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2022-03-17 18:26胡斌彬
林区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育者美育政治

胡斌彬

(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20023)

引言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一批美育类课程体系。而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育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德育与美育的教学关联性,将二者有机结合,兼顾美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因此,探究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的内涵与意义

1.美育的内涵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1]。美育绝不是一个狭义概念,而是一种对审美志趣的追求。事实上,我国美育思想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那时的士大夫们就已开始强调“礼”,“乐”中的美育意蕴。到了春秋末年,孔子首创性地提出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途径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可以看出孔子以教育与审美的结合来诠释其基本的美育理念,他的美育思想真正将教育与审美合二为一,并强调美育对于人生境界塑造的重要意义。对此,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其(孔子)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2]高度赞扬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并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写道:“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3]此外,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倡导提高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其关于“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影响至今。而西方 “美育”概念的正式提出,则源于西方近代诗人席勒的《美育书简》,席勒认为,艺术作为美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使人获得情感的愉悦,进而带来精神的解放,培育出高尚完美的人格。

2.美育的意义

就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言,必须落实好德、智、体、美、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做到系统规划、整体施策。当前,伴随着国际政治、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形成了更加开放、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格局。将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早已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一重要举措的实施,一是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感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二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者将美育引入课堂教学,烘托出良好的美育氛围,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与学生达成一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美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使人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大学生接受美育的洗礼,有利于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二、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教育目标具有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在教育过程中所培养的社会个体在思想政治及品德方面总的设想。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要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新人。事实上,高校美育的目标决不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文艺天赋和艺术技能,更不是期望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在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在教育目标上的统一性也有利于使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契合点,实现融合,发挥教育合力。

2.教育内容具有重叠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较广,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要根据时代要求、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来确定[4]。而美育的内容是通过良好的氛围,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展现关于美的形象与情感,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单从教育内容上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重叠性。这种内容上的重叠性意味着二者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利用各类教育载体将二者关联起来,以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

3.教育方法具有互促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停留在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模式上,课程内容显得枯燥无味,而美育教学方法重在艺术化教学,充分关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正因为如此,将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育过程充满生命力和感召力。为此,在教学方法上,二者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二者的相互融合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模式,还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成果。

三、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美不足

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养成教育、文化传承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5]。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虽然涉猎广泛,但难以体现美学价值。具体来讲,就是指美学理念在教育内容中体现的并不充分,使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特征不显著、教学吸引力不够、教学难度较大。同时,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审美内容缺乏。尽管全国统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过多次修订,内容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但对于适应社会需求、彰显时代发展特性的相关内容仍然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美育联系不紧密

在新时代背景下,自媒体、大数据等新型互联网技术融入人们的生活,使当代大学生对于互联网信息有了更多自我选择的空间,他们普遍热爱自由、特立独行、崇尚自我。结合当前教学实践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未能及时变革创新,难以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陷入了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方法过于统一。当前,大班集体授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流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个体需求的忽视,容易引起学生群体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不注重美育实践。美育实践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教学内容,让学生沉浸其中,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审美志趣的教育方法。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大多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过于注重理论层面的输出,缺乏美育实践的运用,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美感。

3.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缺乏对美育的认识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两大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于美育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往往指的是学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则是指作为教育客体的受教育者。在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和客体都存在着对美育认知不足的问题。站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度上,首先,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美育重视不足,美育融入课堂的程度不够;其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美育素养欠缺,缺乏对美育理论知识的了解;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性较强,互动有限,美育教学无法充分体现。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度上,部分大学生尚未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缺乏与其文化程度匹配的审美素养、缺乏健康的业余爱好。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美育要素稀缺

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从宏观上看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大众传播环境,从微观上看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同辈群体环境[6]。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和谐美好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要素更容易散发出来。事实上,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环境不仅包括基础设施之类的物质环境,也包括校园文化等精神环境。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的教育经费在逐年增加,但用于校园环境塑造的费用却在缩减,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学术层面的提高,将更多的资源应用于教学项目、科研评比等教学实践活动,忽视了校园环境的优化。在市场化的裹挟下,校园基础设施的投入捉襟见肘,校园文化的塑造更是虚无缥缈,美育要素在校园之中显得量小力微。

四、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丰富教育内容,推进内容融合

正因为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重叠性,所以为实现二者在内容上的融合,需要坚持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育人的理念。首先,在融合过程中要以求“真”为最终旨归。在教育内容中体现美育元素,不是对教育方法的生搬硬套,也不是进行假大空的宣讲,而是在内容中加入真正的情感,从身边的真实事件中寻找美育素材,从枯燥的理论中孕育美好事物,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使大学生真正得到感悟、受到影响、汲取力量,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其次,在融合过程中必须将“善”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善”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使命,还是美育的道德准则,它确保了大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中建立健全的人格。最后,在融合过程中要时刻以“美”为主旨导向。美实质上是一种心灵的感召,能净化人的精神世界,给予人最真挚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美的内容融入理论文本之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借助美育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互促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借助美育手段,拓宽教学方法,从灌输走向对话。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新技术创新教学形式。目前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移动客户端下的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学习并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课下可以充分利用抖音、微博、B站、微信公众号等大学生耳熟能详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制作并发布具有艺术气息、品味高雅,同时具有吸引力的思政文化作品,将更多关于美的素材通过互联网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明辨主流审美,以达到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从灌输走向对话,尽可能应用情景教学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性,让美育实践走向日常教学,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校园党日团日活动、艺术展演、毕业晚会等形式,以实践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意思维,增强大学生在新模式下的情感体验。

3.强化教育理念,促进教育主客体互动

理念是变革的先导,要想实现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作为教育活动的两大基本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向互动作用。从教育理念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都应充分了解美育的基本特性,并能借助美育特性提升自我素养,造就教育主客体的互动之美。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拥有一定的美育意识,将美育有效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展现美育思想的线索,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发挥教育合力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注意自身的仪态、着装、语言、情感等外在形式上的审美体现,增强自身的感染力,提升学生对施教者的认同[7]。再次,要建立新型主客体关系。这种关系的架构必须基于平等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此外,借助美育的手段还能进一步强化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以此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最后,受教育者要保持主观认同。这种主观认同源自于尊重和理解个体的差异,美育正是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对个体的探索与尝试,才使得教育客体感受到了美,并主动选择美。

4.优化美育环境,拓展教育空间

蔡元培指出:“为达到美育实施之艺术教育,除适当之课程外,尤应注意学校的环境,以引起学者清醇之兴趣,高尚之精神。”[8]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校园环境是发挥美育作用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应更加注重校园环境的塑造,积极探索美育实践路径。首先,高校应当打造良好的校园硬件环境。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开始打造校园环境,通过建设艺术馆、校史馆、文化长廊等设施,向大学生传递美学思想,也可通过对现有图书馆、食堂的外部环境改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高校应合理利用现有的美育资源,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各高校可结合本校特色,打造一校一品的文化特征,对校园美育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高雅艺术以美育人,让学生沐浴其中,陶冶身心。例如:结合高校特色举办音乐节、戏剧演出、美术展览等活动,传递美育思想,让大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高校应当开设关于审美教育的通识课程,将美育纳入大学课程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还要在各类智育课程中凸显人文情怀,以新的美育环境拓展教育空间。

结束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不同挑战,而美育作为一种极具感染性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理性较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及时的补充。此外,二者虽为不同的教育模式,但在内容、目标、方法上有着深厚的联系,这对于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二者的融合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创建有着极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教育者美育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