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导: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

2022-03-17 21:31宋奕云王勇李毅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6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素养

■宋奕云,王勇,李毅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而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初中年级段(7-9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增强,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该学段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以正确的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法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使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必须全面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研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法治观念,引导他们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一、挖掘教材:立足法治观念,培养法治素养

依据新课标,初中学段的法治观念具体包括: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明确宪法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立足这一核心素养,挖掘教材内涵要素。主要依托中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的内容,寻找可以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第三课“公民权利”,第四课“公民义务”,第七、八课“崇尚法治精神”;九年级上册第三、四课“民主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第五讲“法治兴则国家兴”。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以新课程理念和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认真读透、深入研究这部分教材内容,然后结合初中阶段的学生情况,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比如学生高度关注的校园欺凌、网络安全、家庭暴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教材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时政助力: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一线教师,必须及时关注社会发展,找准教材与时政素材的链接点。密切联系生活和学生实际,将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新闻、党和国家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

例如,将国家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民法典》、新修订的《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时政内容引入法治教育的课堂。在开展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的教学时,用《当哪吒遇上民法典》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政资源引导学生感受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用“高空坠物”“压岁钱归谁所有”“保护个人隐私”等学生高度关注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时政热点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使课堂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是在“道德与法治”国家课程之外,利用学校开展的每周一次的校本课程,开设法治教育的活动课程。以月度或年度重要时政素材为切入点,锁定习近平法治思想,构建专门化系统化校本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法治素养的专项培养,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和延伸,让法治思想落地生根、入脑入心入行。

二是利用班会课、课余时间等组织学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学习,针对其中的法治思想内容展开一系列主题活动,例如利用宪法宣传周,进行板报、知识竞赛、读书分享会、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例如在学习“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时,邀请法律专家进行线上线下的课堂实时讲座,就学生感兴趣的法律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三是补充一线教师法律知识短板。根据2022年新课标的要求,一线教师自身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专业学习,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补齐法律知识的短板。例如加强对《宪法》《刑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等与法治素养密切相关的学习。

四、价值引导:构建校内与校外协同的育人机制

第一,遵循法治素养形成规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法治内容的学习专业性强,远离初中生生活实际,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简单罗列法律知识,不能“填鸭式”硬灌输,应选择学生高度关注的素材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实践教学中,我们先对学生高度关注的法律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然后就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如学生压岁钱归谁所有、校园暴力、老人摔倒扶不扶等热点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邀请法律专家以课堂小讲座的方式普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心悦诚服,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和启发相统一。

第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

例如,在开展网络安全的教学时,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的“网络保护”专章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络欺凌防治、网络信息处理、网络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安全、理性地参与网络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步骤如下:导入《请停止网暴吧!》——材料展示“德阳安医生事件”的缘起——展示“德阳安医生事件”的经过——第一个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查询“安医生事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回顾“安医生事件”的整个过程并思考应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第二个小组探究活动:一张照片能泄露多少信息。通过这些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第三,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如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运用热点分析、情境体验、案例教学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从而引起共鸣。

例如,在网络生活的教学设计中,以“德阳安医生”这一真实的典型网络领域侵权案件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探讨,并且设置两个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去感悟;为学生提供设备(平板电脑)连接网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围绕“合理利用网络的具体要求”这一教学重点,逐渐深入。

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利用网络的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关注现实,立足生活实际,注重教学的“情”“趣”“疑”。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法治理解能力和判断力,强化法治教育。

第四,多学科交叉融合,运用多元的学生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在法治观念的核心素养培养中,要充分利用学科融合,突破学科边界,与语文、历史、德育等课程综合教研,全面关注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品行表现,让法治观念入脑入心入行。

例如,在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的法治思想时,与语文学科、学校德育处联合举办“2021年读书月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制作以“追梦新时代,经典共阅读”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并将习总书记的法治思想制作成书签,大家共同诵读传阅,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以上这些学生自主活动环节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法治教学课堂氛围特别和谐、民主、宽松、热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课堂,于无声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让法治观念真正地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素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