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2-03-17 18:26陈娜娜
林区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用典理想信念政治

陈娜娜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引言

习近平用典是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座、会议、论坛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及历史典故的运用,内容涵盖立德树人、为官从政和治国理政多个层面,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传承文化和维护国家政权的重任,将习近平用典的内容和方式有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习近平用典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1.文化底蕴相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是立德树人和治国理政的坚实根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洗涤,积累出诸多具有历史底蕴的名言警句和历史典故。习近平同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对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维护社会秩序和以德育人的功能,展现出高度的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论在任何时期都具有培养德性、导人向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自身学科的意义,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道德素质[1]。这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习近平用典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其文化底蕴相通。

2.教育功能相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规范社会行为和塑造人的高尚品德,有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之分:个体性功能主要是使人们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塑造人的品德和让人获得精神享受;社会性功能则是指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得以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最棘手的问题是怎样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容易地被学生接受,怎样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习近平用典为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崭新思路。习近平用典的内容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创新力度强,无论是谈论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还是阐述立德修身的具体方向,习近平都从诸子百家和唐诗宋词中旁征博引,启迪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激情。习近平用典展现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2]83的高尚道德品质要求,“审度时宜,虑定而动”[2]47的稳步改革思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239自尊自强的伟大民族精神,指导受教育者必须自觉自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根据时代发展进行伟大改革,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筑牢民族精神。这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重要体现。

3.教育目的相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以共产主义为最终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的时代新人,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习近平用典深刻阐述了国内外形势及个人的道德修养,其教育目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人民的信仰之基,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精神高地。为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发挥作用,以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根本目的。习近平用典的根本目的是教导广大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正是因为有崇高的信念和坚定的理想,中国人民才有历百折而仍向东的坚实底气。

第二,提高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艰巨任务,高校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在道德实践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助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用典同样注重道德素质的提高,“栋莫如德”强调的就是修身养德的重要性。

第三,稳定社会秩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用典多次涉及治国理政,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因此,习近平用典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一致,都是以有效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民族复兴为目的。

二、习近平用典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世界观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世界观教育的核心要素,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用典中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不胜枚举,“见画一色,不知其美”[2]293深刻阐释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告诫广大改革者在改革时必须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积土为山,积水为海”[3]深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突显出积累的至关重要地位。人民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而人民群众的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问题,“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2]3强调重视人民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是载舟之水和种子之土。通过习近平用典,其敬民爱民的思想更加广为人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在实践中锻炼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成就伟大的梦想。习近平强调“目见之不如足践之”[2]119,就是告诫广大人民要在多层次的实践环境中不断充实自己,在美好愿望图景的指引下加强实践,这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保障。

2.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教育是治国理政、坚定国家立场和实现国家梦想的基本前提。习近平用典涵盖治国理政、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及创新精神多个方面,彰显出中华民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展现出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魄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2]27表明我国的发展制度和发展道路不能因外界的看法而轻易改变,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2]243诠释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披荆斩棘的艰辛历程,凸显了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勇于奋斗的决心和毅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个人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国家兴旺的力量源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劝诫我们尽管前进道路艰辛漫长,但仍需秉持爱国情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创新,促进国家快速发展。创新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在任何时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驱动着民族进步与国家兴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249强调为适应时代变化,必须不断创新,为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3.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教育总的来说是一种精神力量,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和生命价值观教育,其中理想信念教育至关重要。理想信念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是经得起磨练的信仰之基,因此必须坚定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习近平用典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指导每个人都应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磅礴伟力,朝着壮阔的美好图景不断前行。“位卑未敢忘忧国”[2]229,“志之所趋,无远弗届”[2]233彰显出坚定的理想信念追求,进一步说明不论外在环境多么艰难,只要有坚定的志向,就能够越挫越勇,不断奋斗。“千磨万击还坚劲”[2]231这是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激励当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保持正确的政治定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贡献力量。

4.法治观教育

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确保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促进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法治观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社会法治观教育。“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2]269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名言警句阐明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否为善法,究其根本有三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第一,法律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法律各有特色,因此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法律,必须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调整,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法律。

第二,以人为本。法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于人民,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为人民解决切实的问题,因此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否以人为本成为衡量该国家法律是否为善法的标准之一。

第三,必须推动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一个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离不开本国的法律,法律除解决人民问题以外,还应成为助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除此之外,法治观教育还包括遵守纪律教育,“法令既行,纪律自正。”[2]275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一个国家如果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不加以实施,将其束之高阁,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5.道德观教育

道德观教育与法治观教育都有规范主体行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习近平用典多次提及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一,鼓励广大青年和党员干部注重立德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从善如登,从恶如崩。”[2]83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广大青年要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修其心治其身”[2]61强调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自身道德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使自己具有更强大的道德感召力。

第二,提倡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仁爱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孝敬自己长辈的同时孝敬与自己没有至亲关系的长辈,爱护自己孩子的同时不忘爱护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的品格,充分彰显了仁爱精神,正是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孕育出了伟大的家国情怀。

第三,注重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人生中的第一学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5]。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道德教育,注重弘扬家庭美德,将家庭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能够促进国家繁荣发展、社会井然有序、民族团结进步。

三、习近平用典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借鉴

1.结合传统文化,塑造健全人格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时期都彰显着重要的作用,最为明显的是它的育人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规范学生行为。首先,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品格,不论在何时,理想信念都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将理想信念作为教育的起点,努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帮助学生形成宝贵的精神品质。其次,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不断,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华儿女数千年来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结果。因此,高校必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最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笃行观点。笃行是中华民族始终追求的宝贵品格。实践铸就成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的同时也应服务于社会,因此只有不断汲取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塑造出健全的人格。

2.坚持示范引领,发挥榜样力量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6]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时刻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教师都必须规范自身的言行,发挥榜样的作用,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遵循示范原则,在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在生活中,他热爱运动、勤于学习、注重家风建设,自身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工作上,他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者的本色;在各类讲话中,他注重宣传榜样作用,引用各类名言警句和历史典故启发人的思想,激荡人的精神。因此,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还要身体力行。学到的知识再多如果束之高阁,则会变为空谈,因此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将道德观点和价值观付诸实践,发挥教育者积极示范引领的作用,为受教育者树立良好的榜样,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3.灵活运用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习近平用典具有灵活性、巧妙性的特点,它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加工,古意新用,使之更加符合现在的语言习惯,更具亲切感和说服力。习近平在多种场合运用不同典故传播中国故事,彰显大国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习式风格”,将这种话语风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优化教育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将学术、政治和思想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体验感;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用典就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培养人,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强化中国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教育必须平易近人,彰显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心,习近平用典始终从心出发,一心为老百姓做事,让老百姓体会到温暖与关怀,有效解决了百姓所关心的大小事务,建立了政府与百姓的良好关系。这对高校有极大的借鉴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与教育者的真实情感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关心学生、亲近学生、走进学生。

结束语

习近平用典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德树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深刻分析习近平用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习近平用典,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用典理想信念政治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习近平用典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漫谈诗词“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