根据既定教学目标进行设定,未能与时俱进地突出思政课教学重点。

2.不能灵活运用网络热点素材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全球的考验,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体现了大国担当,也更好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抗疫英雄事迹和抗疫故事,这些人和事是思政课最好的素材,是最生动鲜活的案例。讲好思政课不能只追求理论讲授,没有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创新的教学视角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难以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从而影响思政课的实效性[3]。缺少案例和素材的思政课是不完整的思政课,案例和素材是对理论的具体化和形象化,能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学生易懂、生活常见的故事,有利于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而疫情期间有些教师在网络教学中没能将抗疫英雄事迹和抗疫故事与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缺少热点素材的挖掘和素材灵活的运用,影响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效果。

3.教学课件内容不精、形式不新

网络教学与传统的线下教学有很多不同之处。线下教学主要是通过板书的方式,教师面对面向学生授课。网络教学则借助互联网虚拟平台,教师往往以制作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课件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疫情期间有些网络思政课教学课件只是“板书搬家”,课件内容多为文字,内容缺乏组织和凝练,大篇幅的内容置于课件之中,仍然延续着传统教学的形式,没有体现出网络教学的新形式、新特点[4]。另外,课件篇幅冗长,在有限的时间内课件播放时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不能快速理解和吸收课件内容,最后导致教师自己讲,学生利用手机拍课件的现象,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初衷,教师和学生出现双重认知误区。如何制作内容“精”,形式“新”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兴趣才是成功的课件,课件形式的新颖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内化程度。

4.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脱轨”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以大数据为依托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各行各业所应用。教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也要不断推进。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然而,信息技术在思政课网络教学中常常出现“脱轨”现象,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融合度不高,信息技术的使用往往停留在表面,对信息技术挖掘不够深入,不能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思政课理论内容得到升华。线下教学中教师能够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对思政教学内容进行绘声绘色的讲授,但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相比缺少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学生面对冰冷的电脑和手机设备很难与教师产生互动交流,很难使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5]。网络思政课往往注重对平台的应用,却忽视了对信息技术本身的应用。

三、疫情期间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主要是统筹协调教育对象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获得最佳教学效果[6]。网络教学是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的,因此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把握好思政课教学的新形势。要在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7]。要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2.合理性原则

思政课的合理性是既要遵循思政教育的建设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还要根据教学模式合理制定教学方案[8]。合理性是随着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比如,网络教学要在虚拟空间进行,教师授课采用直播或录播方式,用课件替代传统的板书教学。因此,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要突出教学特点,还要合理地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安排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保证网络思政教学顺利进行。

3.创新性原则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时代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应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新时代新使命新发展新征程下,高校要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思政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创新实践,让思政课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让思政课理论知识不只是写在书本上,更写进学生的心里。

四、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建议

1.从“时效性”到“实效性”

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后疫情时代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体现的“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教师在授课时要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都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能够与“抗疫精神”相互辉映,成为教师授课时的重点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思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做学生人生的引路者;教师要传递历史的声音、时代的声音,让学生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认知,真正做到从“时效性”到“实效性”。

2.以大数据实现抗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的“抗疫故事”是思政课最鲜活最生动的案例和素材,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上好思政课。学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建立“抗疫故事”数据库,以省份、单位、学校和职业等多维度进行数据构建,特别是对家乡“抗疫故事”多宣传多学习[9]。同时,思政课要在数据库中增加知识问答和留言板栏目,让学生思考回答新冠肺炎疫情背后的深刻内涵。如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什么?新冠肺炎战疫中如何体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通过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深化理论认识?留言板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对数据库平台建设、功能和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利用数据库达到更加完善的效果。除了教师要用好“抗疫故事”外,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要讲好“抗疫故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平台数据库的相关资料和自身的所见所闻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讲给身边人,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讲好“抗疫故事”、讲好“中国故事”[10]。

3.让教学课件深入人心

制作内容精、形式新,深得人心的课件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素养。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思政课最大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难懂、难消化。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网络思政课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靠教师的讲解远远不够,教学课件更要深入人心。首先,要采取图片形式,具体做法是寻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图片,可以放一张或多张,在图片下方简要介绍相关事件内容,教师对照课件内容诵读。其次,要采用三维动画形式,加上教师的精彩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记忆。最后,课件中可插播电影或视频,将教学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运用 VR技术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VR技术又称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建立模拟三维世界,使体验者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VR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保守和单一的方式,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将VR技术融入网络思政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在传统教学中,部分场景教师可能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而VR技术则可以让历史场景还原,通过感觉器官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通过VR技术虚拟红军长征历史场景,体验长征的过程,感受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勇于战斗的精神,震撼的视觉传达能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懂得思政课的重要性[11],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教科书不能给予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思政课紧跟时代步伐,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发展。因此,思政课要勇于创新、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因此,既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心和使命出发,制定好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又要因时制宜,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因此,在后疫情时代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思政课网络教学,以网络教学为着力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抗疫课件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